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森 宋 婷
(作者系中央黨校黨建專業(yè)博士,黑龍江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員)
“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是我們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實現(xiàn)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既需要我們黨自身不斷增強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也需要高素質群眾的參與、支持和配合。但這種高素質的參與和配合,往往不能自發(fā)形成,需要群眾自覺的學習,需要社會正能量的引領,更需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的合理教育、積極引導。面對經濟轉型、社會轉型的腳步不斷加快,一方面群眾的主體意識、民主意識、經濟意識不斷增強,另一方面群眾對公共事業(yè)的主動參與意識、積極配合意識、公平競爭意識、自覺奉獻意識又顯相對不足。鑒于此,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需要認真分析當前群眾工作的新發(fā)展、新變化、新特點,努力把握群眾思想變化的趨勢,不斷探索群眾教育引導工作的途徑和辦法。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的逐步深入,群眾的經濟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主體意識不斷增強,給各級黨組織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教育引導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在各級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各地群眾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的意識不斷增強,實踐中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比較歡迎,并通過各種方式主動參與民主選舉和民主監(jiān)督活動,特別是對涉及自身政治和經濟利益時表現(xiàn)得尤為積極。與此同時,群眾在整體的心理上還一定程度上存在對社會治理認同度不高的問題。一是群眾對民主的形式化感到不滿。實踐中,各地民主選舉落實得都較好,干部民主選出來,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落實起來難度很大,而且個別地方民主選舉仍是搞形式、做樣子,民主選舉只是“組織定名單,群眾畫圈圈”。二是群眾對部分黨員干部存在質疑。少數(shù)領導干部工作中善于做表面工作、樂于搞形象工程、陷于錢權交易、沉迷于奢靡生活。這種現(xiàn)象雖然僅僅發(fā)生在極少一部分領導干部身上,但社會上“有罪推定”的心理定勢明顯,將個別現(xiàn)象說成是全黨的現(xiàn)象,認為沒有黨員干部是清廉的,“誣化”干部的對立情緒日益突出。三是群眾對部分黨組織和政府職能部門不夠信任。由于部分基層組織和政府職能部門存在“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xiàn)象,導致群眾奉行“信法不如信訪、信訪不如上網”,甚至是“堵交通、上樓房、圍政府”,致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損害了黨在群眾中的良好形象。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農民的市場意識、工人的科技意識、知識分子的創(chuàng)業(yè)意識不斷增強,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與此同時,城鄉(xiāng)群眾腰包“鼓”了,想法也多了;物質極大豐富了,國民教育卻疏離了,部分群眾價值觀出現(xiàn)了一定偏差。一是道德觀念淪喪。個別群眾價值觀念扭曲,榮辱觀念、善惡觀念模糊。部分群眾奉行“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理念,對于跌倒的行人不想扶、不愿扶、不敢扶;個別群眾遇事不信法、不信政府,信迷信,導致陳規(guī)陋習泛起;有的群眾為了實現(xiàn)個人私利,不擇手段、損人利己。二是拜金主義盛行。有些群眾信奉金錢至上,忽視對精神層面的追求,有的甚至為了金錢可以做到不講誠信、不擇手段;有些年輕人奉行“寧愿坐在寶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將金錢作為擇偶的唯一標準;有的群眾為了金錢可以不要人格,甘愿做“二奶”、情愿做“小三”。三是享樂主義漸長。一部分富起來的群眾盲目追求高消費、高享受,熱衷于要面子、講排場,逢事喜歡大操大辦;部分群眾喜歡攀比,總是希望房子要住得比別人的大、車子要開得比別人的好、妻子要長得比別人的漂亮;有的群眾為了享受一時的奢靡生活,不惜違法亂紀、以身試法。
隨著依法治國的進程逐步推進,群眾對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認識不斷深化。群眾在利益遭到損害時,大多數(shù)會尋求法律的援助,力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與此同時,法律的專業(yè)性、系統(tǒng)性很強,由于群眾的文化層次和知識儲備不一樣,對法律的認識和掌握的程度也差別很大。一是對法律知識的掌握不夠主動。群眾對法律的掌握大多是宏觀的,對于具體的法律知識掌握得較少。群眾主動學習法律的不多,往往是遇到問題了才去做相關的了解,所以存在很大的被動性,且了解法律主要是為了采取一些補救性措施。二是對法律法規(guī)的遵守不夠嚴格。由于對法律的了解程度不夠,群眾在遵守法律方面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和選擇性。往往是爭取權利十分積極,而履行義務方面就顯得相對被動,近幾年贍養(yǎng)訴訟案件不斷上升也說明了這一點。在經濟發(fā)展領域,很多群眾明知自己做的事情不合法,但受利益驅使膽大妄為,這也是假冒偽劣產品盛行的原因所在。三是對法律法規(guī)的效力不夠確信。實踐中一些部門執(zhí)法不嚴,一定程度上存在不作為、亂作為的現(xiàn)象,群眾對法律的信任程度不是很高。一些群眾在遇到問題時,不是尋求通過法律的形式解決,而是先托門子、找關系,他們感覺這樣會對自己更有利。因此,在他們看來,一個官司贏不贏關鍵看關系硬不硬。
當今社會既是一個充滿機會的社會,更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人們在競爭中求生存,在競爭中求發(fā)展。為了在競爭中處于優(yōu)勢,人們努力學習科技、文化、管理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從當前看,國內各行各業(yè)公平競爭已成為社會發(fā)展的主流,但也不可否認在競爭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一是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不夠優(yōu)化。由于受傳統(tǒng)選人用人體制的影響,人們在參與競爭時總會受“關系”思想牽制,當自己參加競聘時,自己或是家人自覺不自覺地就會去找關系、找門路,希望在“決戰(zhàn)中”多一份保險。二是公平競爭的平臺不夠健全。從當前看,考試是選人用人主要的平臺。除了考試外,雖然也有遴選、崗位競聘等方式,但這些方式的公開透明性尚顯不足。從經濟領域來看,競爭的平臺主要有實體平臺、媒體平臺、網絡平臺等,但由于對網絡媒體的監(jiān)管不利,產品的虛假宣傳、夸大宣傳大量存在。在文化領域,隨著文化行業(yè)的不斷轉企,出書、發(fā)表文章大都明碼標價,新人在這一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這也是新秀難出的重要原因。三是公平競爭的機制不夠完善。從當前看,雖然選人用人方面機制在不斷完善,但選拔唯學歷、唯年齡、唯出身、唯地域等問題仍然相當嚴重。在市場競爭方面,國家為了保證國企的順利發(fā)展所采取的一系列保護性措施,使得同行業(yè)的私營企業(yè)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很難有大的發(fā)展。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人民群眾思想意識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顯著增強,群眾的自主意識、理性意識、法律意識和權利意識不斷強化。群眾對“公民身份”的認同感逐步加強,對社會發(fā)展中自身的定位有了新的認識,越來越多的人學會用理性的思維去思考和認識自己的行為,并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法規(guī)。盡管群眾的主體意識在不斷增強,但是由于他們以自我為中心進行占位的特征仍比較明顯,因此為國家、為社會著想的動力尚顯不足。一是大局意識不強。在現(xiàn)實中,部分群眾遇到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發(fā)生矛盾時,往往只管自己、不管別人,只顧自家、不顧大家,只看眼前、不看長遠。二是責任意識淡薄。部分群眾在個人利益面前斤斤計較,遇到責任就繞著走、躲著走;有的群眾對自己應享有的權利如數(shù)家珍,但對自己應負的義務卻百般推辭。三是奉獻意識較差。受傳統(tǒng)政治文化和思維模式的消極影響,部分群眾不愿意奉獻,認為奉獻會浪費自己的時間、消費自己的金錢、損害自己的利益;部分群眾不會奉獻,認為奉獻是大人物做的事情,普通的群眾沒有奉獻的義務,也沒有奉獻的能力;部分群眾不敢奉獻,認為奉獻會遭到周圍群眾的嘲笑,是逞強好勝,是沽名釣譽。
時代在發(fā)展,形勢在變化,群眾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做好新形勢下群眾的教育引導工作,需要黨中央運籌帷幄,需要各級黨組織精心策劃、認真落實,需要廣大黨員率先垂范,也需要廣大群眾積極響應、積極配合和主動參與,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合力,保證群眾教育引導工作的實效性、長期性和經常性,真正為實現(xiàn)中國夢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
執(zhí)政黨要想長期執(zhí)政,就必須贏得社會的廣泛認同。這種廣泛的認同獲得的渠道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對群眾的經常性的宣傳教育。一是加大世情宣傳教育。要善于把我們的經濟發(fā)展速度、政治穩(wěn)定程度、文化發(fā)展繁榮狀況、生態(tài)的控制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同世界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落后國家進行比較。當前,我們的發(fā)展同發(fā)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近,顯示出黨選擇的改革發(fā)展之路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國家的穩(wěn)定程度超過了混亂的中東、貧窮的非洲,甚至在某些領域還超過了歐美國家,表明了黨治國理政的科學性;我們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文化理念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納,截至2014年9月,中國國家漢辦已在全球122個國家合作開辦了457所孔子學院和707個孔子課堂,成為漢語教學推廣與中國文化傳播的全球品牌和平臺,說明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二是加大國情宣傳教育。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順利推進了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1978年中國人均GDP約合149美元,2013年中國人均GDP約合6629美元,增長了約43倍。居民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0年的74.8歲。所有這些歸結起來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我們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三是加大黨情宣傳教育。我們現(xiàn)在是擁有 8600多萬黨員的大黨,大部分黨員干部都能按照黨章的要求,在各自的崗位上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但不可否認,我們的隊伍中還有一小部分人漠視黨的紀律,違背了黨的宗旨,做了一些貪贓枉法的事情,恰恰是這一小股貪腐分子,給黨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損害。面對黨情,一方面需要大力宣傳黨的優(yōu)秀干部,如沈浩、王瑛、任長霞、郭明義等,通過對模范人物的宣傳,讓百姓認識廣大黨員的主流是好的;另一方面,要加大對腐敗的治理力度,讓百姓感到腐敗與黨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黨的十八大以來,100多名省部級干部落馬,進一步改寫了“刑不上士大夫”和“新官不算舊賬”的歷史,人民對此是高度贊揚的,也顯示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高度自信和高度自覺。
基層黨組織和基層黨員干部是黨在基層的“形象代言人”。加強基層建設,是做好群眾教育引導工作的重要前提。從當前來看,應該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要全面推行基層班子成員公推直選,讓群眾選出自己滿意的帶頭人和代言人。干部既要選得出,還必須保證能夠自覺接受群眾的質詢、監(jiān)督和考核,真正做到“干得好不好,群眾說了算”。二是加強基層黨員隊伍建設。黨員要區(qū)別于一般群眾,要嚴格按照黨章的規(guī)定,在自己的崗位上做標兵、當模范,在社會上為人樸實、真誠待人。黨員還要心系國家、樂于助人,在工作上給予身邊人以技術上的支持,在生活上給予物質上的幫助,在精神上給予關懷和激勵。廣大黨員要積極組織并參與各類志愿活動,真正做到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共產黨員的身影。三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黨組織建設的目標要逐步由過去那種指揮型、命令型、包辦型向引導型、協(xié)商型、核心型轉變。要引導群眾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的全過程。對于群眾提出的問題,要認真分析、認真對待,采取協(xié)商、疏導的方式,依法照章進行調處。在調處矛盾的過程中,要講靈活性,但是也不能無原則地遷就一些落后思想和消極情緒。
方法得當做事方能事半功倍。做好群眾的教育引導工作,離不開合理、科學、管用的方式方法。一是分層引導。不同層次的人,教育引導的重點也不一樣。對于農民群體,要著重引導他們成為“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踐行者;對于廣大工人群體來說,要引導他們成為安全生產、愛崗奉獻、服務社會的模范;對于知識分子群體,要引導他們成為先進思想的傳播者、科學技術的開拓者、優(yōu)秀精神產品的生產者;對于自由職業(yè)群體,要引導他們誠實經營、文明守法、奉獻社會。二要貼近群眾。對群眾進行教育引導,首先需要融入群眾,要讓群眾知道你的意圖。因此,要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大眾化,用群眾可以聽得明白的語言進行闡述,這樣群眾才能掌握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除此以外,基層黨員干部在做群眾工作時,還要放下當官的架子,真正融入群眾的生產生活實際中,要設身處地地為百姓著想,從維護百姓合法利益角度出發(fā)想問題、辦事情。三是典型示范。在具體的群眾工作中,一方面黨員干部要做好示范,保證每位黨員在工作中是標兵、是模范,在社會上是好心人、熱心人;另一方面,要在群眾中充分挖掘和發(fā)現(xiàn)各類模范,借助報刊、雜志和網絡媒體進行廣泛的宣傳,通過他們帶動更多的人去弘揚正氣,爭當模范。
認識上到位,行動上才能迅速。做好對群眾的教育引導工作,需要從科學的理念入手,不斷增強群眾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一是增強主動參與理念。要擯棄那種“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理念,讓群眾充分認識,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是大家一起營造的,我們的平安是大家一起構筑的,我們的城市是大家共同建設的。少了每一個人的參與,我們的社會都將是不完美的,都是有缺憾的。二是增強無私奉獻理念。要打破那種有能力、有財富才能貢獻的誤區(qū),既要充分肯定大人物、能人的貢獻,也不能忽視小人物、普通人的貢獻。國家的富強和社會的穩(wěn)定,不是靠一個或是幾個強人能夠實現(xiàn)的,靠的是億萬百姓的共同努力。要讓百姓明白,能力大多奉獻,能力小少奉獻,沒有能力遵紀守法也是貢獻。三是增強公平競爭理念。在政治層面,不斷擴大公推直選的范圍,筑牢公平競爭的平臺;在經濟層面,引導私營企業(yè)發(fā)展同國有企業(yè)合作、競爭,激勵他們向更寬廣的領域進軍;在文化層面,打破陳舊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設平臺,鼓勵年輕人積極參與文化交流和交鋒,使他們敢于打破陳規(guī)、敢于挑戰(zhàn)權威。四是增強學法守法理念。加大法律知識的宣傳力度,讓人們了解法、認識法、掌握法、自覺應用法。加大對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以形成強大震懾力。加大對群眾合法利益的保護力度,特別是當群眾的利益受到國家行政部門或是國家公務人員侵害時,要加大法律援助的力度,讓百姓真正相信法。
制度具有長期性、穩(wěn)定性和根本性。要想實現(xiàn)對群眾教育引導的長期性,就必須從健全和完善制度上下功夫。一是健全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制度。黨員干部要經常性地到基層走訪,實地了解群眾的情況,現(xiàn)場解答群眾的困惑,把群眾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解決在基層,讓矛盾和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要建立便民熱線、舉報信箱、網上答疑平臺等,不斷加強領導干部同群眾的聯(lián)系,多渠道、全方位了解群眾工作的動態(tài),及時化解群眾的矛盾和問題。二是完善群眾問題研討協(xié)商制度。針對群眾反應的問題,要進行認真梳理,對于比較容易處理的,可以安排先行解決;對于帶有普遍性且比較棘手的矛盾和問題,既要及時向上級黨組織匯報,也要組織相關人員進行研討,并邀請群眾代表參加,條件較好的地方也可以邀請有關專家參與,共同解決群眾的矛盾和難題。三是創(chuàng)新群眾參與考核評價制度。主動邀請群眾代表參與對領導干部政績的考評,針對領導干部的親民情況、帶領群眾致富情況、社會矛盾化解情況、社會綜合治安狀況等進行量化,由群眾參與打分。要把群眾的考核與領導干部政治升遷、物質獎勵相掛鉤,對于那些群眾連續(xù)幾年評價很低的領導干部,上級黨委不能將其納入提拔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