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權責一致基礎上的國家認同教育*
——來自美國公民教育的啟示
●王 慧
美國公民教育以尊重公民權利著稱,在努力尋求公民權利和責任教育之間的平衡,即權責一致的基礎上側重國家認同教育。美國通過多種途徑實施國家認同教育,尤其強調(diào)價值觀方面的認同。這對我國公民教育的啟示主要包括:依據(jù)國家現(xiàn)實,平衡公民權利義務教育,建構以情感認同為基礎的公民教育,側重完整意義的國家認同教育。
美國公民教育;公民權利;責任;國家認同
任何一個國家都充分認識到傳遞獨特的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其教育必然以國家、民族、政治、文化等為基礎資源和重要內(nèi)容,并且傳遞其中的價值觀。其中,美國的公民教育,在公民與國家的關系之間,公民的權利和責任是基礎和核心,強調(diào)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公民權利責任和國家認同教育在張力中保持平衡,二者相互協(xié)調(diào)、補充和影響,構成了側重政治價值觀認同的美國公民教育。
公民的含義決定公民教育的范疇,各個國家的公民概念存在差異,公民教育的價值取向也不同。王嘯認為,公民首先是一個權利主體,公民的地位通過社會契約的方式加以確立;公民是享有基本人權的獨立主體;公民的基本特征包括:自由、平等、獨立等。[1]權利與責任從來都不能分開,權責對應是底線,公民權利和責任是公民身份的一體兩面。美國十分注重對其進行公民權利意識的培育,同時也努力平衡公民權利和公民的責任感教育。
(一)強調(diào)以權利教育為核心的公民教育
美國實施的公民教育是順其自然的,根植于美國的歷史傳統(tǒng),有其深刻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社會等方面的依據(jù)。張秀雄指出,美國公民教育是以公民權利為核心價值取向的模式,非常強調(diào)政治方面的含義,強調(diào)個人有效地享受權利、承擔責任所必須的知識,態(tài)度、技能等。[2]自由精神與權利已經(jīng)深深地根植于美國立國基本精神之中。在美國公民心目中,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始終處于優(yōu)先地位。同樣,在學校教育中也特別重視公民權利教育。就學校的教學形式而言,教師給予學生很大的學術和生活自由,學生可以任意選擇自己的坐姿和學習娛樂方式,教室就是學生的生活空間。對學生的座位、坐姿等沒有統(tǒng)一要求,但是對規(guī)則秩序十分看重,強調(diào)師生彼此尊重。
然而,隨著美國公民社會的充分發(fā)育、公民權利教育順利的同時,美國也面臨著權利泛濫的威脅。人與人之間只強調(diào)權利而輕視責任和美德,這也會威脅到一個國家的長久生存。
(二)重視公民的責任教育
公民權利意識根深蒂固的同時,美國十分關注培育責任公民。美國注重培育公民責任是與其國家定位有直接聯(lián)系的。美國一向把自己定位為世界領導者,其公民教育必定注重公民的多元文化意識、領導能力、對世界的了解和責任感,正如唐克軍等指出,美國公民教育的核心價值是:(1)接受和欣賞文化多樣性;(2)尊重人的尊嚴和基本人權;(3)對世界共同體負責;(4)尊敬地球。[3]美國對公民責任的培育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課程標準和教材中凸顯公民責任教育。在教育的法律和政策中,凸顯公民教育,尤其是公民責任感的重要地位。美國公民教育中心也頒布了關于公民責任的課程指導。1997年,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發(fā)布了《責任:公民教育培養(yǎng)方案互動教學策略》,其中從小學到高中一致強調(diào)的主題就是責任,課程標準目錄呈現(xiàn)為:第一單元:什么是責任,第二單元,履行責任的好處和代價可能是什么?第三單元:如何在相互沖突的責任之間做出選擇?第四單元:你認為誰是責任人?[4]根據(jù)該課程標準,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編著了《民主的基礎》系列教材,從小學高年級到高中,包括四種美國政府憲政模式的基本觀念:權威、隱私、責任和正義。《責任》教材結構清晰,邏輯明確。權利與責任相互對應,在不同的主題中有所側重。例如,高中教材中有一課——《如何研究責任問題》,其中涉及到吸食販賣大麻的問題、二戰(zhàn)投放原子彈的問題、馬丁·尼莫勒牧師碑上的銘文、《希波克拉底誓言》、1964年的《民權法案》等五組材料。[5]從中可以看出,這個教材涉及到了歷史經(jīng)典、現(xiàn)實問題等各個層面,對學生開拓思維和視野具有重要作用。
公民責任也是一種道德能力,是否成為自己的責任,是公民基于道德和良心而做出的判斷。公民之所以能夠負責任,不是因為以責任之枷鎖強迫他,而是因為公民基于對自我和共同體的認同,基于彼此的情感聯(lián)系而自愿、主動的承擔公民的責任。因此,負責任的公民對于個人和社會都十分重要。只有對責任的追求才能將人類的道德引向新的高度。對此,康德認為,責任是一切道德價值的源泉,在責任面前一切其他動機都黯然失色,因為它是其價值凌駕于一切之上、自在善良的意志的條件。[6]
2.教育活動體現(xiàn)公民責任教育。在實踐層面,學校通過各種途徑培育公民的責任感。學校教育中的各種活動都努力培養(yǎng)個體的責任感。在美國中小學,培育公民責任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童子軍組織。童子軍活動已經(jīng)涉及到了美國的眾多青年和成人,包括幼童軍、男童子軍和女童子軍等不同種類。目前,“多于十分之一(11%)的美國男孩是童子軍,而且23%曾經(jīng)是童子軍成員。54%的成年男性,在過去的某個時期內(nèi)是童子軍成員?!盵7]童子軍的誓詞中就明確強調(diào)責任和效忠國家,要求每個公民都有一定的責任感。參與社區(qū)服務就是培養(yǎng)兒童責任感的重要途徑,也是兒童組織的重要活動內(nèi)容之一。
國家認同是指“一個人確認自己屬于哪一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的心理活動”。[8]美國十分重視對其公民實施國家認同教育,在價值觀念上強調(diào)以“美國夢”為核心的自由、民主等觀念,在情感上培育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感?!耙驗檎敲褡逭J同,也就是共同的歷史、政治文化,以及同體一命的感受,讓人們相信他對其他公民同胞有義務。”[9]正是因為公民的權利得到國家的保障,公民才會認同國家。
對美國而言,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比其他國家都更為急迫和重要。早在美國的雛形時期,多數(shù)的美國公民來自歐洲,他們的祖先背井離鄉(xiāng)就是為了追求和建立一個自由的國度,后來經(jīng)過堅苦卓絕的斗爭,建立起現(xiàn)代美國。美國人口構成十分復雜,歷史和地域、種族和膚色、文化和習慣等方面差異巨大,因此,美國從建國時期就開始對其公民進行國家認同教育。美國公民的認同教育不僅在于法律和自然血緣、地緣的認同教育,更在于價值觀的認同教育。
(一)通過教育法律和課程政策強化國家認同教育
美國在國家教育改革的法律文件中,幾十年不間斷地強調(diào)國家認同教育。在教育改革中加強國家控制,向“準中央集權制”靠攏,灌輸國家意識。尤其是二戰(zhàn)后,蘇聯(lián)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美國頒布了《國防教育法》,要求學校教育提高學生的學術水平,將公民的教育與國家的地位聯(lián)系起來。1983年發(fā)布了《國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加強了國家對教育的控制,進一步加強公民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將美國每個公民的教育水平與國家興亡聯(lián)系起來。1992年,《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重申六項國家教育目標,新增“公民與政府”(Civics and Government)為國家核心課程,制定頒布了從幼兒園到12年級(K-12)的“公民與政府”國家標準。美國公民必須支持美國憲法的價值與原則,對國家和政府有清晰的認識。
2001年“9·11”事件影響了美國的價值觀念。之前各種理論的爭論暫時擱置,關于國家認同理論的討論迅速成為熱點。美國公民的愛國情緒高漲,國家認同教育地位提升,甚至存在狹隘的民族主義泛濫的危險。2002年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就美國基礎教育質量、保障所有兒童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等問題指出了美國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同時發(fā)布了《美國聯(lián)邦教育部2002-2007年教育戰(zhàn)略》,這反映出美國的教育戰(zhàn)略,即更強調(diào)教育為國家利益服務,追求高質量的教育優(yōu)先于平等,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培養(yǎng)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高素質公民。
(二)通過學校儀式傳遞愛國觀念
隱性課程發(fā)揮作用的主要途徑是通過除了正式課程以外的活動、環(huán)境、儀式等,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塑造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學校教育儀式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儀式能夠營造一種莊重、嚴肅的氛圍,喚起個體的神圣感,塑造個體心中的情感體驗,通過不斷的強化和積淀,成為一種長久的心理或情感要素,保持個體對組織的認同情感。儀式“鞏固了群體的規(guī)范,給個人的行為提供了道德制裁,為共同體平衡所依賴的共同目的和價值觀念提供了基礎”。[10]通過把美國的核心價值觀滲透于每一個教育環(huán)節(jié)中,培育公民對國家的認同。學校教育儀式把每個公民與國家直接聯(lián)系起來,通過每天的升旗儀式培養(yǎng)公民對國家的認同。例如,在美國中小學的教室里都掛有國旗。每天上課前,兒童全體起立,右手置于胸前,唱國歌,向國旗敬禮,背誦忠誠國旗的誓言:“我宣誓要忠誠于美利堅合眾國國旗所代表的共和國,……這個國家不可分裂,并給所有的人自由和公正?!盵11]
(三)學校正式課程中愛國教育占有重要地位
美國對公民的國家認同教育十分重視,其中最為重要和直接的途徑是通過學校的課程體系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感。在歷史、政治、社會科或公民教育課程中,學生學習課程知識,通過自由討論發(fā)展批判能力,批判是為了使國家或政府能夠改進不足,在此種意義上的批判就是愛國。
國家認同教育的內(nèi)容之一是美國的歷史。美國兩百多年的歷史是美國國家認同的重要內(nèi)容,學生參觀刻有每個陣亡士兵名字的越戰(zhàn)紀念碑、參觀歷史博物館、名人故居等。此外,還有關于政府的知識等。從美國公民教育的內(nèi)容角度來看,追求自由、捍衛(wèi)權利的精神還體現(xiàn)在美國中小學生的教材,尤其是社會科的閱讀材料中。美國歷史上具有永恒、經(jīng)典意義的文獻或故事等是公民教育的最好材料。美國立國文本充分保障公民的權利與自由,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將美國的自由民主精神深深植入到每個美國公民的血液中。1620年,100多位英國移民共同簽署了《“五月花”號公約》,其中寫到:在上帝面前共同莊嚴立誓簽約,自愿結為民眾自治團體,經(jīng)過公證的法律法規(guī)、條令、憲章與公職,吾等全體保證遵守與服從。[12]它奠定了美國法治社會的基礎,是美國公民教育的起始內(nèi)容。美國公民教育的內(nèi)容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公民權利發(fā)展史,從黑人享有投票權到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從拳王阿里的拒絕為不正義戰(zhàn)爭服兵役到“人權就是婦女權”,從羅斯福的“四大自由”到奧巴馬的美國夢演講等。例如,在初二的公民閱讀材料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期間,13歲的小男孩被英國軍隊俘虜了,英國將軍傲慢地命令小男孩把他的靴子擦干凈。小孩說:“先生,我不會給你擦的。我是一名戰(zhàn)俘,我希望得到你公正的對待?!蹦莻€孩子名叫安德魯·杰克遜,后來成為美國第七任總統(tǒng)。[13]在這種充滿故事性、高貴精神熏陶下的學生,更有可能學會如何用權利去捍衛(wèi)自己和他人的尊嚴與權利。
國家認同教育的內(nèi)容之二是宣揚理想的美國價值觀。美國通過各種途徑培養(yǎng)公民對國家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美國充分尊重每個個體的價值和尊嚴,通過生活細節(jié)提高個體的存在感,在具有彌散性的活動中逐漸培養(yǎng)公民對國家的認同。美國公民不是特定的種族、民族或宗教來界定的,美國公民是通過對“整套自由主義政治原則,特別是體現(xiàn)在獨立宣言和憲法中的自由和平等原則”來界定的,“美國人共同擁有的東西僅僅是共同的信仰,其中最重要的是對機會均等的信仰”。[14]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這種對國家價值觀念的認同,就不會有當今的美國。
進入21世紀以來,各個國家都掀起了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其中公民教育得到了充分重視。了解各個國家公民教育的基本價值觀和實施途徑,對于我國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F(xiàn)代社會更加自由開放,流動性更強,人們可以選擇國籍,當下的國家認同問題尤為重要?;谖覈鐣v史文化傳統(tǒng)和公民教育的初步發(fā)展階段,國家認同教育承擔著啟蒙的使命,即幫助公民知道并珍視自己的權利,有勇氣運用公民的理性,能夠區(qū)分政治壓迫和政府的必要行動、自由精神和胡作非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公民教育中需要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傳統(tǒng)的“情本體”文化,我國應在“情”的基礎上建構情感型公民身份。
(一)依據(jù)國家現(xiàn)實,平衡公民權利義務教育
鑒于各國的公民教育均有其獨特性,我國公民教育需要考慮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社會的特點。各個國家的公民教育發(fā)展的歷史階段、價值取向、途徑和側重點各不相同。進入21世紀,英國的公民教育邁入復興階段,其目標在于使學生成為“民主社會中有責任和關愛心的公民”,[15]“積極公民”、“有效公民”也成為英國對現(xiàn)代公民的期望,也是度量公民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的指標。[16]法國“自由平等博愛”憲法精神指導下的公民教育強調(diào)公民在社會共同體中的恰當?shù)匚弧⒐衽c政權的關系、公民社會的同舟共濟的精神。[17]美國公民教育根植于本國的特征與需要,將公民的自由與責任、對美國式民主的認同作為其公民教育的根本目標。
我國當前存在權利論、義務論和美德取向的公民教育觀,我國公民教育在西方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儒學憲政三者之間將如何選擇,抑或再創(chuàng)造出一條融合超越三者的中國特色的公民教育的道路。但需要指出的是,充分發(fā)掘儒家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是我國公民精神的要素之一,如偏重國家認同、公民義務或責任感等美德取向的公民教育內(nèi)容。
目前我國公民教育的現(xiàn)實狀況中,對公民責任和義務的教育超過公民權利的內(nèi)容,二者相對處于不平衡狀態(tài)。因此,容易導致公民對公民權利的無知以及公民權利的缺失和濫用,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阻礙國家的法治進程。因此,需要平衡公民權利和義務教育,使二者處于相對平衡狀態(tài)。
(二)側重完整意義上的國家認同教育
任何公民教育的理論都不會否認國家認同的重要性,但國家認同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各不相同。美國的國家認同教育是基于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同時注重公民責任和國家認同教育,且更強調(diào)公民對憲法精神、法治社會所體現(xiàn)的價值觀的認同。
現(xiàn)代社會的國家認同教育,就認同的類型而言,需要既考慮傳統(tǒng)意義上的血緣認同、地緣認同,又要考慮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民族認同、多民族地區(qū)的語言認同、共同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最重要的是基于憲法精神的政治認同等?!肮駠艺J同,便是對作為國家根本法規(guī)范下的國家文化和制度架構的認同,即對主權和法統(tǒng)的一種認同,即是一種憲法認同。”[18]就國家認同教育的內(nèi)容而言,國家認同教育首先需要尊重公民的權利和合法利益,充分保障公民享有的批評建議、游行示威等表達信念的權利,保證公民和政府溝通的有效性,同時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法治教育和公民美德教育等;就社會背景而言,需要考慮前現(xiàn)代、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社會的三種認同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就教育對象而言,需要考慮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特點,對權利、責任和國家的認識規(guī)律等問題。
(三)建構以情感認同為基礎的公民身份
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是社會對公民的基本情感要求。公民情感是維系公民社會的基本紐帶,對國家的認同感是人類的高級情感,是一種對集體的理性的情感?!叭绻麤]有國家主動地把個人聯(lián)結在一起評價和追求善,個人就會陷入原子般的孤立?!盵19]對個體而言,公民權利和責任是個人的尊嚴、權益問題,對群體而言,是如何處理國家和公民個人、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分配問題。社會性本能將個體形成一個共同體,彼此聯(lián)系互惠才能維持生存與發(fā)展。
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學正是嘗試將“情感理性化”或稱之為將“理性情感化”,“情”一直是我國文化根基中最深的一部分。如今,我國面臨社會轉型,充分發(fā)掘傳統(tǒng)文化中的資源與價值是一條必由之路。因此,筆者提出建構以情感認同為基礎的現(xiàn)代中國公民身份。
就我國的公民教育而言,它不僅是在教育目標中提出培養(yǎng)公民的口號、開設公民教育的課程或舉行公民教育活動,當然這些具有一定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公民教育應作為一種精神、情感彌散在教育過程中。具體而言,在公民教育的相關政策方面保持價值和內(nèi)容的連貫性,將公民作為培養(yǎng)目標。在公民教育的實施內(nèi)容上,注重培育公民的獨立思考、批判反思能力;在課外生活中,重視學校公共生活的重要作用,充分發(fā)揮學生組織的活力,給予學生自由和空間去實踐公民的權利和責任;在教師角色方面,教師應努力了解、實踐公民身份,為學生成為好公民做出示范。
公民教育不僅賦予公民權利,提高公民素養(yǎng),也是推動社會轉型的重要途徑之一。受過教育的公民,可以尊重他人權利,維護個人權利和履行義務,更好的繼承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堅守現(xiàn)代法治社會的公平正義等價值,為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而努力。
[1]王嘯.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公民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62-67.
[2]張秀雄.美國公民教育[A].選自張秀雄主編.各國公民教育[C].臺灣:師大書苑出版社,1996:142.
[3]唐克軍,陳華洲.國家認同與公民教育——美國公民教育中有關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的論爭[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9,(04).
[4][美]查爾斯·奎戈利主要執(zhí)筆.責任:公民教育培養(yǎng)方案教學互動策略[M].劉國華譯.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出版,1997:94.
[5]美國公民教育中心.責任[M].趙文彤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29-35.
[6][德]康德.道德行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9-20.
[7]Girl Scout Promise and Law[EB/OL].Visit date 2013-09-25.http://www.girlscouts.org/program/basics/promise_law/
[8]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M].臺北:揚智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8:9-12.
[9]Keith Faulks.公民身份[M].黃俊龍譯.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52.
[10]王銘銘.想象的異邦: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45.
[11]蒲隆譯.“公平之法”五月花號公約[A].[美]艾捷爾編.趙一凡、郭國良譯.美國賴以立國的文本[C].??冢汉D铣霭嫔?,2000:5.
[12]秦樹理.國外公民教育概覽[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9.
[13][美]馬克威克,史密斯(W Smith).造就完美人性——怎樣成為一個真正的公民[M].王泰祥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239.
[14]John O’Sullivan,America’s Identity Crisis.National Review, vol.46,issue22,Nov.21,1994.
[15]檀傳寶等.公民教育引論:國際經(jīng)驗、歷史變遷與中國公民教育的選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3.
[16][17]馮俊,龔群主編.東西方公民道德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88.37.
[18]江國華.憲法與公民教育:公民教育與中國憲政的未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376.
[19][加]威爾·金里卡.當代政治哲學[M].劉莘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4:465.
(責任編輯:曾慶偉)
本文系天津師范大學博士基金資助項目(52WW1406)成果之一。
王 慧/天津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講師,教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情感教育、道德與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