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斌+傅登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繼續(xù)保留了課標(實驗稿)中“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的提法,并在教學建議中進一步強調了“鼓勵自由表達和創(chuàng)意表達,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改進作文命題方式,提倡學生自主選題”。由此可見,想象作文不僅在整個作文教學中平分秋色的地位不動搖,而且在“鼓勵自由表達和創(chuàng)意表達”“提倡自主選題”的強烈呼聲下,想象作文的地位和作用還將不斷得到提升。這不僅符合“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也符合國際作文教學的趨勢,更符合兒童富有想象的天性。然而,綜觀整個作文教學,想象作文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反而深陷記實作文教學的取材方法、評價標準和修改要求的窠臼難以自拔,失去了想象作文教學的本真和應有的風采。因此,改進想象作文教學,跳出已有教學窠臼,回歸其本真,是想象作文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一、想象作文的教學窠臼
想象作文的教學,地區(qū)之間、教師之間發(fā)展是很不平衡的。多數教師的想象作文教學要么是停留在認知概念的層面,要么是記實作文教學的翻版,要么還行走在想象作文教學的起步階段……總之,離想象作文教學的本真回歸還比較遙遠,對此教師要有清醒的認識。
(一)內容上“真實化”
在想象作文的內容上,追求“真實化”,即要求學生的想象符合生活的實際,符合現實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那些現有生活中不可能的事件或還未發(fā)展到那一步可能發(fā)生的事情,教師是極力反對,排除在作文內容之外,被斥責為亂七八糟、天馬行空、想象不合理、想象無依據等。例如,寫“我”成為隱形人在教室內,同學間做了一場“惡作劇”,充滿兒童幽默和童年的快樂,哪怕再精彩也是要被“叫?!钡摹@碛墒牵耗闶遣豢赡艹蔀殡[形人的,現實中是不可能發(fā)生的,純屬“無理取鬧”。
(二)取材上“移植化”
由于學生想象的范圍和內容受到了禁錮,在作文內容取材上,多數教師只能引導學生采取“移植”并“改編”的寫作方法。采用“移花接木”,要么把他人身上發(fā)生的故事或作文中描寫的場景“移植”到自己身上或作文主人公身上或另一個場景中,要么把多個人身上的故事或多篇作文描寫的故事拼接后“移植”到一個人身上。其次是“改編”,一種是對“移植”的故事進行人物、時間、地點、事情的經過或少許語句、對話做些“小手術”的改編,多數作文似曾相識就是這個原因;另一種是要么是“掐頭去尾”地保留某一“身段”與“它頭它尾”對接,要么對現有的作文“添油加醋”“添彩描紅”“改頭換面”化妝成新文。這些都是學生平時作文中慣用的手法,這樣的作文教學連改良都談不上。
(三)評價上“道德化”
在評價上,以道德評判代替了審美評判。把文章對社會現實的揭露、批判、謳歌、贊美認定為有意義,反之就是無意義。如把《一籃水果》的想象作文想象成懶惰的小兔子裝病騙取伙伴們送來一籃水果來看望它,被精靈的小猴子發(fā)現后它失去了伙伴,從此它“痛改前非”,通過辛勤勞作,獲得大豐收。這種想象的結果被教師評判為想象不合理,小白兔搞的是“歪門邪術”,立意不高;而把想象成學生送水果去探望病床上休息的教師,學生向教師承認自己的錯誤,教師積極鼓勵,最后雙方做出承諾,激動地擁抱流淚的作文評判為高分。如果把想象作文一味演變?yōu)榈赖陆袒?,想象就難以施展。
二、想象作文的教學本真
“文學創(chuàng)作的那個想象世界建立在真實世界的基礎上,但卻不是真實世界的摹本,而是創(chuàng)造和想象的產物?!睂τ谔摌嬑膶W來說,“可能發(fā)生卻不可信”是糟糕的想象?!翱赡馨l(fā)生”的事情是符合生活邏輯;“不可信”是指情感的虛假或淺薄,故作狀態(tài),帶有明顯的取悅或諂媚讀者的傾向。“不可能發(fā)生卻可信”的事情,才是高明的想象,才是想象作文教學的追求。因此,對于想象作文,教師不僅要認識到它是文學寫作,本質是虛構性,要鼓勵學生大膽,不受約束的想象,只要不觸犯底線(如兇殺、殘暴,權利、金錢的崇拜等),應都屬“合理”的范疇。
(一)反映內心的真實
想象作文目的是為了表現兒童內心世界的真實,而不是表現客觀世界的真實。學生在構思想象作文時,絕不是為了在社會生活中去搜羅稀奇古怪的故事,而是為了讓學生深入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去探秘。如發(fā)自學生內心世界的希望、追求、渴望和奇思妙想。學生個人的內心世界具有隱秘性、個性化特征。社會生活中出現的現象和發(fā)生的事件很難滿足學生表達內心真實世界秘密與真實情感的需求。因此,需要學生通過想象虛構故事和情景,并借助想象作文(文學文體)的形式,用文字的形式自由、有創(chuàng)意、準確、有效地表達內心世界訴求,起到宣泄情感和滿足審美的需要。如寓言、童話、科幻故事、神話傳說等文體無不通過想象、虛構和創(chuàng)造的手法,它們不僅是學生喜歡用于表達的文體,也是學生喜歡閱讀的作品,原因是與學生內心相通融。如中段學生,寫《我喜愛的小伙伴》會覺得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難以下筆,而改為寫《我喜歡的小白兔》就覺得要說的話很多,內容很豐富,筆端很流暢。又如,學生喜歡閱讀寓言、童話、科幻故事、神話傳說或看影視片,原因在于這類文學形式能暗示、激發(fā)、喚醒他們的內心世界,并產生情感共鳴和審美吻合。這就是兒童,一旦錯過想象力培養(yǎng)和表達的最佳時機,再想找回是不可能的,并影響其終身。
(二)表現作者的情感
想象作文表現的是情感,而不是像科學想象那樣表現科學與理性。想象作文的關鍵點不在于所虛構的故事,而在于故事背后作者的感情,以及講述故事的方法技巧。就像《丑小鴨》一樣,關鍵點不是丑小鴨成為天鵝前所受到的種種苦難,而在于苦難背后作者所傳遞的對成長的態(tài)度。就像作文教學一貫倡導“說真話,寫真事,表真情”一樣,這種觀點是完全正確的,而關鍵是教師怎樣理解并在實踐中恰當地運用?!罢f真話,寫真事,表真情”是對所有文體寫作共同態(tài)度的要求。如實用體式的寫作,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揭示、批判、謳歌、贊美生活實踐、體現科學的真實,那就必須嚴格遵循“三真”。而非實用體式(文學類文體)關鍵在“表真情”,至于作文內容是否“說真話”“寫真事”,筆者認為,只要符合人們情感表達的需要即可,無需通過現實生活內容的檢驗。這些是由想象、變形、虛構以及夸張的手法,達到表情達意“合情合理”,符合情感的真實。如《聊齋志異》《西游記》等可以說完全是虛構的,之所以能流傳百世,原因在于這些書里面所表達的情感是真實的,離奇的故事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這也是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
(三)追求“無理的精妙”
想象作文的最高境界與價值是“無理的精妙”,而不是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科學想象的最高價值是“假設”最終被證實,而想象作文根本無需去考慮可不可能實現,而關注的是隱藏在文本背后的內心世界情感和審美需求。如《二十年后的同學會》,如果避開主流價值觀不談,哪怕是手挽小秘趾高氣揚赴會的闊佬,哪怕是掛滿軍功章帶著勤務兵赴會的將軍,哪怕是背著農產品、卷著高低不一褲腳赴會的農民,以及擠在人群中不敢露面的普通市民……他們或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寫作時學生內心的真實世界和真實情感??瓷先热萦行╇x譜,價值觀不符合主流,這種無拘無束表達和想象的幽默,不僅反映了社會不良風氣也在殘害他們,更體現了孩子的天真無邪和可愛,他們的真情表露在某種程度上也為我們的教育引導指明了方向,敲響了警鐘。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大好事。
綜上所述,想象的虛構所追求的是“藝術的真實”,它與科學的真實的區(qū)別在于,藝術的真實更接近哲學,接近普通人性或人類普遍境遇,而不是接近生活真實,它所虛構的世界比具體的真實更具代表性、普遍性,因而到達了更高層次的真實。
(責任編輯:符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