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驗交流·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馮桂梅,馬方圓,王曉英,李英(
吉林醫(yī)藥學院,吉林 吉林132013)
關鍵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策略
文章編號:1673-2995(2015)06-0460-02
中圖分類號:G444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2271).
作者簡介:馮桂梅(1980-),女(漢族),講師,碩士.
收稿日期:(2015-01-13)
主觀幸福感是個人所具有的一種獨特的心理狀態(tài),是個體根據(jù)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作的整體性評價,它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綜合性心理指標,反映主體的社會功能與適應狀態(tài)[1]。隨著高校由精英教育轉為大眾教育,大學生承受著來自學習、就業(yè)、考研等方面的壓力,大學生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狀況逐漸引起教育者的關注和重視。本文從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若干因素出發(fā),探討其相應的策略來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對大學生來說,隨著高校的教育模式的轉變,學習競爭壓力、考研壓力和就業(yè)壓力是學生不得不面對的狀況,壓力過大會影響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地球村的形成,導致多元文化并存,相互交融、滲透,造成了復雜、多變的文化氛圍。目前,人們將文化分為個人主義文化和集體主義文化,在倡導個性化的今天,在統(tǒng)一文化背景的主導下,不同亞文化群體相互交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也存在著差異性的。
生活環(huán)境的好壞及其各種事件對主觀幸福感也有影響。學校環(huán)境及軟、硬件設施,社會對學校的認可程度和需要都會影響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主觀幸福感還要受到正、負性生活事件的影響,其中正性的、好的生活事件大多都能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反之則降低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家庭是大學生的重要因素,家庭教養(yǎng)的不同方式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也有不一樣的影響。和諧的家庭關系可以給大學生提供強有力地心理支持。
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身心得到放松,產(chǎn)生愉快的感受,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幸福感體驗。
人際關系是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人際關系好的大學生,社會支持系統(tǒng)比較多,遇到事情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援助,而人際關系不好或者欠缺的大學生則會處于應激狀態(tài),減低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所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學生要避免主觀幸福感的降低,只有在獲得各種社會支持時才能獲得較高的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方面,比如經(jīng)濟狀況、獨生子女狀況、性別、年齡等,大量研究表明,客觀因素中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只能是變量中很少的一部分,不起決定性作用。
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人格特質和主觀幸福感存在相關性。人格特點不同,對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及生活滿意度會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
不同的歸因傾向對幸福感的影響是不一樣的,讓測試者對自己覺得不幸福進行歸因時,其歸因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主要歸因于外部因素,例如家庭不幸福、運氣不好、考研壓力、經(jīng)濟不寬裕等,主觀幸福感較高;另外一種主要歸因于內部因素,比如人生態(tài)度不對、主觀努力不夠,目標不夠明確等則會有較低的幸福感體驗。
采用積極應對方式的大學生,善于利用各種社會關系來緩解自己遇到的壓力,其幸福高較高,反之幸福感則低。
內部價值和外部價值都有影響,使人體驗到的主觀幸福感其內部價值比外部價值要更為重要[2]。
有研究表明,自尊和主觀幸福感關系親密。自尊高的大學生對自我持肯定態(tài)度,所以對于幸福的體驗要高。低自尊者則相反。
Oishi等認為幸福取決于當個體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時,就會感到幸福。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才能感和對價值目標的自負與幸福感的提高有關系。
情商高的大學生有積極的自我,面對生活應激事件時更容易感知到情緒,善于理解他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較強,體驗到的幸福感就會多一些,相反,幸福感就會少一些。
針對目前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主、客觀因素,學校、社會、家庭、學生本人應該全方位著手想辦法提升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有研究指出:在影響幸福感的因素中,人格因素中的“自我意識”超過了20%的貢獻率[3]。正確的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評價。知道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不過于自信,也不能盲目自卑。
人從一出生,就生活在各種社會關系中。所以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一個標準,也是提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途徑。大學生要在心理課上學到關于人際關系的理論,如何與別人友好相處,讓自己處于輕松和諧的人際關系中。
大學生要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包括親情、友情、愛情。感恩可以消解內心所有積怨,感恩可以滌蕩世間一切塵埃。對于生活心存感恩,就不會有太多的抱怨。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便會將感恩化作一種充滿愛意的行動,實踐于生活中[4]。目前當代的大學生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yǎng),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孝行天下,可以先從感恩父母做起,延伸到其他的各個方面。
大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表現(xiàn),消極的情緒會導致主觀幸福感降低,情緒管理并不是讓消極情緒不出現(xiàn),而是面對不良情緒時,我們能馬上覺察到并且采用合理的情緒處理方式來調節(jié)。在合適的情景下以合情合理的方式表達應有的情緒狀態(tài),做情緒的主人。
當代的大學生要承受學習、就業(yè)、考研、情感、人際關系不暢等壓力源,大學生面對壓力時要理性應對,大學生要有一個開闊的眼界,建立合理的期望值,正確的挫折觀、主動尋求他人幫助等。當壓力大到自己無法應付的時候,可以去學校心理咨詢室進行咨詢[5]。這些積極的應對方式有助于主觀幸福感的提高。
大學生的生活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的影響,大學生不是獨立的經(jīng)濟個體,對家庭還有很強的依賴感,家庭的支持對于緩解不良情緒,提高大學生幸福感很有幫助。
社會實踐是增強大學生幸福感的一個重要途徑。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讓大學生在接觸社會的過程調試心理,培養(yǎng)健康的心態(tài),高校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滿足大學生各方面的心理需求。
針對目前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主、客觀因素,學校、社會、家庭、學生本人應該全方位著手想辦法提升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參考文獻: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 Bull,1984,95(3):542-575.
[2]嚴標賓,鄭雪,邱林.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137-142.
[3]李焰,趙君.大學生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26(S1):168-174.
[4]姜濤,安海燕.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教育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4(1):145-146.
[5]泰勒·本一沙哈爾.幸福的方法[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