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摘要】周代建國之初周公制禮,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禮的思想不斷被繼承?!芭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便是孔子延續(xù)了對禮的認識。但是隨著禮樂文化在宮廷中的逐漸消亡,我們尋找的禮樂文化卻在民間轉(zhuǎn)型后通過另一種方式得以延續(xù)。而侗族的大歌文化便對這種在民間的“禮樂”進行了很好的闡述。通過侗族大歌中的內(nèi)容以及形式,讓我們看到了禮樂文化在民間的遺留。
【關(guān)鍵詞】禮樂; 侗族大歌;仁孝;迎賓;和諧
周代的奴隸制度統(tǒng)治的逐漸衰弱至使“禮崩樂壞”,從而形成了一種“新樂”即鄭衛(wèi)之音?!班嵭l(wèi)之音”是鄭國和魏國形成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鄭衛(wèi)之音不同于宮廷雅樂,此樂被當時的士大夫所摒棄。直至隋唐時期,雅樂和俗樂更是涇渭分明。中國的基層社會是由禮俗組成起來的社會,中華文化的模式已經(jīng)融化在各種禮俗行為和禮俗活動中。
禮的存在可以追溯上千年,在中國的影響也是融入到中國文化中的,禮通過上千年的演變后在民間也形成了自己的存在方式。例如侗族,把這種方式轉(zhuǎn)化成了禮俗音樂存在于生活中。侗族是一個文明的民族,喜歡音樂喜歡唱歌,老少都是從小學起,擁有著追求品味,而這個民族的禮是從何而來?是受華夏民族文化的影響,在這種影響下形成的轉(zhuǎn)型??鬃印傲⒂诙Y,成于樂”的思想在侗族中可看出是“禮”轉(zhuǎn)型后在侗族形成的一種遺風。侗族大歌與禮有什么關(guān)系?侗族大歌作為音樂的形式屬于藝術(shù)的一種形態(tài)而存在,同時侗族大歌又是一種民間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是民間俗樂的一種形式。而俗樂是禮俗的一種最好的體現(xiàn),同時侗族大歌的功能性和使用性在侗族的生活中又起到關(guān)鍵的作用。
一、仁孝之禮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仁,親也”“上下相親謂之仁”?!叭省薄靶ⅰ笔侨寮叶Y教中的重要思想,與我們的生活也都息息相關(guān)并緊密相連。這種仁孝思想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文化。
例如侗族薩瑪,“薩”即祖母,“瑪”即大,薩瑪是侗語?!八_瑪節(jié)”是南部侗族方言區(qū)現(xiàn)存最古老而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侗族人把“薩”奉為他們民族的女神,同時她也是整個侗族的信仰。祭薩活動歲各個村子的更有細節(jié)上的不同可其大體儀式卻有著相似或相近之處。侗族人想通過祭薩瑪來保佑自己的村子、生活、比賽等的順利?!凹浪_”活動在侗族的節(jié)日中,初一、十五都要舉行?!凹浪_”的儀式行為,同時伴有祭薩場所、音樂、人物以及一套規(guī)范性的儀式。儀式化的規(guī)范表現(xiàn)出來的以“人”為主的行為方式,成為了一種禮儀化下的“禮”。可以看出侗族對薩的“忠”對神明的“敬”。
“百行孝為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侗族的每戶家中都有一個神龕,所寫內(nèi)容為“天地君親師位”、“天高地厚國恩重,祖德宗功師范長”等,分別表現(xiàn)了侗族對“天地君親師”的敬畏之情?!吧轮远Y;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是孔子《論語》中的子對長輩的孝之禮的看法。侗族在婚喪嫁娶中分別有相應的一系列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峨y賠得起父母恩》便是一首侗族子女對待父母的仁孝之歌。
二、迎賓之禮
古代迎賓之禮。《儀禮·士冠禮》:“冠之日,主人紒而迎賓?!笨鬃釉唬骸坝信笞赃h方來,不亦說乎!”客人從遠方而來,接待的禮儀自然必不可少。且不說穿戴遺容,即便是客人來主人家座次也有其很大的說法。
無獨有偶,迄今,侗族有“大節(jié)三六九,小節(jié)月月有”之說,并有“百節(jié)之鄉(xiāng)”的美譽,就光侗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就不小二十多個。節(jié)日對于侗族來說是喜慶和隆重的。侗族雖然生活在山里,可是卻不封閉與其他寨子間得交流。如在迎接客人時攔路對歌就是一種別致的迎賓之禮,當有客人來的時候本寨的侗族人穿的都是其本民族的“圣裝”穿戴整齊扎好發(fā)髻。與古代迎賓之禮相比較,侗族人對待客人之禮的重視,絲毫不弱于應為古代人的迎賓之禮的遺緒。
攔路對歌侗語稱噶莎困,是每逢節(jié)日時,寨中的青年男女去別的村子“串寨”。這種活動促進了寨子間的交流讓寨中青年男女有機會認識別的寨中人。這種攔路對歌在侗族也是一場頗為巨大的賽歌活動。攔路對歌看似阻攔進門,其實在侗族以歌為大的環(huán)境中,與客人對歌便是對客人最大的敬意和尊重。在對歌的過程中彼此間相互認識和了解,同時達到了一種彼此間心靈的共鳴。
三、和諧之禮
《禮記·禮運第九》“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p>
侗族雖并未全然符合孔子的天下大同,但是其生活中卻融合了對待事物的善惡之情??鬃犹煜麓笸髦荚诙Y,侗族大歌的本質(zhì)卻也在禮。雖表現(xiàn)不同卻貫穿了中華文化的根基。
侗族居住的地方因為偏遠所以外來人相對較少。在寨中行走時,侗寨的村民都表現(xiàn)出了友好熱情的態(tài)度,即便不認識也紛紛邀請你去家中做客。一旦去家中他們便會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給客人分享?!抖弊鍧h族得團結(jié)》便是一首描寫侗族漢族的和諧的一首歌曲。當然侗族不僅僅是對外人如此,自己寨中也是十分和諧?!昂罢笔嵌弊迦嗽谡袚斓綎|西的時候會通過吶喊的方式詢問寨中誰的東西丟了,如沒有人認領(lǐng)也會放到鼓樓中的公共場合,不會自己私自拿走。
四、結(jié)語
縱觀上述,我們得知侗族人對于那生活的智慧和態(tài)度。迄至今日,侗族的傳承表面看來主要是由歌師、歌班以及長輩對小輩的傳授,但是還有一種潛在的深層次的傳承。侗族大歌傳承數(shù)百年不禁讓我們思考,真的只是歌班那么簡單嗎?與其說侗族大歌教人唱的是歌不如說侗族大歌教人唱的是“禮”。文化的生命力是無比頑強,古代很多東西在歷史發(fā)展中雖逐漸消逝,卻意外的在農(nóng)村群眾中得以保留?!岸Y失而求諸野”,我想便是這個道理吧。
參考文獻
[1]張文也.孔子的樂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項陽.認知中國傳統(tǒng)禮樂文化[J].紫光閣,2014.
[3]王化民.中國民間歌曲集成.貴州卷(侗族分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
[4]鄧光華.貴州土家族儺儀式音樂研究[M].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14.
[5]項陽.藝術(shù)與禮俗[J].中華文化畫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