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莉莉
水,是生命之源。因而,人類總是擇水而居。
我們這座城市的最初,也是從一條河流開始。常常會有第一次到我們這座城市的朋友問我:這里為什么叫漳州?一個城市的名字往往和它的歷史有關(guān)。有人說,城市的最初,是從一條街道開始,人們在街道兩旁安居、生活,人來人往中,時間沖刷下,街道變成了城市。不過,我總認(rèn)為,一個城市的起源,一定會有某些特定的理由,比如氣候,比如地形,比如土地的肥沃貧瘠,甚至某些說不清楚的玄機或奧秘。我們這座城市存在了一千多年,滄海桑田,白云蒼狗,漫長的光陰中它能留存下來肯定有什么緣由。追溯那些有記載的沒記載的印記、歷史,有些模糊,有些含混。清晰可辨的,是一條清濁交章的河流,和江邊一個叫做西林的村落。
從漳州市區(qū)往南,在距云霄縣城約三公里處,有一塊寬敞的沖積平原地帶,這就是西林村。這里依山傍水,林木蒼翠。村的北面有九座連綿起伏的山巒;走出村口,往東幾步就可以看到清澈見底的水流,江水自北向南繞過村邊,環(huán)顧西北面那些終年花果飄香的小山,然后,戀戀不舍地流向東海。一條江對北方的眷顧,和一個小村的古早味,就在江水、瓜果和小山各種傳說的交織中回旋,千年縈繞不去。
相傳,西林村原名“青獅洞”,曾是畬族村落,居住著盤、蘭、雷氏的族眾,他們居住山洞,捕食野味。云霄有一種很有名的小吃燒窯雞,就是用石頭烤熟的,想來和這個族群有些淵源。環(huán)抱村莊的幾座小山名字也起得古怪,有筆架、龜母,還有畬狗、燕仔、虎、牛,仿佛西游記中的虎怪牛魔龜精雌伏于此,那只鑿牙鋸齒、聲吼若雷、赤眉飄焰的青毛獅子怪呼之欲出。來自中原的軍隊收復(fù)了村落之后,將“青獅洞”更名為西林。其中一座形狀如覆鍋的小山,成了練兵場,后人稱之軍營山,其他山頭則被開發(fā)為“軍墾農(nóng)場”。龜母山盛產(chǎn)龍眼,幾百株樹干纏滿青藤和苔蘚的老龍眼樹,至今還在開花結(jié)果,果實甜潤,肉厚核小,據(jù)說是北京同仁堂制作名貴中藥的首選。另外幾座小山也種滿瓜果,當(dāng)?shù)靥赜械蔫凌?、金棗、楊桃,還有一種清甜的桶柑,都能在這里嘗到。
西林村隸屬火田鎮(zhèn)?;鹛镦?zhèn)位于漳江上游,古代水運發(fā)達(dá),西林古渡頭至今仍存在。云霄縣博物館館長湯毓賢研究員介紹說,此地東倚梁山而臨海,西有大峰和烏山山脈為屏,北有盤陀嶺、蒲葵山為障,便于駐軍指揮調(diào)度。當(dāng)年唐軍兵分三路建堡駐扎,上營建于岳坑,中營建于西林,下營建于修竹里(今前埔),三營相互策應(yīng),形成掎角之勢。
湯毓賢是史學(xué)專家,他從地理位置、軍事布局進(jìn)行權(quán)威考證,目光可謂穿透時空;而我是凡人,看到的只是眼前山色美景。那些一年到頭都有美味水果的山頭讓我垂涎,而繞村的水,潺湲從容,尤其回望北方那種款款深情,如少女明眸的秋波,美得讓我迷醉。
這綿延千年的江水,來自何方?史料說法不一,有說是平和大溪鎮(zhèn)靈通山絕壁下,也有說來自平和國強鄉(xiāng)大峰山的山凹中。明正德《大明漳州府志》記載:“西林溪水與銅山海潮交接,清濁相混而成章?!倍寮尉浮对葡鰪d志》表述則為:“北溪水渾。南溪獨清。雖海潮日再至而清濁自不淆,瀲滟成章?!庇幸馑嫉氖?,無論哪種說法,漳江都是由南北兩溪匯合,而且有清濁相交而成章。這種清濁兩股水源交匯的奇景,至今仍然可以在西林古渡口清楚地看到。
世界上會有兩條如此相似的河流嗎?我常常這樣問自己。每每站在江邊,總會有另一條清濁交匯的河流,向我奔騰而來……因而我固執(zhí)地相信,千里之外,一條名叫漳河的古老河流,一定與漳江,有著某種關(guān)聯(lián)。
在夕陽古厝影映間,在潺潺流水聲里,我聽見一句渾厚的帶有河南口音的感嘆:“此水如上黨之清漳。”
時光閃回一千三百多年前。公元669年,祖籍河南固始的歸德將軍陳政奉詔出任嶺南行軍總管,統(tǒng)率3600名府兵,自河南固始出發(fā),南下戍閩,以靖“蠻獠嘯亂”。當(dāng)時,遠(yuǎn)離中原的福建、廣東交界處的閩南封閉落后,被歷史典籍形容為“蠻獠之區(qū)、瘴癘之地”。這片人跡蕭然的地方,居住的是南蠻土著。南蠻的稱謂最早記載來自于《禮記》:“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边@些額頭有刺青的土著性格強悍,驍勇善戰(zhàn),攀爬如履平地、箭法無比精準(zhǔn)。在崇山峻嶺崎嶇坎坷的小道上,面對雕題、跣足者的負(fù)弩相迎,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陳將軍可謂孤獨無群,真有虎落平川的窘境。這支從平原長途跋涉而來的隊伍,無論曾經(jīng)多么精銳,終究還是寡不敵眾,在華安九龍山被“蠻獠”十八洞聯(lián)軍重重包圍,火速求援。隨即,朝廷再派陳政的兩位胞兄,率軍校及家眷共五千余人增援。陳政的老母親魏媽,以及剛滿13歲的兒子陳元光,也隨軍南下。
我不知當(dāng)年的高宗皇帝是怎樣的一種考量,把一個朝廷三品官員的家族,以這樣艱苦征戰(zhàn)的形式南遷。當(dāng)他下詔書給陳政的時候,就已經(jīng)斷了將軍的“后路”:“莫辭病,病則朕醫(yī);莫辭死,死則朕埋?!碑?dāng)平叛受阻,這個皇帝,派去增援的還是將軍的親兄弟,直至整個家族男女老幼!這段史稱“盡室南來”的遷徙,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南方山林潮濕幽暗,瘴癘橫行,不僅人煙稀疏,還有蚊蟲猛獸出沒。來自北方的將士及家眷水土不服,途中紛紛病倒,許多生命悄然隕落。中郎將陳敏和陳敷,還有他們的兩個孩子也先后染病身亡。未曾報國身先死,白發(fā)卻送黑發(fā)人。白發(fā)蒼蒼的魏媽,眼睜睜地看著愛子、孫兒,在自己的眼前相繼逝去,那是一種怎樣的無法言表的殘酷??!然而,軍中不可一日無將。72歲的魏媽,這位當(dāng)年與丈夫共同為建立大唐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開國元勛夫人,擦干眼淚,掩埋了兒孫,披上盔甲,臨陣掛帥,和孫子陳元光一起率部南下,直抵閩南,最終與陳政會師。
我不敢推斷,如果沒有魏媽決然掛帥,穩(wěn)定軍心,這支沒有將領(lǐng)的隊伍,會有怎樣悲慘的結(jié)局?而如果沒有后援,陳政率領(lǐng)的府兵被“蠻獠”圍困3個月后,會不會彈盡糧絕,或投降或自盡?誰說戰(zhàn)爭讓女人走開,腥風(fēng)血雨的險境中,她們一樣挺身而出,義無反顧。關(guān)于魏媽,史上沒有很多記載,對她的紀(jì)念,規(guī)模最大的是固始安陽山大山奶奶廟,還有云霄仙人峰半徑山的魏媽紀(jì)念堂,以及閩臺一帶的魏媽廟。我去過大山奶奶廟,也去過半徑山魏媽紀(jì)念堂,它們遙遙相望,一樣的安靜、肅穆、古樸,任千年的月光和霜雪浸潤。深藏在靜寞中,更容易讓人懷想、思念。她沒有后世人編寫的百歲佘太君那樣的傳奇,那樣的光彩奪目,然而,她統(tǒng)帥府兵,遷徙家族,輔助兒孫在閩南開疆拓土,教化民風(fēng),安撫百姓,促進(jìn)民族融合的巾幗英雄形象,深深地印在她的家族后代、印在漳州人民、印在臺灣同胞心中。她沒有消逝,她真切地存在。歷史,不需要粉飾。
魏媽率領(lǐng)的援軍和陳政的隊伍在九龍山會合后,士氣大振,一路攻克關(guān)隘侗寨,直至進(jìn)入云霄安營扎寨。歸德將軍與母親、兒子團(tuán)聚,喜極而泣又悲從中來。兩位兄長撒手西寰,猶如手足痛斷,這樣的傷痛讓將軍在看到那條江的時候,洶涌而來。那是一條名叫綏安溪的河流,將軍在渡過這條河流的時候掬水而飲,一樣的清澈甘甜,一樣的南清北濁兩溪交匯,將軍恍然回到故鄉(xiāng),父兄朝自己張開臂膀……“此水如上黨之清漳”。將軍說與身邊的母親與兒子,仰天長嘆,遙遠(yuǎn)的漳河模糊了他的雙眸……
? ?“居太行之巔,葉形最高,與天為黨,故名上黨?!鄙宵h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處,因其高踞險要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曾有“得上黨而望中原”之說。將軍年輕時曾隨父親陳犢在李世民麾下征戰(zhàn)上黨漳河流域,攻克臨汾等郡,官拜左郎將。上黨是古老的漳河的源頭。漳河貫穿晉、冀、魯、豫四省,有清濁兩大水系。清漳河發(fā)源于太行山,經(jīng)山西省晉中市流入河北省,在涉縣的合漳村與自西而來的濁漳河匯合,形成漳河。
喝著漳河水長大的將軍,血液里盛滿中原漢子叱咤風(fēng)云的豪氣,也飽含離家游子難舍的思鄉(xiāng)情懷。昔日,他隨父策馬揮戈于漳河之畔,為家國立功;今朝,他率眾銜命南下,歸期遙遙。“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令將軍魂牽夢繞。上黨已經(jīng)遠(yuǎn)去,漳河卻在心里。面對這條南清北濁匯合成章的江水,將軍百感交集,他明白,他必須在這里安營扎寨。老母親在西林,幾千將士和家眷在西林,他要給母親,給幼子,給將士及眷屬一個家……
綏安溪有了新的名字:漳江。漳江和漳河,閩南與中原,因了一位將軍,因了幾千將士,奔流跨越兩千公里,交匯融合,隔空一體。那一刻,將軍知道,回不去了,故鄉(xiāng),已成為有月亮的晚上的一種悵惘……
戍邊八年,積勞成疾的將軍在火田病逝。翌年,將軍夫人司空氏,也追隨丈夫而去。陳元光含淚揮鍬,親手把父母合葬在離西林村不遠(yuǎn)的云霄山麓,并結(jié)廬守墓。青山有幸埋忠骨,云霄山因此得名將軍山。每逢中秋佳節(jié),一輪皓月依依垂懸山巔正中,倒影游弋于山下大龍湖,被譽為“將軍掛月”。這奇景讓人生出許多念想:是寂寞嫦娥為將軍長舒廣袖,還是明月清輝送將軍千里魂歸?
人世間,有些東西可以改變,而有些東西亙古永恒,比如鄉(xiāng)愁?!罢l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一曲《春夜洛城聞笛》,悠悠吹奏了百年千年,思?xì)w不得歸,誰解個中愁滋味?
有最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人的幾十種情緒中,悲傷持續(xù)時間最長,是其他情緒的240倍。陳將軍年輕喪父,中年葬兄,多年戍邊……他壯年辭世,誰說沒有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呢?
陳政逝世之后,陳元光承襲父職,在祖母魏媽輔佐之下,徹底平定叛亂,開辟家園,建章立業(yè)。他奉行“靖寇患于炎荒,奠皇恩于絕域”的懷柔政策,實行團(tuán)結(jié)教化。為了確保閩南一帶長治久安,陳元光又于唐垂拱二年(686年)上書朝廷,請求建立州縣。據(jù)民國版《云霄縣志·建置沿革》載:“唐垂拱二年,元光請于泉潮間建一州,以抗嶺表。朝廷以元光父子入牧茲土,令其兼秩領(lǐng)州,并給告身,即屯所建漳州郡。領(lǐng)漳浦、懷恩二縣。故城在梁山腳下,今云霄西林村?!毕鄠鳎@個“即屯所建郡”的“屯所”,就是現(xiàn)在的西林村。西林村地處漳江之畔,故州以江得名“漳州”。從此,來自中原大地的府兵們,化刀劍為犁耙,屯田建堡,興修水利,興農(nóng)積粟,通商惠工。陳元光還鼓勵沒有成家的將士與當(dāng)?shù)氐拿衽ɑ椋珜?dǎo)“男生女長通蕃息,五十八氏交為婚”,從血緣親情方面維系民族團(tuán)結(jié)。傳說,當(dāng)?shù)赜幸环N風(fēng)俗:新娘在披上紅色嫁衣之前,貼身必穿一襲純白衣褲。這身白衣意在紀(jì)念與唐軍對峙戰(zhàn)死的父兄,而紅裙則標(biāo)志自己即將嫁與唐兵、開始新生活的喜慶。生活總要繼續(xù),戰(zhàn)爭有時難分對錯。在長達(dá)150年的時間里,陳家六代,前赴后繼,有多人在南遷和平叛中捐軀,先后有四代人曾任漳州刺史。他們開啟了閩南文明史的新紀(jì)元,也延續(xù)了閩南與中原的文化脈絡(luò)和血緣傳承。
如果說,陳政將軍當(dāng)年一聲喟嘆,把漳河匯入漳江,播下的是一顆鄉(xiāng)愁的種子,那么,隨著武后的一紙敕令,漳州,從此鑲在了大唐帝國的版圖上,也同時嵌入了中原87姓子民無盡的鄉(xiāng)愁……
固始已遠(yuǎn),漳江相伴。開漳將士們把鄉(xiāng)愁化為對新建家園的愛,播灑在閩南這塊陌生的土地上。他們燒荒播種,開墾了萬畝田園,于是有了“火田”;他們開辦學(xué)堂,傳播中原文化禮教,于是有了“唐化里”;他們把家鄉(xiāng)地名刻在新建的祠堂里,于是有了“故始”、“光州”、“浮光世澤”的牌匾……中原故里的點點印記,在這里留存,陌生的山山水水,有了家的色彩……
陳氏父子開漳的這段功勛歷史上雖有不少追封,可是無論新舊《唐書》,對此事跡均無記載,因而后人對這段史事說法不一,尤其一些專家學(xué)者對漳州最早建置州郡的地點提出異議,眾說紛紜。其實也不必太在意哪種說法更準(zhǔn)確,那些點將臺、城門匾、浮雕、牌樓等古城遺跡已大量零碎。斯人遠(yuǎn)去,原景更迭。千年浮塵中,往事如煙如霧。把刨根究底的事讓史學(xué)家們?nèi)プ霭?,我們只需記住,一千多年的古城,承載了中原和漳州地緣、血緣,承載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早就是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古郡情結(jié),足矣。
傳說中有三十年之久的州治,給西林留下了大量的遺址,如東門甕、壕溝等,其中“蔡總兵寨”的基址保存完整,殘存一堵堅如磐石的古城墻頭。 “軍營巷”、“糧倉”、“鹽館”、“尚書府”等古地名,也一直保留至今。
在西林村的西南面,有一座夯墻斑駁風(fēng)化的方形老宅,據(jù)說這就是當(dāng)年漳州首任刺史陳元光辦公的衙署。土生土長的西林村書記張銘超告訴我們,從小就聽村里長輩們說,這座衙署原來有三開間,有大堂、大埕、儀門,還有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分列的耳室,以及獄司監(jiān)房、內(nèi)衙等,占地約一千二百平方米。歷經(jīng)千年的時光侵蝕,很多房間都已經(jīng)倒塌,唯地上幾條約6米長1米寬的長方型石條地板,依舊光亮溫潤,和歷經(jīng)風(fēng)雨屹立不倒的主墻一起,向世人展示著這里曾經(jīng)的恢弘。環(huán)顧四周,殘墻斷垣間,陳家將士指點江山胸懷社稷的言談心跳似乎還在回蕩,而眼前一片荒蕪,斑駁不堪,一根根橫梁歪斜交錯,靜默中透露著遠(yuǎn)久與蒼涼。當(dāng)年的府衙如今已成廢墟,曾經(jīng)的輝煌喧囂,在朝代更迭中悄無聲息地冷清,被瓦礫和荒草漸漸掩埋,讓獨立在秋風(fēng)蕭瑟中的我,滄桑滿目,悲愴扼腕。
古城基的遺址在西林村多處可見,有些地段,如南城段和西北城段還遺存部分城墻。傳說中當(dāng)年陳元光的練兵指揮臺,如今僅殘存一堵約5米高,1米厚的墻體,被叢生的雜草包圍著。而炮臺、演兵壇、點將臺等舊址,也難覓蹤跡,唯有黃皮果樹和不知名的青藤仍郁郁蔥蔥地長著。也許是當(dāng)年在這里操練的多是年輕的將士,他們陽剛的汗水深深浸透這一方土地,所以這里的樹木青草特別翠綠旺盛,充滿其他地塊不曾有的氣場,讓后世尋來的人們生出一些唏噓感慨。
村的東頭有座五通廟,相傳是唐朝以前原住民所建。原來廟內(nèi)的石柱有盤、藍(lán)、雷氏捐舍字樣,可見唐軍入閩時,此地真有畬民居住。陳將軍從中原攜帶漢代名將周亞夫香火至此,塑像供奉于廟中。廟前有一顆巨大的古榕,傳說也是唐軍將士栽種,歷經(jīng)千年,依舊挺拔壯碩。我相信它會一直一直站在這里,因為它是一棵沒有年輪的鄉(xiāng)愁樹,永遠(yuǎn)不會老去……
村的北面,是多年前重新翻修的上林圣宮,前殿祀奉開漳圣王陳元光,后殿供奉南海觀音。占地1600平方米,終日香火繚繞。每年元宵節(jié),這里都會舉辦場面盛大的“圣王巡安”民俗活動 ,包括抬神像巡游各村莊的“巡城”, 獻(xiàn)供禮拜的“鑒王”,抬神像賽跑的“走王”。抬神隊伍鼓樂喧天,鑼鳴笙悅。所到之處,鞭炮爭鳴,供品如山,香案延綿。這種禮俗整整流傳了一千多年,莊重神圣。人們深信,開漳圣王一直在這里“巡城”和視察,保境安民,而百姓們用自家生產(chǎn)的酒菜牲畜祭拜祖先,讓先輩知道后代生活富足,五谷豐登。
村南邊是張氏家廟孝思堂,祀奉開漳將領(lǐng)張虎的后裔張元甫。家廟頗有氣派,占地1008平方米,雕梁畫棟,鐫柱刻楹,懸掛張氏歷代進(jìn)士及職官匾額多方。張銘超告訴我,跟隨陳政父子南下有58姓府兵,加上家眷的姓氏,共有87姓子民,大都在云霄安家落戶。他們開基建宅,按照中原姓氏的習(xí)慣聚居,于是有了西林的張氏家廟、陽下的方氏家廟、下樓的吳氏家廟和陳岱的陳氏家廟。
《新唐書·兵制》上說,“蓋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勢三變,其始盛時有府兵……”也就是說,府兵制是盛唐兵制,也是西林人的榮耀與驕傲?!拔覀兾髁执宕蠖夹諒?,這個張姓就是跟陳將軍南下的58姓唐朝府兵中的大姓之一?!?張書記話語中不無炫耀?!拔铱墒钦嬲年愒獾暮笠?,我父親專門研究過,我們是有族譜的!”火田鎮(zhèn)的陳鎮(zhèn)長,更是一臉的自豪。府兵們的后裔移居臺灣、東南亞以及歐美各地后,也以“唐人”自稱,并把當(dāng)時強盛的大唐江山稱為“唐山”。從大陸移民到臺灣開基的歷險,則被稱為“唐山過臺灣”。我想起漳州市區(qū)頗具規(guī)模的漳臺族譜館,那里收藏展示漳臺族譜一千二百多部,臺灣現(xiàn)有一百個大姓中,大部分都能在那里找到族譜?!鞍殡S漳籍移民的足跡,閩南文化族群在海外延續(xù)著原鄉(xiāng)文化情結(jié),熔鑄為唐山文化鏈接,拓展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展示了閩南文化的恒久魅力。因此,所謂唐山過臺灣,實際上就是漳州過臺灣?!睖官t如是說。
確實,在當(dāng)?shù)厝说男睦铮髁帜酥琳麄€云霄縣,是一處圣地。正是陳氏父子入鎮(zhèn)閩南,開創(chuàng)了漳州文明的發(fā)展史?!疤剖窡o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漳州人民以修廟供奉的這種古老的方式,紀(jì)念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在漳州,奉祀開漳圣王及其將佐的“圣王廟”就有一百多座。伴隨著開漳府兵的子孫后代移民臺灣以及海外的足跡,被奉為“開漳祖廟”的云霄威惠廟,更是香火遠(yuǎn)播,僅在臺灣各地的分廟就達(dá)三百多座。
廟在,祖先在;魏媽在,家就在。每當(dāng)夜雨敲響屋檐,鄉(xiāng)愁如約而至?xí)r,燃一炷清香,精神就有了底氣,有了依托。再陌生的城鎮(zhèn),再不安的角落,只要廟在,就有一份踏實的熟稔,一份歸宿的淡定。
如今,每年一度的“海峽論壇”期間,都有大批臺灣的漳籍后裔來到云霄尋根訪祖,將軍山下,海峽兩岸開漳圣王文化節(jié)已舉辦多屆,在臺灣掀起一次又一次文化尋根潮。有資料統(tǒng)計,近十五年來,前來云霄尋根謁祖的臺胞就有八萬多人次,到漳州族譜館對接的臺灣姓氏達(dá)八十多個、數(shù)十萬人。
當(dāng)鄉(xiāng)愁不再是余光中先生筆下那一枚郵票、一張船票時,多少人越過了淺淺的海峽,來尋找祖先的墓地,查訪自家的族譜,這是鄉(xiāng)愁,更是依戀。故土是根,故鄉(xiāng)是本,有了根的牽絆,心不再空蕩,腳步也不再彷徨。
有官方消息稱:當(dāng)?shù)卣媱澔I建一個大型的開漳圣王文化公園,而西林村的古郡遺址修復(fù),已列入首期工程。云霄縣的領(lǐng)導(dǎo)說,西林漳州故城重建工程將遵循“存古、復(fù)古、創(chuàng)古”的建設(shè)理念,以“漳臺緣,兩岸情,祖根地,唐風(fēng)頌”為形象定位。我們有理由期待一座古城的再生,可是我卻又忙不迭多拍了幾張古城墻、古郡的照片。遺址雖然殘破,卻散發(fā)出歷史的神韻,是未加修飾的原物,浸透陳年的痕跡,裸露歲月的本真。我害怕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古村成為現(xiàn)代建筑師們抒情寫意的載體,金碧輝煌的雕梁飛檐吞噬了灰頭土臉的廢墟,聞不到前朝的氣味,歷史的風(fēng)雨,成為導(dǎo)游嘴里輕描淡寫的字句?;赝l(xiāng)愁是人們對故土文化的眷戀,古村落包含貯藏的不僅是歷史,更有大到一個民族、小到一個家族的發(fā)展脈絡(luò)精神信息,是心靈的故園。故園在,我們才能在辛勞疲憊時有棲息港灣,在奮力前行時有足夠底氣。
我徜徉在依舊壯觀的西林古渡口,一抹斜陽悠悠照著,樹影蔥蘢,江水蕩漾。那些花崗巖石階,歷經(jīng)千年風(fēng)雨侵蝕和水流的潤澤,蒼勁古樸晶瑩透亮,它執(zhí)著地守候在這里,向世人展示一個時代的存在。漳河和漳江,從遠(yuǎn)古洪荒奔騰而來,在廣袤壯美的中華大地融合匯流,任朝代更替歷史變遷,兀自重復(fù)著民族樂章的旋律。
清風(fēng)徐來,側(cè)耳傾聽,有清亮的聲音在海峽上空回蕩:“元光之光,非陳姓一姓之所私有,當(dāng)以漳民之所有;非漳民之所有,當(dāng)以臺民之所有;非臺民之所有,當(dāng)宜國人之所共有……”這是鐫刻在臺灣高雄鳳邑開漳圣王廟碑上的文字,這是銘記在兩岸百姓心中的碑文。我突然感到,時光可以吞噬和摧毀曾經(jīng)的府衙與城墻,吞噬和摧毀不了的,是那種開天辟地的威武雄風(fēng),那種將軍山一樣的氣概。開漳將士們的形象和他們的豐功偉績,已經(jīng)沉入歲月的深處,但他們堅強與勇敢的性格和精神氣質(zhì)融進(jìn)了后代的血液,在兩岸人民的血脈中延伸擴展著,一代,又一代。
責(zé)任編輯 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