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云
袁世凱這人,在近代和現(xiàn)代史上,實在不是一個香餑餑。辛亥革命之后,在推翻帝制的問題上,他曾經香過一陣子??梢霍[復辟帝制,立馬就臭了,連他一手提拔的諸多干將,都跟他反目成仇。這可以理解,里邊有個政治立場的問題,有個大勢所趨的問題,有個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問題。不可理解的是,后來的史書,有好多揪其一點,不依不饒,把他扔進大糞池里,漚來漚去,直到臭不可聞。這種做法是不是太走極端了?臭鴨蛋也有香的時候,臭大糞的前身可能是香噴噴的烤羊腿。徒呈口舌,把自己弄到道德的至高點上,居高臨下,以當下的意識形態(tài),任意臧否歷史人物,這不是做學問的態(tài)度,甚至也不是正常人的態(tài)度。
袁世凱是一個事業(yè)型的人,盡管干到最后,干出了一件臭不可聞的事業(yè),但從晚清到民國初年,他舉足輕重,跟李鴻章的重量不分上下,掂量這段歷史,你繞開他,還真就不行。我讀史書,向來不看重結果,而是看重過程。過程里邊,才淘得到經驗和教訓。只看結果,直接去讀歷史教科書好了,不管是中學的還是大學的,都是“結論之書”,不需要動腦子,直接把結論使勁背下來,一考試就OK,混個文憑不在話下。但這實在不是了解歷史的有效方法。或者說,讀史不是這樣的讀法。
我喜歡撥開歷史的浮萍,看水情下魚鉤,最好從中釣出幾條活蹦亂跳的大魚小魚。讀史的樂趣就在這里。沒有活魚的史書,我是不讀的,堅決不讀。
我在“研究”中日甲午戰(zhàn)爭這段歷史的時候,覺得袁世凱這人,被史學界嚴重忽略。當然甲午戰(zhàn)爭不是他發(fā)起的,也不是他結束的,甚至到日本馬關去“賣國”,也輪不到他這個小人物。不過,當戰(zhàn)爭的導火索冒著火星呲呲作響的時候,他正圍著導火索閃轉騰挪,企圖用一泡尿澆滅火星。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言,對了解當時大清國的國情軍情,對甲午戰(zhàn)爭中大清國完敗的追根溯源,會起到獨特的參考作用。何況,戰(zhàn)敗之后,大清國清議派,把袁世凱和李鴻章并列推到“被告席”上,說他們是罪魁禍首,這說明,他在當時,就已經被卷入輿論的旋渦。
另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大清國在完敗之后,發(fā)憤圖強編練新軍之舉,也跟袁世凱不連斷的嘚吧嘚吧大有關系。緣此,我覺得有必要把甲午戰(zhàn)前戰(zhàn)后的袁世凱,作為活魚,好好端詳一番。
眼下市面上關于袁世凱的專著很多,我看重的有三部,一是端木賜香的《歷史不是哈哈鏡:真假袁世凱辨別》(以下簡稱《真假袁世凱辨別》),二是加拿大史學家陳志讓的《袁世凱傳:外國人眼中的袁世凱》(以下簡稱《袁世凱傳》),三是日本記者佐藤鐵治郎的《袁世凱傳:一個日本記者三十年中國、朝鮮生活札記》(以下簡稱《袁世凱傳》)。這三部專著當中活魚甚多,釣竿到處,連連上鉤,讓我這釣魚人好生過癮。
我想特別說明的是,端木賜香《真假袁世凱辨別》一書的原名是《為袁世凱辯護》??蓢锌傆幸恍┤耍幌矚g有人為袁世凱辯護,作者不得不稍作妥協(xié),更改書名和少許內容,才得以出版。這也是屬于袁世凱的小小“傳奇”,寫在這里,權當花絮。
好了,閑話少敘,讓我們尾隨袁世凱,到朝鮮一走。
跟著干爹去朝鮮
袁世凱二十歲那年,在家讀書讀得不耐煩,把筆桿子一摔,投奔他干爹吳長慶去了。那時候,吳長慶擔任廣東水師提督一職,是軍中的“高干”,正駐扎登州“幫辦山東防務”。
袁世凱生于1859年。這孩子小時候患有學習疲勞癥,一讀書就頭疼,讓他出去嬉戲玩鬧,立馬就不疼了。他總共參加過兩次科舉考試,都沒考上。倒是從十二三歲,就對拳腳和馬術感興趣。
干爹吳長慶對袁世凱不錯,讓他在“文案”上掛個名,每月領十兩銀子的干薪,啥也不用干,主要任務還是學習,讓自己幕府中的大才子張謇給他當老師。這張謇當時只是個秀才,后來不得了,考上了狀元。老吳的意思很直白,還是讓小袁走科舉的道路。小袁心里郁悶,又不好意思逆違干爹的好意,硬著頭皮學了一段時間,結果抑郁成疾,只好跟老師張謇說實話,我不是來干爹這里吃干飯的,我家里有房有地,吃飯沒問題,我是想到這里做點報效朝廷的事情。老吳聽說這話,挺高興,委任了一個“營務處幫辦”讓他干,月薪長到每月四十兩銀子。這是老吳帳下的最高薪水,而且是老吳自掏腰包。小袁知道這是干爹對他的偏愛,做起事情也格外認真。春節(jié)期間,一些士兵因賭博引發(fā)槍擊事件,小袁趕到,逮住幾個領頭鬧事的,就地正法,事后才向干爹報告。不久,小袁給二姐寫信說:“不能任勞任怨,安能成大事?故雖吳大叔本家親故,亦無不怕弟者。我輩年甫二十有四,非先自立足根,安能約束他人?”所謂“年甫二十有四”,是指虛歲。這小子“專擅殺人”的時候,才剛剛二十三歲。也就是在這一年,朝鮮出事了。
1882年朝鮮爆發(fā)的“壬午兵變”,讓小袁有了一個出國創(chuàng)業(yè)的機會。
那時候李鴻章老母過世,正在家丁憂,北洋大臣一職由張樹聲暫時代理。張樹聲發(fā)布軍令,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后電令道員馬建忠同行)率軍艦三艘,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帶淮軍六營(一營約五百人,合三千人),前往朝鮮平亂。
這正是報答干爹知遇之恩的時候,小袁哪能甘居人后?老吳委任他擔任“前敵營務處”,負責軍需供應,勘探行軍路線。這一職責,用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是相互矛盾的,軍需供應是后勤,勘探行軍路線,明顯是“先鋒官”的角色,怎么能合二為一?這個不必管他,晚清時節(jié),到處都是矛盾,不差小袁這一個。再說,到朝鮮以后,讓小袁矛盾的地方,多著呢。
8月22日,慶軍到達朝鮮南陽港。老吳決定連夜登陸直奔漢城。小袁一馬當先,為大軍開路六十里,據說腳底都磨出了血泡。老吳贊不絕口。
到朝鮮之后,小袁“專擅殺人”的毛病又犯了。當時的清軍,士兵待遇很低,加上官長克扣糧餉,處在餓不死但也吃不飽的狀態(tài),軍紀很差,走哪搶哪。這毛病很難改。到朝鮮后,老吳授予小袁全權,整頓軍紀。小袁拿了令箭,也沒客氣,一出手,就殺了七個,將人頭獻給老吳驗收。老吳連說:“好孩子,好孩子……”
平叛行動,進展很順利。鬧事的大院君被拿下,押送天津,后又送到保定軟禁。逃出王宮的閔妃迎回來了。小袁搶先一步前往道賀,弄得朝鮮國王和閔妃好一陣激動。此后朝鮮國王還單獨接見小袁一回。
朝鮮的麻煩,到9月就擺平了。10月,大清朝廷獎勵有功人員,老吳開列的受獎名單里,小袁名列首位。老吳評價小袁:“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已經回到工作崗位的李鴻章評價小袁:“治軍嚴肅,剿撫應機?!背⒑艽蠓剑幌伦泳徒o了五品的官銜,賞戴花翎。“補用同知”,是知府級別的,正經的朝廷命官。這可比參加科舉強多了,何況你小袁,連個秀才都沒考上。
這一回,大清國在朝鮮出了風頭,竟然也學西方列強的樣子,跟朝鮮簽約,提出在朝鮮港口設立大清的“租借地”等等,其中一條,就是讓小袁為朝鮮編練新軍。這為小袁后來為大清編練新軍,提供了一次絕佳的實習機會。
1884年,大清與法國為越南問題發(fā)生武力糾紛。李鴻章?lián)姆▏娕灡鄙向}擾,命令吳長慶帶三個營的清軍回國,駐防奉天。剩下的慶軍三個營,由記名提督吳兆有統(tǒng)帶,讓小袁“總理營務處并會辦朝鮮防務”,還把自己的親兵“坐營慶字副營”,交給小袁統(tǒng)帶。這下,在駐朝慶軍內部鬧出很大的矛盾。很多人不服氣,小袁還是個孩子啊,怎么給他這么大的權力?再者,老吳回國后不久病故,小袁身后,連罩他的人都沒有了。另外,在治軍方面,跟吳兆有的關系也不融洽。當時有不少人認為,小袁投靠李鴻章,出賣了老吳,給他當過老師的張謇,寫了一封三千字的長信罵他,讓他痛改前非。為此,兩個人絕交了好多年頭。
小袁的日子不好過了,說焦頭爛額也不過分。接到張謇的信后,小家伙“一言不發(fā),一字不回”。我倒是比較欣賞這個“一言不發(fā),一字不回”,是是非非,讓事實說話比較好,枉費口舌,沒意思。這也說明,小袁身上,確實擁有任勞任怨的一面,我干我的,你們愛咋的咋的。
1884年12月4日,朝鮮親日的“開化黨”起事,搞了個“甲申政變”,意圖讓朝鮮擺脫大清,名為獨立,實質上是投進日本懷抱。那時候日本駐朝鮮公使竹添進一,剛剛帶兵上任不久,“開化黨”的行動,得到竹添的大力協(xié)助。
其實這次政變,在“開化黨”領袖金玉均從日本回國之后,就已經有了啟動的跡象。但大清駐朝特使陳樹棠是個沒主見的人,金玉均諷刺他為“軟體海參”,駐朝清軍首領吳兆有也優(yōu)柔寡斷。這時候的小袁,還是頗有主見的,11月12日,給李鴻章發(fā)出密信,分析漢城局勢,信中說:
由法人有事,料中國兵力難分,不惟不能加兵朝鮮,更不能啟釁俄人。乘此時機,引強鄰自衛(wèi),即可稱雄自主,并駕齊驅,不受制中國,并不俯首他人。此等意見,舉國之有權勢者半皆如是……似此情形,竊慮三數(shù)年后行跡必彰。
小袁對大局的分析,總體是對的。但有一點不準確,哪用“三數(shù)年后”,二十幾天之后,政變就爆發(fā)了。
政變發(fā)生后,朝鮮國王下落不明,漢城亂作一團。那時候,大清和朝鮮之間,電報還沒有開通,給李鴻章寫信請示根本來不及。信倒是寫了,不過事態(tài)緊急,時間不等人,要是等到回信再行動,紅燒海參也得涼。12月6日下午,一番商談之后,小袁率領全部清軍共一千五百人,打進朝鮮王宮,日本公使竹添逃到仁川,隨后回國,金玉均等“開化黨”領袖,隨之流亡日本。7日,小袁把逃離王宮的朝鮮國王李熙弄回來,讓他保證以后還要繼續(xù)親清“事大”。事情辦得干凈利落,大局基本搞定。
小袁向李鴻章匯報平定政變的經過,同時提出一個大膽的建議:
竊思數(shù)十年來,我國家糜餉勞師保全藩屬,仁至義盡。該國王昏庸暗懦,暮楚朝秦,若不急早圖之,后患何堪設想。第思日本既能廢琉球,我又何不可廢朝鮮?改為行省,許各國往來通商,各國必不與我為難。
李鴻章聞言很是興奮,與總理衙門秘密會商。遺憾的是,在這過程當中,消息泄露,日本報紙首先予以揭露。日本政府也馬上行動,派井上馨為全權大使,帶兵一千直搗漢城,跟朝鮮政府談判。等大清的欽差大臣到達,日本已經跟朝鮮簽署了《朝日漢城條約》,而且日本還有幾千人的軍隊,正在來朝鮮的途中。無奈,把朝鮮改為大清行省的計劃只好作罷。
很多年后,日本記者佐藤在《袁世凱傳》中,仍然對此事心有余悸。他說:“袁世凱當日的陰謀實在是令人可敬可畏!假使清政府和李鴻章能果斷機敏,出師朝鮮,那么就會令日軍措手不及……袁世凱確實是有彪悍的外交手腕!”
言外之意,這次機會喪失,是由大清行動遲緩造成的,而袁世凱的建議,則是一個金點子。也正是從此時開始,袁世凱給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便是伊藤博文這樣的大人物,也不例外。
小袁個人的麻煩,并沒有因為平定政變而減少,反而更多。這也是中國式的官場邏輯所決定的。在這個邏輯之下,有時候,你做得越多受謗也就越多。吳兆有等將領上書彈劾小袁,說他貪污軍餉,同時還挪用軍餉撫恤此次政變中被殺的朝鮮“事大黨”家屬。前者查無實據,后者倒是真的,李鴻章斥之為“實屬荒謬”。
但李鴻章對小袁的表現(xiàn)還是很滿意的。日本很生小袁的氣,要求大清查辦小袁。李鴻章派到朝鮮的欽差大臣,名義上要查辦,暗中卻把小袁大大夸獎一番,只是不準小袁再待在朝鮮王宮里辦公。
小袁在朝鮮不得意,正好收到家書,養(yǎng)母舊病復發(fā),想小袁了,要他速回。小袁趕緊請假探親,得到恩準,于1885年1月31日啟程回國。臨行前,朝鮮大臣金允植寫了一首詩《送慰廷歸河南》送給他。詩中有這么幾句:“名高人多嫉,功成眾所忌。此事古今同,處世諒不易?!边@本來是老生常談之理,但從一個朝鮮人嘴里說出來,滋味大不相同。
小袁的老叔袁保齡聽說小袁離開朝鮮那個是非之地,大加夸獎:“此子狡獪,勝過老叔矣?!钡刃≡瑏砺庙樢娝麜r,還面授機宜,要他對誰都不要說吳兆有的壞話,“此事關人福澤度量,非僅防是非也”。小袁以此,拜會李鴻章時,語言得體,老李像發(fā)現(xiàn)珍珠一樣,感嘆:“膽略兼優(yōu),能持大體?!边@為小袁重返朝鮮任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小袁并不是一個底色淳樸的人,他的“能持大體”,是接受老叔的告誡,“裝”出來的。但底色淳樸的人,你在政壇上能看到幾個?大家都在“裝”嘛。
在朝鮮當“總理”
這時期的袁世凱,已經比較成熟,官也做得不小,不能再叫他小袁,就叫袁世凱吧。
朝鮮“開化黨”的“甲申政變”,直接導致了兩部條約的簽訂,一部是1885年1月簽訂的《朝日漢城條約》,另一部是1885年4月簽訂的《中日天津條約》。前者包括三方面內容:朝鮮政府向日本道歉;賠償日本損失;日本公使館守備隊增加到一千人。后者也包括三方面內容:大清和日本從朝鮮撤軍,包括所有軍隊和守備隊(這條等于否定了《朝日漢城條約》的相關內容);敦促朝鮮國王改革國防力量;雙方認為有必要向朝鮮派兵時,要互相知會。這最后一條,陳志讓在《袁世凱傳》中認為,它將朝鮮置于大清和日本的“共同宗主權”之下。也就是說,日本在外交上贏了一手。
朝鮮的形勢,一天天變得微妙起來。一股親俄的勢力開始萌芽,并不斷發(fā)展壯大。其中的關鍵人物,竟然是大清的雇員,負責監(jiān)管朝鮮海關和外交的德國人穆麟德。英國對此表現(xiàn)出極大關注,他們不希望朝鮮親俄。日本也是如此,由于自身實力不足,于是向大清建議,希望大清向朝鮮派出“坐探國政大員”,遇事與日本公使共同商議,意思不外乎是大清和日本共同控制朝鮮。李鴻章自然不能對朝鮮的動向無動于衷,但心里想的,還是大清獨自控制朝鮮。
李鴻章急招已經回到老家的袁世凱商議朝鮮局勢。據說,袁世凱得信后,日夜往天津狂奔,竟然累死一頭騾子。
李鴻章跟袁世凱商議的結果,一是免除穆麟德的職務,推薦美國人墨賢理和德尼分擔,前者負責關稅,后者擔任朝鮮國王政治顧問;二是釋放大院君回國,給朝鮮培植一個“反對黨”,牽制親俄勢力;三是派遣袁世凱“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
李鴻章于1885年9月上奏清廷,道是:“中國駐朝鮮通商委員即系坐探國政大員……袁世凱兩次帶兵救護朝王,屢立戰(zhàn)功,該君王士民深為敬佩;才識開展,明敏忠亮……與其執(zhí)政金允植、金炳始等均莫逆之交……”意思是把駐朝的“軟體海參”陳樹棠的職務免掉,讓袁世凱替代。清廷準奏。當年10月,袁世凱與釋放回國的大院君一起到朝鮮當“總理”去了。
在王蕓生的《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中,有很清晰的表述,各國公使跟袁世凱打交道的時候,都稱他為“總理”。他這個“總理”,明著講,只是個“通商委員”,大清的三品官;暗著講,是“坐探國政大員”,不僅僅是通商,是啥事都管。袁世凱這個頭銜,一度讓駐朝鮮各國公使迷惑不解,后來才慢慢明白,我的天,這家伙權力大得很啊。
當時在朝鮮的外國人,對袁世凱的職位,有著不同的理解。第一種,英國人朗佛德在《朝鮮故事》中所說,是“一種半總督式的官職,他是事實上的朝鮮國王。沒有跟他商量,什么也做不了;沒有他的批準,什么也做不成?!钡诙N,英國人帕特南·威爾在《中國為共和而戰(zhàn)》中說,“袁世凱……于1885年10月以帝國總督的身份耀武揚威地重返漢城”。第三種,日本人佐藤鐵治郎在《袁世凱傳》中所說,其實就是“朝鮮太上皇”,“凡是有關朝鮮內政外交方面的緊要事宜”,不經過袁世凱是辦不成的。第四種,美國人馬士在《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中所說,“就簡單的一面說,就是確保朝鮮對中國的從屬性,并打擊朝鮮國王的一切要實現(xiàn)獨立自主的努力”。而李鴻章給朝鮮國王的信中,明確說袁世凱“奉旨命駐漢城充辦事大臣,兼襄助一切。以后貴國內治外交緊要事宜,望隨時開誠布公,與以商榷,必于大局有稗?!边@幾種表達,意思都差不多,是大清向朝鮮派駐了一個監(jiān)國大臣,按當時的外交辭令,叫“總理”。
袁世凱這個駐朝鮮“總理”,一當就是十年。中間得到清廷的一次嘉獎,提拔了一下,由三品升到二品。
據陳志讓《袁世凱傳》披露,這期間,袁世凱在執(zhí)行大清的政治策略之外,還有三件“創(chuàng)新”,一是開通電報,大清和朝鮮之間可以通電報了;二是拓展大清與朝鮮的商業(yè)貿易;三是為朝鮮安排了兩筆商業(yè)貸款,讓囊中羞澀同時又貪圖享樂的朝鮮國王,對他有了親近感。
但這些都是次要的。袁世凱“總理”的主要任務,是嚴格控制朝鮮,不準親俄,不準親日,當然也不能親英親美,說白了,就是一顆紅心一手準備,永遠當好“事大黨”。朝鮮不是那么輕易就范的,俄日英美各國,也不是那么心甘情愿的,所以大大小小的麻煩事,免不了要發(fā)生。比較而言,小的事端有三起,朝鮮公使出使美國事件,朝鮮在美國發(fā)行國債事件,由朝鮮太妃去世引發(fā)的“郊迎天使之禮”事件。說起來,這三件事,也都不算小,足夠袁世凱撓頭的。不過,跟另外兩件大事比較,它們確實小了很多。這里,也就不妨省略詳述的筆墨。
兩件大事,一件是朝鮮請求俄國保護;另一件是“東學黨”起義。兩件事的共性是,清廷震動,出兵朝鮮。
先說第一件,朝鮮請求俄國保護。
朝鮮沒有因為大院君回國和袁世凱“總理”的到來,而停止向俄國暗送秋波。1886年8月,一個讓人震驚的消息傳到袁世凱耳中。當月11日,朝鮮國王給駐朝俄國公使發(fā)去一封密函。密函稱:
敝邦偏在一隅,雖獨立自主,而終未免受轄他國,我大君主深為恥悶。今欲力加振興,悉改前制,永不受他國轄制,惟不免有所憂忌。敝邦與貴國睦誼尤篤,有唇齒之勢,與他國自別,深望貴大臣稟告貴政府協(xié)力默許,竭力保護,永遠勿違。我大君主與天下各國一律平行,或他國有所未悅,望貴國派兵艦相助,期以妥當,實深景仰于貴國也。
這份密函在陳志讓的《袁世凱傳》和佐藤鐵治郎的《袁世凱傳》中,均有記載。兩份記載,只有個別字句差異,大體相同。上面抄錄的,是佐藤的記載。兩種《袁世凱傳》都特別強調,這份密函,蓋有朝鮮國王的印章。
細細品味這份密函,雖然時隔一百二十幾年,也依然讓人心驚。這份密函里,對大清的敵意,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梢韵胂?,袁世凱看到這份密函,會震驚到什么程度。他是受李鴻章之命去監(jiān)管朝鮮的,出了這種事,他怎么向李鴻章交代?怎么向清廷交代?
盡管后來有史家懷疑,這份密函是什么人偽造的??僧敃r的袁世凱,當時的李鴻章,當時的清政府,都不相信是偽造的。由它而引發(fā)的種種反應,也都是真實的存在。所以我們現(xiàn)在也只能把它當作真的來看待。
8月13日,袁世凱給李鴻章發(fā)報,將朝鮮國王致俄國駐朝鮮公使的密函原原本本做了匯報。之后不長時間內,又連發(fā)五封電報,就密函事件,表達自己的看法,要旨是大清急速發(fā)兵入朝,發(fā)動一場政變,“廢此昏君,另立李氏之賢者”。
李鴻章沒有完全接受袁世凱的建議,只是同意出兵向朝鮮國王問罪,同時電囑大清駐俄國公使劉瑞芬,打探俄國政府舉動。在李鴻章看來,小小朝鮮“欲借外國以制中朝,何其夢夢”。
袁世凱在朝鮮也沒閑著,他公開向朝鮮國王詰問此事,弄得朝鮮國王驚慌失措,趕緊派大臣請求原諒。此時大清的海陸軍已經在問罪的途中了。袁世凱審時度勢,知道朝鮮無能,俄國一時也未必愿意挑起戰(zhàn)爭,而日本的軍力也不是大清的對手,索性給李鴻章發(fā)出第六封電報,說朝鮮“此時臣民交哄,舉國鼓沸,如有五百兵,必可廢王擒群小解津候訊”。就是說,把朝鮮國王和親俄派統(tǒng)統(tǒng)拿下,像當初對付大院君那樣,都送到天津去審訊。其實,這還是把朝鮮變成大清一個行省的思路,只是沒有明確說出來而已。
大清的海陸軍抵達朝鮮一事,被日本各家媒體大肆報道,一時輿論嘩然。奇怪的是,日本這回沒有立即行動,而是靜觀其變。
一個絕好的機會擺在大清面前,如果能抓住,也不失為亡羊補牢。但種種原因,如朝鮮的狡辯,俄國公使的威脅,北洋艦隊的長崎事件尚未平息等等,讓李鴻章和清政府再次息事寧人,以朝鮮派員帶國書到大清謝罪等條件了結此事。
不妨假設,如果日本處在大清的位置上,會怎么樣?答案不言而喻。
我不是在這里鼓吹“叢林原則”,但從晚清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整個世界都是弱肉強食的社會。你有機會掠奪而不下手,就只能等著別人對你下手。晚清的衰敗,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由此反證,袁世凱在當時,堪稱有勇有謀的干將,只是身為大清官員,其勇其謀,都不足以創(chuàng)建傲世的功勛。這一點,跟李鴻章的境遇,頗有些相似。
第二件大事,就是1894年的朝鮮“東學黨”起義。
袁世凱在平息朝鮮請求俄國保護事件之后,不再輕言廢除昏君和改為行省之類,可他對朝鮮的控制,一天也沒有放松。佐藤在《袁世凱傳》中記載,“但凡電政、郵船、造幣、借貸等權力,都一網打盡”,還能“用些小計謀來哄騙韓王,從而和韓王結好關系”,以至于忍不住說了聲,“袁世凱真是個能人”。有意思的是,最后這一句贊美,在佐藤的《袁世凱傳》中,出現(xiàn)多次。
遺憾的是,袁世凱這個“能人”,到朝鮮“東學黨”起事,日本借機邁出擴張步伐,對朝鮮對大清虎視眈眈的時候,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1894年5月初到5月底,起義軍先是占領全羅道,后又占領全州,朝鮮舉國動蕩。從這時起,袁世凱主要忙活三件事,一是跟李鴻章匯報朝鮮局勢,分析可能的走向;二是跟朝鮮交涉相關事宜;三是跟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反復糾纏。怎奈,這里還得引用歷史學家唐德剛的那句話,“形勢比人強”,日本的快速反應和大清的遲鈍,讓袁世凱漸漸絕望。6月3日還信心滿滿,電請李鴻章出兵朝鮮,到6月29日,就知道大勢已去,一天當中向李鴻章連發(fā)三電,請求回國。之后又多次電請回國,都被李鴻章拒絕。7月14日,氣郁成疾。16日,再次致電李鴻章,聲淚俱下:“凱等在漢,日圍月余,視華仇甚。賴有二三員可辦公,今均逃。凱病如此,惟有死,然死何益于國事,痛絕?!彼母笔痔平B儀也給李鴻章發(fā)電,陳述袁世凱的病情,李鴻章這才在18日同意袁世凱離開朝鮮。
這期間,有一封提出建議的電報值得注意。那時候,日軍在朝鮮已超過萬人,占據各個戰(zhàn)略要地,清軍卻偏駐牙山。袁世凱建議說,要么趕緊派兵到鴨綠江或者平壤,要么撤軍,否則,“釁端一成,即無歸路”。從此后事態(tài)的進展來看,這顯然是遠見。
7月19日,袁世凱離開漢城,搭乘英國軍艦回國。由漢城去港口的路上,還差一點被日本人暗殺。此前,日本人整天叫囂要殺掉袁世凱。
7月21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向李鴻章報到。這時候,日本還沒有在朝鮮動手,袁世凱的態(tài)度已經非常明確,直截了當提出,趕緊從朝鮮撤兵到鴨綠江,把朝鮮交給日本。
這個建議明顯是讓大清丟面子,不過,丟面子總比丟里子好得多。要是大清肯在日本面前丟一次面子,就不會有后來的《馬關條約》,局勢也不會變得糟糕透頂。
跟袁世凱的提議不約而同,還有身在朝鮮的太原鎮(zhèn)總兵聶士成,也在這期間提出清軍撤離朝鮮。
問題是,事情到了這一步,由不得袁世凱和聶士成,也由不得李鴻章。你以為李鴻章愿意打啊??汕逋炔康那遄h派主戰(zhàn),帝師翁同龢主戰(zhàn),光緒也主戰(zhàn)。他們聯(lián)合起來,把李鴻章罵得狗血噴頭,李鴻章也不能不戰(zhàn)。
這場史上著名的甲午戰(zhàn)爭,帶給袁世凱的,只能是一腔郁悶。
滿腔郁悶向誰訴
袁世凱的郁悶,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他由一個在朝鮮當了十年的資深“總理”,變成了一個“田徑運動員”。這個俏皮的說法,是我從端木賜香那里借來的。
袁世凱回到天津以后,清廷仍然不肯讓他閑著,給他委任了一個“前敵營務處”的官銜,也就是軍需官的角色。一種說法,是讓他去平壤。結果人沒到,就接到清軍在平壤大敗的消息。另一種說法,是直接派他到東北。兩種說法誰是誰非不重要,重要的是,清軍先是一路向祖國的方向狂奔,之后是在東北的遼闊大地上狂奔,袁世凱也只能狂奔。用端木在《真假袁世凱辨別》中的說法,“一句話,別說前線了,就是他這個搞后勤的,都快跑成田徑運動員了,從九連城到鳳凰廳,到遼陽,到新民廳,一直到山海關”。
別說是袁世凱那樣有雄心壯志的人,就是筆者這樣的凡夫俗子,狂奔幾個月,也難免心情郁悶。這算哪門子事啊,這是戰(zhàn)爭,又不是開奧運會。
袁世凱給弟弟的家書里說:“無謂之至,然也不敢啟齒請歸?!?/p>
袁世凱的郁悶里邊,當然會包括他在朝鮮歷時十年的心血付之東流,一點意義都沒有了。應了一句老話,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二是,袁世凱深刻認識到,大清的軍隊,完全不適應對外戰(zhàn)爭,即便是在國內戰(zhàn)場大出風頭的淮軍,也大大落伍了。
那么甲午戰(zhàn)爭期間的清軍,是個什么德行呢?
在這里,不妨借用英國傳教士麥高溫的眼睛來好好看看。在《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麥高溫這樣描述他所親眼看到的清軍:
鏡頭一:從外表上講,中國士兵看上去十分滑稽可笑,他們顯得并不威嚴,即使他們個頭很大,人們在看他們時總免不了流露出一種半帶鄙視和譏笑的神情。當官的沒有教過他們如何使自己顯得精明或表現(xiàn)出軍人的氣質。以西方的觀點看,他們從沒受過任何值得稱道的訓練。中國士兵沒有被要求站直、挺胸,以充分利用父母賜予的每一英寸高度。他們不必去學走正步,這免去他們精神上的折磨。對這塊土地上的士兵而言,這實在是一件幸運的事,因為他們原本對左腿和右腿的概念就混淆不清。
鏡頭二:士兵們不講衛(wèi)生,這實在是一件令人作嘔的習慣;士兵們對水和肥皂從來都報以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他們看上去骯臟而邋遢,好像從來都是穿著軍裝睡的覺;在南方一些省份,士兵是不穿鞋襪的。行軍時,他們穿草鞋,不行軍時,他們穿上天賜予的鞋——裸腳!
鏡頭三:觀看一隊執(zhí)行某種特殊任務的士兵行進,留意他們所裝備的武器裝備,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每個士兵都把槍扛在肩上,另外每人還配備了一把扇子。扇柄插在背后的衣服下,另一端伸出來,離耳朵很近,這樣在行進中就不會給他帶來不便。如果天熱,他們就把扇子打開蓋在頭上,并且用辮子將扇柄纏住,以便扇子的位置固定。另一件與扇子同樣重要的是竹煙槍。一想到煙槍,他們就恨不得把背上的長槍扔掉。為了不妨礙雙手的自由活動,他們把煙槍水平地插在背后的腰帶上。第三件重要的東西是雨傘。每個想體面一點的士兵都有一把雨傘。如果沒有雨傘,作為軍人的“勇”的品質就會受到質疑。中國人并不認為一個士兵被雨水淋濕會提高自己的尊嚴或是表示他的高效率。
鏡頭四:沿途的店主總是害怕軍人的到來,尤其是當這些軍人要去與敵人殊死搏斗時。如果軍人們駐扎的地方沒有營房,他們通常就住在當?shù)刈畲蟮乃聫R里,沒有人會認為這種做法有什么不妥。軍人們的到來對當?shù)匕傩諄碚f也是一件非??植赖氖隆S捎谲姽倏丝劭诩Z,所以士兵們唯一的發(fā)泄方式就是向無辜的老百姓泄恨,就連小雞都會在兇煞惡神的士兵面前驚恐地張著嘴,伸直翅膀落荒而逃??瓷先セ畋膩y跳的小豬也失蹤了。
好了,就抄寫這么多吧。這樣的軍隊,對付一下國內的老百姓還可以,指望他們去跟“歐化”的日軍作戰(zhàn),能有什么好果子吃。
麥高溫所見,是戰(zhàn)場之外的清軍。戰(zhàn)場的清軍又是怎樣的德行?
在袁世凱眼里,戰(zhàn)場上的清軍,連槍炮都不會使用。開戰(zhàn)時,所攜帶的炮彈不足用十分鐘;士兵用槍,只知道托平亂打,不會瞄準。
朝鮮戰(zhàn)役之后,各國駐朝鮮公使館的武官,這樣評價清軍:“作為遠東大國的國家軍隊,顯然不具備近代軍隊的素質。盡管清軍擁有洋式精良武器,但戰(zhàn)術陳腐,將官和兵士缺少軍人應有的斗志。成歡和平壤之戰(zhàn)一日即敗,潰不成軍,(證明)清軍是一支不堪一擊的軍隊。”(宗澤亞《清日戰(zhàn)爭》)
袁世凱算是一個懂兵的人,面對一支這樣的軍隊,不郁悶就怪了。
郁悶之后怎么辦?袁世凱心里藏不住話,他要發(fā)泄啊,逮著誰就跟誰傾訴。當然他不會跟草民傾訴,對牛彈琴的事,他不會去干。
甲午戰(zhàn)爭的硝煙還沒有散盡,袁世凱就到處吶喊,大清非得編練新軍不可!
小站練兵,“大展宏圖”
《馬關條約》的簽訂,讓大清一下子跌入深淵,面子和里子,都丟盡了。要說倒霉,沒有比李鴻章更倒霉的,變成舉國盡知的“賣國賊”,幾乎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有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甚至揚言,要砍了他的腦袋。
誰都不會想到,袁世凱的名聲,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竟然出口轉內銷,在國內爆響起來。
1895年4月,《馬關條約》的條文商定以后,大清全權談判代表李鴻章和日本全權代表伊藤博文、陸奧宗光,坐在一起聊天。李鴻章感嘆大清人才稀缺,伊藤問他:“袁世凱現(xiàn)在做什么事?”李鴻章答:“他現(xiàn)在謀個無足輕重的小差事?!币撂僬f:“以袁世凱的才能,只能做個無足輕重的小差事,怪不得沒有人才呢。”這場對話,都被李鴻章的書記官記錄下來?;貒?,李鴻章在談判期間所寫的日記和跟日方的對話,陸續(xù)在國內報紙上發(fā)表,大清朝野,一下子注意到袁世凱其人,都覺得既然伊藤這么說,那袁世凱是個人才無疑,很多人還要想方設法一睹他的尊容。
可以說,伊藤不經意的一句閑談,為袁世凱的命運轉機,又推了有力的一巴掌。
有史家貶低袁世凱,說他在甲午戰(zhàn)爭之后,拋開李鴻章,在朝中到處拉關系走后門,到處用銀子鉆營巴結,才謀得一個編練新軍的差事。
這事需要實事求是去分析?!恶R關條約》簽訂之后,李鴻章的名聲一落千丈,門前冷落,在朝中說話不好使了,袁世凱跟他說什么都是白說,他再賞識袁世凱,也無力提拔。在這種情況下,說袁世凱拋開李鴻章,倒是實情,可不拋開又能怎樣呢?說袁世凱到處拉關系走后門,表面上看,也不算錯。但他是用對時局的分析做主打武器來拉關系走后門的。他多次上書給帝師、軍機大臣李鴻藻,談自己對時局的看法和建議,當然也有個人的訴求。經端木賜香總結歸納,有六條內容,其中五條都是談論時局或者建議,最后一條是私情,親娘病了,請假回家看望一下。此外,他也跟皇帝嘚吧,長達一萬兩千字的大折子,《尊奉面諭謹擬條陳事件呈》,大談編練新軍等事,什么練兵十二條、儲才九條、理財九條、交涉四條。在榮祿授意下,還動手擬定《練兵要則十三條》《新建陸軍營制餉章》和《募訂洋員合同通稿》。日常跟朋友來往交談,包括書信,也免不了如此這般嘚吧嘚吧。1895年的袁世凱,不過三十六歲,都快變成祥林嫂了。至于說用銀子,我想大概也是實情。晚清社會的潛規(guī)則嘛,連左宗棠要面見皇上一次,太監(jiān)還要勒索三千兩銀子,不用銀子,門都進不去。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袁世凱能博得那么多大腕,如翁同龢、王文藻、張之洞、榮祿、恭親王、慶親王等一致保舉,說他沒用銀子,我還真就不信。不過想想也真是悲哀,一個人滿腔熱血要報效國家,還必須用行賄的方式來為自己鋪路,這樣的國家,豈有不亡之理?
關于袁世凱行賄上位之說,最有趣的是日本人佐藤筆下的故事。說甲午戰(zhàn)后,袁世凱心灰意冷,也沒個正經差事,同時不光手頭緊巴,還負債累累。一想,算了,到外商那里混個買辦干干吧??珊薜氖?,當買辦也要先交數(shù)萬的保證金。他給自己的好朋友王金凱寫信,王趕到天津,兩人商議。王的意思,當買辦沒前途,還不如花錢買官實惠。于是,由王出資,買通了慈禧太后身邊的大紅人李蓮英,經李蓮英一番撥弄,終于如愿以償,到小站公干去也。
其實,袁世凱到小站編練新軍,有大環(huán)境的原因,也有小運氣的原因。小的一面,是袁世凱在朝鮮時,就給朝鮮干過這行,有經驗。大環(huán)境的原因,跟朝野的清議有關。甲午戰(zhàn)敗,對大清的震動是空前的,比以往任何一次戰(zhàn)敗的震動都大。以前的對手是西方列強,這回是小日本啊,太刺激人了。社會上由此蔓延出一種揮之不去的恐慌感,在恐慌的同時,各種觀點也噴薄而出。主流觀點,是認為洋務運動破產了,“同治中興”是個肥皂泡?!袄铠櫿聣涯晔車乐丶模孜缰異u之失,令其落為夷人之笑柄。其后侈談洋務者,無人不遭人恥笑?!保ê季础段煨缏乃洝罚┐蠹疫B洋務都不敢談,只能談點別的。大致有兩種觀點,一種,咱大清的傳統(tǒng)文化和政體都是好的,就是軍隊不行,現(xiàn)在只需要一支跟國際接軌的軍隊;另一種,是說咱大清的政治體制不行,得像日本那樣實行立憲制。這兩種想法在清廷高層都得到支持,也都先后付諸行動。前者是編練新軍,讓袁世凱得以出人頭地;后者是1898年的戊戌變法。
袁世凱在小站練兵,也不是事事如意。大清的頑疾,不做事的人,總是喜歡跟做事的人擰著干。但總的來說,還算順利??蓢@的是,袁世凱編練出來的這支新型的近代軍隊,并沒有為大清建過多少功立過多少業(yè),只在袁世凱到山東當巡撫時,為剿滅義和團出過一點微力。八國聯(lián)軍攻打北京,這支部隊根本沒到過前線,只在慈禧太后回京途中,盡了一點護駕的忠心。但袁世凱借助這支部隊的力量,做出了一件前無古人的偉業(yè),那就是導致帝制的崩潰。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沒有這支部隊墊底,任憑袁世凱三寸不爛之舌,怎么嘚吧,帝制也不會垮臺。這個“大展宏圖”,嚴格說來,就是從小站練兵那一刻,埋下伏筆的。
至于袁世凱后來大發(fā)癔癥,搞了一出復辟帝制的鬧劇,那是他腦袋進水了,讓國人痛罵至今,也是活該。
參考書目:
1.《歷史不是哈哈鏡:真假袁世凱辨別》,端木賜香著,金城出版社,2012年。
2.《袁世凱傳:外國人眼里的袁世凱》,﹝加﹞陳志讓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
3.《袁世凱傳:一個日本記者三十年中國、朝鮮生活札記》,﹝日﹞佐藤鐵治郎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
4.《六十年來中國和日本》,王蕓生編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年。
5.《清日戰(zhàn)爭》,宗澤亞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
6.《絕版袁世凱》,張社生著,文匯出版社,2010年。
(照片摘自《1904-1905,洋鏡頭里的日俄戰(zhàn)爭》,圖為旅順港入口)
責任編輯 鐵菁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