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青
東西方文化差異下的妓女婚戀題材小說
——以《李娃傳》和《茶花女》為中心
■王 青
《李娃傳》;《茶花女》;妓女婚戀
王 青,長沙學院外語系講師。(湖南長沙 410003)
在中外文學中具有大量的妓女婚戀描寫,已經(jīng)有一些研究者關注東西方妓女題材的比較研究,如劉奉光《中西妓女題材小說比較研究》論證了中西妓女題材內容、主題、風格之異。[1]這里,我們可以從妓女婚戀題材的不同處理而發(fā)現(xiàn)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從東西方文化的視角探討妓女婚戀題材的小說。本文以唐代白行簡《李娃傳》與法國小仲馬《茶花女》為例,并結合其他一些作品,對此進行論述。
為什么選取《李娃傳》和《茶花女》進行比較?這是因為這兩部作品具有可比性,二者均塑造了兩個難得一見的癡情男子,一反“癡情女子負心漢”中西方均有的傳統(tǒng)題材。
《李娃傳》中鄭生的付出與犧牲,源于一見鐘情。鄭生偶然遇見李娃,見其“妖姿要妙,絕代未有”[2](P55),即心生愛慕,故意把馬鞭掉在地上拖延時間,久久不愿離去。鄭生自見到李娃后心里若有所失,多方秘密打聽消息,知道情況后決心不惜錢財結交。鄭生在設法見到李娃后不敢仰視,非常迷戀,二人談笑起來也非常投機。鄭生表示只要能與李娃在一起,甚至愿意為奴為仆。第二天鄭生即把所有家當搬到了李家,從此鄭生不再與親朋好友通消息,一心撲在李娃身上。過了一年多,鄭生帶的錢財用完了,甚至把駿馬家僮也賣掉了,老鴇越來越怠慢他。最后來老鴇與李娃設計騙局甩掉鄭生,不知去向,鄭生怨憤交加,一病不起,后淪落為挽郎,但他對李娃之情未有衰減。得到李娃的救助,鄭生高中科第,出任要職。在李娃請求離開時,鄭生心存感激,哭泣著說要自刎以表明心志。
為了愛情,鄭生做出了中國古代男子少有的犧牲:一是金錢,不是適當付出,而是全部所有;二是前途,立功是古代男性立身之本;三是尊嚴,中國古代男子立身的另一個資本,包括家庭地位尊嚴、社會等級尊嚴與人身榮譽尊嚴;四是真情,這是中國古代男子對待女子少有的行為;五是幾乎犧牲了身軀性命,中國古代男子為了孝行之名連身體發(fā)膚也不敢輕易損傷,要拋棄生命,代價實在不輕。由此可見,鄭生對李娃之真情,放眼今古,少人能及。
《茶花女》中阿爾芒的付出與犧牲也源于一見鐘情。阿爾芒對瑪格麗特一見鐘情,并癡心不改?!八砩嫌幸环N不同于她那一類人的氣質,而她那風致韻絕的姿色,又更襯托出了這種氣質的與眾不同?!保?](P8)阿爾芒自述第一次見到瑪格麗特的情景時說:“我第一次是在交易所廣場絮斯商店門口遇到她的。一輛敞篷四輪馬車停在那兒,一個穿著一身白色衣服的女人從車上下來。她走進商店的時候引起了一陣低低的贊嘆聲。而我卻像被釘在地上似的,從她進去一直到她出來,一動都沒有動。我隔著櫥窗望著她在店鋪里選購東西。我原來也可以進去,但是我不敢。我不知道這個女人是什么人,我怕她猜出我走進店鋪的用意而生氣?!保?](P46)可見阿爾芒第一次偶然見到瑪格麗特時就被她的美貌和氣質迷住了,內心充滿愛慕而不敢褻瀆。阿爾芒在朋友帶領下與瑪格麗特見面時很緊張,并認為能認識瑪格麗特是一種幸福。他很想認識瑪格麗特,但提出應先征得她的同意,充分表現(xiàn)出對瑪格麗特的尊重。
阿爾芒認為:“本來我很想為這個女人受苦,我擔心她過快地接受我,怕她過于匆忙地愛上我;我寧愿經(jīng)過長期等待,歷盡艱辛以后才得到這種愛情。我們這些男人就是這種脾氣:如果能使我們頭腦里的想象賦有一點詩意,靈魂里的幻想高于肉欲,那就會感到無比的幸福。”[3](P48)在見面時阿爾芒顯得非常緊張,瑪格麗特把他也當成了玩弄妓女的浪蕩子,因而對他的表現(xiàn)大肆嘲笑。無論如何,阿爾芒不能放下對瑪格麗特的愛。在瑪格麗特患重病無人理睬時,阿爾芒每天去找他家守門人關切地打聽瑪格麗特的病情。當阿爾芒有機會與瑪格麗特再次見面時,心情非常復雜,他自述道:“瑪格麗特剛才曾一度記起了我的面貌,但這會兒卻記不起我的名字。我倒寧愿她還記得我,哪怕對我印象不好也沒有關系,但不愿意她就這樣把我忘了?!辉附邮芤粋€漂亮、富有、準備為她傾家蕩產(chǎn)的年輕人,這種冷漠的神態(tài)使我原諒了她過去所有的過失。”[3](P60-66)
在阿爾芒眼中,瑪格麗特是與眾不同的,是純潔的,“在這個女人身上,有某種單純的東西。”“可以看出她雖然過著放蕩的生活,但內心還是純潔的?!保?](P66)因此,阿爾芒說:“自從我看到您以后,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是為了什么,您在我的生命中就占了一個位置,我曾想忘掉您,但是辦不到,您的形象始終留在我的腦海里。我已經(jīng)有兩年沒有看到您了,但今天,當我遇到您的時候,您在我心坎里所占的位置反而更加重要了。最后,您今天接待了我,我認識了您,知道了您所有奇特的遭遇,您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人,別說您不愛我,即使您不讓我愛您,我也會發(fā)瘋的?!保?](P76)為卿癡狂之情溢于言表,成為外國文學史上少有的癡情種。更甚者,愛之深恨之切,或者是因為單純唯一的愛強化了妒忌心,阿爾芒重返巴黎之后,使用各種手段一再逼迫瑪格麗特說出她離開的真正原因,而瑪格麗特只是委曲求全請求他的原諒和寬容。為了報復“背叛”了他的瑪格麗特,他總是找到她,處處給她難堪,甚至罵她是沒良心、無情無義的娼妓,是把愛情作為商品出賣的人,還寫信羞辱她。
根據(jù)安徽省推進商業(yè)保險機構經(jīng)辦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醫(yī)保業(yè)務試點的指導意見[2]可知,各地試點主要涵蓋以下主要任務(基本要素):圖1
阿爾芒為瑪格麗特所做的犧牲,主要有:一是尊嚴,不計眾人嘲笑;二是前途;三是真情。但最主要的只是近乎瘋狂的熱烈真情。鄭生與阿爾芒對妓女的癡情可堪一比。
在風月場上的所謂 “愛情”往往是逢場作戲,很難見到男女雙方的真誠愛戀。正如小仲馬在《茶花女》結尾所說:“瑪格麗特的故事是罕見的,但是如果它帶有普遍性的話,似乎也就不必把它寫出來了?!保?](P219)正因為此類真情難得,所以白行簡和小仲馬才有意“傳奇”,演繹出一段感人的故事。二者雖然同為真情愛戀,但是在愛戀過程中,李娃與瑪格麗特的心態(tài)與表現(xiàn)卻有所不同,二人對男主人公付出的癡情,回應卻并不一致:李娃反復、瑪格麗特矢志不渝,這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李娃傳》中李娃在與鄭生初次邂逅時,“回眸凝睇,情甚相慕”[2](P55),這種回應符合中國傳統(tǒng)女子婉約的特征,雖然李娃從事的是娼家之業(yè)。后來鄭生尋到李家來拜訪,李娃大喜,命侍女留住鄭生,自己進房化妝更衣去了,后又主動留下鄭生宴飲談笑,顯得更高興,可見李娃對鄭生為人是充滿愛慕的,但是這種愛慕應該是保留于鄭生多金且有才的社會地位之上。后來,鄭生和李娃共處一年多,二人的感情越來越深厚,可是李娃終究抵不住老鴇的嚴命,也因金錢戰(zhàn)勝了愛情,設計拋棄了身無分文的鄭生。由此可見,李娃內心深處有著深厚的市民趨利避害的心理,也較為符合普通百姓對娼妓的認知,如“我是曲江臨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敦煌曲子詞《望江南》),“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白居易 《琵琶行》)。由此可見,拋棄鄭生,也是李娃職業(yè)條件所限,因其本身的自由或性命也由人操控,是無法自專的。如果李娃此時堅決不同意拋棄鄭生,他們的結果則會更為悲慘。數(shù)年后,重遇生活潦倒、命運悲慘的鄭生后,李娃又深感愧疚和同情,對鄭生的愛被重新喚醒,毅然決定放棄原來的賣笑生涯,一心一意支持扶助鄭生重新攻讀,可見李娃又有著濃郁的市民扶危濟困的善良品德與施恩不圖報的俠義心腸。李娃通過各種努力與安排,使鄭生考取功名,博得高第,可見李娃具有精明練達的市民性格特征。[4]李娃對鄭生的反復,反映了市民觀念的覺醒與世俗心態(tài)的羈絆。
《茶花女》中瑪格麗特在知悉阿爾芒對她的真誠愛戀后,大受感動,愿意成為阿爾芒的情人并能為阿爾芒設身處地考慮。她曾說:“或者是我拒絕您,那您就會怨恨我;或者是我接受您,那您就有了一個多愁善感的情婦。一個神經(jīng)質的女人,一個有病的女人,一個憂郁的女人,一個快樂的時候比痛苦還要悲傷的女人,一個吐血的、一年要花費十萬法郎的女人,對公爵這樣一個有錢的老頭兒來說是可以的,但是對您這樣一個年輕人來說是很麻煩的。我以前所有的年輕的情夫都很快地離開了我,那就是證據(jù)。”[3](P75)瑪格麗特對世情看得很清楚,她被阿爾芒的真情打動,愿意接受阿爾芒的愛情,但因為自己多病而且生活奢華,不愿意牽累阿爾芒,所以并不要求阿爾芒付出金錢來養(yǎng)活她,在非常艱難的情況下寧愿自己典當衣物也不愿動用阿爾芒的財產(chǎn),也不祈求這份愛情有個完美的結果。這種矢志不渝的愛情,沒有金錢參與的愛情,更顯真摯與無價。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瑪格麗特為了愛情,即使阿爾芒誤會、報復、刁難,她也始終忍受著內心的痛苦,沒有說出離開他的真正原因,這種真情的回報以不惜摧殘自己的身體與心靈的雙重折磨為代價,且義無反顧,毫無怨恨。為了愛情,瑪格麗特甚至愿意放棄原來已經(jīng)習慣的奢華生活,可見瑪格麗特對阿爾芒的情感是發(fā)自內心的,不像李娃那樣摻雜著金錢、權勢和才華的色彩,也不像李娃那樣對鄭生的舊愛復燃是出于同情或義氣,超越了愛情本身?,敻覃愄氐恼嬲\、大膽、熱烈,擁有西方女性一樣奮不顧身的品質,愛情至上正是其宣揚的主題。
李娃面對老鴇的逼迫,她是猶豫、遲疑的,但最終自己也是認同的,才接受設計并拋棄鄭生。而瑪格麗特面對阿爾芒父親當面的指責和鄙視,依然向他證明自己對阿爾芒的愛是發(fā)自內心的。后來她只不過是為所愛之人獲得更多的幸福才黯然離開,沒有猶豫沒有遲疑,并非為個人的金錢或利益而遺棄愛人。由此可見,中西方同一題材的小說,刻畫了同樣的愛情模式,男女主人公有相似的身份地位,但是面對愛情卻有不同的回應,李娃反映的是東方市民的好利重義精神,瑪格麗特反映的是西方熱烈大膽、只為身心愛戀的愛情觀。
《李娃傳》的大團圓結局,符合中國古代講究“中庸”、“圓滿”的儒家倫理思想。這種大團圓的結局不僅在唐傳奇中大量存在,如 《霍小玉傳》等,而且在明清話本小說與章回小說中更為突出與明顯,并在明清才子佳人小說中達到頂峰,成為中國通俗文學常見的固定模式?!独钔迋鳌肥潜憩F(xiàn)大團圓結局模式比較突出的篇章。然而,若進一步探討的話,發(fā)現(xiàn)其在思想觀念上雖是一種圓滿的結局,但在小說與社會現(xiàn)實對照的歷史真實上,卻是一種以樂襯哀的悲?。豪钔薜氖论E為什么值得入書歌頌?只因“倡蕩之姬,節(jié)行如是,雖古先烈女,不能逾也”[2](P60),其德行連烈女都不能相比。能擁有富貴雙全后半生的,世間能有多少女性?何況娼妓。估計“門前冷落車馬稀”是其最真實的寫照。所以,偶然一人之榮遷,不是眾人衰敗的歷史真相。史傳式的結尾,往往喜歡點明人物結局,發(fā)展趨勢,道德之所指,這是文體傾向的結局之一,不像《茶花女》如史詩那樣充滿濃烈的悲劇意味。
與《李娃傳》的大團圓結局以符合中庸之道的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不同,《茶花女》繼承的是西方史詩式的悲劇精神。悲劇能激勵情緒,產(chǎn)生更強烈的共鳴。因此,書中大量筆墨描寫了阿爾芒回歸后的痛苦之情,他心靈上受到了極大的刺激,因此痛苦、激動異常,不惜花重價遷墳,為的是再見心愛之人一面。阿爾芒身心都備受煎熬,雖然阿爾芒沒有跟隨瑪格麗特自盡,但是他在連續(xù)發(fā)燒、精神幾乎要失常的情況下得了腦膜炎。這種情感與肉體的雙重懲罰,只有史詩般的情懷與詩一樣的語言才能敘述出來,謹嚴的史傳框架是無法容納如此膨脹的激情的,這點正好渲染出西方熱烈奔放的民族品格。
相對于《李娃傳》所在的開放的唐代社會來說,《茶花女》反映的是19世紀歐洲社會觀念對妓女的蔑視,瑪格麗特是無數(shù)被壓迫的妓女的縮影。書中公墓的園丁說過:“但是,那些葬在她旁邊的死者的親屬知道了她是個什么樣的人以后,虧他們想得出,說他們反對把她葬在這兒,還說這種女人應該像窮人一樣,另外有個專門埋葬的地方?!保?](P33)即使在死后,瑪格麗特還受到這種無理的歧視。而阿爾芒父親對瑪格麗特所說過的那些話,雖只出自一人之口,卻是整個社會歧視妓女的代表性言論,充分、全面地表達了社會的偏見,思想的偏隘,觀念的扭曲。如阿爾芒的父親在勸說阿爾芒離開瑪格麗特時說:“因為你正在做一些敗壞你家庭名聲的事,而且你也認為是應該保持這個名聲的?!壬瑢τ谌松铱偙饶薪?jīng)驗些。只有真正貞潔的女人才談得上真正純潔的愛情?!保?](P158-159)完全認為與妓女同居會敗壞家庭的名聲,與妓女不可能產(chǎn)生真正的愛情。即使在相信瑪格麗特與阿爾芒真誠相愛后,阿爾芒的父親仍然設法勸說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對瑪格麗特作了深刻的說教。阿爾芒的父親以尖銳的語氣,甚至謾罵的語調控訴了一個生活在底層的妓女,用他們認為的“財產(chǎn)”、“門當戶對”、“希望”這樣富麗堂皇的言詞來攻擊一個身體與心靈均承受巨大痛苦與折磨的妓女,這正代表了當時社會對妓女的歧視。確實,瑪格麗特被嚇到了,害怕了,膽怯了,羞愧了,她是無法對阿爾芒的家庭、責任、名聲負責的,因此,她被說服了,離開了阿爾芒。阿爾芒的父親代表的是社會對妓女的偏見,瑪格麗特的命運體現(xiàn)了當時妓女的悲劇的普遍性。這點與《李娃傳》相去甚遠。
小仲馬在書中說:“各個時期的思想家和詩人都把仁慈的憐憫心奉獻給娼家女子。有時候一個偉人挺身而出,用他的愛情、甚至以他的姓氏來為她們恢復名譽。”[3](P17)這只是作者的一廂情愿而已,所以白行簡與小仲馬才給同是發(fā)生在風塵女子身上的戀情安排了不同的結局,這些雖然是當時的社會風氣所致,但是也與東西方民族不同文化具有緊密的關系。
《李娃傳》反映了“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的藝術表現(xiàn)”[5]?!独钔迋鳌返墓适聛碜悦耖g說話《一枝花》,說話藝術描寫的是市井百姓的生活、思想、情感,反映市民趣味,是市井百姓世俗心愿的直接表現(xiàn)。李娃作為娼妓,能夠脫離苦海從良是百姓善良心愿之所在,同時表現(xiàn)人們對破除門第觀念的期望。不惜與顯赫的家庭斷絕關系的生死愛戀也是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但對“有四子,皆為大官,其卑者猶為太原尹,弟兄姻媾皆甲門”[2](P60)的艷羨之情也是市井百姓的常態(tài)。因此,人們希望李娃這樣聰明練達、扶危濟困的好義之人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也順情順理。故事的發(fā)展實際上表現(xiàn)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愿望,應該說具有一定的理想成分。
相對于《李娃傳》來說,《茶花女》反映的是歐洲19世紀資本主義奢靡、荒淫的上層社會生活。19世紀的法國,貴族們依仗自己的權勢和財產(chǎn)過著荒淫腐朽的生活。上流社會的男人往往在妓女身上不惜花費錢財,以贏得美人的青睞為榮,不過這些總是逢場作戲,也不會給他們的名聲帶來什么壞的影響。但對于婚姻來說,當然要講究門當戶對。一方面,他們?yōu)榱藸帄Z、占有一個妓女,不惜揮金如土,爭風吃醋;一方面又瞧不起妓女,一般會極力避免制造出太大的不良影響,“沒有一個男人愿意把他們和這種女人的曖昧關系公開化”[3](P8)。甚至在妓女生病負債不能供其玩弄之后,不再在她身上花費任何錢財,不再理睬,世態(tài)炎涼可見一斑。再看書中所述,一個鄉(xiāng)下來的妓女,為了適應環(huán)境,求得生存,不惜負債以供給奢侈的生活,以逢迎那些驕奢淫逸的上層貴族,可見當時社會風氣有多腐敗,否則,書的開頭就不會花大篇幅文字來描寫因一個妓女的奢華而使高貴的男子、婦女都驚訝、羨慕,為其揮霍錢財?shù)竭_頂點而大為好奇。其實妓女的奢華只不過是上層貴族奢靡的側影或鏡像之一角。由此看來,《茶花女》的寫作真實地反映了19世紀資本主義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其寫作方式是客觀如實的。
總之,以上我們通過對《李娃傳》和《茶花女》這兩部反映妓女婚戀題材小說的討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背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即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好利重義的世俗精神、講究“圓滿”的“中庸性”以及對生活所具有的美好愿望,而西方文化具有強調精神的超越性、追求史詩性的悲劇精神以及直面生活真實的如實精神。這種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了同一題材的不同處理,也使得東西方文學異彩紛呈。
[1]劉奉光.中西妓女題材小說比較研究[J].齊魯學刊,1987,(5).
[2](唐)白行簡.李娃傳[A].唐宋傳奇總集:唐五代(上)[M].袁閭琨,薛洪勣,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
[3](法)小仲馬.茶花女[M].吳天,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
[4]柯天希.《李娃傳》中的城市平民頌[J].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3,(4).
[5]閔婕,魏學峰.《李娃傳》的結局[J].貴州文史叢刊, 1981,(1).
【責任編輯:彭民權】
I3/7
A
1004-518X(2015)08-0097-05
湖南省哲學社科規(guī)劃項目“文化語境與情態(tài)意義翻譯研究”(14YBA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