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亭
(三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2)
社會轉型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重點及輔導員職業(yè)發(fā)展淺析
王蘭亭
(三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2)
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本文通過分析當前社會在經濟、文化等方面所表現出的若干不同于常態(tài)社會的特征,及其對大學生思想狀態(tài)和心理健康的影響,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會轉型期的工作重點,并據此對高校輔導員的培養(yǎng)提出新要求。同時,結合三江學院“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實例,探討輔導員職業(yè)發(fā)展的問題。
社會轉型;價值觀;高校思政教育;輔導員;職業(yè)發(fā)展
中國社會正處于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轉型的時期。此時,社會主義內部的各個構成要素不斷發(fā)生質變或者量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結構開始分化重組、遞升躍遷——整個社會由僵滯走向變革,有封閉走向開放,由落后走向文明的現代化。
由于中國社會在歷史背景、文化背景、經濟背景、資源背景等方面的特殊原因,以及,當前社會的結構轉型與體制改革相伴而行的雙重特性,隨著社會變革深化,社會轉型呈現出非均衡發(fā)展態(tài)勢,社會群體之間、個體之間、不同的社會力量之間的競爭和沖突也不斷的加劇。我國的社會在經濟、文化等方面,表現出若干不同于常態(tài)社會的特征,人們的思想、心態(tài)、行為模式,都呈現出一種多元并存的格局。
1、信仰的危機
社會的信仰體系是保持社會的同一性,增強社會的凝聚力,促進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的整合力量之一。
但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尚不成熟,體制還未配套,相應法律法規(guī)體系并不健全,以及經濟規(guī)律所決定的經濟主體的趨利性所產生的負面道德觀念的影響,當代中國人在改革的潮流中驚嘆到物質財富的豐富和精神生活的多樣化的同時,也不得不面臨一個尷尬的境地——道德信仰危機——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無法滿足當前新的歷史條件對價值觀的需求。
2、價值觀的多元化
隨著經濟成分、利益主體、社會組織、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樣化,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呈現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其經濟效應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尤其是價值觀念的影響愈加明顯,使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并存的發(fā)展局面。
3、焦慮和迷惘成為普遍的社會心理癥狀。
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其所呈現的多元價值觀相互交織、碰撞,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價值失范現象,從而使大眾由于對生活和未來不確定以及競爭的壓力而帶來的心理焦慮程度加劇,陷入一種現代與傳統(tǒng)之間的對立與沖突中,感到無所適從、不知所措,困惑迷惘。
大學生正處于敏感、矛盾、情緒易激動的心理波動時期,對外界信息的吸取能力強,諸如市場經濟的繁榮、信息社會的形成、文化機制的調整等社會轉型期的各種轉變,都無一不沖擊著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導致其思想心態(tài)的日趨復雜。同時,信仰的缺失,心理的焦慮、迷惘,價值觀的多樣等轉型期普遍的意識特征在大學生身上表現的也尤為突出。
1、消極對待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中國的大學生通常經歷較少,進入大學后,才開始接觸社會,而僅憑書本灌輸得到的價值理念在多元化的價值觀的沖擊下,此時,顯得異常的脆弱,不堪一擊。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困惑,讓他們的心態(tài)極其復雜。
(1)從社會層面看,當代的大學生缺乏對社會的實踐體驗,大多是從理論中去了解我國當前的社會改革,并預設好一個理想化完美的結論。因此,當社會改革過程出現失誤與詬病時,他們便強烈抨擊有關政策,當事態(tài)未按照其所期望發(fā)展時,甚至會大失所望,全盤否定當前體制。大學生的價值觀被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牽引的左右徘徊,飄忽不定或走向極端。
(2)從個人角度看,當代大學生的自我期望在不斷提高,但是社會提供給他們實現自我期望的硬件手段卻在減少??菰锏拇髮W生生活和畢業(yè)之后不盡人意的工作崗位,使得大學生對社會和未來的熱情廢頹殆盡。
2、理性辨析與判斷能力的缺失
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入,各種非理性思潮蜂擁而至,大學生處于各種知識信息的集聚中心,相較于其他社會階層,其感受到最大量的非理性思潮,并往往在不了解全局實質的形勢下,在各種非理性思潮的導引下,進行非理性的判斷,做出不理智的行為(譬如:上街游行;在網絡上發(fā)表過激言論等)。
3、難以合理定位,思想與行為遵循雙重標準。
(1)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孰輕孰重?
當今大學生入學時很大程度上還是以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待遇作為期望的目標,從內心來說,他們希望保持和追求傳統(tǒng)知識分子精神自怡的境界,但殘酷的現實又將他們拉出校園,為滿足基本生存需求而奮斗。
可他們又不想做物質利益的奴隸,希望有精神上的享受和道德上的升華,于是價值追求到底重在物質還是精神,困擾著大學生,令其在實踐中舉棋不定。
(2)思想的獨立與言行的從眾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獨立性越來越強,對周遭事物擁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但很多大學生在群體的影響和壓力下,持有從眾心態(tài)。
比如,他們雖然崇拜科學家,但更愿意成為企業(yè)家;他們雖然希望努力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但又害怕提出“學習是為了報國”或者“我喜歡化學,希望以后為國家的化工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樣的觀點后,在群體中成為異類,受到嘲笑、排擠;更有部分人無視自己的經濟基礎,盲目從眾消費,給家庭增添負擔,荒廢學業(yè)。
(3)嚴于律人,寬以待己
很多大學生對社會腐敗及道德失范現象都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辨析,并且愛憎分明,對于失范行為極為不屑,甚至強調集體主義應該成為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原則。但當大學生親身面對類似的狀況時,卻往往選擇他們曾經強烈譴責過的處事方式行事,以確保其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比如,有些學生雖然譴責社會上的種種腐敗現象,但仍選擇通過家庭關系,或者向老師送禮“行賄”的方式,去解決諸如發(fā)展黨員之類的個人利益問題——毫不留情的擊碎了他們曾經積極倡議,堅決維護的“公平原則”。
由上述分析可知,社會轉型期的階段性特征在高校大學生思想領域都有所反映,并呈現出愈加嚴重之勢。如不及時調整,將會影響大學生個人的成長、學校的發(fā)展以及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應以下述三方面內容為重點展開,采取有效措施來關注和解決發(fā)生在大學生身上的一系列問題,切實幫助他們度過大學這一特殊的人生時期,為走向社會做好鋪墊。
1、繼續(xù)深入持久地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理想教育以及基礎的人性教育,增加人性關懷。
高校的政治理論教學工作長期開展,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政治理論教育能否真正沖擊大學生的思想,令其樂于接受并作為其行為導向成為高校政治理論教學的難題。特別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社會轉型的深入,高校思政教育變的越來越復雜。
今天我們所面對的是80后、90的學生,其接受的信息多元且豐富,價值觀也不再趨于單一,對于任何被灌輸的理念,特別是思想政治層面的觀點,很多學生都會抱著質疑的態(tài)度,當發(fā)現某些理論與社會現實表象有所差距時,又會立刻嗤之以鼻,甚至加以抨擊。
這就需要從事思政教育的教師具有深厚、扎實的理論知識,并善于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加以探究辨析,清晰明確的回答學生所提出的“為什么”,帶領學生站在社會發(fā)展的高度全局地看待問題,滌清大學生對社會轉型時期顯現出的失范現象的困惑疑慮。
2、通過價值觀的引導,改進德育的內容方式。
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重原則灌輸,輕品德培養(yǎng);重強制性的知識記憶,輕實際生活中點滴踐行;重抽象的道德原則,輕人格教育——導致道德知識與道德行為嚴重脫節(jié),道德教育與社會的發(fā)展和變革相分離,人們的心理發(fā)展需要和社會需求相分離,
其實質就是道德教育與社會實踐脫節(jié)。
當前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道德信仰危機的確令人擔憂,但從馬克思主義的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看,現實的道德信仰危機正是對傳統(tǒng)道德體系的否定,從而為一種新的更適合社會發(fā)展的道德規(guī)范開辟道路。
因此,高校的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堅持科學的、先進的一元主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另一方面應承認價值取向多樣化的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注意溝通的藝術,根據大學生的心態(tài)特點及其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的規(guī)律來引導、教育,避免因“一刀切”而引發(fā)大學生的反感和排斥心理。
3、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大學生自身狀況,開展心理咨詢和干預。
心理健康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的基礎。不管是哪個社會層面,個體間的不平衡常常是導致心理失衡和不良心態(tài)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應倡導個體關懷,關注并有效解決大學生中弱勢群體成員的現實處境。開展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例如,通過以“珍愛生命”、“感恩”等為主題的心理教育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還可以通過網絡咨詢、電話咨詢等新穎的方式展開心理咨詢和干預,解決大學生所面臨的實際心理問題,從而減少心態(tài)的負面對抗,培養(yǎng)心理素質。
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接觸最為頻繁,關系最為緊密的教師隊伍,輔導員除了日常的事務性工作外,更為重要的,也最能體現輔導員工作成效的就是其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輔導員是否具有良好的理論知識,較高的政治覺悟,以及能否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直接影響對大學生教育目標的實現。
結合上文所歸納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在社會轉型期,高校輔導員的工作重心也發(fā)生轉化,對輔導員的質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社會轉型期對高校輔導員提出的新要求
(1)除了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堅定共產主義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更重要的是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yǎng),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
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多元化,各種外來的意識形態(tài)對當代的大學生起著或多或少的影響,而大學生由于社會閱歷不深,辨析能力不強,很容易受到外來負面思想的影響,需要輔導員給予其正確的引導。
但同時,當代的大學生強調獨立的個性,往往對社會現象和思想有著自己的見解,不容易為教條式的理念所影響,傳統(tǒng)的說教方式已經無法有效地調整學生的心態(tài),讓學生反感;而經不起推敲,沒有理論依據的解釋又不足以讓學生信服。
因此,高校輔導員在面對思維更為活躍和復雜的80、90后學生時,除了自己要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外,還需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學習和政治理論的研究,并注重與實際相結合,更好地為學生解惑,并使其堅信不疑。
(2)提升專業(yè)素質,加強服務,學習和創(chuàng)新意識。
社會轉型時期,高校輔導員應當樹立專業(yè)的理想,充分認識到學生工作的價值、意義和本質,并把自己的觀點、想法與工作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豐富完善自己的經驗,積累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化解風險的能力。長期持續(xù)的為學生服務,保證學生思想教育的不間斷,更好的完成大學生的規(guī)劃目標。
同時,高校輔導員應當主動學習專業(yè)知識,從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角度汲取方法,使自己逐漸積累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在輔導員崗位上更加專業(yè)。
輔導員還應當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工作能力與作風,注重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自己的學生工作特色方法。社會轉型時期,高等學校的新問題、新危機層出不窮,過去簡單的工作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實的需要,輔導員要以現實的視角客觀審視大學生工作的復雜變化,善于發(fā)現問題,敢于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建議,創(chuàng)造新經驗,開創(chuàng)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3)應當具備為人師表的獨特魅力。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當代大學生的審美層次在不斷提升,輔導員應當改變“警察”加“保姆”的傳統(tǒng)形象,憑借自己的真才實學、真情實感和真知灼見所釀就的人格吸引力,展示為人師表的獨特魅力。
輔導員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以理想情操、智慧才華、意志品格及其得體的儀表神態(tài)、言談舉止等影響和陶冶學生。
2、結合三江學院的“雙師型”輔導員模式,淺析輔導員的職業(yè)發(fā)展。
上文中要求高校輔導員應具備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是保證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化發(fā)展。高校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力量,其能否實現專業(yè)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穩(wěn)定、可持續(xù)發(fā)展且具有實效的關鍵所在。
三江學院從2006年開始探尋和實踐“雙師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正是在解決社會轉型時期,如何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專業(yè)化的問題。
三江學院充分利用民辦高校靈活的機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上,勇于改革,著力建設了一支專兼結合、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充滿活力的既是輔導員又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雙師型”輔導員隊伍,這是三江學院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創(chuàng)舉。具體地說,就是將普通高校中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輔導員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兩支隊伍合并為一支隊伍。
(1)解決了輔導員理論知識缺乏,和理論課教師脫離學生實際的雙重缺陷。
(2)為高校輔導員奠定了為人師表的專業(yè)形象,有助于大學生更自覺更有效地接受輔導員對自身學習和生活各方面的指點。
(3)將理論教育從課堂延伸至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隨時隨地就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思想、心理的各方面教育。在社會轉型時期,第一時間協(xié)調好學生的心態(tài),幫助學生把握其人生發(fā)展方向。
(4)解決了長期以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客觀存在的輔導員隊伍不穩(wěn)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不太理想的兩大問題。
明確提出從事思政課教學的輔導員就是專業(yè)教師,提高了輔導員的地位與大眾關注度,促進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開展,為專業(yè)思政工作者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從而減輕其工作阻力,降低工作難度,提高思政工作實效。
同時,輔導員自身也尋找到職業(yè)發(fā)展的方向,大大提升了職業(yè)發(fā)展的空間,使其有信心專注于思政教育工作,堅定自己的專業(yè)理想,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能力與教育教學質量,以贏得同行及學生的高度評價,從而打造出一支一流的從事思政工作的專業(yè)團隊。
[1]王永進,鄔澤天.我國當前社會轉型的主要特征[J].社會科學家;2004,(06).
[2]王紹玉.跨越轉折——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報告[J].企業(yè)管理出版社,2004,4.
[3]周更生.“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
[4]陳艷,劉才剛.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職業(yè)化專業(yè)化建設的探索[J].中山大學報論叢,2006,(2).
G642
A
1008-7508(2015)09-0080-03
2015-03-31
王蘭亭(1980-),女,江蘇南京人,三江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就業(yè),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