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元第一單
25年前,也就是1988年的一天,經(jīng)建工局的介紹,一位返京的知青張寶貴來設(shè)計院找我。他個子不高,一副厚道相,他說他原在北京四十一中讀書,讀完初中后,去山西插隊。讀書時他參與辦黑板報,喜歡寫寫畫畫的,如今返京搞點建筑裝飾之類的產(chǎn)品,問我手頭有什么工程需要。他隨手掏出了一個小小的設(shè)計樣本,我看有的設(shè)計圖還比較活潑有趣,于是又細問了這些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工藝。
當時我承擔了北郊第11屆亞運會體育場館對面安苑北里小區(qū)工程的任務(wù),這個小區(qū)包含著北郊亞運會工程的供熱廠及變電站等建筑,是北郊亞運會工程的組成部分。
看到張寶貴的設(shè)計圖樣,立刻聯(lián)想起這個小區(qū)剛剛開工的幼兒園工程。張寶貴研究的裝飾板最開始還是混凝土的,里面配有鋼筋。從裝飾板中伸出幾根鋼筋很容易與墻體固定,飾面也很耐久,很有浮雕的效果,制作也很方便,所以用在幼兒園工程上一定很增色。我就和張寶貴一起找到開發(fā)公司和施工單位,一起研究在幼兒園的6個山墻頭的頂層墻面上各鑲一塊方形裝飾板,采用羊頭、蘑菇之類的紋樣,另外在幼兒園首層入口墻面上鑲嵌一副大型的壁畫,是一群小孩在唱歌,小孩的頭頂上面飛舞著五線譜的音符,這些作品經(jīng)過25年風雨至今完好無損。
我是個急性子,與張寶貴相識,我認為是件好事情。遇到好事,就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分享。因此,在幼兒園用了張寶貴的再造石產(chǎn)品以后,我還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同行與他相識。
當時,我們北京市建筑設(shè)計院傳達室的背后有幾間平房作為院接待室使用。于是我就與負責接待工作的同志商量好,在接待室為張寶貴舉辦了一個展覽。我們除了通知本院各室的建筑師前來參觀以外,還約了建設(shè)部建筑設(shè)計院的同志來看展覽。
就這樣,我和寶貴開始了多年的交往,我親眼看到寶貴從一個普通的返城知青,憑著自己謙虛淳樸的為人、勤奮好學的努力,沿著理想之路一步步向上攀登。他扎根在京郊昌平,與農(nóng)民為伴,艱苦創(chuàng)業(yè)。他廣交朋友,擴展視野,提高技藝。如今他不但是頗具名望的企業(yè)家,而且還是著名的藝術(shù)家,是到國內(nèi)外到處講學的傳播中華文化的專家。
劉益蓉:我和您第一次見面是在我的辦公室,那個時候和現(xiàn)在神態(tài)差不多,比現(xiàn)在年輕,還胖點,給我第一印象就是您這人特別樸實。
張寶貴:建筑師看中的東西和商業(yè)看中的不一樣,從一開始我就被這樣定位了,二十幾年過去了,當初的事兒都能想起來,我當時告訴您,我是北京四十一中的學生,初中畢業(yè)以后上山西插隊去了,20世紀80年代后期知識青年可以返京,不過想找工作挺難的。好在我在學校的時候,喜歡寫寫畫畫,辦過黑板報,于是打算搞點建筑裝飾的產(chǎn)品。當時,我還掏出一個小本子來給您看。
劉益蓉:我們作為建筑師都很喜歡那些墻上有些浮雕或者雕刻的建筑,可是平常也用不起。當時我有一個幼兒園設(shè)計,屬于亞運會北郊工程。和您一塊到現(xiàn)場找施工單位,還有開發(fā)單位,在一塊兒研究,研究了以后很快就定下來了。然后我記得有羊頭,有蘑菇,一共安裝了6塊裝飾板,小孩喜歡的圖樣。
張寶貴:這6個小裝飾我至今還忘不了,是第一筆單,這對再造石的發(fā)展很重要。當時您給我做工作,說價格不能高,高了甲方就不用了,當時是60元1平方米。一共是6平方米,六六三百六十元,終于有了活兒干(笑)。您介紹我在北京院接待室后面辦了展覽,幫我辦展覽的有褚培源、張景華。
劉益蓉:您的作品擺放在接待室里,我和負責接待工作的褚培源同志分了工,由他通知我們北京市建筑設(shè)計院的人都來看看,我負責告訴建設(shè)部設(shè)計院的人來參觀。
張寶貴:說起來話長,和建筑師合作真的是從您開始的,剛才您講到北京院辦展,部院也來了很多建筑師,陸興是部院情報所的,褚培源是北京院情報所的。
劉益蓉:我覺得您跟好多人不太一樣,就是能始終保持那種樸素的本色,自己又非常鉆研,很努力,又廣交朋友,所以這樣的話在事業(yè)上才能成功,當然還是趕上改革了,大家開始考慮建筑裝飾。
張寶貴:改革給了我機會,這么講很公道。我覺得有三點:第一,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大家開始尋找舞臺。不然,即使做裝飾,誰到村兒里去找啊?誰又會選用沒有標準沒有案例的產(chǎn)品呢?
第二,一代又一代建筑師,培養(yǎng)了這個項目。建筑師如果不興奮,不應(yīng)用,我們不知道怎么辦;第三,您講到人才,60年代、70年代,有很多非常好的藝術(shù)家、建筑師,還有很多方方面面的人才,歷史原因,沒有機會去顯露。只是現(xiàn)在需要這些東西了,稍有本事都會“成才”。很多建筑師到工地去,讓我跟著,黑燈瞎火的,深一腳淺一腳,磕磕碰碰。吳良鏞先生四五年前約我到紅樓夢博物苑,他身體剛剛好,一層一層登到很高的樓上,那個時候他八十好幾了,一種東西支持著他,我們要問自己,我們的支持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