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佳
【摘 要】留學生在學習漢語過程中經常出現一些受母語負遷移影響的偏誤現象。本文以漢語的代詞虛指為例,分析留學生在漢語學習過程中由于受到母語負遷移影響而出現的偏誤,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希望能在代詞虛指的教學方面和如何避免母語在第二語言教學過程中產生負遷移方面有所啟示。
【關鍵詞】偏誤分析 ? ?代詞虛指 ? ?母語負遷移 ? ?對策
一、偏誤分析
(一)偏誤分析理論
20世紀70年代是偏誤分析的鼎盛時期,偏誤分析是對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所產生的偏誤進行系統地分析,研究其來源,揭示學習者的中介語體系,從而了解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與規(guī)律。對偏誤分析研究最早的是科德,他認為偏誤是由于目的語掌握不好而產生的一種規(guī)律性的錯誤,它偏離目的語的軌跡,反映了說話者的語言能力和水平。偏誤分析的心理學基礎是認知理論,語言學基礎是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
(二)留學生運用代詞虛指的常見偏誤現象
留學生在學習漢語過程中常出現一些偏誤現象,代詞虛指是其中具有典型性的一類偏誤。如:
1. 一位留學生與中國朋友一同步行去超市,突然從后面來了一位騎著自行車飛奔的小伙子,車速之快險些撞到了留學生,中國朋友很生氣,說了句“什么人??!”這時留學生回答說:“我不認識他?!眱扇嗣婷嫦嘤U了半天才明白是這個留學生不知道中國朋友說的“什么人啊”不是具體的尋問句,而是對那個沒禮貌騎車人的指責。
2. 一位美國留學生第一次見到自己漢語老師的夫人,于是夸贊自己老師的夫人非常漂亮,老師的夫人回答“哪里,哪里”,美國留學生遲疑了一會兒,說:“every where”。從以上的兩個例子中可以看出,留學生在面對代詞虛指問題時出現了理解上的偏誤。在現代漢語中,結合具體的語境,“什么人啊”有時具有明顯的指責意義,而例(1)中的留學生沒能掌握代詞虛指的實際用法,以為是他的朋友在向他提問,因此兩人面面相覷;而在例(2)中,漢語中的“哪里,哪里”是用它的否定用法以表示謙虛的意思,由于美國朋友沒懂這層意思,因此鬧出這種笑話。
再如:
3. 皮特:昨天我給你打電話了。
李強:誰讓你給我打電話的,那時我正在開會。
皮特:沒有人讓我給你打呀,我只是想問問你要不要一起喝咖啡。
皮特理解李強回答的意思是“讓自己打電話的人是誰?”這里的“誰”對應的是“who”,但實際上李強的意思是皮特不應該在那個時候給他打電話。
4. 皮特:你好,我能進來嗎?
李強:你怎么又來了。
皮特:走來的。
皮特理解為“李強想知道,我是怎么來的”,這里的“怎么”對應的是“how”,但從目的語使用者的角度考慮,李強的意思是他覺得皮特來的次數有點多。
5. 李強:這部小說太好了,我要看他一個通宵。
皮特:他是誰?要看誰一晚上???
皮特不理解代詞“他”的虛指,因此將“他”理解為具體的某個人,形成了偏誤。
二、偏誤產生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一)代詞虛指理論
在現代漢語中,代詞是具有替代和指示作用的詞,包括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三類。在一些語境當中存在著代詞活用的現象,如:
1. 什么張三李四,我都不認識。
2. 這兒瞧瞧,那兒看看。
代詞的一類活用為虛指,指代不能確定的人或事物,包括不知道、說不出或不想說出的。如:
3. 我好像在哪兒見過這個人。
在轉述別人說的話時,可以用來指代不必或不愿具體說明的對象,這時代詞也可以重疊。如:
4. 信上說,誰誰當上了大隊長,誰誰迷上了種棉花、種花生。
“什么”也可以用來表示列舉未盡之意,用在并列名詞短語后面時加上“的”。如:
5. 車廂里堆滿了雞鴨鮮魚什么的。
(二)偏誤原因分析
對偏誤來源的分析,多數學者從母語負遷移、目的語負遷移、文化因素負遷移、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的影響、學習環(huán)境的影響等五個方面來分析。
留學生在使用代詞虛指用法時往往是受到母語的負遷移影響。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為例,英語作為屈折語,具有豐富的詞形變化,從而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但漢語缺乏詞形變化,是典型的孤立語,主要是通過語序和虛詞來表語法意義。如以“什么”、 what和whatever為例:
無論什么困難都無法阻擋他前進的腳步。
Whatever can not stop his forward steps.
如果用“what”的話,留學生可能就把焦點聚集在疑問代詞上,因此留學生在面對沒有詞型變化的代詞虛指時就很難拿捏。
(三)減少偏誤的方法
為了減少留學生在漢語學習中的偏誤,避免母語負遷移造成的影響,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認真學習和體會漢語的意蘊
對于留學生來說,首先要將漢字背后隱藏的含義掌握清楚。不要追求母語與漢語詞的一一對應,更不要刻意追求詞意的完整性和明確性。漢語講究的是意合和整體性,有時候漢語所要表達的意思是隱晦的、曲折的、有所指的。這也是國外漢語學者最不可思議的,最令他們頭疼的。
2. 加強第二語言輸入
鼓勵漢語學者進行大量的漢語閱讀,加強漢語生活詞語的輸入。我們知道語言輸出要有大量的輸入作為基礎,通過大量的閱讀,漢語學習者才可以擺脫母語的釋義,形成漢語思維方式,在閱讀中養(yǎng)成仔細揣摩詞匯和慣用短語的使用范圍、褒貶義色彩以及搭配的習慣,從而使他們的語言表達逐漸向漢語表達方式靠攏。
3. 利用母語的正遷移
第二語言學習中,利用母語是一把雙刃劍,不要因為害怕母語帶來的負遷移而在學習過程中對母語敬而遠之。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大膽用學習者的母語作為基礎進行引申解釋。用母語進行解釋是詞義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實現語碼轉換和意義聯系的最簡便的方法。代詞虛指或是一些表抽象概念的名詞、形容詞,表心理活動的動詞以及介詞、連詞、助詞等虛詞,無法用形象說明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詞義,由于詞匯量的限制這個時期用漢語釋義也相當困難,有時甚至不可能,勉強用漢語解釋效果也未必好。這時用學生的母語來解釋漢語詞義是一個必然的過渡階段,這種釋義方法的優(yōu)點是學生理解快且易于接受。但是,利用母語進行釋義的同時教師要注意強調漢語詞的引申意義。漢語初學者往往過度尋求母語的幫助,將每個漢語單詞找到與其母語一一對應的內容,導致了大量的偏誤產生。兩種語言,除了語音、書寫形式上不同之外,在語義范圍、搭配關系、使用范圍、感情色彩、 語體色彩、文化內涵等方面都有許多差異。如果僅僅根據母語的詞與漢語詞的一一對應來理解漢語的詞義,而不了解二者之間存在的差異,就不能準確理解漢語詞語的意義,在使用漢語詞語時就會產生偏誤。所以初學者要想糾正偏誤,不能在兩種語言的詞或詞組的意義之間建立等值關系,事實上兩者往往不等值,而且要注意漢語詞的引申意義,聽出漢語的弦外之音。
由于生活的國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維習慣不同,漢語初學者在學習漢語代詞時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偏誤,反映了初學者的習慣和特點。因此在漢語教學中,對于初學者代詞虛指偏誤,教師要究其癥結,對癥下藥,正確引導,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幫助初學者提高漢語水平,才能對我們的實踐教學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2]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第二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黃伯榮. 廖旭東.現代漢語(增訂四版)下冊[M].2007.
[4]葉蜚聲. 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張奕.印尼留學生疑問代詞非疑問用法的習得研究[D].暨南大學,2009.
[6]張尹瓊.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D].復旦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