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海
(陜西理工學院管理學院,陜西漢中723000)
“勢”是《孫子兵法》中的重要范疇,學界已有多方面研究成果。目前,“勢”的應用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特別是“造勢”在宣傳、經(jīng)濟活動中的應用更為廣泛。為了有效的運用“勢”,本文通過研究“勢”的理論,進一步完善“勢”的應用及方法。
關于“勢”的含義,孫立(2011)從詞源上研究:勢,許氏《說文》“勢,盛力,權也。從力埶聲?!薄皠荨钡幕竞x:一是權勢、權力;二是情勢、局勢;三是態(tài)勢、趨勢[1]28。陳正俊(2003)在進行“勢”源考論后認為,“我們可以認為《說文》釋“勢”為“盛力,權也”可能與植物生長的力量(古人對生長的力量是崇拜的),以及所種植物的歸屬權,或植物所劃出的范圍(如“封”字)所屬權等有關”[2]63-64。與此相反,莫獻鵬(2001)認為,“勢”派生的“睪丸”新義,使“勢”具有男性(雄性)的陽剛之氣?!蹲謪R·力部》曰:“勢,陽氣?!庇谑?,“勢”具有“勇”象征義[3]66-68。魏占武(2009)從孫子對“勢”的論述中,得出“勢”的含義:“勢是一種力,它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運動方向相同的力構成的合力,即由物體受地心引力(重力)與物體運動所產(chǎn)生的慣力及任勢者的轉動力(推力)所合成的。”并提出為勢的程序:察勢、任勢、作勢、啟勢[4]71。張岱年認為,“勢的基本含義是事物由于相互之間的位置而引起的變化趨向。這里包含兩層意義,一是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相對位置,二是由此等相對位置而引起的變化趨向”[5]593。李加武(2014)分析了《孫子兵法》中“勢”的特點:“勢”具有橫向的多面性和縱向的多層次性;“勢”具有變動性和生成性;“勢”具有“屬人性”[6]1609-1610。張玉勤(2005)、楊國榮(2012)等人也認同“勢”的多重所指。孫立從“勢”的發(fā)展史看,先秦時期主要出現(xiàn)于政治軍事等領域(如孫子、韓非),實用工藝領域也有相關內(nèi)容(如《考工記》),“自從漢代蕭何把軍事領域的‘下營’之勢引入書法創(chuàng)作與欣賞領域,勢便被賦予了藝術內(nèi)涵”。方建勛(2006)考釋古代書論中的“勢”,認為“勢”有三種含義:一為法度,二為“勢”的四要素(運動、力、速度、趨向),三為文體名,第二種含義最為常見[7]104-106。
綜上所述,“勢”具有多重所指,是多因素形成的綜合力。在“勢”的含義中,有三種基本含義:一是力量、勢力;二是趨向、趨勢;三是形態(tài)、樣式。方建勛(2006)把《孫子兵法》中“勢”的含義概括為二:一是沖力,“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孫子兵法·勢篇》);二是陣形,“勢如彍弩”、“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孫子兵法·勢篇》)。陣形就是陣勢,具有形態(tài)、樣式的含義?!皠荨钡姆腔竞x:一是事物存在的時空環(huán)境,如“形勢”就具有環(huán)境的意味;二是未發(fā)之力,是“潛能”,如“勢如彍弩”,已發(fā)之“勢”,就成為“形”,魏占武(2009)所謂的“啟勢”是值得商榷的;三是目標指向是人心,劉長林(1989)認為,“依照孫子的學說,人的心理狀態(tài)并不取決于主觀的愿望或命令,而是由人所處的關系環(huán)境來決定的”?!笆勘鲬?zhàn)的精神狀態(tài)取決于軍隊的調(diào)度和部署,取決于作戰(zhàn)環(huán)境的選擇”[8]111-119。
在《孫子兵法》中,“勢”與“形”是相聯(lián)系的范疇,不能離開“形”去理解“勢”。從篇名上看,有“形篇”和“勢篇”;也有“勇怯,勢也,強弱,形也”的明確表述。再看“形”和“勢”的表述:“勝者之戰(zhàn)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形篇)“故善戰(zhàn)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勢篇)“形”強調(diào)“形態(tài)”、“形象”;“勢”強調(diào)“態(tài)勢”、“趨勢”?!靶巍迸c“勢”的區(qū)別在于,“形”是靜態(tài)的“形態(tài)”;“勢”是既有靜態(tài)的“形態(tài)”,還兼有動態(tài)的“態(tài)勢”、“趨勢”。吳如嵩認為,“形”就是形體之意,指客觀物質(zhì)力量?!皠荨笔恰靶巍钡谋憩F(xiàn)?!皠荨本褪窃谲娛聦嵙Φ幕A上,由于實行正確的作戰(zhàn)指揮,從而在戰(zhàn)場上表現(xiàn)出的實際作戰(zhàn)能力[9]60-67。顧文濤等也認為,“勢經(jīng)常和形相對,形是指有形之物,勢則是指無形的能量,形反映的是現(xiàn)狀,勢則是指有某種趨向的無形的能量”[10]46。李加武認為,“連用時,“形”、“勢”含義基本相同,均是指外在的客觀情形,這一客觀情形既可指自然界的客觀情形和規(guī)律,也可指人類社會中客觀形成的情狀和關系”。分用時,“形”是從個體物的角度出發(fā),以顯示其性狀、內(nèi)容的獨立不依、客觀外在;“勢”是從物物關系的角度出發(fā),強調(diào)在一定時空范圍內(nèi),物物之間的相對關系及其所呈現(xiàn)的態(tài)勢。因此,“勢”比“形”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變動性,當這一時空情境中的任一因素發(fā)生變化時,整個“勢”也就跟著發(fā)生變化”[6]1609-1610。莫獻鵬認為,“‘形’是一種物質(zhì)力量,如兵力、武備、軍賦等,它屬于客觀的、靜態(tài)的、被動的、‘硬’的力量?!畡荨瘎t是一種以‘勇’為核心表現(xiàn)的精神力量,如大無畏的氣概、激昂的斗志、旺盛的士氣、必勝的信念、同仇敵愾的精神等,它屬于有靈氣的、動態(tài)的、主動的、‘軟’的力量”[3]66-68。而廖天亮則認為,“‘形’與‘勢’是一對不可分割的概念?!巍悄芰績Υ娴臓顟B(tài),‘勢’是能量釋放的狀態(tài),二者的基礎都是‘力’”[11]84-85。
對于“形”的理解,學者的觀點比較一致,是有形的、靜態(tài)的、物質(zhì)“硬”力量。但對于“勢”的理解,出現(xiàn)了不同觀點:一是能量、無形的能量、能量的釋放狀態(tài);二是精神力量;三是物物關系狀態(tài)。關于這三種觀點,首先把“勢”理解為“精神力量”,即“精神說”是不正確的。莫獻鵬認為,“勢”是一種以“勇”為核心表現(xiàn)的精神力量?!坝虑?,勢也”?!坝隆本褪且环N精神力量的表現(xiàn)。并引用《孫臏兵法·威王問》:“勢者,所以令士必斗也?!闭J為“勢”是一種精神激勵[3]66-68。與此不同,劉長林(1989)認為,“人的心理狀態(tài)并不取決于主觀的愿望或命令,而是由人所處的關系環(huán)境來決定的”[8]111-119。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zhì)決定精神,精神狀態(tài)無非是物質(zhì)的表現(xiàn),因此,“精神力量”可以理解為“勢”的功能、作用等,而不是“勢”本身。至于“能量說”和“關系說”,很難說誰對誰錯。因為,能量本身是一種物質(zhì)形態(tài),關系也是物物關系,都屬于物質(zhì)范疇,都是有道理的。楊國榮認為,“‘勢’表現(xiàn)為具有綜合形態(tài)的實踐條件或?qū)嵺`背景”[12]85。從這個意義上講,二者都是對的。
“勢”與“形”是相關聯(lián)的范疇,不能離開“形”去理解“勢”?!靶巍笔侵浮靶问健薄ⅰ皹幼印?、“形勢”;“勢”是指“力量”、“態(tài)勢”、“趨勢”。二者的區(qū)別:“形”是側重于靜態(tài)的“形式”,“勢”側重于動態(tài)的“態(tài)勢”、“趨勢”。二者的聯(lián)系:“形”是事物的狀態(tài),“勢”是事物運動的過程和結果。如“勢如彍弩”,一個人將弓拉開,從靜態(tài)來看,是一個造型;從動態(tài)來看,是一個將弓逐漸拉開的過程及形成的威懾(精神力量)。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把“形”理解為“勢”運動的態(tài)勢、結果,把“勢”理解為“形”的生成過程及效果。李加武把二者關系概括為“‘形’是‘勢’得以成立的前提,‘勢必因形而立’”[6]1609-1610,是十分簡明、準確的。
楊國榮在分析人與勢的互動時說:“‘勢’既非本然的存在,也不同于與人無涉的外在力量?!保?2]85從人實踐視角看,“勢”在形成以后,就呈現(xiàn)為一種現(xiàn)實的境域和力量,具有客觀的、規(guī)律的性質(zhì),于是,人要“順乎勢”,這是“勢”超越人、制約人的一面。同時,人不是被動的、消極的,可以通過認識、運用“勢”,實現(xiàn)人對“勢”的積極運用,即人可以乘“勢”而為。
人對“勢”的作用,更多的體現(xiàn)在“勢”的生成上?!啊畡荨哂械纳尚裕谷酥靹莩蔀榭赡?。所謂‘造勢’,也就是形成有利于實踐過程展開的趨向和背景,改變或避免不利的實踐境域。”“造勢”意味著人的實踐活動可以促進某種“勢”的形成,而形成的“勢”反過來又影響、制約人的實踐過程[12]85。李加武也認為“人也可以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有利于自己的‘勢’以提升實踐質(zhì)量和水平”[6]1609-1610。劉志春、李曉玲認為,“所謂‘造勢’就是創(chuàng)造對軍事力量的有效發(fā)揮的條件和態(tài)勢”。并提出“造勢”的三個基本要素:一是創(chuàng)造力量動態(tài)轉換的條件;二是提高力量爆發(fā)的速度;三是要控制力量使用的節(jié)奏[13]65-66。“形”與“勢”是不可分割的,“形是指有形之物,勢則是指無形的能量”。因此,無形之“勢”是不能直接去“制造”的,直接“制造”的只是“形”。結論是:“勢”的生成,就是“形”的生成,造“勢”就是造“形”。廖天亮認為,“‘形’是需要積累和培育的,是需要時間的;‘形’本身的強弱在交鋒之前就是可以比較的,是可見的;‘形’的變化是在過程中進行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形’的真相是可以被把握的”[11]84-85。
“勢”生成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是:(1)“勢”生成的目標指向?!皠荨钡纳蛇^程,除“自然之勢”外,基本上都有人的參與,也可以理解為“人設之勢”,其中包含人的目的、愿望是不言而喻的。就是“自然之勢”,也有其趨勢和方向性。(2)“勢”的生成是一個過程,需要時間積累。無論是自然領域或社會領域的“勢”之興起,無不需要一個過程,如暴雨之生成、王朝之更替、戰(zhàn)爭之發(fā)生、股市之漲跌等?!皠荨痹酱螅枰臅r間越長,積累越豐厚。(3)“勢”的生成或“造勢”是人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是對事物本質(zhì)的把握和對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運用?!皠荨钡纳珊汀霸靹荨痹诒举|(zhì)上是一致的,因為,我們所論之“勢”,不是純粹的“自然之勢”,而是“人設之勢”,有人的主觀滲透于其中。“勢”的形成過程,就是“造勢”的過程,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的結果。同時,“勢”的生成,并非是主觀隨意而為,必須尊重事物的本質(zhì)和發(fā)展規(guī)律。楊國榮在論及“理”與“勢”的關系時指出:“‘勢’與‘理’彼此相關,但并非完全重合、等同,‘理’所體現(xiàn)的,主要是‘勢’之中的必然趨向”[12]85。(4)“勢”的生成或“造勢”的本質(zhì)是對有形的物質(zhì)力量的運用、調(diào)配、組合等,形成有利的態(tài)勢,也可以說,“造勢”的本質(zhì)是“造形”。以戰(zhàn)爭為例,要形成有利于我方的軍“勢”,需要運用多種資源,糧食、武器、情報、間諜等,與戰(zhàn)爭沒有直接關系的氣象、水利、人口、道路等在一定條件下,也會成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重要因素。當資源不具備時,需要積累、調(diào)配、組合等,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物資的力量。當資源一定條件下,資源的合理配置就顯得至關重要,田忌賽馬就是典型案例。(5)人與物在時空境域的現(xiàn)實運動,受客觀規(guī)律的制約,也是不斷變化的、轉換的,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是運動變化的,所謂“優(yōu)勢”也只是在某一時點上發(fā)生,過了這一時點,“優(yōu)勢”就可能成為“劣勢”。在戰(zhàn)爭的軍事運動中,敵情、我情“瞬息萬變”,保守、滯后、甚至不變的觀點,是十分錯誤的。
關于“勢”的運用,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顧文濤等認為,勢的管理有三環(huán)節(jié):一是審勢,包括個人之勢、組織之勢、環(huán)境之勢;二是謀勢,包括布局之勢、避實擊虛;三是運勢,包括化勢、借勢、興勢、蓄勢、造勢[10]47。劉志春、李曉玲認為,《孫子兵法》的“勢”有“知勢”、“造勢”、“任勢”[13]65-66。程艷、趙國浩研究《孫子兵法》在晉商經(jīng)營管理中的應用時提出:度“勢”(包括度天地之勢、度大我之勢)、蓄“勢”(包括蓄方向勢——理念、蓄規(guī)矩勢——制度、蓄動力勢——人力、蓄文化勢——誠心)、造“勢”(包括造奇正之勢、造急緩之勢)[14]95-98。那么,究竟應當如何把握“勢”的運用?從抓主要矛盾的角度來分析,“勢”的運用就是“順勢”;從生成、過程的角度來分析,“勢”的運用就是“蓄勢”;從短缺的角度來分析,“勢”的運用就是“造勢”;由于角度具有多重性質(zhì),因而結論也是多種多樣的。所謂運用,就是根據(jù)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勢”成之后,就只有“順勢而為”。但“勢”什么時候成呢?可以根據(jù)目標來確定,也可以根據(jù)敵情(具體情況)而定,就好像人什么時候算成人一樣,是很難確定的。因此,許多學者把“勢”的形成過程就理解為“勢”的運用,如“造勢”、“蓄勢”,是有一定道理的。從實踐的角度出發(fā),本文認為,“勢”的運用可分為“審勢”、“蓄勢”、“順勢”三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審勢”。“審勢”就是對“勢”的相關信息的整體認識、把握和判斷。(1)“識勢”,即認識“勢”?!秾O子兵法》在論及“五事”時說:“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边@里的“知”就是對戰(zhàn)前軍事形勢分析的五個方面“道、天、地、將、法”的認識。與此相同的還有“知戰(zhàn)有五”,“兵貴勝,不貴久”等。認識與“勢”相關的知識,是“審勢”的第一步。(2)“知勢”,即了解“勢”的現(xiàn)實情況?!爸狈椒ㄈ缦?一是了解、“用間”,“知敵之情者”,必是“間”,“三軍之事,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用間)。二是觀察、“相敵”,“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行軍)。三是試驗、“示形”,“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虛實)。(3)“斷勢”,即判斷“勢”的優(yōu)劣。如《孫子兵法》中的“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計篇)這就是對“勢”的整體判斷。
第二,“蓄勢”?!靶顒荨本褪恰皠荨庇尚〉酱蟮纳蛇^程。(1)“蓄力”,即各種力量的積蓄。程艷、趙國浩的觀點是可以學習的,即蓄方向勢——理念、蓄規(guī)矩勢——制度、蓄動力勢——人力、蓄文化勢——誠心。一是思想準備。“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九變),不能只想好的方面,一定要考慮問題和困難,“軍爭為利,軍爭為危”。二是政治準備。“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形篇)。在“七計”中,“賞罰孰明?”就是把制度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上下同欲者勝”。三是物資準備?!盁o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九變)。即準備充足的戰(zhàn)爭物資,不打無準備之仗。四是人力準備。“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行軍)。具體來說:一是愛護,“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二是擇人,“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篇)?!昂穸荒苁?,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地形)。選擇合適的下級加以訓練,達到“攜手若使一人”(九地)的效果。(2)“蓄謀”,即各種資源、力量等的組合、運籌等。戰(zhàn)爭是有一定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也就是各種資源、力量的組合方式,這就需要研究、謀劃,需要一套完整的計劃、策略?!吧媳ブ\”,但“謀”也有一個形成的過程,這就是“蓄謀”。(3)“蓄時”即等待、運籌、組合最佳時空點?!皠荨币\行到最佳的時空點,既需要人的主動性的發(fā)揮,也需要等待時機,二者缺一不可。時機到了,沒有準備好;或者準備好了,時機沒到,都不是最佳時空點?!靶顣r”是“蓄力”、“蓄謀”的綜合體現(xiàn),需要努力,也需要機會。
第三,“順勢”?!绊槃荨本褪琼槕挛锏陌l(fā)展規(guī)律、發(fā)展趨勢,實現(xiàn)“事半功倍”的結果。(1)“順力”,即順著事物力量變化的方向,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如“激水漂石”、“順風揚帆”、“順勢而為”等,就屬于“順力”。(2)“順利”,即按照利益的需要,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如“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把“利益”作為行為的標準,即“利合于主”。(3)“順心”,即順從人心、民意。孫子在解讀“道”時指出:“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薄暗馈本褪鞘姑癖娕c國君的意愿相一致,這樣,民眾在戰(zhàn)爭中就可以為國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險??梢姡绊樞摹笔菍崿F(xiàn)自我目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1.用先進的觀念“審勢”
在“審勢”環(huán)節(jié),用什么觀念“審”,對結果有著不同判斷。例如,主張“以力勝敵”,就會著力考查“軍力”狀況,并做出是否“勝敵”的結論;主張“以智勝敵”,就會著力考查“戰(zhàn)略”,并做出是否“勝敵”的結論。這里的價值觀念是否“先進”(與對手比較)就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響后面的“蓄勢”、“順勢”及其戰(zhàn)爭(或競爭)的結果?!秾O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謀”、“先勝而后求戰(zhàn)”就屬于先進的價值觀念,能達到“舉秋毫”、“見明月”這樣顯著的效果,為后世將領所推崇。
2.用科學的制度“蓄勢”
在“蓄勢”環(huán)節(jié),是一個長期(99%的時間)、持續(xù)的過程,僅僅用“敬業(yè)”、“努力”是不夠的,科學的制度是不可缺少的。科學的制度,是以制度的長期執(zhí)行,并能取得預期效果為尺度的,這與先進的價值觀念是相互關聯(lián)的。如“科舉制度”,就是一個好制度,它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今天雖然沒有“科舉制度”,但它的后輩“考試制度”在世界各國廣泛應用;“郡縣制”也是一個科學制度,經(jīng)過了歷史的考驗?!秾O子兵法》主張“修道保法”、“令素行以教其民”,都是從制度層面“蓄勢”,“軍紀嚴明”、“軍力強盛”是制度蓄勢的結果。
3.用靈活的方法“順勢”
在“順勢”環(huán)節(jié),存在各種可能的方法,在操作上要靈活運用。靈活是根據(jù)目標、條件等要素的不同而不同,不能教條的運用。隨著社會的進步,順勢的方法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如“風箏”與“飛機”,都是對風勢的利用,形式、功能卻差異很大?!秾O子兵法》中的“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就是靈活運用“穩(wěn)勝”的方法,值得學習。
在《孫子兵法》中,“勢”與“形”是不可分離的,“勢”依賴于“形”而存在,沒有“形”就沒有“勢”,“勢”不能離開“形”而獨立存在?!皠荨钡纳墒且粋€過程,也可以理解為“蓄勢”的過程,需用很長的時間。如果把“勢”的生成或“蓄勢”理解為“養(yǎng)兵千日”,那么,“勢”的應用(發(fā)揮功能)就可以叫做“用兵一時”,孫子“勢如彍弩,節(jié)如發(fā)機”(勢篇)是一個形象、準確的比喻。
[1]孫立.釋“勢”[J].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11(6):28.
[2]陳正?。皠荨闭撗芯浚跩].東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2):63-64.
[3]莫獻鵬.孫子“勢”義新釋[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1(1):66-68.
[4]魏占武.兵法經(jīng)營學的勢哲學基礎[J].濱州學院學報,2009(5):71.
[5]張岱年.中國古代哲學概念范疇要論[M]//張岱年全集:第四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593.
[6]李加武.《孫子兵法》“勢”義簡析[J].長春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11):1609-1610.
[7]方建勛.考釋古代書論中的“勢”[J].南通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2):104-106.
[8]劉長林.孫子勢、知、法三論[J].孔子研究,1989(12):111-119.
[9]吳如嵩.孫子兵法淺說[M].北京:戰(zhàn)士出版社,1983:60,67.
[10]顧文濤,馬蕾,朱大為,丁大?。皠荨钡膽?zhàn)略管理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哲社版,2011(4):46.
[11]廖天亮.《孫子兵法》“勢”論的理解及其應用[J].濱州學院學報,2006(5):84-85.
[12]楊國榮.說“勢”[J].文史哲,2012(4):85.
[13]劉志春,李曉玲.孫子形勢論及其歷史影響[J].濱州學院學報,2010(5):65-66.
[14]程艷,趙國浩.《孫子兵法》中的“勢”在晉商經(jīng)營管理中的應用[J].理論探索,2014(3):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