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詞語兩次出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少數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亂作為,一些腐敗問題觸目驚心,有的為官不為,在其位不謀其政,該辦的事不辦”……
“對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要公開曝光、堅決追究責任”……
孔子曾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強調為政者要擺正自己的位置,避免意見紛繁,至于職務范圍內的問題,孔子一向主張在其位則謀其政,呼吁“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論語·顏淵》),要求崗位負責人集中精力于本職工作,不因私心雜念干擾自己的判斷,也不因種種理由而懈怠。宋人呂本中《官箴》開篇即言為官之法有三:清、慎、勤。清廉、謹慎、勤政,缺一不可。
自古以來,貪官固然人人唾棄,庸官照樣不受待見。唐玄宗時,宰相盧懷慎非常廉潔,住處甚至不能很好地遮蔽風雨,但是,這個人“每當遇事皆推之”,遇到事情能躲就躲,所以,得了個“伴食宰相”的綽號,意思是只能陪人吃飯而已。宋神宗時,宰相王珪政績無所建樹,他上殿奏事,稱“取圣旨”;皇帝裁決后,他“領圣旨”;回來傳達旨意,是“已得圣旨”,因此被戲稱為“三旨相公”。鑒古視今,當下某些干部時時感嘆“官不聊生”“為官不易”,抱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心態(tài),無論是該做還是不該做的事情,統(tǒng)統(tǒng)不做,這種做法,既損害群眾利益,也有損黨和政府的形象,最終,也必將損害自己的前途,淪為新時期的“伴食宰相”和“三旨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