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霞
摘要:有人曾說:如果孩子天生就是優(yōu)生,那教育還有什么功能?又談什么基礎的素質教育呢?是否能有效地轉化“學困生”,是學校實現素質教育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怎樣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我們每個教師必須認真對待和認真研究的問題。小學階段小學數學產生學困生的原因主要體現在生源復雜,差異懸殊,興趣不濃,積極性低,學法不當,缺乏信心,貪玩好動,自控力差,復習預習遇難不究、師生情感不夠融洽和家庭教育重視不足等方面,僅管如此,但是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中,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困生要用辨證的觀點來看待。一是要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待學困生。二是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學生。同時,我們要積極采取一些小學數學教學中轉化學困生的一些措施,幫助學困生克服困難,提高學習成績,為提高整體素質服務。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困生 轉化
每所學校、每個班級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數量的存在著學困生的現象,作為一名教育一線的工作者而言,搞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健康發(fā)展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因為,他們同樣是祖國的花朵和希望,同樣是一個家庭的寄托,只有把差生帶動起來,我們這個大集體才會更加進步。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大部分學困生之所以成績差,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下面就本人在教學中積累的一些經驗和教學效果,談一談小學階段在數學方面學困生形成的原因,以及轉化學困生的教育教學措施。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困生的形成原因
1.興趣不濃,積極性低
數學是一門具有科學性、嚴密性、抽象性的學科。也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使得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無形中就增加了難度,再加上學習數學本身就是枯燥的,因而部分學生就會對數學的學習提不起興趣,課堂上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布置的練習漠不關心、若無其事。解題時缺乏積極思考的動力,遇到一點困難就不想動腦筋,總有一種依賴老師的心理,從而使自己的學習處于被動的境地,進而成績越來越差。
2.學法不當,缺乏信心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边@就是說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有的學困生由于缺乏好的學習方法,往往很努力的學習,成績卻總是不理想,這樣的學生上課聽課效率低,重點抓不住,別人一聽就懂的問題,他們就是不明白,做題時也只會“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不會觸類旁通。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3.貪玩好動,自控力差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理、心理特點,大部分學困生都比較貪玩好動、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比如,數學作業(yè)還沒有完成,其他人的玩鬧聲就早已經把他的注意力吸引了,于是放下作業(yè)就和別人一起去玩了;當天的知識沒有學明白,以后就又要學習新的知識,長期積累,不明白的知識點越來越多,終于停滯不能向前。況且,數學不像語文,它的前后聯系非常緊密,需要系統的學習,所以不進則退。
4.師生情感,不夠融洽
現在的教育是一個老師面對幾十個學生,老師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一個學生都照顧的面面俱到,這時學困生可能就會由于考試、競爭等影響,感覺老師看不起自己,認為自己拖后腿不受老師歡迎,再加上小學生的逆反心理,在課堂上更加不與老師積極互動,他們會想你的數學課上得再生動、再好,我也不聽,甚至有時會發(fā)生言語、動作的沖撞等情況。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轉化學困生的幾項措施
1.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
為了提高數學教學重量,我們在教學中首先要注重培養(yǎng)學困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接受教育。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困生對抽象的東西比較難于理解。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能把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達到聲形兼?zhèn)涞奶攸c,帶給學生良好的多種感官刺激,激發(fā)出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獲得內心喜悅和享受,也使得學生的注意力更為集中,思維更為活躍。
2.融洽師生情感,提升學困生信任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才能的基礎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個兒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年或男女青年?!睈凼且环N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師情感可以溫暖一顆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頭。當學困生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時,他們就會變得“親其師而信其道”。要愛學生,尤其要愛學困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他們的信任。
3.加強語言的藝術性
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隨時觀察全班學生學習情緒,更要特別注意觀察學困生的學習情緒。學困生往往上課思想開小差、不集中,對教師按部就班、枯燥無味的講課聽不進,對數學知識也不感興趣。這時,教師應恰當運用藝術性的教學語言來活躍課堂氣氛,引導每位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tài),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教學質數與合數時,為了使每位學生都參與學習,我就組織了一個游戲,為自己的學號找位置,還用講故事的方式,引出了“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的概念。整個一節(jié)課氣氛活躍,學困生也情緒高漲,學得很積極。
4.加強滲透與輔導
滲透是指課前滲透,就是為學困生提供預先指導的機會。如學習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時,我預先提供給學困生一些學具,讓他們玩玩,在玩中提一些簡單的問題,找—些特征,在他們的腦子里形成一個初步的周長概念。這樣在課中他們不僅能跟上其他同學步伐,甚至還能回答—些也許其他同學還不明白的問題,激發(fā)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與信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輔導是指課后輔導。就是為學困生提供彌補的機會。學困生對知識的接受較慢,對相似的內容容易混淆,記憶力又較差,容易遺忘。因此,課后我總是先批他們的作業(yè),發(fā)現問題及時指導糾正,把錯誤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5.借助集體力量,潛移默化獲感染
馬卡連柯認為:教師在集體中以集體為教育對象,通過集體來要求個人,在教育集體的同時教育個人,并對個人產生影響。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我發(fā)現一個具有一定學習目的和團結一致的學習集體,能有效地約束學困生的行為,潛移默化,熏陶感染,使學困生的轉變產生奇跡般的效果。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合理運用轉化策略,充分調動“學困生”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努力給他們創(chuàng)造機會,就能使他們從自身的生活背景中發(fā)現數學,運用數學,在—系列的活動過程中獲得自信,提高學習效率,從而逐步學會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