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慨 李強
【摘要】直接對德國表現主義產生影響的繪畫天才蒙克,在藝術史上似乎鮮為人知,大家除了知曉《吶喊》外,似乎對其他所知甚少,因此有必要整理關于蒙克的資料,豐富大家對其認識和理解,了解其代表的藝術團體的藝術語言和藝術理念?!恫≈械暮⒆印愤@幅畫貫穿于蒙克的整個人生,不斷被其重繪,在他的藝術生涯中有著重要的影響。透過這幅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所處不同時期的不一樣的生活態(tài)度和藝術態(tài)度。研究表現主義時,蒙克的藝術語言可以為研究所代表的藝術團體提供一條明確的道路。
【關鍵詞】愛德華·蒙克;表現主義;病中的孩子
作為20世紀初表現主義先驅的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是奧斯陸較貧窮地區(qū)的一個醫(yī)生的兒子。他5歲時母親去世,父親因此性情大變。14歲時,他15歲的姐姐蘇菲死于肺結核,妹妹也患上了精神疾病,26歲時他的父親去世,自己也曾經得過肺結核差點死去。家庭的不幸遭遇在蒙克的心里留下了濃重的陰影,也直接影響了他性格的形成,從而指引了他以后走上了一條其他藝術家無法輕易到達的藝術道路。
表現主義當時作為對藝術觀探索的延續(xù)與突破,吸收了眾多哲學流派的思想。作品中強烈的反傳統(tǒng)意識,對事物內在本質的描繪,略顯緊張局促的線條和畫面結構,往往使觀賞者感到強烈不安,引發(fā)強烈的情感共鳴?!恫≈械暮⒆印匪枥L的可以看作是作者親身經歷的回顧,八年前蒙克的姐姐蘇菲和母親都死于肺結核,幼年及青年時期對疾病與死亡的經歷,影響了他的一生,在他的作品中觀賞者都能切身體會到若不是一個心靈遭受如此重創(chuàng)的藝術家怎么才能描繪出如此扣人心弦的作品,蒙克的這些親身經歷以及受到表現主義思潮的指引,為他作品的獨特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養(yǎng)料。
蒙克17歲時走向藝術道路,19歲時接受克里斯丁·克羅格的指導,并由克羅格介紹認識了奧斯陸的波西米亞人,21歲加入奧斯陸的波西米亞畫會(這是一群無政府主義者和激進分子,他們在當時吵鬧著性之開放與自由。他們的領導者同時又是作家的漢斯·耶格也因為生活放蕩行為傷風敗俗而被捕)。無疑,在克羅格的引導下,風行于19世紀80年代的奧斯陸的波西米亞運動必然在蒙克的心里埋下了靈感的種子。
蒙克早期的習作大多求教于幾位年長者,據蒙克在1933年間的一封信上寫道:“關于《病中的孩子》這幅畫,當時正是我處于我稱之為枕頭時期的時代,有不少畫家畫過生病的小孩靠著枕頭的題材。”很顯然,蒙克這里所指的就是好友克羅格在1880年至1881年所完成的《病中的孩子》,以及1884年連續(xù)完成的《在孩子床邊的母親》,黑爾達也在1881年和克羅格一起的畫展中展出《垂死的孩子》。蒙克也正是在追求藝術的過程中遇到了能引起內心強烈共鳴的兩位畫家,于是他吸收了他們的題材和反傳統(tǒng)的思想,轉而轉變成自己的風格。
《病中的孩子》創(chuàng)作于1885年至1886年,靈感源自他畫中的小模特貝彩·尼爾森。當時滿頭紅發(fā)的貝彩病弱地靠在一個白色的大枕頭上為他哥哥的病懊喪不已。這樣的景象立馬使他想起他的姐姐蘇菲,這促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激情,于是他請來了他的姨媽來扮演畫中母親的角色。整個畫面以綠灰色調為主,另配以頭發(fā)的橙紅色,床頭柜的黃紅色及小桌巾的藍紅色。窗簾是用淺的橄欖綠,暗綠和同樣暗度的紅色配以黑色色調交錯涂上去的。這幅畫色彩因此極其富有,床上的毯子也涂滿了變化多端的灰色調。漢斯·耶格曾經描述過蒙克作畫時的情形:“當作畫期間某種氣氛消失了,蒙克就會用力的在整幅畫上涂上顏料,重新制造氣氛,然后又繼續(xù)作畫,但是又再一次毀掉他。如此20多次后他放棄了,轉而去畫速寫。”
蒙克在1886年帶著《病中的孩子》與其他三幅畫一起參加在奧斯陸舉辦的秋季展,這是蒙克首次與觀眾見面,其所造成的反應非常激烈超乎想象。市民及藝評界對他的畫極為惱火,《諾斯克智者報》評論他的畫“骯臟”“丑聞”“魚雜碎”?!冻繄蟆穭t認為他的畫缺乏精神內涵,是一幅荒謬之作,稍后這份報紙又指責那些畫是“半成品設計”;《晚郵報》則指出“畫展的籌備委員會讓這種畫參展,顯然是為藝術愛好者做了最壞的服務”。蒙克后來自己回憶說:“在挪威從來沒有一幅畫像這樣激起如此大的憤怒?!碑敃r著名的畫家溫徹爾對蒙克怒吼道:“騙子畫家,你作畫猶如一頭豬,愛德華,沒有人像你這樣畫手的,他們看起來就像是敲粉墻的錘子?!碑斎淮蠹覍Υ嗽挼臓幾h并不在題材,大多數人都認為題材很美,但畫法上讓大多數人無法接受。雖然蒙克當時將這幅畫注為習作但還是不斷遭到攻擊,認為此畫是未完成品,是一幅毫無關聯的“信手涂鴉”,遺憾的是我們再也無法看到這幅畫在1886年時的模樣,因為1990年時蒙克在原畫的基礎上對他進行了修改,現在我們只能在當時藝評家的評論和描述中去體會1886年那幅《病中的孩子》了。
這幅作品在蒙克的手中不斷地被重新描繪,幾乎每隔幾年都會重繪一幅“病中的孩子”,第一幅創(chuàng)作于1885年-1886年,第二幅創(chuàng)作于1894年,之后分別于1896年、1906年、1921年和1927年重繪。
總結蒙克的一生,我們不難發(fā)現他人生的前半段是極其豐富多彩的,而后半段卻趨于平淡,再無問世作品誕生,他的重要作品大多誕生于1885年至1910年之間,可能是酒精的問題(伴隨著精神分裂),在1908年他接受了8個月的治療,包括電療,他似乎把酒精中毒給治好了。在之后的30年里,蒙克完成了大量的作品,有風景和自畫像,或一些重復早期題材的作品,也有一些人物畫,但大多描繪的是偶發(fā)事件,并沒有傳達他內心的情感,1910年后的蒙克再也找不回之前作畫時的狀態(tài)和激情。
《病中的孩子》對于蒙克來說是藝術生涯當中重要的關鍵,他曾強調這幅作品是他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里程碑。他說:“這可能是我最重要的一幅畫?!泵煽艘幌蛳矚g在隔了幾年或十幾年之后就重復地運用某些特殊的題材來作畫,這并不是因為他沒有其他題材可以畫,而是希望透過自己的藝術眼光,結合自己日漸成熟的人生閱歷,通過重新描繪之前的作品,去掉之前藝術創(chuàng)作中膚淺的東西,將這個題材說得更清楚。1929年蒙克說過“每當我再用相同的題材作畫時,總會引起別人的批評。然而我整年創(chuàng)作鉆研的一幅畫,一個題材,不應該畫一幅之后就將他束之高閣”。在他所有重新描繪的作品中,原則上人物的布局保持不變,但在形式和作畫方向上都有所不同,也就是說其實沒有一幅畫是相同的。如果分別拿1885年與1921年創(chuàng)作的《病中的孩子》做比較的話,很明顯地可以看出作者心境的變遷,畫家已經從年輕時對生活的恐懼轉變成對生活充滿向往與希望。
蒙克于1944年1月23日去世,享年80歲。蒙克的藝術描寫著人們面對無法抵擋的性的力量的無助,他將那種轉化自然界的神奇現象轉變?yōu)閮刃牡目謶诌\用得如此深扣人心,以至于觀者每次站在蒙克的畫前都會被一種獨特的眩暈感所代替。他的出現為表現主義的發(fā)展以及后來德國新表現主義的出現架起一座理論與經驗并存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