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民
(淮陰師范學院圖書館,江蘇淮安223001)
歷史上的蘇北地區(qū)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其中有一處今已消失的湖泊,俗名曰大湖,發(fā)源于山東蒙沂之水,東西四十里,南北八十里,湖面約三萬四千五百余頃,跨安東、海州、沭陽三界,因其形狀似人之頸項,又名為碩項湖。約在明代中葉,有安徽新安江一帶的商人魚賈舉家遷徙這里捕魚經(jīng)商。那時貨物長途運輸只能依靠陸路和水路,而陸路往往蜿蜒盤繞,不如水路快捷。尤其是魚產(chǎn)品,在運輸過程中要保證其存活和新鮮,必須用水來養(yǎng)護,更離不開舟楫儲運。碩項湖附近又有鹽場,魚賈可以把多余的水產(chǎn)品加工成腌制品,銷往魚市。魚賈們把經(jīng)營的著眼點主要放在南面江淮一帶。安東隸屬于地處漕運咽喉和南北要沖的淮安府?;窗哺硟?nèi)縱橫交錯的水網(wǎng)給漣湖徽州魚商帶來了舟楫之便,再加上這里的城鄉(xiāng)集鎮(zhèn)又有眾多魚市(據(jù)《淮安府志》載:府城內(nèi)就有“干魚巷”“海鮮市”“魚市口”“魚市后街”等街道名稱),因此,安東成了魚賈們由碩項湖入淮的樞紐之地。由于碩項湖到安東縣城之間有一水道稱“漣水”,安東縣城又古稱漣城,早期開發(fā)碩項湖的徽商魚賈多數(shù)寄居在漣城及其周邊村鎮(zhèn),因此他們稱碩項湖為漣湖。此名稱在明代徽州人方承訓的《復(fù)初集》里頻繁出現(xiàn)。
方承訓,號鄈邖,生活在明代嘉靖至萬歷年間。家居安徽歙縣瀹潭。其家自父輩起開始經(jīng)商。方承訓雖自幼習儒,弱冠時即籍名博士,名列諸生之中,成為士林一員。但他參加科考始終名落孫山。中年以后他棄儒從賈,主要從事魚產(chǎn)品經(jīng)營活動,但他仍然保持著徽商“賈而好儒”的特點,不改讀書寫作的習慣,所謂“歸廬讀我書,聯(lián)篇寫我好”。他一生寫了1 897首詩歌,281篇散文,匯成《復(fù)初集》36卷,其中就存有他在漣湖從事賈魚活動的詩文作品。
萬歷八年(1580),方承訓第一次跟隨族人方應(yīng)來到漣湖,寫了一篇《游漣湖記》:
漣湖跨州邑三方,環(huán)圍百余里,產(chǎn)諸嘉魚,饒利無窮。資斧未足給者,籍籍憑恃糊口。形勝汪溢浩蕩,吞吐日月,隱映天壤,余每思游觀。萬歷庚辰春,宗人應(yīng)翁偕余往漣。應(yīng)翁者,漣魚賈也,生邑新城而長于漣,漣居什九,家居什一,以故習漣之樂愈益習漣道之精。
文中提到的“宗人應(yīng)翁”就是方應(yīng),他是歙縣新城人,又被稱為“方長公”,《復(fù)初集》卷三十三有《方長公傳》,記載了方應(yīng)家族自曾祖父起即在漣湖賈魚,到了方應(yīng)這一代,弟兄三人仍然“以漣為行賈所”。他們都是出生在新城,而在漣水長大。一年之中,有十分之九的時間居住在漣水,十分之一的時間居住在新城。長期的賈魚生涯,使他們積累了借貸放利投資行商盈利的經(jīng)驗,方應(yīng)由最初帶著“不盈四金”的本錢,“獨往漣賈魚,時漣魚大昌熾,視常時贏什七”。他一次就買到了平時十倍的魚產(chǎn)品,運到外地一出手又賺了十金。這第一桶金就賺了五十。越三年,他就成了一個“饒有千金”的富戶。在方應(yīng)的影響下,方承訓“以子錢(借貸)出淮游”。他隨方應(yīng)于正月發(fā)新安江,二月達漣城,然后一路向北,行三十里到達金城鎮(zhèn),再登舟前行,傍晚到達新安鎮(zhèn),新安鎮(zhèn)距離漣湖口僅有五里。所謂新安鎮(zhèn),即徽商在此行鹽賈魚開發(fā)的居住之地,以新安人居多,故稱新安鎮(zhèn)。另有湖口在高家溝(今漣水高溝鎮(zhèn)),亦是商賈云集之地??芍獫i湖即在新安鎮(zhèn)和高溝鎮(zhèn)附近。
漣湖漁業(yè)資源十分豐富,方承訓在這里無時不感受到湖水中的勃勃生機。他在《漣湖歌》里描繪說:“漣湖湖水跨三丘,安東沭陽逮海州。百里空闊匯不流,鯤鳙鯉鯽淮水儔。清風落日帆叢游,月明漁舟漂與謀。三月桃花鱗萬里,九月菊澀蟹盈樓。取魚擊棹歌春幽,罿蝦泛杯醉素秋。野老耽山窺虎彪,之子樂水不驅(qū)騶?!睗i湖里的水產(chǎn)品種類繁多,出現(xiàn)在方存訓詩文中的就有“鯤”“鳙”“鯉”“鯽”“鱸”“鰉”“鮡”“鳣”“鰍”“細魚”“蟄白”“銀魚”“龜”“鱉”“蝦”“蟹”等。其中不乏比較罕見的水產(chǎn)品,如方承訓在一首詩題中稱湖中“三月產(chǎn)節(jié)蟹,味與江湖季秋蟹同佳,而中膏豐隆,形差殊焉。色彩、刺鋒亦略異,第時暖氣蒸,不可腌醉”。又有詩題曰:“古傳鱉腹胎夷人類,能言識寶,且知往來物。茲漣湖漁者偶獲鱉,亦巨,漁人烹飡,肝中得夷類,色黎墨,面目手足儼然,所謂鱉寶者,非耶。”正因為有這些種群多多的水產(chǎn)品才吸引來眾多不遠千里遠徙他鄉(xiāng)的魚賈。
每到春夏捕魚季節(jié),通往漣湖的道路上人來人往,魚賈中有的“乘舟近釣叟”,有的“坐旅待魚車”,一派繁榮景象。湖面上則會出現(xiàn)眾多的式樣不一的捕魚船,勞動的場面既熱鬧又壯觀,收獲又極為豐盛。方承訓見此情形,不勝感慨,曾寫下了《漣湖賦》:
泛此湖之清決兮,邇滄溟之洋洋。覽百里而無阻兮,覺寰宇之無方??缛ざ瑓R兮,偕十洲以徜徉。望大伊之蒼翠兮,曠原野而青黃。設(shè)羅網(wǎng)以取魚兮,群萬艇而成羅。疾號聲以大呼兮,扣舟舷若浩歌。訝鳣鰉之蔽網(wǎng)兮,驚鯤鮡之盈艖。即巨艦之不勝兮,雖廬舍亦莫如之何。
漣湖的風光也很美。在四季周轉(zhuǎn)、陰晴更迭、晨夕交替中,漣湖景色疊彩紛呈,綺麗頻現(xiàn),魅力無窮。在方承訓的筆下,漣湖景象有時呈“云影倒垂天布景”,有時為“霞明煙燦水成紅”,有時作“云暗梵宮虹或隱”,有時成“皓月高懸映水明”。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下,還能在湖面上看到因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蜃樓”現(xiàn)象,方承訓稱之為“漣湖華霑”。并題詩云:“湖蕩沿傳古治棲,膏腴滄海每興悲。樓臺隱隱朝涵影,簫管陰陰夕覺吹。煙境還初精已見,魚波欲淍兆先知。不然蜃氣噓成彩,誤認塵寰露物奇?!?/p>
為了方便捕魚,徽商魚賈在漣湖口岸建立了兩處臨時棲息之所,名曰東、西魚昌口。所謂“魚昌”,寓指漁業(yè)昌熾。這里的建筑以蘆舍為主,很少見到瓦屋。條件雖然簡陋,但魚賈們習慣了在這里的生活,并且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這也反映在方承訓的詩中:“緝草圍廬僅息身,漁舟且釣半年濱。溪眠室曠虛風月,魚貫門開召侶倫。壁臥綸竿成畫景,坐團蒲席杳禪鄰。樵翁頻過忘談笑,胹鯉炊薪醉郢春?!本幼≡跐i湖的徽商,雖然遠離家鄉(xiāng),但能互相援手,和睦相處,共同努力,在魚昌口建立了夜不閉戶的世外桃源:“歙賈魚昌樹市叢,四方圍水絕梟雄。柴扉不掩如邀月,寢戶疏防只襲風。鰱鯉慢藏驚俗羨,稻粱云集似年豐。村居形勝偕斯險,比屋熙熙帝世同?!边@些棲息之所,無疑是漣湖一帶日后形成村鎮(zhèn)街市的早期雛形。
十月深秋是休魚的季節(jié),通常魚賈利用這個機會返鄉(xiāng)與親人團聚,直到第二年早春再回到漣湖經(jīng)營,但是為了搶占先機,有的放棄探家留守在漣湖,有的則省親回家后在冬季提前趕往漣湖。方承訓看到這樣情形,寫一首《冬日思漣湖》:“冬日冰初結(jié),漣魚蓄愈多。罩罿閑不事,鯽鯉草成窩。岸岸棲莊賈,艟艟荷笠蓑。蘆齋煨顆芋,酒肆臑腴鵝。六物需春試,單錢待臘過。舊朋缸滿鹵,新信水飄波。幅海無前險,眠途絕后軻。萬重山迥阻,千里水徒歌。鴻便音傳友,梅繁色映坡。椒盤魚憶味,歲首鹢飛梭?!痹娭邢胂蠖玖羰卦跐i湖的魚賈們,既享受著一年收獲的成果,又蓄勢待發(fā),為來年漁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營作準備。冬日里的漣湖涌動著濃濃春意,也勾起了作者的無限情思。翻閱《復(fù)初集》,可以感受方承訓詩中所吐露的漣湖情結(jié)。
然而,曾令方承訓心儀神往的這片湖泊,到了明末清初已逐漸萎縮、枯竭,終于在康熙年間消失殆盡。據(jù)地質(zhì)工作者考察,造成漣湖消失有多種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由于黃河多次決溢入淮,帶來的大量泥沙淤塞了淮河下游入海通道,四處泛濫的洪水又把沖刷來的泥沙淤填到湖蕩,漣湖于是被逐步淤淺、分解,最終消亡而被墾為農(nóng)田。
方承訓雖然沒有看到漣湖的最終消失,但曾目睹洪水泛濫后田地與河道被淤化的情形,如《復(fù)初集》卷十四有詩題為《漣城河水沖淹,小民獲漁利,而巨室土田乃淤盡矣,甚病,感作》,詩云:“大河歸海漣增愁,廬舍田場盡泛舟。巨室賦租魚鱉窟,細民罾網(wǎng)食衣謀。秋風吹水波千頃,春漲盈湖淚幾流。兩利俱存祁阜足,湖深土見復(fù)何憂。”這里反映的是洪水到來,湖面有所擴展,對魚賈捕魚有利,而農(nóng)田被淤化,莊稼遭災(zāi),種田人的利益受損,這樣的情形是他不愿意看到的。實際上,洪水退后,漣湖周邊水系出現(xiàn)紊亂,魚賈們的漁利亦受到損失。有一次,方承訓就看到從漣城至魚昌口的漣河河道,被洪水沖擊,形成三十余里的沙淤,魚賈們乘船抵達金城時,舟不可涉,只好上岸艱步而行。由于河道淤化嚴重,舟行時往往會遇到擱淺或阻塞,他們不得不選擇其他路線,而其他路線也存在一定的風險?!稄?fù)初集》里就有這么一首詩,題為:《湖口至漣城,河道僅百里,邇邑三十里,黃河沮洳,貨載病陸艱移。或出淮子港,膠淺十日,可至漣?;蜓H牒?,天風不順二旬,猶有至,不至且臭闕載。而有司坐議通河,猶豫靡決,民商交病矣,遂作》,詩云:“漣臺川道自聯(lián)河,河水淹淤舟苦軻。淮港可夷湍涉淺,滄溟冒險巨濤多。魚鹽倚載商供利,風浪摧艫上不疴。紏今鳩工疏故道,帆檣鱗次日城過。”由此可見黃河奪淮對漣湖航道的破壞,給魚賈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造成巨大的損失。由于洪水年年來犯,使得漣湖周邊沙化、淤化現(xiàn)象日益嚴重,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受到一定影響。方承訓曾寫有《湖濱孤柳》詩云:“江南無地不花叢,淮北沖沙樹盡空。四季松筠別地翠,三春桃李舊時紅。幸存孤柳知生意,喜見疎枝舞惠風。此日湖中堪植木,速封勤溉俟天工?!庇钟小稘i湖涯皆無木,以故不見禽鳥飛鳴》詩云:“舍倚山城樹色蒼,春風翎羽姿飛揚。漫驚淮闊墟無木,且怪天空鳥獨藏。禽語不問幽失趣,燕巢僅見春無梁。惟夸湖巨魚頻躍,樂水忘口好泛觴?!北M管漣湖當時還有煙波浩渺的水面與潛月映日的景象,但是由于自然災(zāi)害的侵襲,湖涯四周植被已經(jīng)荒蕪不堪,連禽鳥都不愿在此翔集。方承訓有心用植樹造林的舉措來改變漣湖生態(tài)環(huán)境,無奈,以他一人之力難以實施,冀助天工更是無望。自然災(zāi)害破壞著生態(tài)環(huán)境,糟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了更大的自然災(zāi)害。在這惡性循環(huán)中,曾一度充滿著生機與活力的漣湖逐漸呈現(xiàn)出萎縮的景象,最終湮沒,而被官家和私人開墾為田地。隨著漣湖的消失,徽商魚賈就失去了經(jīng)營漁業(yè)貿(mào)易的自然條件,或停業(yè)、或改行、或遷徙他處。曾一度活躍在漣湖水域周圍的徽商魚賈終于流離星散。方承訓在目睹漣湖淤化嚴重,魚產(chǎn)量日益減少,水路販運又時常受阻的情況下,選擇了遷徙他處。他辭別了令他一度魂牽夢繞的漣湖,又到了里下河地區(qū)的高郵湖、白馬湖一帶行賈,這是他當初始料未及的。他更沒有想到的是,若干年后滄桑巨變,淤化的漣湖被開墾成良田,受過漣湖之水浸潤的土地生長出來的高粱,經(jīng)過遺存下來的漣湖泉水釀制,成為馳名中外的名酒。至今,我們品嘗清醇甘冽的高溝、今世緣、國緣等系列酒,似乎還能領(lǐng)略到漣湖的流韻。
《復(fù)初集》曾收入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但四庫館臣對方承訓的詩文作品評價并不高,稱其受當時的復(fù)古思潮影響,“大抵揚何(景明)、李(夢陽)之余波,而變本加厲”?!澳喙拧薄耙u古”之弊隨處可見。但是從地域文化角度來考察,他的詩文又有獨到之處,他將徽商魚賈的經(jīng)商活動作為寫作題材,真實地反映出他們的經(jīng)營理念和方式,展示出徽人在淮經(jīng)商的生活艱辛和樂趣,表現(xiàn)了他們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寬厚博大的胸懷。他還具體描繪了湮沒于歷史歲月中的碩項湖的原有狀態(tài),包括它的資源環(huán)境,為今人考察蘇北地區(qū)歷史上的湖泊、水系的變遷,了解漣水及其周邊集鎮(zhèn)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生動形象的文字材料和信息資訊。這些詩文作品沐浴過歙山之風,浸潤過蓮荷之水,形成了歙嶺與楚淮文化交融的地域特色。
[1] 方承訓.復(fù)初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集部第 187、188 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2] 朱小陽.明代徽州魚商經(jīng)商地漣湖地望考[J].安徽史學,2008(6).
[3] 姜加虎.碩項湖群的形成與演化——江淮中下游淡水湖群[M].武漢:長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