日常生活語境下的詩性光輝——關(guān)于杜青詩歌的“私人化”寫作
張經(jīng)洪
(杭州師范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摘要:日常生活在長期的歷史語境下以平凡、庸俗、瑣碎的姿態(tài)成為個體生命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fā)展,在當(dāng)代新的社會語境下,日常生活除了具有其本真的外在屬性,還擁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其積極意義在于提醒人們關(guān)注生活的不同層面及形成多元的價值判斷。論文試圖從日常具象的鏡中之舞,自我情感的誠摯表達(dá),生命困境的底層書寫三個維度來解析詩人杜青詩集《一粒沙上的大?!分兴憩F(xiàn)的日常生活和生命情感,那些在私人領(lǐng)域里書寫的“無聊的人”和“無意義的事”,在日常生活語境下卻充滿著詩性光輝。
關(guān)鍵詞:杜青;日常生活;語境;詩性光輝;私人化寫作
收稿日期:2014-10-22
作者簡介:張經(jīng)洪(1988-),男,江西贛州人,杭州師范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中國古典文獻(xiàn)學(xué)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宗教文獻(xiàn)和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研究。
中圖分類號: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西方自20世紀(jì)二三十年代爆發(fā)女權(quán)運動開始,女性不僅在社會政治層面獲得了與男性比較平等的權(quán)利,而且通過不斷努力,婦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逐漸提高。其結(jié)果表現(xiàn)在文化藝術(shù)領(lǐng)域就是女性較之從前有了更多的文化“發(fā)言權(quán)”,在追求婦女個性解放、個體自由的同時,利用文字的力量不斷消解著男性的政治話語和文化宣言,解構(gòu)以男權(quán)為中心的霸權(quán)話語。隨著中國20世紀(jì)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fā)展,中國知識女性在追求個性解放、個體自由方面也受到了西方女權(quán)運動的強烈影響,大批女性作家通過文字的自我書寫來抒發(fā)內(nèi)心的煩悶與焦慮、騷動與不安。她們以女性特有的人生體驗、獨特的視角和極具個性化的語言,創(chuàng)作了一批耐人尋味的女性題材的作品。這批女作家已經(jīng)不再是“脆弱的自戀主義者或痛苦的理想主義者”[1],她們在性別意識的覺醒過程中表現(xiàn)生命個體的生活現(xiàn)狀、生存困境與掙扎過程,繼而一種被指稱為“個人化”和“私人化”的女性寫作堂堂正正地走上了文壇,它們將女性經(jīng)驗和女性心理毫無遮攔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對個人的生存體驗和生命體驗的書寫,對個體欲望的暴露達(dá)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女詩人杜青就是這么一位擺脫了自身性別和身體束縛的時代新女性,她憑著女性的生命和情感體驗,在女性性別視域下,以細(xì)膩、敏銳的筆觸表達(dá)對社會、對人生、對生命和自然的理性思考。她的詩歌是“私人”的,很安靜,給人一種心凈純明的感覺,仿佛是在竊竊私語,于無人之際與自己的心靈對話。詩人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編織著多彩的夢,讓感性與理性在互相交織中完成一次又一次對日常生活的完美解讀,一如她的生命一樣充滿著詩性光輝。
杜青的詩歌以簡單、樸素的敘事風(fēng)格,冷靜客觀地觀照著這個彩色世界;用自然、樸實的日常話語來反思現(xiàn)實人生,關(guān)注苦苦掙扎的個體生命。杜青的詩歌,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省式”的吶喊,這“吶喊”是私人的,無關(guān)他人,只有自己才清楚它的存在意義,詩集《一粒沙上的大?!房梢哉f正是詩人“自省式”吶喊的“一個階段性的總結(jié)”。杜青對詩歌有著一種天生的信仰與崇拜,她將自己比作“一粒沙”,將詩歌想象成一片“大?!?,她與詩歌的關(guān)系就像一粒沙與大海的關(guān)系那樣純粹、那樣蔚然。她在詩集的后記中如此寫道:“當(dāng)然,我沒有說出心中更重要的秘密,那就是,我熱烈地愛上了小說,但心中卻一直感恩著詩歌。是詩歌引領(lǐng)我來到一片寧靜的天空下,讓我改變生活的方式,讓我看見世界、人生、命運與人。詩歌像是我的母親,我必須把母親安頓好,才能安心地踏上新的路途。”[2]96“寫詩至今,時近七年。七年來詩里詩外,我似日行千里的馬,在自己思維的草原上馳騁,不論是詩歌語言、技巧和思考都無時無刻的在變化之中。詩歌在變化,我在成長,我的生活似乎就是因詩歌而喜悅、為詩歌而存在?!盵2]96詩歌是大海、是母親,它包容世間的一切愁苦,庇護(hù)著天涯一顆顆失落的靈魂;詩歌是自己文學(xué)道路的引領(lǐng)者,在詩歌的領(lǐng)域里,詩人不斷成長,不斷地磨練自己對“世界、人生、命運與人”的思考方式和表達(dá)方式;詩歌與名利無關(guān),寫詩給詩人的生活帶來無比的快樂,而詩人也在日常生活中感恩著詩歌。
一、日常具象的鏡中之舞
杜青的詩集《一粒沙上的大海》按照時間順序整理而成,共分為“內(nèi)心的火焰”、“事物與從前”、“不安的青春”、“溫暖和天空”四輯,記錄了詩人生理和心理成長的痕跡。詩人從事詩歌寫作多年,其對詩歌的感悟也經(jīng)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詩人的心理也由從前的青澀慢慢走向成熟,變得更加堅強,消除了往昔的疲勞后終于皈依寧靜。
《一粒沙上的大?!酚涗浟嗽娙说娜粘I睢T娙藢⑷粘I钪须S處可見、耳目所及的具體物件幻化為詩歌的意象,“化腐朽為神奇”,使日常生活變得詩意、靈動。在詩人眼里,那些釘子、刀子、豆子、桌子、繩子、書柜……已經(jīng)不是我們?nèi)粘V衅胀ǖ纳钇骶?,它們在詩人的筆下從日常生活的本來面目中擺脫出來,具有了明顯的象征意義。比如《釘子》:“墻上挺拔的一顆釘子/總掛著帽子,小帽、大帽、更大的帽/后來,或許你命中不堪承受大中之重/你掛回小帽子,更小的帽/你甚至垂著頭,戴不住帽了/成了名副其實的眼中之釘。再后來/你被錘擊一下,沒進(jìn)了墻里,像一個孩子/被狠狠地按在水里一樣,吃了很多骯臟的水/說不清那一年,那面終于墻腐倒了/可是你啊,你不在了/朽落的泥沙里,只有一小塊銹色的團?!币活w顆小小的釘子就是一個個個體生命的藝術(shù)寫照,寫釘子即是寫人,詩人賦予釘子以象征化的意義,詩人對釘子的多情關(guān)注實際上是緣于對個體生命悲慘命運的悲憫。釘子的一生是悲劇性的,由年輕時候的“挺拔”慢慢變得“不堪承受大中之重”后來被“錘擊”、“朽落”,只留下一小塊銹色的團,這不正是象征著個體生命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嗎!生命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消亡、慢慢走向終結(jié)的過程,世間萬物無所謂貴賤、無所謂永恒,最后都要有一個終點,那才是永恒的家。
當(dāng)一個人把全部的心思都投注在他所鐘愛的藝術(shù)上時,在生命消逝的那一刻,藝術(shù)也為之祭奠,甚至于他游弋于藝術(shù)的那把篆刻的刀子也隱藏了從前的鋒芒?!兜蹲印肥窃娙硕徘鄬iT寫給篆刻家壽山的一首贊美詩,可見杜青對藝術(shù)的熱愛和對藝術(shù)家的尊敬與贊頌。那把篆刻用的刀子仿佛就是壽山一生的真實寫照,壽山以銳利的審美眼光把“日月星辰”削去,也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碰撞中雕刻著自己的“春夏秋冬”,更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與眷戀也一起融進(jìn)了篆刻里。在《刀子》中,詩人“輕易”地把刀子人格化,將靜物擬化成人,“當(dāng)?shù)都馓舨粍邮种械某林?一把游弋于藝術(shù)的刀子/也將自己的一生削去”,一把刀子演繹了一位藝術(shù)家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又如在《飛蛾》里詩人抽象地描寫了一只在城市夾縫的擠壓下變形、異化的生命:“一只飛蛾,不慎著火/粉翅斷失,落在地面/像一個失魂落魄的游子”。繁華的城市背后有著許多常人看不見的罪惡因子,逐漸腐蝕人的心靈,使高尚的靈魂在城市色彩斑斕的夜空下墮落,縱使拼命抗拒、拼命掙扎也逃不出這罪惡的牢籠。人的主體價值失去了意義的可能,不再呈現(xiàn)作為人的特性,人變得麻木、不知所措?!八[的身體/成為石磨下的全部內(nèi)容/生活的重壓/將初衷與靈魂碾碎/將人情與血液稀釋/處世? /僅剩一張失色的臉”(《豆子》),生活就像一張?zhí)幨赖木W(wǎng),網(wǎng)羅所有個體生命,即使是再微小的事物也無可奈何。
詩人杜青對生命表示出了極大的關(guān)注和崇高的敬畏,她為生命的新生而欣喜,也為生命的隕落而悲傷。她將日常生活中具體的事物抽象成對生命的完全解讀,又或者它們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鏡中舞動悲傷與快樂后再投射回現(xiàn)世人間,發(fā)人深省,給人啟示。
二、自我情感的誠摯表達(dá)
人活著,總免不了被情感纏繞,親情、友情、愛情三者能得其一已屬不易,若三者皆得,更是幸福。杜青是一個幸運且幸福的人,她的女性身份也使她對親情、友情、愛情有著更多的理解和感悟,詩人自然、誠摯地吐露出珍藏在心底的自我情感,在享受三者的同時也完成了一次次對生命存在的理性思考。
愛情是一個亙古不變、動人心弦的永恒主題,人都渴望愛情的滋潤,在愛人與被人愛之間尋求自我的一種精神平衡。杜青在詩歌中對愛情的關(guān)注雖然有些感傷情緒,但對于愛情本身卻是贊頌的,書寫愛情的詩篇在詩集中也有很多,如《下午》《初秋》《從陌生人開始》《愛情》……詩人很自然地流落出自己的愛情觀,她以細(xì)膩的筆觸,憑著女性敏感的思維寫下了一個個美麗的愛情片段。一切愛情都是從陌生開始,從最初的相遇、相識、相知、相戀、相愛、最終相伴到老,安然度過一生,就像那兩顆沙子在歲月的風(fēng)化下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皟深w沙子/落進(jìn)了生活的夾縫,隨歲月風(fēng)化/成為新的一顆/像偶然的兩個人/相遇、相愛、相依,像你與我/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卻從陌生人開始” (《從陌生人開始》); 有時愛情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把握住了才是屬于自己的:“愛情降落到你的頭上/你的頭上長出青草,開出花/你成了培育和修整花草的人/愛情離開你的時候/花草的不幸成了你的不幸/但你的不幸卻不被青草帶走” (《不幸》)。當(dāng)愛情降臨到你頭上時,你是幸運的;當(dāng)愛情遠(yuǎn)離時也不必太感到不幸,或許更美好的在下一段路口等候,也許等一分鐘,有時是等候一生。然而,個體在追求愛情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風(fēng)順的,也沒有不可碰觸的愛情:“一次次,那外衣破了又破/現(xiàn)在,它隱縮成一個空洞的詞語,空氣一樣在大地上/離我們很近,其實很遠(yuǎn)”(《愛情》)。詩人在這里給我們傳達(dá)出一種追求愛情不得后的失落感,在一次次受傷后,愛情變得唯唯諾諾,躲躲藏藏,但它就在那里,不遠(yuǎn)不近、不離不棄,執(zhí)著才是愛情的惟一征服。等到老了的時候,在一個黃昏的下午、在海邊,我們看到一幅溫暖而浪漫的畫面:“整個下午? 他一直握著我的手/……/我把一張老臉貼近另一張老臉(《下午》)。詩人杜青是愛情執(zhí)迷的信徒,同時也正體驗著愛情的甜蜜滋味。面對愛情,其中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只有自己親自體驗才更有意義,那種轟轟烈烈的愛情固然使人神情癲狂,而平平淡淡的日常愛情也未嘗不賞心悅目。詩人將日常生活中平凡的情愛通過不平凡的方式和詩性的日常語言演繹成偉大,從而拓展了詩歌關(guān)于愛情的唯美表達(dá)。
閱讀詩集《一粒沙上的大海》你明顯可以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朋友之誼由衷地從心底涌上心頭,然后緊緊抓住你的心靈。詩人杜青是一個很感性的人,也是一個極敏感細(xì)膩的人,她從日常生活的細(xì)微之處出發(fā),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俯瞰個體生命,發(fā)出對生命深沉的思考。在詩集中有很多她寫給自己朋友的篇章,也許這也和她的女性身份有關(guān),女性天生的柔弱使她們渴望得到一種心理的依賴感和安全感,除了自己的親人之外,朋友便是這一情感的有效載體。杜青是非常重視朋友的,朋友們的一顰一笑,一喜一悲都是詩人關(guān)注的焦點。知心朋友是我們相守一生的寶貴財富,或許從另一層面來說,朋友就是另外一個自己,“見到你就像見到另一個自己/見到自己的遭遇、自己的困惑……自己在心里點著燈,理解和寬慰不需要聲音”(《朋友3》),沒有一帆風(fēng)順的人生,更沒有事事如意的生命,在遭遇挫折與困惑之后,人又將何去何從?詩人告訴了我們答案。其實,與朋友相處就是與另一個自己交流與溝通,因為這朋友是自己所選擇的、所信賴的。有時候和朋友在一起,談?wù)撊粘,嵤?、無聊人生,然后此在生命就又重新獲得了動力,得到了解脫。詩人“假借”朋友這一“他者”的身份,把朋友幻化成一面有聲有形,有行有性的鏡子,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審視自己的心靈,窺探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在受傷之后為自己點亮一盞心燈,默默理解和寬慰自己不安分的靈魂。詩人對朋友有著獨特的理解和感悟,在《朋友(一)》中如此寫道:“他同我/都是大地的過客,為尋找歸所/每天都在埋頭出發(fā)”,“不管淪落何方,他依然是我的朋友”。古詩有云“同是天涯淪落人”,我們每天都在埋頭匆匆地趕路,不斷地從一個陌生的城市出發(fā)到另外一個陌生的城市,忘記欣賞沿途的美麗風(fēng)景,但是“不相逢何必曾相識”,每一個行走在天涯的游子都可以與他人成為彼此陌生而又熟悉的朋友。在《朋友(二)》中詩人一改傳統(tǒng),采用日?;钠胀ㄕZ言與近乎可以吟唱的格律韻調(diào),描寫了一位生活充滿詩意的朋友:“你帶著的你生活打開天空的門/不知不覺/我和一些人成為你的又一部分”。在不知不覺中自我已經(jīng)成為他人書寫的一部分,成為他人眼里的風(fēng)景,在彼此互相觀照下才有存在的意義。當(dāng)然,在詩集中也有專門寫給一些具體友人,諸如林雨、世賓、夢亦非、余心樵的詩歌,從那些詩歌里我們品味出了友誼的堅貞、純潔與深厚。詩人為與好友離別的無奈而流淚:“我知道你身上最柔弱的部分不是手/而是隱藏起來的心”(《 結(jié)業(yè)典禮》) ;為世人無法理解“詩人”的童心而苦惱:“如果秋光永遠(yuǎn)/還真辨不出誰不是傻子來呢”(《傻子》);也為經(jīng)受創(chuàng)傷后仍然堅信文字的力量而欣慰:“生活僅剩下文,他還繼續(xù)在省/文字僅留下生活”(《致夢亦非》);更為生命的頑強而感動:“現(xiàn)在最重要的就是他還活著/活著就不失尊嚴(yán),不失信仰和追求”(《致余心樵》)。可見,友情在詩人心里占有怎樣的份量,詩人杜青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心呵護(hù)著那朵友誼之花,經(jīng)營著屬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故鄉(xiāng)的歌是一支清遠(yuǎn)的笛,總是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席慕容的《故鄉(xiāng)》不知觸動了多少生命個體珍藏在心底最溫暖的柔軟。詩人杜青來自鄉(xiāng)土中國,雖身處城市但依然惦念著那魂牽夢縈的故鄉(xiāng)。終于,詩人帶著詩意的目光回歸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的草木,故鄉(xiāng)的親人,故鄉(xiāng)的童年以及所有與故鄉(xiāng)有關(guān)的點滴記憶都成為了詩人懷念和描寫的對象,從詩歌中流露出來的都是款款鄉(xiāng)情。在城市與鄉(xiāng)村二元對立的當(dāng)下,詩人更愿意詩意地棲居在山青水秀的鄉(xiāng)村。在《陸河》中詩人這樣寫道:“電話鈴聲響起的時候,市城靜得只剩下青草的香味/我想說:我來到陸河/我更愿意說:我回到家”,城市繁華背后的罪惡在競相上演,人性在欲望的膨脹下變得畸形,在城市生活得久了,心也乏了、累了,被蒙上了厚厚的塵埃,以至于詩人喊出了回到村莊去的愿望:“我做夢都想到那兒去/去看看森然的古樹和清悠的流水/看看生長飛鳥的樂園”(《村莊》)。故鄉(xiāng)就是母親,有母親的地方就是故鄉(xiāng),在母親節(jié)的那天,詩人終于無法抑制住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想起了遠(yuǎn)在家鄉(xiāng)的、未曾謀面的母親,“遠(yuǎn)方的母親,我素未謀面/我所知甚少,卻常常牽念/多少次我備好了時間和問候/卻沒能前去探訪。遠(yuǎn)方的母親/在歲月的風(fēng)口,曾攜著友人小時候的手/走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母親》)。在這里詩人“虛構(gòu)”了一個母親的形象,渲泄出了自己對母親的“牽念”之情,同時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責(zé)之中?!奥稄慕褚拱?,月是故鄉(xiāng)明”詩人懷著詩意的情感將目光和心靈轉(zhuǎn)向故土家園,記憶故鄉(xiāng),牽念母親,最終皈依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三、生命困境的底層書寫
在社會變革和轉(zhuǎn)型的當(dāng)下,個體生命的焦慮與困境、無奈與壓抑已具有明顯的表象特征,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杜青的詩歌也表現(xiàn)出了對底層生命的密切關(guān)注,詩人冷靜、客觀地觀察并記錄了日常生活中生命個體的困境與掙扎。生命個體存在于城市之中,猶如一粒微塵,到處飄蕩,就像杜青在寫給朋友王心潔的詩歌中說到的:“多年來,她在城市的地面上/像一粒塵,與另一些塵混和在一起/做著一些與理想相去甚遠(yuǎn)的事/當(dāng)她要的和不想要的全占有了的時候/她成了自己的敵人。最終/她帶著青草的夢,羊群的夢/去尋找另一座城市/開始一場與理想相去甚遠(yuǎn)的勞動”。城市給一些人希望的同時也給一部分人失望,在希望與失望之間,如果能永遠(yuǎn)帶著自己的夢去追逐理想,那么底層生命個體的抗拒與掙扎雖然卑微,此在生命的存在意義卻已然呈現(xiàn)。這樣的境遇也同樣出現(xiàn)在海邊來的姑娘身上:“海邊來的姑娘/自個兒找吃和住/……?/海邊來的姑娘,像塵一樣輕/一個城市到達(dá)另一個城市/找著生命中第34個秋天”(《第34個秋天》)。在《毒囚》中詩人采用平靜的敘述口吻、日?;臄⑹抡Z言將毒囚被判死刑,押往刑場,以及人們的行為客觀地呈現(xiàn)了出來;《夢》也采用平白如常的話語敘述了一個“咸雜的新疆老頭死在市場里”以及在世俗化面前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guān)系。城市的生存這般艱難,更何況在鄉(xiāng)村。城市的欲望膨脹擴張到鄉(xiāng)村,一方面使農(nóng)村的生活方式、生產(chǎn)方式、生態(tài)環(huán)境等發(fā)生了變化,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底層鄉(xiāng)土人的欲望,如在《隆冬》中對金錢的渴求已經(jīng)到了一種癡迷的程度,人性在利欲面前是一種缺失的狀態(tài),所謂的善與惡已沒有了界線,無家可歸的人們只能是背井離鄉(xiāng),不知欲往何方。然而底層人也有反抗,也會為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奔走呼號:“他們從自家的門口出發(fā)”向上帝訴求,希求擺脫困境,“上帝若在此時/不小心降臨人間,它可能會說:啊!/我苦難的孩子們……(《苦難的孩子》)詩人杜青在描寫這些耳聞目見的日常生活困境時顯得冷靜、客觀,將底層生命個體的不同生存狀態(tài)傳達(dá)給讀者,發(fā)人深省,給人啟迪。
結(jié)語
詩集《一粒沙上的大?!方o人一種清新明麗的感覺。詩人杜青以簡單、樸素的風(fēng)格,冷靜客觀地觀照這個世界,用自然、樸實的日常話語來反思現(xiàn)實人生,關(guān)注苦苦掙扎的個體生命,并將女性天生的細(xì)膩與敏感的情思融入詩中,澆灌出一朵朵性靈之花。杜青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的人,對生活充滿了無限的激情,她憑著自身的生命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將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人格化,并賦予它們?nèi)碌南笳饕饬x;詩人也是一個極重感情的人,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對于杜青來說都具有“生命不可承受的重量”;底層生命個體的掙扎與困境、焦慮與無奈也成為了詩人關(guān)注的焦點。冷靜、客觀的表層下是一顆悲天憫人的心靈。杜青的詩歌是私人的,她使詩歌返回到了詩歌的原初狀態(tài),使詩歌退回到詩人的“內(nèi)心”和“生命的內(nèi)部”來觀照現(xiàn)實世界,使心靈情感在日常生活的語境下彰顯出光輝的詩性。
參考文獻(xiàn):
[1] 周妤.以血代墨:夢醒時分的女性寫作[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2002.
[2] 杜青.一粒沙上的大海[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7.
(責(zé)任編輯:畢光明)
A Discussion on the “Individualized” Writing of Du Qing’s Poems
ZHANG Jing-hong
(SchoolofHumanities,HangzhouNormalUniversity,Hangzhou311121,China)
Abstract:Marked for its ordinary, vulgar and trivial traits, daily lif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ife experience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s of individuals in the long-term historical context. With the changing times and developing society, daily life has, in the new contemporary context, been endowed with profound ideological implications besides its genuine external attributes,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which is to prompt people to heed various levels of life and to develop multiplex value judgment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daily life and life emotions depicted in the poet Du Qing’s collection of poems—The Sea on a Grain of Sand—in terms of the illusionary reflection of daily matters, the sincere expression of self-emotions, and the description of life dilem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 living at the social bottom, for “the nudniks” and “the insignificant matters” described in the private sphere are virtually teemed with some poetic brilliance in the context of daily life.
Key words: Du Qing; daily life; context; poetic brilliance; individualized w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