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轉型

2015-03-29 00:57:44
關鍵詞:公共性領域空間

岳 杰 勇

(河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

試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轉型

岳 杰 勇

(河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作為在總體性層面上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特色的一個過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代轉型的總體趨勢之所在,其目標在于社會主義公共人的培養(yǎng)。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是彰顯教育之本質(zhì)意蘊、滿足人類生活需要、推進社會發(fā)展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等的根本要求。鑒于當前的條件和狀況,要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轉型,應切實做到: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領域;拓展教育空間,提高資源利用;優(yōu)化教育載體,注重空間再造;開展教育活動,強化價值引導。

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公共人;公共化轉型

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代轉型問題目前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顯學。就總體而言,當前學界對此論題的探究正如火如荼,尤以對其重要性、必然性與緊迫性等方面探討為甚;然而,對作為現(xiàn)代轉型之總體趨勢的公共化問題卻鮮有探討。鑒于此,本文擬從公共性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代轉型問題做一初步探討。

一、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的基本規(guī)定

要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轉型問題,必須首先厘清公共、公共化以及政治教育公共化等基本概念問題,闡明它們是在何種意義上使用的。

西方近代以來,在啟蒙運動對中世紀神權和皇權等超驗想象予以解構并顛覆的基礎上,當時先進的資產(chǎn)階級借由先進生產(chǎn)方式和激進政治運動推翻了近代封建專制制度之理性主義狂妄,市民社會應運而生。在市民社會中,與“私人”“私人性”等西方現(xiàn)代政治學概念相對立意義上的“公共”以及“公共性”概念相繼產(chǎn)生。

我國傳統(tǒng)的政治學理論中,沒有“公共”這一概念。與西方“公共”概念最為相近的,是“天下為公”之“公”的概念。盡管“天下為公”意指“天下為天下人”,從而與西方的“公共”概念語意近于重合,但二者并非完全同義。主要在于,中國的“公”的概念所強調(diào)的是人們對特定事物的共有和共享,而西方的“公共”概念不僅限于此,而且更注重共同體中個體之間的一種和諧、互助、交往等關系。事實上,正是二者之間所存在的差異性,導致了諸多歧義和濫用。對此,著名政治學者章清斷言,西方“公共”概念和中國有關“公”的說辭之間的差異,是將西方公共領域概念引入中國近代史研究時引起諸多歧義的原因之所在[1]。

本文所使用的主要是在西方意義上的“公共”概念,意取與“私人”相對之意。基于這一概念,公共性主要是在近代乃至當代民主化社會中所拓展出的涵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多維度的多重公共領域所生發(fā)出來的一個概念。在其首要的意義上,即在標識事物所屬形式的意義上,“公共性”是一個與“私人性”相對的概念。其中“私人性”標識著資源、財富、空間、生活專屬于特定社會個體或群體的性質(zhì),其擁有者意味著享有對這些事物或事務具有排他性的占有、使用、處分以及決斷等權利。與之相對,“公共性”則意味著共同體中的社會資源、社會財富、社會空間以及社會生活不具有專屬性質(zhì),強調(diào)所有個體對社會事物或事務的共有、共在與共享。同時,“公共性”還具有標識個體與共同體關系的意義;在這一意義上,它是與“集體性”相對的一個概念。一般而言,集體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一種虛假共同體,人在集體中沒有個體權利和自由,一切都服從集體的意志和利益;集體中所有的關系都是個體和集體的關系,個體之間不具有外在于集體中介的私人關系。因而,說某一個物品或設施是“集體的”,往往意味著集體中的任何一個個體對它都不享有所有權、使用權和處分權。具有“公共性”事物的存在,不僅蘊含著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共同體的存在,而且還涉及共同體中所有個體在對這些事物的共有、共在與共享所存在的自由、和諧的交往關系,意味著其中任何人能夠在充分地表達和自由地行動中對共同體和他人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所謂公共化,是指是通過特定的實踐或機制,使原本屬于私人或隸屬集體的事物或事務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性。公共化具有多重維度和含義,但在本文中主要涉及從私人領域或集體領域轉變?yōu)楣差I域的公共化。這種意義上的公共領域,就是指一個社會個體借由言行展現(xiàn)自我、相互之間通過交往實現(xiàn)交流與協(xié)作的領域??梢姡差I域不僅包括一個由公共建筑或者公共場所所構成的具有特定固定邊界的實體空間,一種社會公眾能夠在其間相互交往的公共空間;而且還涵括一個主觀空間,一個能夠附以諸多外在屬性并借以區(qū)別于客觀的實體空間的范疇,意即人們在其中通過相互交往、相聚、相連及相離構建而成的、對其生存而言所不可或缺的關系域和意義域[2]。

可見,公共生活是公共領域的核心內(nèi)容與重要方面。因而,公共生活所由產(chǎn)生的公共化,構成公共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生活的層面上,公共生活主要是由公共生活公共化而來的。這是因為,正如馬克思所做的社會形態(tài)劃分,作為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第一大社會形態(tài)”,人類社會處于“人的依賴關系階段”[3]。在這一階段中,人依賴于共同體,人們所過的是共同生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一些學者頗有見地地指出,人類歷史發(fā)展至今,社會生活已基本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的共同生活向當今日趨展開的公共生活的轉化和演變[4]。事實也的確如此,在政治國家尚未從群體社會中分化出來之前,人類還不具備公共生活的現(xiàn)實形態(tài)乃至于主觀理念據(jù)以產(chǎn)生的實踐基礎,因而社會生活只能而必然是共同生活。例如,在古希臘時期的城邦國家中,公民的生活就是一種群體性的或集體性的共同生活。之所以是共同生活而不是公共生活,是因為在此時的社會形態(tài)中,城邦并不是為所有成員所共享和共有,而是專屬于為數(shù)不多的公民,除此之外的奴隸和女人則被排除在共同體之外??梢?,城邦的公民與非公民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對立和不平等,從而不具有公共性。

在西方近代,公共生活領域所由產(chǎn)生的公共化首先是人們基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而發(fā)起的。與之相對應,原始形態(tài)的公共生活也是人們利益考量的產(chǎn)物,是人們?yōu)榱藵M足自己的現(xiàn)實需要而構建起來的共同體,尤其表現(xiàn)為經(jīng)濟共同體。其后,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這種經(jīng)濟共同體日益擴展,最終超出了經(jīng)濟領域,成為涵括政治、文化等所有社會維度的共同體,完全意義上的公共生活由此而生。從社會分化的視角看,這一過程尤為明顯。在近代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過程中,隨著社會分化的不斷加劇,長期以來市民社會與國家之間的一統(tǒng)狀況得以改變,隨之社會生活便有了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的分野與對立。作為一個客觀規(guī)律,這一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無疑也適用于中國社會,其社會生活狀況及其變遷進程與西方社會有著極大的相似度:在延綿幾千年的傳統(tǒng)社會中,無論是公共交往還是公共生活都處于低水平的不發(fā)達狀態(tài),社會生活表現(xiàn)為集體生活;隨著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確立與鞏固,公共生活日趨形成,集體領域最終公共化為公共領域。

隨著公共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其影響日漸波及并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我們的論題而言,尤為重要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發(fā)生的公共化。在這里,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進程中,無論是教育的基本目標、核心內(nèi)容、實施方法和實現(xiàn)路徑,還是教學的載體、方式以及資源與環(huán)境,無一不顯現(xiàn)出公共性特征,進而在其總體性層面上呈現(xiàn)出公共化特色和趨勢。其目標主要在于培養(yǎng)出社會主義公共人。所謂社會主義公共人,就是指具有公共性品質(zhì)的、能夠稱其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在這里,公共性品質(zhì)的核心在于公共精神,一種主要由公共情感、公共情懷、公共理性、公共觀念以及為公共利益而敢于奮斗乃至犧牲的集體精神等共同構成的崇高精神。公共性品質(zhì)的具體表現(xiàn)主要在于:友善合群,關注公共生活,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關注并關心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對國家和社會建設有所貢獻[2]。

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公共設施與環(huán)境的利用狀況、公共文化空間參與建設與公共傳播的主要方式、公共交流空間日常參與的廣度與頻度、公共事件或模擬事件的公眾參與度、以公益活動為核心內(nèi)容的公共服務的開展狀況等,都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者對發(fā)生于公共空間和公共生活中的這些問題,都應當予以密切關注和深刻思考,從而在后續(xù)的教育過程中有的放矢地予以修正和改進。同時,通過這種教育,受教育者還能夠?qū)ψ陨硭刭|(zhì)進行自我提升,對內(nèi)在品格進行自我建構,從而完成公共品質(zhì)的陶冶和塑型,在政治、法律以及道德等方面實現(xiàn)社會化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獲得社會適應性。

應當看到,將培養(yǎng)社會主義內(nèi)在要求的公共人所必備的公共性品質(zhì)確立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的目標和目的,并不是肯認并堅持西方語境下的激進社會角色意義上的公共知識分子理論[2]。在某種意義上,二者甚至是截然對立的。西方公共知識分子理論中的“公共”,所推崇的是知識分子的高度專業(yè)化,所強調(diào)的是知識分子政治傾向的中立化和客觀化,并不重視知識分子的公共責任和擔當精神。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所著力培養(yǎng)的公共性品格,卻尤其重視公共知識分子理論所忽視的對社會共同體的責任和擔當。就此而言,政治教育的公共化意味著拉塞爾·雅各比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的消逝”[5]4。

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轉型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市民社會的出現(xiàn)與日漸成熟,與私人領域相伴而生的公共領域逐漸興起。在這一過程中,推進作為社會公共化之重要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有著極其重大的必要性。

其一,是教育之本質(zhì)意蘊彰顯的根本要求。長期以來,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性質(zhì)的認定爭論不休。他們紛紛從自己的視角或立場出發(fā),堅持并堅守著自己的觀點。其中強調(diào)“教育性”的居多,而另有一些學者則重視其“政治性”或“意識形態(tài)性”。這些學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而,很少有人否定其公共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大眾的事業(yè),是一項社會工程。然而,在我國傳統(tǒng)社會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以“三綱五?!睘楹诵膬?nèi)容的道德教育,所注重的是對用以處理私人關系的個體德性的培養(yǎng),注重個人的內(nèi)在精神的修煉和內(nèi)在品格的完善;在個人與長者、集體、社會的關系上,強調(diào)個人對后者的尊重、貢獻和服從??梢姡@種教育是一種私德教育和奴性教育,所強調(diào)的是以上曾論及的在與“公共性”相對立意義上的集體性。這種教育,傾向于僅僅滿足于增強主體對社會的消極適應性,所培養(yǎng)出的是萎縮型人格。盡管口頭上鼓勵社會個體要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但由于公共性品質(zhì)的缺乏,何以能堪此重任?盡管我們早已推行了社會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但鑒于作為一種文化傳統(tǒng)的強大慣性,舊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實踐并沒有完全禁絕。若不通過公共化改造來改變其殘余,要培養(yǎng)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只能淪為一句空談。

其二,是滿足人類生活需要的根本要求。隨著集體生活向公共生活的轉化,人們的生活領域分化出了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相互獨立而又不可分割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其中私人領域主要涵括私有財產(chǎn)、私人空間和私人生活。私有財產(chǎn)為個人生存與發(fā)展提供必要的物質(zhì)基礎,私人空間為保持個人的隱私與尊嚴而提供的一個穩(wěn)固的隱蔽場所,私人生活為社會個體個性、習慣、私德等養(yǎng)成提供一個特異的生活氛圍。然而,與私人領域相比,公共領域尤為不可或缺。這是因為,正如馬克思所言,人是一種“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6]2。這就是說,每一個個體的人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存在,都必然將自己的個體生存奠基于與他人、與群體建立相互聯(lián)系乃至合作關系之上。換言之,私人領域不僅是個體生存與發(fā)展的基本條件之一,同時也是他們相互之間發(fā)生聯(lián)系與合作進而建構社會共同生活的必要基礎。由此觀之,與私人生活相比,公共生活更應成為人的生活的基本形態(tài)。為了能夠形成與他人及集體的良好關系,社會個體在共同生活中作出行動和判斷時,“不應當以單個個人的力量為準繩,而應當以整個社會的力量為準繩”[6]167。這無疑就是要具有以上所述及的公共性品格。而人的公共性品格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長期的公共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陶冶、塑造而成的。可見,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是形成公共型品格進而滿足人的社會性的必需。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轉型是滿足人類生活需要的根本要求。

其三,是推進社會發(fā)展的根本需要。其原因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社會已發(fā)生了變化,從原來的熟人社會轉化為生人社會,私德教育不再完全適應。就其社會結構的構建形式而言,我國社會直至改革開放前,在實質(zhì)上都是一種熟人基于生活需要而建立起來的“熟人社會”;這種社會的基本構成單元是家庭,調(diào)整社會成員之間的價值規(guī)范是“非功利性”“非對等性”“出于規(guī)定或義務”的家庭倫理,正是由家庭和家庭理論構成了一個“信度較高而風險較低”的共同體[7]。在這種熟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范圍與深度還很有限,從而對人之公共性品質(zhì)的要求不是太高,因而傳統(tǒng)的德育對社會成員之私德的塑造基本能夠滿足當時社會人際關系、社會秩序以及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然而,在改革開放后,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日益分化,社會的開放性、交互性日漸提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仍拘泥于對私德的培養(yǎng),就會致使公共領域和諧而有序所需要的公共品質(zhì)與德性嚴重缺失。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qū)崿F(xiàn)一個公共化轉型,推進從“小德育”向“大德育”的轉軌,在培育私人領域所需私德的同時,著力于對他人、國家和社會的關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 另一方面,社會生活已從集體生活轉變?yōu)楣采???v觀中國社會發(fā)展史,固然中國傳統(tǒng)社會在特定的地域和時間出現(xiàn)過一定程度的公共生活,但從總體而言,并未形成一個穩(wěn)固的公共生活傳統(tǒng)。有的學者認為,在新中國成立后直至改革開放這一段特殊歷史時期,中國社會就出現(xiàn)過公共生活。然而在筆者看來,這種生活與其說是公共生活,毋寧說是集體生活。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這種生活樣式中,公共生活并沒有現(xiàn)實且有效地發(fā)揮其所應有的創(chuàng)權、賦權與維權功能;相反,卻在相當程度上淪為理查德·桑內(nèi)特意義上的一種“形式的義務”[8];而且,這種社會的“公共性”是如此地強勁,以至于深度侵入廣大社會公眾的私人領地,從而不可避免地將人們?nèi)粘I畹闹T多方面都歸于政治的領域。不難想象,在公共生活嚴重缺失的社會里,政治對集體生活的過度滲透和大肆入侵勢必會使民眾對與之外在樣貌頗為相似的公共生活持有畏懼情緒和抵制態(tài)度。然而,隨著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確立,民眾的公民意識日漸增強,公民社會應運而生。在公民社會中,要想有效消解集體的相對性并遏制其所引發(fā)的各種不良影響,尤其是阻止小團體主義的滋生與蔓延,進而確保集體免于向壓制個體自治與發(fā)展之異己力量的蛻變,有效措施和可行路徑不是片面而畸形地強化集體,而是著力于公共空間和公共生活的強化與構建。這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隨之公共化,以培育出公民社會所需的公共性品格,包括公民意識和公民理性。

其四,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要求。當我們深入研究一下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不難發(fā)現(xiàn)散見于其中的對“公共”的偏愛與重視:其理論視界聚焦于“回到公共的生活世界”,其哲學變革的實質(zhì)在于“‘改變世界’的公共實踐哲學”,其哲學的唯物主義新質(zhì)則在于“社會共同體價值本位的公共性理念”[9]64-219。當然,馬克思之所以重視公共生活、公共實踐等,是因為在他看來,現(xiàn)實的人不過是一種“公共人”的不斷生成;而這種人之所以被冠以“公共”之名,是因為他不僅是在歷史中生成的,而且尤其是以公共價值為理想追求的[9]196??梢?,馬克思的理論旨趣并不在于公共生活、公共實踐本身,其人本立場在于“‘公共人’的終極關懷”[9]144。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正神合于馬克思的理論追求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zhì)。在這個意義上,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題中應有之義,進而是社會主義教育目標實現(xiàn)的必然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轉型的可行路徑

鑒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轉型的重要性,我們必須采取種種措施推進這一進程。在筆者看來,主要應著力于如下幾點。

(一)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領域。思想是行動的基礎。要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轉型,首先必須更新教育理念,主要是做到:將教育目標從授予知識轉變到培養(yǎng)公共性品質(zhì);將教育方式從填鴨式轉變到情感互動與思想交流;將教育場所從學校擴及整個社會。其中關鍵方面與核心環(huán)節(jié)在于對傳統(tǒng)的教育空間進行重新角色定位。在傳統(tǒng)上,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一直承擔著“主渠道”“主陣地”的角色。然而,在思想意識日益多元化的當今時代,受教育者政治思想、道德品質(zhì)形成的影響因素日益復雜化,家庭環(huán)境、社會風氣、大眾傳媒等無一不對個體精神世界的塑造產(chǎn)生著一定的影響。同時,在學校教育中,中小學由于面臨著升學壓力,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課程被列為副科而置于次要地位;高校面臨著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壓力,技能性教育內(nèi)容被置于重要地位,而思想政治教育又被視為可有可無的。可見,在當今這種社會氛圍下,學校教育越來越不堪全部承擔思想政治教育重任。因而,為了彌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與缺位,在強調(diào)學校教育的同時,應將教育領域擴展至整個社會,并在學校與社會之間進行合理的分工和科學的角色定位。其中學校教育主要承擔起基礎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著力于借由對學生公共生活的引導來培養(yǎng)其公共性品質(zhì)。鑒于此,教育者在設置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時,不僅注重內(nèi)容的政治性,而且還應注重其公共性;在教育的實施上,應變硬性灌輸和說教為隱性觀點表達和價值觀引導。而社會之公共空間和公共生活應承擔起傳統(tǒng)上學校教育所承擔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主渠道、主陣地角色,最終完成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目標。

(二)拓展教育空間,提高資源利用。教育空間是教育實施不可或缺的支撐與依托。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的首先意蘊應該而且必然是教育空間的公共化,這就是要實施教育空間拓展。在這里,教育空間拓展主要包括兩種方式。其一是內(nèi)涵式拓展,就是指通過對現(xiàn)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諸要素的充分利用來實現(xiàn)教育空間的拓展。這一方式要求打破傳統(tǒng)意義上教育空間內(nèi)的主元素——包括環(huán)境、資源和設施等——所有權、管轄權、使用權等限制,以最大限度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領域,豐富其資源類型和樣式。比如,學校、社區(qū)以及社會上各種性質(zhì)及類別的單位,應摒棄其慣常持有的單位所有制觀念,將自己管理、掌握的關涉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資源和設施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切實實現(xiàn)空間共用和資源共享。其二是外延式拓展,就是指通過政治思想元素的加入使一些原不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社會空間轉變?yōu)樗枷胝谓逃臻g。比如,在城市中的一些廣場、園林、公共藝術場館等公共場所與設施,融入一些政治傾向與價值觀念等元素。當然,這種融入應避免社會生活意識形態(tài)化,因而不能強行介入或硬性插入,而應在設計、建造之初就將政治價值、生活理念以及文化偏好等巧妙、合理而自然地滲透于各種物質(zhì)載體之中,使社會公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充分挖掘出公共空間與設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蘊含與思想潛力。

(三)優(yōu)化教育載體,注重空間再造。公共文化空間是教育實施的載體。在當前情勢下,大眾傳媒已充斥整個文化空間,在公共領域的構建中發(fā)揮著意見整合空間、社會化舉措的孵化器、民主化進程的加速器以及傳播本義的復歸[10]等重大作用,從而日益成為影響民眾政治信仰與價值觀念的主要因素,進而成為其政治素質(zhì)和思想道德品質(zhì)生成、塑造、提升的主要影響因素。鑒于此,要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就必須推進以大眾媒體為主要主體的社會教育空間的公共化,其重點在于凈化并優(yōu)化網(wǎng)絡空間。近年來,在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下,再加上對其進行必要監(jiān)督與管理的缺失,一些媒體的價值取向發(fā)生了偏離,漠視了其所應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甚至借由自己的話語霸權來純粹地為經(jīng)濟服務,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蛻變?yōu)榻?jīng)濟利益的崇拜者和追逐者。同時,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學者,為經(jīng)濟利益所驅(qū)使,將學術良心和社會責任感拋在腦后,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在網(wǎng)絡上為一些商品品牌做宣傳;有的甚至為了賺取傭金而成為一些反動政治勢力的代言人。這些存在于大眾傳媒領域的不良現(xiàn)象,無疑是將其領域僅僅局限于經(jīng)濟領域,而且是自己的經(jīng)濟方面,是大眾傳媒公共化的巨大倒退。針對這些問題,宣傳、教育、文化等相關管理、監(jiān)督部門應通過頒布并實施管理條例、加大稽查與懲處力度等措施,來加強對網(wǎng)絡空間的監(jiān)管。當然,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部門的職責不僅限于管理和監(jiān)督,而且還應承接起學校曾經(jīng)承擔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責,勇于并善于利用新的信息技術,充分利用公共文化空間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網(wǎng)絡等大眾傳媒來實施教育。對具體的教育者而言,必須學會公共文化服務和大眾傳媒的種種手法與技巧,將自己所掌握的政治思想、觀點與立場傳授給受教育者,并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提升自己,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與能力。

(四)開展教育活動,強化價值引導。一方面,要積極開展公共交流、公共服務、公共參與等宏觀公共領域的活動。通過公共交流,不僅有利于促進和諧、互動的公共教育空間的營造,而且還能夠借由人際交流實現(xiàn)個人觀點的公共化呈現(xiàn);借由以公益性組織服務為主體的公共服務活動,不僅可以實際地造福于他人和社會,而且還能夠使民眾在現(xiàn)實的實踐中感悟出善行的真諦,進而養(yǎng)成關心他人、關注社會的良好利他行為習慣;透過公共參與,不僅有利于在公共空間中形成一種集體的合力,而且還能夠使參與者參悟自由與平等,形成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梢姡鲜龌顒拥姆e極開展,不僅有助于豐富并填充人們的生活內(nèi)容和實踐維度,構筑他們的主觀的精神空間和理念的價值世界,并為社會主義公共人所必備的公共性品質(zhì)的形成營造氛圍并創(chuàng)造條件;而且還有助于促進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公共生活方式,增強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進而將其塑造成關心并實際貢獻于國家、社會建設的社會主義公共人。另一方面,要積極構建微觀公共領域,開展微觀公共領域活動。一般而言,與關注宏觀層面的宏觀公共領域構成互補的,是著重關注微觀層面的微觀公共領域。這一領域聚焦于通過協(xié)作與合作解決問題、促進并提高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力、提升公民教育和公共參與、為弱勢群體創(chuàng)造并提供表達管道與機會等[11]??梢?,微觀公共領域不僅是公民政治參與與社會參與的重要管道,而且尤其是公民自我教育的重要載體。就當前而言,在微觀公共領域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就是要為社會公眾供給社團生活機會、傳授用以公共輿論表達和傳播的技術、營造公共討論和協(xié)商的社會氛圍和條件,從而不斷提高民眾社會參與能力。

[1]章清.近代中國對“公”與“公共”的表達[M]//許紀霖.公共性與公共知識分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193-194.

[2]戴銳.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轉型[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3(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4]張康之,張乾友.從共同生活到公共生活[J].探索,2007(4).

[5]拉塞爾·雅各比.最后的知識分子[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4.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晏輝,等.公共生活與公民倫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5-37.

[8]理查德·桑內(nèi)特.公共人的衰落[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1.

[9]賈英建.公共性視域——馬克思哲學的當代闡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許劍.新聞媒體與我國當前公共領域的構建[J].新聞大學,2003(1).

[11]詹姆斯·博曼.公共協(xié)商:多元主義、復雜性與民主[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中文版序6-7.

On the Public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YUE Jie-yong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The public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 ideology and politics, as a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pub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eneral terms, is the general trend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hich aims at cultivating socialism public men. It is the fundament requirement of demonstrating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satisfying human beings’ living need, promot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Marxism theory.In light of the current condi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ublic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following 4 aspects must be achieved: updating our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extending the educational field; expanding the educational space and increasing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the sources; optimizing the educational carrier and emphasizing the space reconstruction;launching the educational events and strengthening the value-guid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ocialism public man;public transformation

2015-02-18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1AKS006)

10.16366/j.cnki.1000-2359.2015.05.033

D64

A

1000-2359(2015)05-0162-06

岳杰勇(1974—),河南滑縣人,河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主要從事意識形態(tài)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歡
公共性領域空間
虛擬公共空間中的鄉(xiāng)土公共性重建
間隙、公共性與能主之人:楠園小記
空間是什么?
創(chuàng)享空間
領域·對峙
青年生活(2019年23期)2019-09-10 12:55:43
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性研究述評
新常態(tài)下推動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與質(zhì)疑:“慕課”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應用
3D 打?。合冗M制造領域的必爭之地
杭州科技(2013年5期)2013-03-11 16:40:59
論網(wǎng)絡空間的公共性
库尔勒市| 宁阳县| 西丰县| 阿拉善右旗| 大冶市| 托克逊县| 仁怀市| 文水县| 禄丰县| 临城县| 乡宁县| 浦江县| 遂昌县| 霞浦县| 湘阴县| 汨罗市| 怀宁县| 徐汇区| 昌平区| 台北县| 九龙坡区| 城市| 平昌县| 濮阳县| 邢台县| 灵川县| 政和县| 南木林县| 泉州市| 平凉市| 诸城市| 玉门市| 汪清县| 焦作市| 改则县| 海伦市| 靖宇县| 阳城县| 巴塘县| 定陶县| 九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