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華
(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教師教育系 福建漳州 363000)
?
生態(tài)視野下亞歷山大德拉和郝思嘉的比較研究
張昕華
(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教師教育系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哦,拓荒者!》塑造了一個在惡劣自然環(huán)境下,不畏艱險成功開墾荒原的女性—亞歷山大德拉?!讹h》一書中郝思嘉敢作敢當、并不完美卻魅力十足的女性形象深入人心。兩部作品都具有生態(tài)女性主義意識。本論文從生態(tài)批評理論和生態(tài)女性主義的角度對兩個女主人公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她們在自然生態(tài)、社會生態(tài)、精神生態(tài)具有許多相似性也存在著些區(qū)別。
關鍵詞:亞里山大德拉;郝思嘉;自然生態(tài);社會生態(tài);精神生態(tài);
《哦,拓荒者!》和《飄》這兩部作品分別出自女作家薇拉·凱瑟和瑪格麗特·米切爾之手,都是在美國文學史上頗具影響力的作品?!杜?,拓荒者!》發(fā)表于1913年,描寫了女主人公亞歷山大德拉在美國西部內布達斯加草原拓荒經(jīng)歷和生活遭遇。1922年薇拉·凱瑟獲得了普利策文學獎,被許多評論家譽為是“美國立國以來最偉大的女作家”。《飄》出版于1936年,1937年獲得了普利策文學獎。描寫的是美國內戰(zhàn)時期南方種植園主之女郝思嘉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兩位女作家用女性特有的細膩的筆觸,關注女性在父權社會中的命運,更關注未來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自然生態(tài)關注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類的活動要遵循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比起男性,女性更接近自然,對土地的依存關系也更為密切。因為傳統(tǒng)上的“男主女從”,女性更多留守家庭、生兒育女、耕作土地。女性也更懂得珍惜土地、保護土地。
亞歷山大德拉自始自終對土地有種發(fā)自內心的敬畏和熱愛。土地使她充滿了活力,她甚至喜歡在園子里沉思,像似和土地在交流而忘卻周圍的一切?!翱柷那牡?、緩緩地走上園子的小道,使勁看著亞歷山大德拉。她沒有聽見他來,一動也不動地站著,帶著她特有的嚴肅地安詳。”內布拉斯加草原上“堅硬的土地”說明拓荒的艱辛,在艱辛的拓荒生活中,亞歷山大德拉內心是孤獨的,唯有自然能帶給她力量和喜悅。就連小河里的野鴨也是“她見過的最美的生物”。直至多年后記憶里的那只野鴨仍然是一知“永不變化的仙鳥”。亞歷山大德拉懷著對土地的尊重和熱愛,當人們在“分界線”因連續(xù)三年的干旱而顆粒無收,弟弟們勸她放棄土地時,她果斷地拒絕他們的提議,守護著家園。她不墨守成規(guī)而是善于學習、善于接受新事物。“她跟男人們談莊稼種植,跟女人談家禽飼養(yǎng)”。亞歷山大德拉冒著風險,用一半的宅地作抵押買下鄰居的土地,最終戰(zhàn)勝了旱災,改種小麥取得了豐碩的收成。正是熱愛土地、尊重土地,亞歷山大德拉才能視土地為生命,想盡一切辦法,開發(fā)土地、保護土地,順應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成為土地真正的主人,變“荒原”為富饒的“農場”。
郝思嘉對土地的態(tài)度是有個轉變過程的,由起初的漠視土地轉變?yōu)楸M心保護土地,發(fā)自內心熱愛土地。戰(zhàn)前郝思嘉過著輕松、奢華的生活,在她們生活的莊園里有成片豐收的棉花地、寧靜的河流。但是郝思嘉卻無視土地的珍貴,感覺土地就像時時刻刻呼吸的空氣一樣習以為常。郝思嘉起初并不認同父親對土地的看法,一心想成為當?shù)啬星嗄陚冴P注的焦點,更想嫁給情人艾希利,少女時代的郝思嘉頭腦簡單、不思進取,但善于表現(xiàn)自我,著實令周圍的許多男性為之著迷。戰(zhàn)爭的爆發(fā)徹底改變了郝思嘉的生活。昔日美好的家園面目全非,果敢的郝思嘉承擔起重建塔拉莊園的重任,戰(zhàn)勝了饑餓和北方佬的入侵,終于保住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每當郝思嘉遇到挫折時,她總是下意識地從這片紅土地中尋求慰藉。因為土地是“踏踏實實”存在的,能帶給人和平、安全的感覺。當戰(zhàn)爭來臨時,郝思嘉和其他女性一起勇敢地擔當起守護家園、照顧傷員的重責。為了保護塔拉莊園,郝思嘉不惜一切代價,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以婚姻為籌碼嫁給了妹妹的未婚夫。
亞歷山大德拉的父親柏格森雖然抱著“土地本身總是好東西”的堅強信仰,但他認為土地像“一匹狂奔的野馬”需要人類去馴服,因此他在開墾了荒原十一年后“依然沒有留下什么印跡”。性格粗獷、脾氣暴躁的郝思嘉父親雖然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認為“只有土地是永恒的”,能意識到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保障,但在失去土地后變束手無策、一蹶不振。亞歷山大德拉和郝思嘉的父輩們都認同人類應該征服土地、真正地占有土地;卻不懂得要順應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無法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因此他們在自然面前顯得無能為力。
亞歷山大德拉和郝思嘉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不同,也造就了她們對土地不同的態(tài)度。亞歷山大德拉生活在西部“天寒地凍的荒原”內布拉斯加高原,這里生活艱辛,她又是臨危受命,生存是擺在她面前的最大的問題,因此她必須視土地為珍寶,竭盡全力去保護土地、開發(fā)土地,讓土地豐產(chǎn)豐收才能解決生存問題。郝思嘉生活條件是比較優(yōu)越的,倘若不是由于戰(zhàn)爭,她完全可以過著衣食無憂的莊園生活。生活的巨大變故,才使得這位嬌貴、任性的農場主女兒得面對現(xiàn)實,為保護家園而拼命。雖然生活境況不同,但亞歷山大德拉和郝思嘉都能意識到人類不是土地的“征服者”,而是“土地共同體”的平等成員,她們都能意識到人類與土地互相依存、互相融合的“合作”關系。她們都能順應時代的需要,遵循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真正做到了在她們熱愛的土地上“適者生存”。
社會生態(tài)主要體現(xiàn)在主要體現(xiàn)在人與他人的關系。亞歷山大德拉和郝思嘉都能團結帶領周圍的人,營造相對和諧的人文環(huán)境,克服重重困難戰(zhàn)勝各種災害,實現(xiàn)安居樂業(yè)的生活狀態(tài)。
亞歷山大德拉繼承了父親柏格森農場的管理權,這是柏格森深思熟慮的結果。亞歷山大德拉勤勞、能干、有魄力、有擔當、有創(chuàng)新思想,是個合適的人選。在亞歷山大德拉12歲時,就已經(jīng)是柏格森的得力助手,表現(xiàn)出不凡的能力。父親的決定并不因為當時女性的社會地位高,而是因為亞歷山大德拉更適合擔當這一重任,父親相信她在拓荒時代能帶領家人在草原上堅強地生存下來也更能保護好他的兒子們。亞歷山大德拉對周圍的人富有包容心,與人為善、富有責任感。在《哦,拓荒者!》一書中,亞歷山大德拉和“下人們”之間的關系是和諧的,和所有的鄰居都相處得很好。一方面緣自亞歷山大德拉穩(wěn)重、平和的個性;另一方面亞歷山大德拉能清楚地意識到艱難的拓荒年代需要眾人的努力才能完成艱辛的拓荒事業(yè)。作者以不少的筆墨書寫了亞歷山大德拉和“下人”艾弗的交往。
艾弗因經(jīng)營農場不善,流離失所,是亞歷山大德拉收留了他。艾弗在旁人看來是個怪人,舉止怪異“不穿鞋、不理發(fā)”,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喜歡住在田埂上。因此他面臨著被亞歷山大德拉的弟弟們送進瘋人院的危險,是亞歷山大德拉堅持留下了他,在亞歷山大德拉看來艾弗雖然是個古怪的人,卻是個離自然最近的人,甚至可以被視為自然的代言人,因為在他眼中,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和人類都是平等的,亞歷山大德拉能放下身段去傾聽艾弗的心聲,艾弗也說:“小姐,總是這樣的,每次我發(fā)著愁來找您,等您把我打發(fā)走時我心里就輕松了。”身為農場主的亞歷山大德拉經(jīng)常和雇工們一起用餐,除非有客人來。飯桌上他們之間談笑風生,亞歷山大德拉甚至覺得這是在“消愁解悶”。
亞歷山大德拉對晚輩們也是富有愛心的,極力想為弟弟羅的女兒米麗買架鋼琴,哪怕是遭到了弟弟奧斯卡夫婦的強烈反對。對弟弟艾米的關心呵護彰顯了愛心。面對弟弟奧斯卡和羅的質疑和反對,亞歷山大德拉雖然也據(jù)理力爭,但她還是很寬容的,即使和羅鬧不和,仍然十二年來邀請羅的丈母娘李老太太來家里做客,讓她在家里保留舊世界生活模式。
郝思嘉由熱衷交際場合的少女成長勇敢保護家人和周圍的人的成熟女性。郝思嘉對于艾希禮的妻子玫蘭雖然既嫉妒又不滿,但是在關鍵時刻她還是勇敢無私地幫助她,在玫蘭難產(chǎn)時,獨自勇敢地為梅拉接生,帶領玫蘭母子安全地返回了塔拉莊園。對于黑媽媽的管束,郝思嘉雖然也常報以不屑和反抗的態(tài)度,但是從心底郝思嘉還是非常敬重她的。郝思嘉和家里的幫工—黑人奴隸的關系還是比較和諧的,即使在處境最艱難的日子里,郝思嘉還是能負起一家之長的責任,帶領家人在戰(zhàn)爭留下的廢墟上建起美好的家園。
精神生態(tài)主要體現(xiàn)在人與自身的關系,也就是對“自我”的認識。家園是亞歷山大德拉和郝思嘉不畏困境的精神支柱,也是她們戰(zhàn)勝許多困難的力量源泉。她們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保住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正是土地使她們獲得了經(jīng)濟上的獨立。經(jīng)濟上的獨立使她們有能力去追求自由的婚姻從而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人格獨立,找到心靈的歸宿。
亞歷山大德拉由一個壓抑內心情感、為保護土地不惜犧牲青春的女性,成長為敢于沖破阻力追求愛情、成功的女農場主,最終找到感情的歸宿。年輕的亞歷山大德拉是一個富有責任感的人,在父親病死之后,她遵從父親的囑托,克服重重困難保護農場,同時她也隱藏起自己的情感,甚至女性的角色。亞歷山大德拉的裝扮、舉止“男性化”,說明她認同男性在社會上的地位。年輕時的亞歷山大德拉甚至不愿自己被當成是一個女性看待。亞歷山大德拉清楚地意識到她自己若是個柔弱的女子,是無法擔當起父親交給的重任。她平常是用頭巾把那一頭濃密、光亮的頭發(fā)包住的。偶爾一次為了給心愛的弟弟艾米當圍巾,解開頭巾,露出滿頭秀發(fā),被過路的小個子男人稱贊道:“好一頭頭發(fā)?!眮啔v山大德拉嚴厲地瞪了小個子男人一眼。在她看來,這是一種低賤的挑逗。亞歷山大德拉長得高高的、健壯的,但是她并不是一個“女漢子”,她擁有瑞典女人特有的潔白、細膩的皮膚,不乏女性之美。但在拓荒時代,她更愿意別人忘記自己的女性身份,隱藏起自己的女性魅力,甚至壓抑自己的性意識。一方面,面對來自周圍男性的壓力和質疑,她非常清楚自己必須表現(xiàn)得果敢、明智。在她看來女性是弱者,是會受到壓制的。事實也證明如此,她的弟弟們在享受她的英明決策獲而獲得的豐碩的拓荒成果時,也對她頗為不滿甚至質疑;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女人;如果他叫你種一樣莊稼,她就以為是她自己種的。女人一干預政事就會自滿起來?!薄案耸菦]法談正事的?!眮啔v山大德拉帶領一家人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依然得不到家庭里男性成員的認可。困難時弟弟們雖然不得不服從亞歷山大德拉的安排,拓荒成功后弟弟羅和奧斯卡公然挑戰(zhàn)亞歷山大德拉作為“領導者”的權威。他們公然反對亞歷山大德拉與卡爾結婚,害怕家族的財產(chǎn)被卡爾奪走;甚至連亞歷山大德拉最心愛的弟弟艾米也覺得這“有點為他姐姐趕到丟臉”。另一方面,拓荒的艱辛使她無暇顧及個人的情感需求。正如她向卡爾傾訴的,“我真累了?!薄拔乙恢焙芗拍!薄白詮哪銇砹艘院?,十年來我沒有趕到寂寞過?!眮碜跃窈腕w力上的疲憊只有在卡爾的面前才真實地表現(xiàn)出來。只有當16年后拓荒有了豐碩的成果了,她經(jīng)濟上獲得了獨立,成了富有的農場主時,與好朋友卡爾久別重逢時,她才有勇氣沖破阻力,去追尋自己的愛情。選擇與卡爾結合更多是緣自卡爾能理解、欣賞她。卡爾能讓她擺脫心靈上的寂寞,能讓他過上安寧的生活。最終亞歷山大回歸了自己的女性角色,找到了原本就該屬于她的愛情。
郝思嘉自少女時代就敢于追求自己的愛情,大膽地向已經(jīng)和他人訂婚的艾希禮表白愛情,雖然無果而終。她的幾次婚姻雖然不乏功利意圖或是意氣用事,但每一次婚姻都是她自己選擇的結果。她不愿意接受父親安排的婚姻,而是向已經(jīng)訂婚的艾希禮表達愛情,先是賭氣嫁給艾希禮未婚妻的弟弟,后是嫁給妹妹的未婚夫也是基于保護塔拉莊園的需要、再嫁瑞德雖不是出于愛情,也無被脅迫之意。雖然最終她也明白了自己一直愛著的是艾希禮的影子,而丈夫瑞德才是自己的靈魂、依靠。以上婚姻經(jīng)歷無不顯出郝思嘉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婚姻的勇氣,雖然郝思嘉在婚姻上屢屢失敗,但她仍然相信明天依然是新的一天,她下定決心把出走的瑞德找回來。
郝思嘉和亞歷山大德拉都有獨立自主決定自己命運的勇氣和魄力。她們都是有勇氣、有膽識的年輕女性,在她們身上都具有敢作敢當、獨立自主的良好品質。因此她們能在精神上獲得真正的獨立。
從生態(tài)批評理論和生態(tài)女性主義的角度對郝思嘉和亞歷山大德拉這兩個人物形象的進行比較研究,可以看出亞歷山大德拉和郝思嘉身上的共性:她們都秉持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態(tài)度;與他人和諧共處的人生哲學。這兩部作品都倡導了相互依存、相互關愛的人生倫理。亞歷山大德拉和郝思嘉都認識到要想獲得人格上的獨立首先要贏得經(jīng)濟上的獨立。她們都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證明了女人也可以在社會上有所作為,也能成為家庭的頂梁柱,可以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婚姻。郝思嘉和亞歷山大德拉這兩個女性都是追求人類與自然和諧發(fā)展、追求婚姻自由、追求經(jīng)濟獨立、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女性縮影。從生態(tài)視野對亞歷山大德拉和郝思嘉這兩個人物進行比較研究,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兩部作品中蘊含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意識的認識,更有助于我們反思人類在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中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反思如何建立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人(特別是男性與女性之間)和諧共處的社會。
參考文獻:
[1]啊,拓荒者.[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2]魯樞元.生態(tài)批評的空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覃麗娟.父權式壓迫及消解:《飄》的女性生態(tài)主義解讀[D].中南大學,2012.
[4]韋清琦.生態(tài)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一枝奇葩[J].北京:外國文學動態(tài),2003(4).
[5]劉飛.《飄》的女性生態(tài)主義解讀[D].曲阜師范大學, 2012.
[6]譚晶華.維拉·凱瑟的生態(tài)視野[D].上海外國語大學, 2007.
[責任編輯王占峰]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 0438(2015)06- 0083- 03
收稿日期:2015-02-20
作者簡介:張昕華(1976-),女,福建云霄人,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教師教育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