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 陳家林, 劉滿門, 張吉明, 孫旭東, 謝明
(1.昆明貴金屬研究所稀貴金屬綜合利用新技術(shù)國家重點實驗室,昆明650106;2.東北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沈陽 110819)
對于擔負分斷、接通、承載電流作用的電接觸材料而言,要求其具有高的導電率、合適的硬度、低的溫升和侵蝕量以及優(yōu)異的抗熔焊性能.采用內(nèi)氧化法制備的銀金屬氧化物復合材料便是一類使用最為廣泛、具有較好綜合性能的重要電接觸材料[1-5].設(shè)計銀基電接觸材料的化學組成時,金屬氧化物的種類選擇是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參數(shù).大量實驗證明,金屬氧化物顆粒與Ag界面的浸潤性、氧化物顆粒尺寸以及顆粒在Ag基體中的分布狀態(tài)均會顯著影響銀基電接觸材料的加工性能和電接觸性能[6-12].目前,國內(nèi)外商用銀基電 接 觸 材 料 選 用 較 多 的 是 CdO、SnO2、CuO、ZnO、In2O3等金屬氧化物[13].金屬氧化物的單一或復合添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Ag的硬度、耐磨性、抗電弧侵蝕性和抗熔焊性,卻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Ag的導電率、加工性;增大了Ag的接觸電阻和溫升.只有選擇合適的氧化物顆粒種類,精確控制其尺寸大小以及使其均勻分布于Ag基體中,才能制得綜合性能優(yōu)良的銀基電接觸材料[14-17].然而,關(guān)于金屬氧化物種類對銀基電接觸材料組織和性能關(guān)聯(lián)性的研究并不多,將幾種金屬氧化物放在一起進行綜合比較的文獻報道也非常少見.
鑒于此,本文選擇比較常用的3種金屬氧化物,即 SnO2、CdO、CuO,作為銀基體增強相,采用加壓內(nèi)氧化法在Ag基體中原位生成金屬氧化物顆粒,從而制得銀金屬氧化物復合材料.比較研究3種金屬氧化物對銀基電接觸材料組織和綜合性能的影響,以期為工業(yè)化生產(chǎn)銀金屬氧化物電接觸材料提供實驗指導.
選用純度均為99.99%的金屬作為合金化元素,配成Ag-10Sn、Ag-10Cd和Ag-10Cu合金(質(zhì)量分數(shù)).合金在GP30-CW 7型高頻感應(yīng)熔煉爐中熔煉,利用電磁攪拌作用使其快速合金化,熔煉溫度為1 120℃,真空度為1×10-2Pa,使用氧化鋁坩堝和水冷銅模.合金鑄錠經(jīng)多道次拉拔獲得直徑為1.48mm絲材,并將合金絲材置于VHA-446型真空熱處理爐中進行600℃/3 h的均勻化處理,真空度為1.5×10-2Pa.將均勻化處理后的合金絲材置于自主設(shè)計和制造的井式JAN-1200型氧化爐中進行加壓內(nèi)氧化處理,內(nèi)氧化工藝為850℃/6 h,氣氛氧壓為2 MPa,制備出Ag-SnO2,Ag-CdO和 Ag-CuO復合材料絲材并取樣備用.經(jīng)美國熱電X-射線熒光能譜儀測定,Ag-SnO2復合材料中SnO2質(zhì)量分數(shù)為9.88%,Ag-CdO復合材料中CdO質(zhì)量分數(shù)為9.87%,Ag-CuO復合材料中CuO質(zhì)量分數(shù)為7.23%.剩余的復合材料絲材于YFC-16冷鐓復合觸點機上制備出鉚釘觸點.在ASTM型電接觸材料測試系統(tǒng)上對復合材料鉚釘觸點進行電接觸試驗,負載條件為220 V/10 A,接觸頻率為60次/min,分斷操作次數(shù)為10 000次.
在Leica DM 4000M型金相顯微鏡上觀察復合材料絲材加壓內(nèi)氧化后形成的金屬氧化物顆粒的大小、形貌和分布特征;在島津S-3400N型掃描電子顯微鏡上對鉚釘樣品電接觸試驗后的表面形貌進行分析;在島津HMV-FA2型智能顯微硬度計上測試樣品的顯微硬度,載荷為1.961 N,保壓10 s,取5次測試的平均值;利用FD101型導電率測量儀測定試樣的導電率,儀器測量精度為±0.1%IACS,取3次測試的平均值;采用精度1mg的EA-320A型電子天平稱量鉚釘觸點的電接觸試驗操作前后的質(zhì)量.
加壓內(nèi)氧化法是獲取氧化物顆粒增強金屬基復合材料的一種常用工藝方法,提高氧壓力,有利于氧更好地進入基體內(nèi)部,并與基體內(nèi)部的金屬元素發(fā)生選擇性氧化.圖1所示為相同制備工藝制備的銀金屬氧化物復合材料的顯微組織照片,其中圖1(a)為Ag-SnO2復合材料;圖 1(b)為 Ag-CdO 復合材料;圖 1(c) 為Ag-CuO復合材料.由圖1(a)可以看出,加壓內(nèi)氧化法制備Ag-SnO2復合材料的組織均勻性最好,選擇性氧化反應(yīng)形成的SnO2顆粒粒度細小,在Ag基體中分布彌散而均勻,氧化顆粒形貌為近球形,未見明顯顆粒集聚區(qū)域.內(nèi)氧化反應(yīng)是在高氧壓(2 MPa)條件下進行的,氧容易擴散進入Ag-Sn合金絲材內(nèi)部并與內(nèi)部的Sn元素發(fā)生原位氧化反應(yīng)生成氧化物顆粒.Ag-SnO2復合材料中SnO2的質(zhì)量分數(shù)達到9.88%,制得的復合材料組織中無明顯貧氧化層.由圖1(b)可以看出,加壓內(nèi)氧化法制備Ag-CdO復合材料的組織中,金屬氧化物顆粒主要沿基體組織的晶界生成,在晶界處留下不連續(xù)條狀氧化物顆粒聚集,晶粒內(nèi)部也生成有相對細小的CdO顆粒.由于晶界是短路擴散的通道,氧原子在晶界處的擴散速度比其在晶內(nèi)擴散的速度要快,因此會在晶界處優(yōu)先形成氧化物顆粒.所制得的Ag-CdO復合材料中CdO的質(zhì)量分數(shù)也達到了9.87%,基本實現(xiàn)了合金元素Cd的擇優(yōu)氧化.由圖1(c)可以看出,加壓內(nèi)氧化法制備Ag-CuO復合材料的組織中,氧化反應(yīng)生成的CuO顆粒容易出現(xiàn)區(qū)域式聚集和長大,即由絲材表面至其心部,存在氧化物顆粒的分布梯度,越進入基體內(nèi)部,CuO顆粒的含量越小.這是由于先生成的CuO容易形成緊密的氧化層結(jié)構(gòu),增大氧向合金內(nèi)部擴散的阻力,導致氧化物出現(xiàn)梯度分布.Ag-CuO復合材料中CuO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7.23%,可知仍有部分Cu元素未實現(xiàn)氧化,因而在絲材心部有明顯的貧氧化區(qū)域.
圖1 3種銀金屬氧化物復合材料的顯微組織
表1給出了加壓內(nèi)氧化法工藝制備的3種銀金屬氧化物復合材料的基本性能指標.從表1可以看出,加壓內(nèi)氧化法制備的Ag-SnO2復合材料的顯微硬度值最大,Ag-CdO復合材料次之,Ag-CuO復合材料最??;而Ag-CuO復合材料的導電率最高.結(jié)合前面材料的微觀組織可知,加壓內(nèi)氧化法制備的Ag-SnO2復合材料,其基體組織中,SnO2顆粒的尺寸細小、分布均勻,能夠起到強烈的彌散強化作用,且氧化物顆粒的生成也較為完全,因而其顯微硬度最大.Ag-CdO復合材料中CdO顆粒主要分布在晶界上,對基體的強化作用稍小,故其顯微硬度值略低.Ag-CuO復合材料中的氧化物顆粒存在梯度分布,材料內(nèi)部出現(xiàn)貧氧化區(qū)域,因而其顯微硬度值最小.Ag-SnO2、Ag-CdO和Ag-CuO 3種復合材料中氧化物質(zhì)量分數(shù)分別為9.88%、9.87%和7.23%,轉(zhuǎn)化為體積分數(shù)后分別為14.24%,12.50%和11.49%.加壓內(nèi)氧化法制得的Ag-CuO復合材料導電率最高,正是因為在上述3種復合材料基體中,其內(nèi)部氧化物顆粒體積分數(shù)最小,對電子的散射作用小,電子通過材料內(nèi)部進行傳輸受到的阻力較小,因而呈現(xiàn)出最高的導電率,為75.9%IACS.
表1 加壓內(nèi)氧化法制備銀金屬氧化物復合材料的性能
觸點的電弧侵蝕是指觸點表面受電弧熱流輸入和電弧力作用,觸點表面的材料以蒸發(fā)、液體噴濺或固態(tài)脫落等形式脫離觸點本體的過程.電弧侵蝕的嚴重程度可以用觸頭的失重情況來進行考察,同等條件下,失重越大,材料的耐電弧侵蝕能力越差.溫升是指觸頭通電后產(chǎn)生電流熱效應(yīng),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觸頭表面的溫度不斷地上升直至穩(wěn)定,而高出工作環(huán)境的溫度.材料電接觸面的溫升越低,說明材料在長時間服役時的穩(wěn)定性越好.表2給出了3種銀金屬氧化物電接觸材料鉚釘樣品在220 V/10 A條件下經(jīng)分斷-閉合操作后觸頭總失重和平均溫升情況.由表2可以看出,隨著電弧侵蝕試驗操作次數(shù)的增加,3種復合材料觸頭的失重不斷增大,其中Ag-SnO2復合材料的失重情況相對最低,經(jīng)10 000次分斷-閉合操作后,其失重僅為137 mg.因此綜合比較3種銀金屬氧化物復合材料,Ag-SnO2復合材料具有最好的耐電弧侵蝕性能.從觸頭服役的穩(wěn)定性上分析,Ag-SnO2復合材料的溫升最低,故其長時間服役時對觸頭周圍環(huán)境的熱效應(yīng)影響較小,可以保證元器件長時間工作的穩(wěn)定性.對于功率較大、觸頭較多、密封環(huán)境下的元器件,宜選用溫升較小的觸頭材料.
表2 銀金屬氧化物材料的電接觸性能
圖2給出了在220 V/10 A負載條件下,經(jīng)10 000次分斷-閉合操作后,加壓內(nèi)氧化法制備的3種銀金屬氧化物材料鉚釘樣品觸點表面形貌SEM圖片,其中圖 2(a)為 Ag-SnO2材料;圖 2(b)為 Ag-CdO 材料;圖 2(c)為Ag-CuO 材料,數(shù)字 1,2分別對應(yīng)低倍和高倍照片.加壓內(nèi)氧化法制備的3種銀金屬氧化物材料宏觀上觸頭表面形貌差別不大,均由中心電弧侵蝕區(qū)和邊緣噴濺區(qū)2部分組成.但是,經(jīng)高倍放大后可以發(fā)現(xiàn),3種材料中心電弧侵蝕區(qū)的表面微觀形貌差別較大.Ag-SnO2和Ag-CdO觸頭電弧侵蝕表面光滑、均勻,表現(xiàn)為漿糊狀結(jié)構(gòu).這是在電弧作用下,觸點接觸表面的基體Ag發(fā)生熔化、噴濺后,附著于觸頭表面而形成的,各Ag熔池區(qū)域相互黏連在一起,之間無明顯的界限.而Ag-CuO觸頭電弧侵蝕表面較為坑洼和粗糙,甚至可以觀察到明顯的微裂紋.微裂紋是在焦耳熱及電弧的綜合作用下,觸點表面Ag熔池從外界吸收大量空氣,當電弧熄滅后,熔池的溫度迅速降低,導致空氣在熔池中的溶解度也隨之降低,氣泡從熔池內(nèi)部逸出,由于熔池表面張力的作用使氣泡剛到熔池表面就破裂,從而在觸頭表面形成微裂紋.3種材料的電弧侵蝕微觀形貌說明,Ag-SnO2和Ag-CdO觸頭在電弧侵蝕與機械力共同作用下,材料的噴濺較為均勻,耐電弧侵蝕能力強,而Ag-CuO觸點噴濺比較劇烈,耐電弧侵蝕能力相對較弱.
圖2 加壓內(nèi)氧化法制備的3種銀金屬氧化物材料觸頭電弧侵蝕形貌
1)加壓內(nèi)氧化制備的3種銀基金屬氧化物復合材料中,Ag-SnO2材料的組織均勻性最好,Ag-CdO材料中氧化物顆粒主要沿晶界生成,而Ag-CuO材料中由絲材表面至其心部存在氧化物顆粒的分布梯度;Ag-SnO2復合材料的顯微硬度值最大,Ag-CuO復合材料最??;而Ag-CuO復合材料的導電率最高.
2)在220 V/10 A負載條件下經(jīng)10 000次分斷-閉合操作后,Ag-SnO2復合材料觸頭的失重最小,平均溫升最低,在上述3種材料中,具有最好的耐電弧侵蝕性能.
3)電弧侵蝕后,3種材料觸頭宏觀形貌均由中心電弧侵蝕區(qū)和邊緣噴濺區(qū)2部分組成.但是,Ag-SnO2和Ag-CdO材料的觸頭表面光滑、均勻,而Ag-CuO材料表面坑洼、粗糙.
[1]劉海英,王亞平,丁秉鈞,等.納米AgSnO2觸頭材料的制備與組織分析[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02,31(2):122-124.
[2]古映瑩,宋豐軒,楊天足,等.Ag/SnO2電接觸材料的制備及燒結(jié)條件對密度的影響[J].粉末冶金材料科學與工程,2007,12(1):39-43.
[3]王松,付作鑫,王塞北,等.銀基電接觸材料的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貴金屬,2013,34(1):79-83.
[4]Lorrain N,Chaffron L,Carry C,et al.Kine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nanocomposite powder Ag-SnO2prepared by reactive milling[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2004,367:1-5.
[5]Wang S,Zheng T T,Xie M,et al.Internal oxidation thermodynamics and isothermal oxidation behavior of AgSnO2electrical contactmaterials[J].Rare Metal Material and Engineering, 2014,43(4): 796-798.
[6]周兆鋒,甘衛(wèi)平.AgSnO2觸頭材料的研究進展[J].稀有金屬與硬質(zhì)合金,2004,32(2):53-56.
[7]符世繼,謝明,陳力,等.合金粉末預氧化法制備Ag-SnO2-Y2O3電接觸材料的研究[J].稀有金屬,2005, 29(4):448-451.
[8]吳春萍,易丹青,陳敬超,等.銀稀土氧化物電接觸材料的組織與物理性能[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8(2):232-237.
[9]王松,鄭婷婷,張吉明,等.退火溫度對AgSnO2Y2O3電接觸材料組織與性能的影響[J].煙臺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版),2014,27(3): 206-210.
[10]Swingler J,Sumption A.Arc erosion of AgSnO2electrical contacts atdifferent stages of a break operation[J].Rare Metals, 2010, 29(3): 248-254.
[11]Wang X H,Zou JT,Liang SH,et al.Effectof Y2O3addi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density of AgSnO2contact material[J].Journal of Ceramic Processing Research, 2008, 9(6): 646-648.
[12]張昆華,管偉明,孫加林,等.AgSnO2電接觸材料的制備和直流電弧侵蝕形貌特征[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05,34(6):924-927.
[13]杜作娟,楊天足,古映瑩,等.AgSnO2電觸點材料制備方法進展[J].材料導報,2005, 19(2):39-42.
[14]甘衛(wèi)平,李晶.高能球磨及摻雜對AgSnO2觸頭材料性能的影響[J].粉末冶金材料科學與工程,2006,11(5):295-299.
[15]管偉明,張昆華,盧峰,等.新型電接觸材料Ag-金屬導電陶瓷的制備與性能[J].貴金屬,2002, 23(1):26-28.
[16]王俊勃,劉英,付翀,等.熱壓燒結(jié)制備La混雜納米復合AgSnO2電接觸合金[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09,38(11):2023-2026.
[17]劉方方,陳敬超,郭迎春,等.反應(yīng)合成AgSnO2電接觸材料的電接觸性能研究[J].稀有金屬,2007,31(4):486-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