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山
教過幾遍梁實秋先生寫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篇散文,總覺得太散了,寫得也特別簡約,人物形象讓人感覺不夠豐滿,缺少更多的細節(jié)支撐。盡管文末作者直接交代了梁任公先生是一位“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但是落實起來不太順暢,“有熱心腸”這一點學生不能直接感受得到。涉及到梁任公先生演講內(nèi)容的三篇作品,即《箜篌引》《桃花扇》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也覺得它們彼此游離,缺少貫通。特別是作者給予梁任公先生學術(shù)文章極高的評價,“實在是因為他的學術(shù)文章對于青年確有啟迪領(lǐng)導的作用”,也讓人覺得太空泛,似乎落不到實處,有些人為拔高之嫌。
顯然,這是另一類散文,與我們閱讀一般散文的經(jīng)驗不同,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理念。梁實秋先生是散文大家,他主張“文章要深,要遠,就是不要長。描寫要深刻,意思要遠大,格調(diào)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長”。(《文學講話》)這篇散文應該就是這類“描寫要深刻,意思要遠大”之作,這實際上是交給讀者解讀這篇散文的一把鑰匙。既然作者認為“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過是‘簡單二字而已。簡單就是經(jīng)過選擇刪芟以后的完美的狀態(tài)?!蹦敲矗托枰覀冎匦伦哌M文本,探求“簡單”所留下的那些空白,并挖掘出它們之間的內(nèi)在而深刻的聯(lián)系,以便能順利地解決上面的那些問題。這樣,梁任公先生的演講稿《中國韻文里表現(xiàn)的情感》就成了解讀的第二把重要的鑰匙了。
中國的韻文浩如煙海,這三天的演講里,涉及那么多篇目,作者為什么只提到了這三篇呢?中國韻文里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是豐富多彩的,這三篇作品表達的又都是什么情感,為什么會讓作者記憶至今呢?
我們先來解讀一下《箜篌引》:
公無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這是一個最早記錄在東漢末年蔡邕《琴操》中的故事。朝鮮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發(fā)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將奈公何!”聲甚凄愴,曲終亦投河而死。
這是一個關(guān)于死的故事。那狂夫其發(fā)已白,可謂不少,對人世間的事情也應該看個半透以上了,是什么事情,竟讓他這般鐵了心地去死呢?是饑寒交迫,生不如死?還是萬念俱焚,生亦如死?抑或萬不得已,不得不死?他明明知道水深不可渡河,卻那樣勇往直前,一無反顧。無論狂夫是何人,無論是何因所致,這種慷慨赴死的大無畏精神,實在令人敬佩,令人震撼。特別是在他的身后還有一位不舍不棄的老妻,撕心裂肺地千呼萬喚,就算是不吝嗇自己的生命,又有幾人能放得下這份夫妻之間的恩愛。他竟毅然決然,永不回頭,何其慷慨,何其悲壯!懂得什么時候該放棄生命,捐出軀體,是大智也是大勇。對于一個深諳生命要義的人來說,死從來都是一門藝術(shù),死得其所,才能重于泰山,死得其時,才能驚世駭俗,永存人們心中,啟迪后人。
面對這樣一個深得死的真諦的人,讀者馬上會想起另一個名字——譚嗣同。譚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戊戌變法失敗后,他有足夠的機會從容逃走的,但他都放棄了。梁啟超在《譚嗣同傳》一文中寫到:“到了八月初六,政變就爆發(fā)了。當時,我正在譚嗣同的寓所拜訪他……譚嗣同整天不出門,等待逮捕他的人。逮捕的人結(jié)果沒有來,就在那第二天,進入日本使館,和我相見,勸我去日本……被捕的前一天,有幾位日本志士苦苦勸他去日本,譚嗣同不聽;再三勸他,他說:‘各國變法,沒有不經(jīng)過流血就成功的,現(xiàn)在中國沒聽說有因變法而流血犧牲的人,這是國家不富強的原因啊。有流血犧牲的,請從譚嗣同開始吧。終于沒有離去,所以遭了禍。譚嗣同已經(jīng)囚在監(jiān)獄里,作了一首詩題在監(jiān)獄的墻壁上:‘望門投宿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在八月十三日這天,在刑場上被害,享年三十三歲……剛烈??!”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戊戌變法既是一次資產(chǎn)階級的改良運動,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更是近代中國摸索救國救民真理的一場愛國運動。戊戌思潮過后,不僅大量的青年學生大批地倒向革命陣營,相當數(shù)量的老一代知識分子也退出了封建官僚集團,另擇他途。
聞一多先生曾向他的學生們“表演”過梁啟超講授古樂府《箜篌引》的情形———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詩寫在黑板上,然后搖頭擺腦地朗誦一句:“公、無、渡、河”,接著大聲喝彩,叫一聲“好”!然后再重復地念:“公、無、渡、河,”“好!”“公、無──渡、河,”“好!”“渡河──而死──,當奈──公何!”“好,真好,實在是好!”梁任公這樣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嘆,一聲高似一聲,并無半句解釋,朗誦贊嘆過后,就高呼道,擦黑板,就算講完。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梁任公先生搖頭擺腦地朗誦的時候,腦海里那白發(fā)狂夫一定是一直在奔跑著的,跑著跑著,就變成了譚嗣同。對“剛烈”死去的先烈,任何的評價都是蒼白的。他懂得這犧牲的背后包裹著的是一顆怎樣的赤子之心,他深知這份犧牲的重大意義,盡管他并不贊成這樣的形式,但是這種為革命而死的精神,他是深深理解的。他時刻都能感覺得到譚嗣同不死靈魂的存在及鞭策。激蕩在胸中的強烈情感,對慷慨赴死者的敬仰與痛惜,使他只能心領(lǐng)神會地由衷贊嘆:“好!”“好!”“好,真好,實在是好!”此刻他心中的這份蒼涼與悲壯,非戊戌變法的親歷者是無法體驗得到的。他一定有千言萬語,要對他的學生說,他也一定有千言萬語要對他的戰(zhàn)友說。這激蕩的情懷,這無限的慨嘆,都放進了這一個“好!”字里了。真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明知會死,卻甘愿送死,本可不死,無奈必死,怎不叫所有熱血男兒都生出無限悲慟,無限敬仰!
梁任公先生的這次演講是在“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即1922年左右,演講后“約二十余年”,應該至少是1942左右。這個時候日本侵略者正大肆侵略中國,家破人亡,國土淪喪,每個中華兒女的心中都積蓄著無限的悲哀與仇恨。置身于“黃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茫”之中,那種在某種巨大邪惡力量的淫威之下的孤獨與無助,那種被壓迫與被蹂躪的屈辱之感,觸景生情,人人都會“不禁哀從衷來”!梁實秋先生是為百姓而哀,為民族而哀,為國家而哀,當然也為自己而哀。二十多年前的白發(fā)狂夫,一下子就站到了他的面前了。他完全理解了國家遭受侵略的人民的苦痛,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生不如死的無奈與悲憤。endprint
處于災難深重之中的民族和國家,總要有人慷慨赴死,為國捐軀,民族才有希望,國家才能得到拯救。譚嗣同已經(jīng)為國慷慨赴死了,那樣的壯烈,年僅33歲。他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是永遠不會磨滅的。梁任公先生的演講里,應該飽含著這份殷殷的期待,包含著一個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的良苦用心。這種寓理于情,寄情于古詩詞的方法是巧妙的,效果是明顯的?!凹s二十余年”后,現(xiàn)場的聽眾之一梁實秋先生還能記起這場演講,本身就充分證明了這種“啟迪領(lǐng)導的作用”至少在梁實秋先生身上是發(fā)生了。
再來解讀一下講演《桃花扇》這一段。
“他講到他最喜愛的《桃花扇》,講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淚……”
這幾句唱詞里面到底講些什么,竟然讓梁任公先生反應得如此強烈,竟至于面對廣大聽眾情感失控,痛哭流涕呢?
文中所選的這段唱詞出自《桃花扇》中的第十三出《哭主》。《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寫的一部戲曲,內(nèi)容是悲嘆明朝滅亡的。甲申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縊死煤山,即現(xiàn)在的景山。消息傳到江南,明王朝大臣一片驚惶。《哭主》這一出寫的是提兵鎮(zhèn)守武昌的左良玉,聽說崇禎駕崩,捶胸頓足對著北方哭道:“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孫,反不如飄蓬斷梗。十七年憂國如病,呼不應天靈祖靈,調(diào)不來親兵救兵;白練無情,送君王一命。傷心煞煤山私幸,獨殉了社稷蒼生,獨殉了社稷蒼生!”
哭主,就是為主人而哭。左良玉哭崇禎皇帝勤勤懇懇為國家積勞成疾十七年,到了國家危急時刻,卻調(diào)不來一兵一馬,眼看著大好河山丟失殆盡,最后自己吊死在煤山上。身為一國之主,眼看著國家危亡卻無力挽救,作為一個皇帝,特別是想要有所作為的皇帝,這是何等的悲哀與無奈。
梁任公先生是借左良玉的哭聲,抒發(fā)自己的萬端悲傷的情感。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數(shù)千名舉人聯(lián)名上書清光緒皇帝,反對在甲午戰(zhàn)爭中敗于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19歲親政的光緒帝載湉,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 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帝遭到囚禁。
據(jù)史料記載,光緒皇帝與崇禎皇帝一樣,他們都有憂國憂民的情懷,也都很勤政,想有所作為;他們遭遇的情況也大致一樣,即到了關(guān)鍵的時刻,一樣都沒有武裝力量的支持。他們都徒有一腔熱血,卻無法救國救民于危急時刻。他們的最后命運也是一樣的,都死于非命,都是被迫而死。
梁任公先生懂得一個報國無門之人的痛苦,更懂得一個欲挽救國家命運而不能的皇帝的巨大悲哀。
梁任公先生是在哭衰微的國家,哭生活艱難的百姓,更是哭不能力圖大志的自己。這哭聲震撼心靈,讓聽者深切地感受到一個弱國小民的悲痛與不幸。這份強烈的情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共鳴,“聽講的人不知有幾多也淚下沾襟了!”“對于青年確有啟迪領(lǐng)導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再來解讀一下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是杜甫生平寫的第一首快詩。公元762年(寶應元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lǐng)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公元763年)春天,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xù)八年多的“安史之亂”宣告結(jié)束。杜甫是一個熱愛國家而又飽經(jīng)喪亂的詩人,當時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和妻子過著飄泊生活。他聽到這個消息,內(nèi)心無比激動,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這是一首愛國愛民的詩歌。國家遭受戰(zhàn)亂,百姓生靈涂炭,沒有比這更讓憂國憂民的志士仁人更痛苦的事情了,現(xiàn)在國家將結(jié)束戰(zhàn)亂,人民將樂業(yè)安居,詩人自己也將回到故里,還有什么能比這個更能讓杜甫歡喜的呢,還有什么比這更值得歡慶的呢?
梁啟超評這首杜詩:“悲哀愁悶的情感易寫,歡喜的情感難寫。古今作家中,能將喜情寫得逼真的,除卻杜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外,怕沒有第二首……那種手舞足蹈情形,從心坎上奔迸而出,我說他和古樂府的《公無渡河》是同一樣筆法。彼是寫忽然劇變的悲情,此是寫忽然劇變的喜情,都是用快光鏡照相照得的?!?/p>
杜甫是為國家的安定而喜,為百姓脫離了戰(zhàn)亂的苦海而笑。梁任公先生深深理解一個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人對國家和平安寧的渴望,對安居樂業(yè)的向往,他深深地理解這種由衷的喜悅,因為他自己就有著這樣的赤子情懷。一樣的感同身受,一樣的大悲大喜,自然“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梁任公先生的熾烈愛國之情,即使是鐵石的人,聽到這樣的演講,看到他這樣激動萬分,也會動容流淚的。那份“啟迪領(lǐng)導”一定會直接作用到每個人的心靈里去的。
悲,也為國為民;喜,也為國為民。這是何等的古道熱腸啊!學生原本無法從課文中直接找到“有熱心腸”這一特點,原來是這樣深深地隱藏在了文字的背后。這正是作者所主張的“描寫要深刻,意思要遠大”的生動體現(xiàn)。
至此,三篇看似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韻文作品,被一根視死如歸的無畏精神、憂國憂民的赤子情懷的紅線緊緊地貫穿起來了。梁任公先生的演講,是一團燃燒著的生命之火,它的熊熊烈焰,正照耀著后人,“啟迪領(lǐng)導”著青年們,勇敢地尋求救國救民的路徑。由此可見,作者對梁任公先生學術(shù)文章極高的評價,“實在是因為他的學術(shù)文章對于青年確有啟迪領(lǐng)導的作用”,是十分準確的,是特別充分的,并沒有半點的虛夸。
作者主張“散文藝術(shù)中之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割愛。一句有趣的俏皮話,若與題旨無關(guān),只得割愛;一段題外的枝節(jié),與全文不生密切關(guān)系,也只得割愛;一個美麗的典故,一個漂亮的字眼,凡是與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愛。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寫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麗的辭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凈凈直截了當?shù)乇憩F(xiàn)出來。散文的美,美在適當?!?/p>
這篇散文是美的,確實“美在適當”。全文節(jié)奏感也特別強,閱讀起來十分和諧。散文首先采用對比的方法,使用快節(jié)奏點出了梁任公先生不僅“是戊戌政變的主角,也是云南起義的策劃者”兩項顯赫的政治功績,同時也把先生和那些“叱咤風云的人物”做了比較,尤其對梁任公先生的學術(shù)文章做出了極高的評價,點出了先生演講的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實際上為讀者先勾畫出了一個總體的輪廓:即梁任公先生的有別于他人的、政治領(lǐng)袖式學者的獨特風采。這個定位是有見地而準確的。
接下來,作者使用慢節(jié)奏,交代了和這次演講有關(guān)的一些事情,著重體現(xiàn)的是他“有學問,有文采”的一面。特別是兩個富有個性化的關(guān)于語言和動作的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梁任公先生風趣幽默、憨態(tài)可掬的純真性情,體現(xiàn)了他揮灑自如、侃侃而談的演講風格,造成了極好的藝術(shù)效果,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了這樣一位文化與思想的巨人,面對廣大的青年學子,竟如此這般的和藹可親,有著極具親和力的人格魅力。親其師,方能信其教。梁任公先生是一個深諳教育方法的學者和演講家。
文章的后半部分又采用了快節(jié)奏,大信息量地表現(xiàn)了先生強烈的赤子情懷。忽悲忽喜,忽哭忽笑,俯仰之間,無限坦蕩,無限情深,血肉豐滿,熠熠生輝。先生就是一位當時少有的“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其光輝形象躍然紙上,令人感佩!
統(tǒng)觀全文,梁實秋先生對散文的主張,在其中得到了藝術(shù)而充分地體現(xiàn)。《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實在是一篇風格別致而又十分耐讀的好散文。
E-mail:lili79928@163.com
?笠編輯/李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