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莎
【摘 要】當代新聞傳播技術越來越發(fā)達,導致現今社會生活的傳播渠道越來越廣及傳播模式越來越多樣化,但是真正對舊有傳播形式形成了巨大挑戰(zhàn)的是新媒體。而云南又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也是一個世界少有的多民族群體、多文化形態(tài)共生帶,所以應借助新媒體進行傳播,使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一步步走向數字化。本文就新媒體語境下如何進行云南民族文化的傳播展開論述。
【關鍵詞】新媒體 ? ?云南民族文化 ? 傳播
一、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全國各地都在根據地域特點發(fā)展文化產業(yè),云南作為民族大省,應結合自身優(yōu)勢,從省情出發(fā),根據云南特有的人文景觀,通過新媒體來宣傳云南的特色民族文化。
二、云南民族文化的背景
云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是一個經濟社會發(fā)展相對滯后的省份。但是,云南地區(qū)有25個少數民族,各民族分布呈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創(chuàng)造了各具特色又和諧共存的絢麗多姿的多元民族文化,云南民族文化資源的豐厚性無與倫比。可以說,民族文化作為云南對外的一張身份證,構成了外界對云南的認知。
(一)云南民族分布特點
由于云南地處高原、山地地形,交通不便,所以各地居民處于一種與外界半隔絕的狀態(tài)中,逐漸發(fā)展出不同的民族。從歷史來看,中原和北方統(tǒng)治民族左遷進入云南,也帶來了一些少數民族人口;同時,在元明清時期一些少數民族人口因避難、逃荒,先后從中原遷入云南。所以,云南25個少數民族分布也比較復雜,全省沒有一個單一的民族市或者縣,也不會只有一種民族居住;其次,與云南的地形和氣候相聯系,像傣、壯兩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區(qū),回、滿、白、納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壩區(qū),哈尼、拉枯、佤、景頗、基諾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區(qū),苗、栗、怒、獨龍、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區(qū)。
(二)云南民族文化的情況
云南是民族民間文化、文學的寶庫,也是歌舞表演藝術的海洋,云南的民族文化資源相當豐富的主要原因在于云南擁有眾多的少數民族。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包括漢族在內有26個民族世居在云南,其中15個少數民族是云南省所獨有的。
另外,云南是中國少數民族的自治州、自治縣最多的省份,這就構成了悠久豐富和多樣化的云南民族文化。而且在不同的民族之間,其文化具有差異性與多樣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語言、民族歷史、民族文學、民族飲食、民族服飾、民族習俗等,都是各自獨立發(fā)展的。
三、云南民族文化傳播的現狀
(一)邊遠山區(qū)民族文化失傳危險
現在的民族民間文化,特別是在某些邊遠地區(qū),不少正在面臨著失傳的危險。例如舞蹈,云南大約有5000多個舞蹈的類型,但是現在有很多的舞蹈表現形式已經失傳了,有的舞蹈也只有在極少數的村莊里有兩三個人會跳,而且這些人都是八九十歲的老人,如果這些人不在了,這種舞蹈的形式可以說就從世界上消失了。像云南基諾族主要聚居于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xiāng),亦是新中國成立迄今最后識別的一個少數民族。由于學校只教現代流行歌舞,影視傳播的是現代流行的歌舞,再加上擅長基諾族傳統(tǒng)歌舞者已寥寥可數,如果不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挽救,與生命過程相伴隨的基諾族歌舞有可能在30年內消失。
(二)旅游業(yè)的過度宣傳破壞民族文化傳播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是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既需要有文化內涵,也需要有生態(tài)環(huán)境相襯托。但是在云南旅游事業(yè)高速發(fā)展的時候忽略了一些真正民族文化的傳播,對民族文化的繼承產生了威脅,很多人文性的旅游景點旅游人數太多,對歷史文化古跡的破壞很大。更有失傳或誤傳的現象,像“阿詩瑪”“蝴蝶泉”等美麗傳說,在匆忙的旅游中都忽略了民族文化故事真正的傳承。繼《云南映象》全國巡演之后,在2012年楊麗萍在春晚上表演的《雀之戀》又掀起一波云南旅游熱潮,云南旅游事業(yè)再度達到高峰。所以我們現在貫徹文物保護條例,對于文物古跡、文化景點這類地方的旅游者人數進行限制,合理地發(fā)揮文化古跡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對于觀光纜車這類破壞景點人文價值的建設項目是絕對不允許的。
(三)云南生態(tài)和文化的不協調
云南旅游的種類很多,如休閑旅游、觀光旅游和探險旅游等,但是民族文化則是旅游的靈魂,沒有文化就沒有旅游。所謂的旅游就是觀光,就是在看兩種內容——生態(tài)、文化。如果一個地方既有文化又有生態(tài),這就是最佳的旅游基地。但是云南民族文化少部分景點,例如楚雄的彝人古鎮(zhèn)只是純人工景觀。當初省旅游局是為了在昆明—大理之間的路途中設立一個休息站,選擇了楚雄,但是彝人古鎮(zhèn)的建立全是根據人工打造,地方特色也沒有那么鮮明,雖然有文化宣傳,但是沒有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結合。
四、新媒體語境下云南民族文化的策略分析
(一)搶救云南即將失傳的民族文化,豐富表現形式
目前,為了對民族民間音樂、舞蹈、習俗、服飾以及飲食文化進行搶救,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搶救和繼承問題。但是僅僅繼承下來還不夠,以目前的形勢來看,這些民族民間文化成果還可以發(fā)展,還可以被利用,使歷史悠久的民族民間文化在當前條件下得到更好的發(fā)揚光大。比如楊麗萍的《云南映象》之所以能夠在全國引起這樣大的反響與轟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這一整套舞蹈繼承了即將消亡的一些民族舞蹈的精華,并將其匯集在了一起,甚至對于某些表現形式已經失傳了的舞蹈,通過藝術表演的形式將這些舞蹈匯集下來。
(二)借鑒新媒體傳播整合云南民族文化資源
云南天然的自然美景是文化藝術的靈感來源,除了純粹的舞蹈藝術表演,還有《無極》《一米陽光》《千里走單騎》等大片相繼來云南取景。通過影片,觀眾領略了云南民族文化與自然景觀和諧的景象。對于云南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應該進行整合包裝,既傳承講述了民族文化內涵,又賦予生動形象的表現形式。同時加大對云南本土電視節(jié)目的整合和市場化運作,打造出在全國范圍都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電視節(jié)目,發(fā)揮文化藝術、新聞出版、音像電子等領域的優(yōu)勢,做出符合本土特色的新聞傳播平臺。
(三)多種傳播渠道相結合
隨科學技術發(fā)展,新聞傳播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像圖片、博客、微博、廣告、電影、創(chuàng)意概念、微電影等作品都可以作為云南民族文化的傳播渠道。像現在的網絡傳媒,是一個非常多樣的渠道,朋友圈、新浪微博等都是一種非常直接生動并且快捷的傳播方式。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手機影視動畫都正處于發(fā)展狀態(tài),云南民族文化借助這種新媒體也可以進一步傳播。
民族文化的傳播容易形成風潮,當今多樣的傳播渠道使得民族文化傳播的時間空間不再受限制,大大縮短了信息文化交互的時間。無線網絡還增強了文化的活動性,擺脫了數據傳媒的局限性,在我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電子郵箱”等方式傳播時會發(fā)現民族的輻射范圍更廣了。
(四)加大對外傳播力度
在新聞傳播云南民族文化中,要好好利用現代傳播手段,更加保護、傳承和傳播民族文化,利用和發(fā)掘民族文化資源,推進民族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根據云南民族文化自身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建設,為中國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增添活力。同時,隨著傳播媒體在全球范圍的發(fā)展進步,進一步提高云南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王天鵬.云南民族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對策構想[N].黑龍江農業(yè)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6(1).
[2]張歆易.關于云南電視臺對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研究[N].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0(6).
[3]劉紅.論云南視覺文化的傳播[N].云南電大學報,200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