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飛,黎敬波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廣州 510405)
五運六氣學說是實現(xiàn)中醫(yī)天人合一理念的重要基石,它將宇宙自然的變化與生物自身的節(jié)律借助抽象的陰陽五行邏輯符號聯(lián)系起來,也是天候、氣候、物候以及病候等多學科體系的連接紐帶。五運六氣學說的核心內(nèi)容是一整套醫(yī)學氣象歷法系統(tǒng),通過干支的推演來完整演化地球與日月星辰的時空相位,再經(jīng)由干支所代表的陰陽和五行涵義,來指導人的生活和疾病的防治。通過對五運六氣歷法系統(tǒng)的源流、結構的解析,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五運六氣學說。
五運六氣歷法系統(tǒng)(以下簡稱運氣歷)屬于陰陽合歷系統(tǒng),是干支紀年體系衍生出的專用于醫(yī)學氣象的歷法。干支紀年體系是由歲星-太歲紀年體系發(fā)展而來,以天體星辰的運行規(guī)律為測量基礎,用陰陽五行的邏輯演進而編排制定的,其具體的運氣交司則采用了二十四節(jié)氣和百刻制度來劃分。
歲星即木星,春秋時期,古人經(jīng)過天文觀測發(fā)現(xiàn)木星每隔約十二年運行一周天,有《史記·天官書》曰:“歲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率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歲而周天。”故而根據(jù)歲星的運行方向,由西到東,將黃道帶劃分為十二個等分區(qū)間,每個區(qū)間稱為一個星次,共十二星次,歲星每年運行經(jīng)過一個星次,以此來紀年,就是歲星紀年法。
由于歲星運行方向為右旋,與古人觀測記錄天體十二辰(十二地支配二十八星宿)慣常使用的左旋相反,故而天文學家就設想出一個歲星相對的投影,其運行軌跡與歲星相反,稱為太歲。仍沿用十二星次紀年法,并用十二辰的別名來定名歲陰,見《爾雅·釋天》:“大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丑曰赤奮若”,此即太歲紀年法。
經(jīng)過百余年的使用,到了戰(zhàn)國時期,天文學家發(fā)現(xiàn)歲星紀年存在較大誤差,每八十余年就會發(fā)生歲星超次現(xiàn)象,而且十二年的周期重復率較高。歲星法已無法再準確紀年,以其為基礎的太歲紀年法亦即失效。當時,天文學家已經(jīng)測得回歸年周期為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冬至點在牽牛初度[1],以此為基礎的四分歷即可準確紀年。
雖然太歲紀年法不再使用,但是歲陰之名仍然被沿用下來。而針對十二周期太短,天文學家借鑒商朝時就開始使用的干支紀日,遂配歲陰以歲陽,有《爾雅·釋天》云:“大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癸曰昭陽”,每六十年一個循環(huán),成干支紀年法。
冬至日的準確測定可以成為二十四節(jié)氣的劃分標尺,但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產(chǎn)生卻并非始于戰(zhàn)國時期,而是先民對黃河中下游地區(qū)農(nóng)業(yè)氣候、物候長時間的觀察記錄,最終逐步形成的。
二十四節(jié)氣最初的雛形就是二分二至,《尚書·堯典》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逼渲械闹俅?、仲夏、仲秋、仲冬即二分二至四氣。之后四立的確定,標志著最重要的八氣已經(jīng)成型,《左傳·昭公十七年》有:“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其中的啟即立春立夏,閉指立秋立冬。一年分為八個階段基本可以滿足農(nóng)時的需求,八氣經(jīng)過了較長時間的穩(wěn)定發(fā)展,才逐步擴展為更細致的二十四節(jié)氣,其最早的完整記錄一般認為是西漢初期的《淮南子》[1],其《天文訓》有:“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jié),以生二十四時之變。斗指子,則冬至,音比黃鍾。加十五日指癸,則小寒,音比應鍾……加十五日指壬,則大雪,音比應鍾。加十五日指子。”
紀時方法的發(fā)展也是逐漸由粗疏到精細,由最早旦、午、昏、夜四個時段發(fā)展為十六時制[2]、十二時制,乃至最終延用至清朝的二十四時制(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段),都是以太陽的升落為基準。與此并行且應用更為便利的是百刻時制,即漏刻紀時法。
百刻時制同樣以太陽升落為基準,其歷史可溯至周代,《周禮·夏官》記:“挈壺氏:下士六人……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凡軍事,縣壺以序聚柝。凡喪,縣壺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及冬,則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笨梢娮钤缭谙惹貢r期,此法主要用于軍事,直到西漢太初改歷后,才逐漸應用于天文測時,并形成一個連續(xù)不斷的官方報時系統(tǒng)[2],用以指導百姓生活。
干支紀年法是運氣歷的基本框架,天干地支相配合,形成六十年一個循環(huán)周期。干支本身的奇偶順序,可與陰陽相合,《靈樞·根結》云:“天地相感,寒暑相移,陰陽之道,孰少孰多?陰道偶,陽道奇?!惫识旄芍屑妆旄蔀殛?,乙丁己辛癸為陰;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為陽,丑卯巳未酉亥為陰。干支不僅有陰陽之分,其本身的字序也代表了萬物榮枯相繼,生長收藏的五行時序。
在運氣歷中,天干與五行的配屬即天干配五運,稱為“十干紀運”,并非按照干支的本義而定,而是以五種氣象運行于全天二十八星宿的五行方位屬性而定[3],見《素問·五運行大論》:“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jīng)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jīng)于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jīng)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jīng)于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jīng)于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其中丹天之氣即是五行火運所化氣象,運行于牛女奎璧四宿之間時,其天干為戊癸二干的方位,故而戊癸屬火,余四運亦然。戊屬陽干,配火運時代表該年歲運太過;癸屬陰干,配火運則代表該年歲運不及。由此五行陰陽之配合,形成了五年和十年的五運大小周期。
運氣歷中,地支與五行的配屬即地支配六氣,又稱“十二支化氣”,則遵循“臨御主從,正對之化”的原則[3],王冰在《素問·六氣玄珠密語》中說:“正化者,即天令正化其令,正無邪化,天氣實故也……對化者,即對位沖化也。對化即天令虛,易其正數(shù),乃從成也?!比绱丝芍?,所謂正化、對化并不僅是五行方位屬性,更含有五行相生之意。天象中,子午定南北,午為少陰君火之正位,子即為君火之對位,故子午配君火,余五氣亦類此可推。地支陰陽之分是為三陰三陽,同氣之年并無太過、不及之分,故而只有六年的小周期。若是考慮脈診之南北政不同,則仍有十二年的大周期。
運氣歷中傳統(tǒng)的干支紀月法和紀日法并非主干,而是以二十四節(jié)氣為基礎,以五運和六氣為天地兩翼,并行交錯,構成兩套互補的季節(jié)周期,以此來完整描述天體運動所影響的氣候物候全貌?!端貑枴ち⒅即笳摗吩疲骸疤鞖馐加诩祝貧馐加谧?,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歲可與期。”以及《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shù),寒暑燥濕風火臨御之化,則天道可見,民氣可調(diào),陰陽卷舒,近而無惑?!?/p>
五運周期將一年分為五季,每運七十三日零五刻。初運起于大寒日,太過之年節(jié)前十三日交運,不及之年節(jié)后十三日交運。二運起于春分后十三日,三運起于芒種后十日,四運起于處暑后七日,終運起于立冬后四日。五運周期下又有主運、客運兩套子周期,主運測各季之常,客運表各季之變,二者每季時長一致,同時交運且均有太過不及的變化,但運氣順序和性質(zhì)不同,可通過五音建運、太少相生來推求。
六氣周期則將一年分為六段,每氣主四個節(jié)氣,共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初之氣亦起于大寒,包括立春、雨水、驚蟄;二之氣起于春分,包括清明、谷雨、立夏;三之氣起于小滿,包括芒種、夏至、小暑;四之氣起于大暑,包括立秋、處暑、白露;五之氣起于秋分,包括寒露、霜降、立冬;終之氣起于小雪,包括大雪、冬至、小寒。六氣周期同樣分主氣、客氣兩套小周期,主氣測常、客氣測變,時長交司一致,順序不同,主氣為五行之木火土金水相生之序,每年不變;客氣為先三陰后三陽之序,逐年左遷??蜌庥兴咎?、在泉之別,分別主上下半年氣候變化,余四氣稱為間氣。
運氣歷的紀時法以百刻時制為基礎,主要用于運氣各周期交司時刻的計算。干支歷法系統(tǒng)中,紀時法為十二時制,百刻時制與之相配合,就要將一百刻平均分為十二份,六十分為一刻,每時八刻二十分,余二十分稱為小刻。每時再分初、正之后,每小時即有四刻十分,元代趙友欽《革象新書》詳述:“上半時之大刻四。始曰初初,次初一,次初二,次初三,最后小刻為初四。下半時之大刻亦四。始曰正初,次正一,次正二,次正三,最后小刻為正四?!?/p>
運氣歷中,五運和六氣根據(jù)年支的不同,在交司當日時刻均有差別,各年依次向后推三個時辰,四年一個周期,故可分為子辰申、丑巳酉、寅午戌、卯未亥四組。《素問·六微旨大論》有關于六氣交司時刻的詳細闡述:“日行一周,天氣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氣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氣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氣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氣復始于一刻,所謂一紀也。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卯未亥歲氣會同,辰申子歲氣會同,巳酉丑歲氣會同,終而復始?!?/p>
五運六氣歷法明晰了運氣歷的基本結構,尤其是將天干地支通過五運六氣的銜接,轉(zhuǎn)化為具有空間和時間屬性的陰陽五行模型,據(jù)此即可衍生出一系列與方位、時節(jié)、氣候、病候等的相關關系,也就具備了三個主要的應用:一是推算氣候與物候;二是司備疾病與瘟疫[4];三是指導養(yǎng)生與調(diào)攝。運氣歷作為一種成熟可靠的醫(yī)學氣象歷法,傳承運用千年,在當代環(huán)境醫(yī)學、時間醫(yī)學等交叉學科領域也有很好的借鑒指導意義。
[1]張聞玉.古代天文歷法講座[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5,120.
[2]陳久金,楊怡.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歷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116,120.
[3]任應秋.運氣學說六講[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0:39,68.
[4]曹雷,蘇穎.基于五運六氣理論對中醫(yī)疫病流行的現(xiàn)代研究概況[J].山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5,16(1):70-71.
山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