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政博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淺議當代中國公共領域法治文化建構
程政博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公共領域法治文化建構,有助于規(guī)范社會輿論,提高公民法治意識,弘揚法治精神,從而推動我國法治建設。構建公共領域法治文化的途徑,首先,在法治文化的表層結構上,應加強對公共領域的規(guī)制管理。一是完善公共領域的法規(guī)制度,保障公共領域健康發(fā)展。二是加強司法隊伍建設,完善輿論監(jiān)督機制。其次,從法治文化的深層結構上,應重視對公民法治觀念的引導。一是加強法制宣傳,推進良法善治。二是實現透明司法,引導公共輿論。三是堅持“德法結合,法主德輔”原則。
法治;文化;公共領域
構建中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弘揚法治精神,是我國依法治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以道德滋生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由此可見,現代法治非常強調法治精神的培養(yǎng)與法治文化的塑造。隨著傳媒技術的發(fā)展,我國公共領域逐漸興起,為公民的自由言論提供了多種途徑,法治文化構建對于我國公民法治意識的提高與公共輿論的規(guī)范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所謂的法治文化,廣義地講,是一個國家中由法治價值、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治思想、法治理論、法治意識等精神文明成果,法律制度、法律規(guī)范、法治措施等制度文明成果,以及自覺執(zhí)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共同構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和法治狀態(tài);狹義地講,法治文化是關于法治精神文明成果和法治行為方式相統(tǒng)一的文化現象和法治狀態(tài)。具體說來,法治文化包含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法治文化表層結構主要包括法律規(guī)范、法律制度、法律組織機構、法律設施等;法治文化深層結構主要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識、法律思想體系等[1]9-10。
按照勞倫斯·弗里德曼的說法,現代化和現代法律本質上是心靈的一種狀態(tài),只要當人們具有法治認知和法治自覺的時候,國家才能實現真正的“依法治國”,而這種心靈的狀態(tài)就是法治文化在人們價值觀念中的反映。拉茲曾經指出法治應該具有兩方面作用:一是人們應該受法律的統(tǒng)治并服從法律;二是法律應該讓人們能夠受其引導[2]123-125。法治文化的提出,其目的就是要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使人自覺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從而保障人民根本利益。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依法治國、執(zhí)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法治文化構建必須要將依法治國、人民當家作主和黨的領導三者有機結合起來。
所謂的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是與私人領域(private sphere)相對的一個概念,是指介于國家和社會之間的一個供人們辯論和批判以便達成共識的公共空間。哈貝馬斯對公共領域理論的系統(tǒng)化作出了巨大貢獻,他認為:“在這個領域中作為私人的人們來到了一起,他們在理性辯論的基礎上就普遍利益問題達成共識,從而對國家活動進行民主的控制。”[3]125-126公共領域構建的目的就是要供人們充分討論和批判,通過公共輿論的力量推動國家民主法治的發(fā)展。
公共領域的范圍極其寬泛,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包括教會、文化團體和學會,還包括獨立的傳媒、活動和娛樂協(xié)會、辯論俱樂部、市民論壇和市民協(xié)會,此外還包括職業(yè)團體、政治黨派、工會和其他組織”[4]29。在當前,我國的公共領域主要突出表現在網絡傳媒,不斷發(fā)展的網絡論壇,因其低門檻、瞬時性、自由性等特點受到公眾的青睞,為公眾了解信息、自由辯論、溝通協(xié)商提供了快捷的平臺。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我國公共領域逐漸興起。公共領域的傳播媒介經歷了紙張傳媒到電子傳媒再到網絡傳媒的轉變,例如電視節(jié)目“焦點訪談”,《人民日報》等各大報紙的輿論監(jiān)督專欄,以及伴隨著網絡技術發(fā)展起來的法治論壇、微博、貼吧等,都表明公共領域的范圍不斷擴大。一方面,國家通過法律保障公民的言論自由并鼓勵各大傳播媒體和社交網站的建立,使得公民擁有更多的途徑參與公共討論;另一方面,社會領域的成長與壯大是公共領域獲得相對獨立性的基礎及重要推動力,各類社會主體依托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擴大了自主權,以民間組織、社會團體為代表的社會力量迅速壯大,并積極參與到社會事務的管理中,作為個體的人也在理性的啟蒙下將其價值追求積極訴諸于公共領域。因此,當前公共領域中所形成的公共輿論正廣泛地影響著當今的民主法治生活,所以公共領域也被學界稱為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之外的“第四種權力”。
公共領域的興起對于我國法治文化構建具有重要意義。按照哈貝馬斯的理論,公共領域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現為兩種維度:一是公共領域的解放功能,即對市民生活和人性的解放,公共領域作為獨立于公共權力的自主力量,能使公民培養(yǎng)出一種“私人自律”,使得公民能夠根據市場規(guī)律和社會價值訴求,有效地對國家法治提出意見并進行監(jiān)督;二是公共領域的合法性功能,即為法律、民主以及政治統(tǒng)治提供合法性依據,公眾在公共領域中形成的對國家民主法治的認同是國家法律、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來源。黨的十三大提出“要努力形成有利于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理論指導、輿論力量、價值觀念、文化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公共領域以現代信息傳媒為依托,通過公民的自由言論形成公共輿論,使得公民的各種利益觀念和價值訴求能夠進入政治領域,促使公民參與國家管理,有助于培養(yǎng)公民的“主人翁”意識,推動我國法治建設整體發(fā)展。
1.公共領域的規(guī)制問題。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公共領域興起,各大網絡媒體不斷走向自主化、產業(yè)化、多元化,其運行機制、管理體制、產業(yè)市場、職業(yè)準則和媒體倫理都有待成熟。例如,市場經濟中的新聞媒體缺乏自身的角色定位和理性自律,有時會不自覺地扮演政府和法院的角色,媒體界中的假新聞、炒作新聞、有償新聞、媒體娛樂化等問題,不利于民主和法治建設。并且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公共領域范圍不斷擴大,出現了超越國家的國際公共領域,由于自身的規(guī)制不健全,公共領域甚至有被國外勢力操作的可能。只有構建公共領域的法治文化,加強公共領域的規(guī)范化、法制化,才能保證公共領域的健康發(fā)展。
2.法治精英與普通大眾的文化差異問題。法治文化的普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國有的學者認為,由于傳統(tǒng)生產生活方式、政治模式以及中國文化的特質,我國的“法治”尚未形成“文化”[5]37-39。法治文化的形成,需要一個“法治成長期”。所謂“法治成長期”,就是指在發(fā)展中國家,新的法律制度形成之后,人們的社會心理、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對新法律的逐步認可、接受并服從的過程,也是從法律制度轉化成法律秩序的過程。由于我國公民的法制知識與法治意識有待提高,這樣就存在一個法治精英與普通公民的文化差異問題。文化層面上的差異現象,會導致社會分劃成不同的文化群體,導致他們在法律價值觀念上的差異和矛盾,進而導致對某一法律變革的支持或反對。而公共領域是介于政治與社會之間的一個公共空間,法治文化差異所產生的矛盾也就集中體現在這一領域中。構建公共領域的法治文化,普及法律知識,有助于提高普通公民的法治意識,實現人權、自由、公平、正義等多元價值的共贏。
3.群體極化與輿論審判問題。網絡技術的匿名性和實時交互性使得公共領域中的公共輿論往往帶有群體性特征。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認為群體心理非常不同于組成這一群體的個人所具有的特點,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往往全部采用同一個方向。有時我們會看到在一個論壇中群體的意見一邊倒,而在另一個論壇中群體的意見向另一邊倒。凱斯·桑斯坦把這種現象稱為的“群體極化”現象。在司法領域,許多案件和法治問題不是非黑即白的簡單問題,尤其是在關系公民的生命與自由的刑事案件中,比較復雜的訴訟程序和證據制度并不為普通民眾所熟知,群體的主觀因素會妨礙他們對案件的正確判斷,以至于把問題簡單化,憑借其感情去做判斷。這種“感情用事”的公共輿論,會對司法審判施加外在壓力,可能會進一步挑戰(zhàn)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影響司法公正,從而使得司法審判陷入“輿論審判”的漩渦。
4.弘揚法治精神與公共精神的需要。法治精神的基本原理來自“法的精神”,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認為:法的精神就是法律符合人類理性的必然性和規(guī)律性。關于法治精神的定義,我國學者尚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卓澤淵和胡建淼教授認為:“法治精神,最主要的應當包括崇尚憲法法律,憲法和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正義等精神?!盵6]公共領域法治文化的構建,有助于提高公民法治意識,有助于公民針對國家的司法問題進行據理力爭。此外,公共領域法治文化的構建,有助于培養(yǎng)一種“公共精神”,使得公民在主張自由、平等、權利等價值觀念時,注重相應的責任與義務的意識、寬容與合作意識,增進共同體歸屬感,以此來彌合我國現代市場經濟帶來的多元價值訴求的沖突和緊張,保障多元兼容和諧的公共秩序。
1.在法治文化的表層結構上,應加強對公共領域的規(guī)制管理。其一,完善公共領域的法規(guī)制度,保障公共領域健康發(fā)展。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曾經指出:“法治應該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爆F代公共領域以媒體技術為載體,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產業(yè)化特點,其面對的是文化部、工商管理總局、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多個部門的管理。關于公共領域的法律法規(guī),一是要加強法規(guī)的可知性(knowability),即要明確法規(guī)的含義,明確相關管理部門的職責,防止出現多頭管理、相互推諉等問題,同時明確公民的言論自由與法律責任,防止謠言信息對國家法治的破壞;二是加強法規(guī)的可用性(perform-ability),即法律是可預期的,能被實施操作的,且能被公民有效接受遵循的。國家應加強對網絡傳媒的規(guī)范管理,強調網絡傳媒的法律責任,保障現代傳媒“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通過合法合理的途徑,監(jiān)督社會腐敗,弘揚社會正氣。
其二,加強司法隊伍建設,完善輿論監(jiān)督機制。國家應該加強管理公共領域的司法隊伍建設,應加大投入,完善司法隊伍結構,利用公安院校資源,提高網絡警察與文化執(zhí)法隊伍的專業(yè)化程度。相關司法隊伍要密切關注并及時解決各種媒體犯罪問題,防止某些犯罪分子通過公共領域制作、復制、傳播有害國家法治的信息,防止國外勢力利用國際互聯網對國家司法政策進行曲解并煽動群眾,維護公共領域的健康穩(wěn)定。此外,國家應該建立健全群眾舉報和媒體監(jiān)督機制,完善國家司法機關的舉報“窗口”,引導公民和社會媒體采取正確的方式對國家機關進行監(jiān)督。司法機關要對公民舉報迅速做出響應,及時進行調查取證,并將調查結果和處罰措施及時公布。
2.從法治文化的深層結構上,應重視對公民法治觀念的引導。其一,加強法制宣傳,推進良法善治。國家應該鼓勵更多的法治欄目、法治節(jié)目、法治論壇等法治主題的公共領域的建立,以現代傳媒技術為平臺,積極宣傳法制知識,提高公民法治意識。在立法上,國家應該通過公共領域廣泛征求民意,增強公民對國家法律的了解和認可,為國家法律提供合法性基礎;在法律知識的普及上,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法律法規(guī)的解讀,消除公民對法律的誤解;在知法守法的行為上,政府和司法部門的公職人員應該帶頭守法,為群眾樹立榜樣。社會媒體在監(jiān)督并批判政府腐敗的同時,應該更多地挖掘社會的法治人物典型,通過典型人物的宣傳,引導公民自覺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弘揚國家法治“正能量”。
其二,實現透明司法,引導公共輿論。司法機關要努力做到透明司法,及時公布司法案件的相關信息,引導社會輿論,防止公民對司法案件的誤解,同時保持司法中立,恪守公平正義的原則,避免陷入“輿論審判”漩渦。具體應做到:一是要完善陪審制度,降低陪審人員門檻,鼓勵更多公民參與陪審過程,避免“陪而不審”和“陪審專業(yè)戶”等問題;二是要實行信息公開,要完善司法部門的官方網頁建設,健全定期通報、即時通告和開放查閱制度,及時向公民公開并解釋司法信息,引導公民對司法案件形成正確認識,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其三,堅持“德法結合,法主德輔”原則。在現階段,我國應該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同時堅持“法主德輔”的原則。堅持以德治國,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道德滋生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對于公民法治意識的提高和國家法治建設具有重大作用。但是,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隨著市場經濟深入發(fā)展,價值利益多元化,使得社會矛盾多發(fā)。堅持“法主德輔”,就是指當道德與法律相沖突時,要堅持法律第一,確保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國家只有堅持“法主德輔”,才能做到“萬事皆歸于一,百度皆歸于法”,才能堅定不移地發(fā)揮法治和依法治國在管理國家、治理社會、調整關系、配置權力、規(guī)范行為、保障人權、維護穩(wěn)定等方面的主導作用,保障國家團結,維護社會穩(wěn)定。
[1]劉作翔.法治文化的幾個問題[M]//李林.依法治國與法治文化建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約瑟夫·拉茲.法律權威的規(guī)范性分析[M].朱峰,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3.
[3]哈貝馬斯.公共領域[M]//汪暉,陳燕谷.文化公共性.北京:三聯書店,1998.
[4]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wèi)東,王曉玨,劉北城,宋偉杰,譯.北京:學林出版社,1990.
[5]邱本.論法治與文化[M]//李林.依法治國與法治文化建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6]胡錦濤.依法行政與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EB/OL].(2011-03-29)[2015-03-25].
http://www.gov.cn/ldhd/2011-03/29/content_1833760.htm.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Rule of Law in Public Domain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a
CHENG Zhengbo
(The Graduate School,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Beijing 100091,China)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in public sphere helps regulate social public opinions,improve the citizens 'awareness of rule of law,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rule of law,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in China as a whol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to construct the culture of rule of law.First of all,in the surface cultural structure of the rule of law,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public sphere.On one hand,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public sphere to ensure its healthy development,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judicial team and perfect the mechanism of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s.Moreover,as the deep cultural structure of rule of law,the government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guidance of citizens'ideas on the rule of law. The government should firstly strengthen the rule of law publicity and to make the rule of good law more effective,and secondly realize transparent justice to guide the public opinions,and thirdly adhere to the principle"Combining the rule of virtue with law,but giving priority to the rule of law."
rule of law;culture;public sphere
D90-052
A
1009-4326(2015)05-0082-04
(責任編輯 曹 遠)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5.05.020
2015-08-06
程政博(1990-),男,重慶墊江人,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2014級馬克思主義文化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