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新+陸佳怡
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習近平主席攜夫人彭麗媛訪問歐洲四國并出席在荷蘭海牙舉行的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在此期間,荷蘭國王和王后3月23日招待習近平夫婦的王宮國宴受到參加國宴的荷蘭各界人士、媒體和公眾的特別關注。筆者就公共外交、元首外交、第一夫人外交等問題,通過電子郵件專訪了親臨王宮國宴的荷蘭國際關系研究所(Clingendael)高級研究員、安特衛(wèi)普大學揚·梅理森(Jan Melissen)教授。梅理森教授致力于公共外交研究多年,其2005年出版的《新公共外交:國際關系領域的軟實力》(The New Public Diplomacy: 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一書,較早地對“新公共外交”概念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闡釋。梅理森教授在5月21日回復的郵件中,生動地再現(xiàn)了親歷王宮國宴的情景以及體驗觀察,并深入點評了習近平夫婦歐洲四國行的公共外交意義。
一、近距離接觸效應:親歷王宮國宴的體驗與觀察
問:請與我們分享王宮國宴上最激動人心的時刻。
梅理森: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時刻。第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是,習主席夫婦與所有嘉賓一一握手,這令所有嘉賓都深感榮幸,印象格外深刻。這個意義不僅僅在于親自握手,不僅僅在于與中國最高政治領袖和他的配偶近距離接觸,而是意識到中國元首不遠萬里來到歐洲,在他對荷蘭、比利時、法國、德國四國短暫訪問期間與幾千人握手。第二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是,國宴進行中,人們紛紛舉起相機或手機拍照,完全不顧不可拍照的外交規(guī)定?,F(xiàn)場工作人員也沒有制止這些熱情的攝影者。在移動媒體技術和社交媒體流行的今天,與國家元首見面、共享國宴無疑是一個值得分享的時刻,這一時刻在與地處阿姆斯特丹王宮之外的人們分享過程中獲得成倍放大效應。這個自發(fā)的拍照環(huán)節(jié)意味著開放和分享人生經(jīng)歷,是難以被規(guī)則約束的。有趣的是,中國與荷蘭政府在此之前已經(jīng)決定強化“開放與務實”的雙邊關系。
問:您用什么詞匯來描述親眼見到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的感覺呢?
梅理森:親眼見到習主席夫婦的真正意義就是在你眼前的是真實的人。這兩個人帶著使命,履行職責,他們與公眾見面博得尊敬,但某種程度也證明了,高高在上權(quán)威感的動態(tài)性和在最高權(quán)力機關工作的臨時性,使習近平更具有對普通人的親和力。
問:國宴嘉賓的構(gòu)成體現(xiàn)了組織方希望溝通和影響的范圍。那么,什么人被邀請參加王宮國宴呢?
梅理森:大約200人參加了這次國宴,分別大致有80個中國嘉賓和120個荷蘭嘉賓。
這個群體來源廣泛,充分地代表了不同領域,真的令人鼓舞。嘉賓們盡管來自荷蘭不同的領域,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在各自領域與中國深度互動,這些領域包括文化、教育、政府、政治、商業(yè)、體育、外交關系、媒體等。各行業(yè)都有代表。有些嘉賓是全國性知名人士,另一些人則默默地促進荷中合作,或者刻意避開聚光燈。一些嘉賓與政府聯(lián)系密切,其他人則代表社會各種自治主體的真正聲音,或者促成荷中合作的一些普通人。把這個多樣性的群體凝聚在一起的因素是他們共同致力于最廣泛的“雙邊關系”。這個群體的構(gòu)成表明,中國與荷蘭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商業(yè)與經(jīng)濟關系。參與代表的廣泛性體現(xiàn)荷中關系的務實性、真實性并且令人振奮。王宮國宴證明,峰會不僅僅只有講話人的“大特寫”。實際上,高層會議創(chuàng)造了最大范圍溝通的機會,為荷蘭嘉賓與中國嘉賓提供了見面機會,也為未曾謀面但有很多可分享經(jīng)驗的荷蘭嘉賓創(chuàng)造了見面機會。參加國宴的每一位嘉賓都有精彩的故事可以分享。簡言之,國宴情形充分證明,把如此豐富多樣的中荷關系僅僅定位為經(jīng)濟關系對雙方都是不準確的。中國與荷蘭遠不止互動的經(jīng)濟體,荷蘭人與中國人也不只是“經(jīng)濟動物”。
問:習主席和威廉·亞歷山大國王的國宴演講傳遞出什么訊息?
梅理森:荷蘭是習主席歐洲四國行的第一站,而王宮國宴為習整個歐洲之旅奠定溫暖基調(diào)。這顯然是華麗的第一樂章,正如最后一站東道國德國認為他們上演的是華麗終曲。在這氣氛和諧的隆重國事活動上的演講當然令雙方都“感覺良好”。很多來參加核安全峰會的國家元首也像習主席一樣是第一次訪問荷蘭,但只有中國元首得到國事訪問的禮遇。
問:您如何評價這次王宮國宴和峰會的公共外交功能?
梅理森:荷蘭媒體以極大興趣詳細報道了國宴,對人物、禮儀的關注度超過對政策、外交的關注度。活動的人情味屬性增強了公共外交效果,而圖片、影像、面對面接觸等非語言傳播在歐洲峰會中可能是最重要的傳播載體,因為受眾更容易接收到眼見的信息而更難集中注意力傾聽講話內(nèi)容或者報道文字。社交媒體對增強公共外交效應也起了很大作用。很多荷蘭人通過社交媒體私下談論國宴和習主席的其他活動。國家元首與外國公眾直接接觸,以個人的超凡魅力與公眾建立真實的聯(lián)系。個人形象對捉摸不定的政治現(xiàn)實有很大幫助。例如,很多人對奧巴馬個人魅力的關注度超過對他對歐洲強硬語言的關注度。當奧巴馬到達海牙參加核安全峰會時,這位美國總統(tǒng)立即成為歐洲社交媒體上的主要明星。
習主席此行的公共外交效應還體現(xiàn)在,荷蘭公眾贊賞習主席對加強與荷蘭的良好關系做出的個人貢獻。國家元首出訪他國時與當?shù)厝说慕嚯x接觸和發(fā)表精彩演講都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外國公眾意見往往難以預測,并且不總是友善,但也可以是寬容的。近來,歐洲媒體報道了中國的污染、食品安全、政府管理模式等問題,但是,習主席此行所產(chǎn)生的公共外交效應有效抵消了這些報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可能是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荷蘭的最佳中國時間。
二、傳遞對話意愿:習主席歐洲四國行印象與觀察
問:習主席訪歐期間,以不同形式發(fā)表了演講或觀點。您認為這些講話或觀點傳遞了什么重要信息,對于歐洲公眾來講,是否具有感染力?
梅理森:盡管國家元首通常少有發(fā)表觀點性文章,但是,習主席發(fā)表在歐洲媒體上的文章仍然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他的演講都根據(jù)演講場合和聽眾構(gòu)成進行了精心設計,其中一些演講還設置了問答環(huán)節(jié),讓在場聽眾感受到習主席希望對話的良好意愿??傮w而言,習主席訪歐期間發(fā)表的報刊文章和演講可被視為中國魅力攻勢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十分有效。習主席歐洲行程中,艱難的貿(mào)易談判是硬幣的一面,而習主席與歐洲各種形式的對話是硬幣的另一面。endprint
習主席此次在歐洲學院的演講傳遞出了主要內(nèi)容。他希望歐洲尊重在歷史、文化、政治方面與歐洲不同的中國。他提到,中國和歐洲有責任加深彼此之間的了解,并且祝賀兩大古老文明之間已經(jīng)建立了廣泛的關系。很多歐洲學者對習主席強調(diào)中歐關系的健康發(fā)展表示贊賞,因為中歐之間在多樣性方面有很多共同之處。評論員也注意到了習主席重申中國堅持“不干涉他國內(nèi)政”的外交政策,并認為中國據(jù)此拒絕譴責俄羅斯在克里米亞的行為。歐洲媒體引述了習主席的演講內(nèi)容。
習主席的漢語演講通過同聲傳譯與現(xiàn)場的歐洲聽眾建立實時的直接聯(lián)系,但有時候缺少這種聯(lián)系。例如,在海牙的國宴上,組織方向嘉賓們提供了演講翻譯稿,沒有同聲傳譯,這樣,不懂漢語的嘉賓們很難專注聽演講,一些人凝視遠處,還有些人在研究皇家菜譜上的阿根廷牛排。
盡管尖銳的新聞評論依然存在,但總的來看,歐洲媒體對中國的批評比以前減弱了很多。從這個角度看,習主席這次展開的元首外交是非常有效的。
問:會見或演講場所的選擇如何為系列峰會增色?
梅理森:盡管有時候由于外交禮儀的限制,可供選擇的空間有限,但是,活動場所在外交中和公共外交中都很重要。例如,習主席在布魯日的演講場所就很有效,體現(xiàn)了更開闊的圖景,而不僅僅是對政治關系的評價。在荷蘭,美國總統(tǒng)選擇在位于首都的國家博物館里著名荷蘭畫家倫勃朗的世界名畫《守夜》(Night Watch) 前舉行新聞發(fā)布會,令人印象深刻。
問:您認為,此次習主席歐洲之行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歐洲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加深對中國及其領導人的了解?
梅理森:歐洲向來對中國存有很大的興趣,但令人遺憾的是,大部分關于中國的報道都不是中國領導人所希望看到的。習主席此次訪問帶來的積極成果是展現(xiàn)了公共外交的潛力,證明同一現(xiàn)實(reality)可以有不同的解讀版本,公開對話有利于加深彼此之間的了解,而雙方實質(zhì)性合作與交換則更有意義。但是,人們不能過高評價一次訪問的價值。公共外交不是應急措施。正如早期修建寺廟或教堂一樣,改善關系和提高聲譽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項長期工程。我希望歐洲公眾聽到了習主席呼吁歐洲人民不要輕易下判斷、對中國持更開放態(tài)度的聲音。
三、增進相互了解、加強創(chuàng)新變革:建言中國公共外交
問:關于進一步做好面向歐洲的元首外交,您有何建議?
梅理森:中國對歐洲的公共外交具有很大潛力,因為雙方存在很多接觸點。其中,一個重要接觸點就是元首外交。關系需要培育和延續(xù),并且需要建立在信任基礎上。因此,要提升元首外交的作用,習近平主席可以再次甚至多次到訪歐洲,例如與普京更經(jīng)常見面交流。同時,中國代表團也可以更加放松一些,在希望歐洲更了解自己的同時,努力在自己的行動中體現(xiàn)“中國想要更了解歐洲”。
國家元首國事訪問的內(nèi)容當以“最大化傳播時刻”(moments of maximum communication)為目標進行策劃設計,最充分地利用這樣的獨特機會,并以此為杠桿撬動整個中歐關系。峰會本身終歸不是目標,而是推動更大、更廣、更重要的進程。
問:您如何評價中國的“第一夫人外交”?
梅理森:第一夫人在場會使公眾眼里的元首更像一個真實的人,更加人性化,更加平易近人,而不僅僅是政治領袖。第一夫人外交可以弱化一些社會問題的政治性。令人記憶猶新的是,中國第一夫人彭麗媛在訪歐前接待了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及其母親和女兒一行。在她訪問荷蘭期間,她為諧音“國泰”(Cathy)的郁金香施洗禮。這些都展示了第一夫人外交的柔性一面。正如其他公共外交形式一樣,第一夫人外交還需“邊做邊學”,在將來會有更大的空間。彭麗媛曾經(jīng)是職業(yè)歌唱家,非常習慣走在聚光燈下,這為她創(chuàng)造了很大優(yōu)勢。
問:中國在設計高層公共外交方面是否比以前更富技巧性、更專業(yè)?
梅理森:相較以前,中國的確更富技巧和專業(yè)性。但是,中國對歐洲的公共外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致力于提升軟實力方面,中國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投入的公共資源都多。在顯然必要的巨大投入之下,歐洲人對中國的看法的確有所改觀。中國公共外交可以更充分利用社會本身作為公共外交資源。例如,在借助數(shù)字媒體影響歐洲年輕一代方面,中國公共外交官還少有涉足。
問:您最后想對中國公共外交說什么?
梅理森:如果中國政府能夠客觀、公正、冷靜地評價他們與歐洲公眾接觸中的成功與失敗之處,那就意味著滿足了第一個條件即有效溝通。公共外交不是新瓶裝老酒并希望老酒能變成新酒。公共外交應該是更廣泛變革的一部分,以新公共外交適應今天的環(huán)境。
(本成果受到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全球傳播背景下的中國公共外交研究”的資助,項目批準號11JJD860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