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杰
上海大劇院2014-15演出季的開幕大戲,上演英國皇家歌劇院新制作的普契尼《瑪儂·萊斯科》,可謂是出手不凡。這個新版《瑪儂·萊斯科)》幾個月前曾在倫敦引起轟動,雖然當(dāng)時的男女主角沒有來(尤其是男主角考夫曼),但依然在滬上掀起熱潮,連演三場。我看了演出前的最后一次彩排和9月3日的首演。
西洋歌劇發(fā)展到普契尼。已經(jīng)從“神話”落實到“人間”,他塑造的瑪儂,熱衷虛榮、金錢,又被格里歐的愛情點燃,渴望真愛,最后以悲劇告終。這樣的故事,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并可能會恒久地存在下去。因此,英皇版的新制作《瑪儂·萊斯科》置身于當(dāng)代,就有了充足的理由和現(xiàn)實的意義。人物著現(xiàn)代裝、瑪儂乘轎車上場、紙醉金迷的奢華場景、百合花的象征……都是可圈可點的創(chuàng)意。我尤其欣賞第二幕,格里歐混跡在看客中,觀瑪儂“真人秀”表演,等其他看客離開后,格里歐拉下自己的假頭套,與瑪儂發(fā)生劇烈的戲劇沖突。這個設(shè)計出其不意、別出心裁,又無突兀感,可謂是神來之筆!
現(xiàn)代歌劇,再好的制作、再好的導(dǎo)演,如沒有出色的演員來撐臺,就好比只有框架,沒有血肉。這次來上海演出的男女主角,都是由英國皇家歌劇院欽定,而且不設(shè)B組,有點冒險,也顯示了自信。兩位主演不負(fù)眾望,飾演瑪儂的斯維特拉-瓦西列娃,是一位來自東歐的女高音,在諸多世界一流的歌劇院演過主角,出版過不少歌劇DVD(我就有她主演的威爾第《茶花女》DVD,意大利帕爾曼歌劇院演出,尤里-特米爾卡諾夫指揮),是當(dāng)今歌壇的一線歌劇卡司。她形象苗條,俊俏性感,善于表演,音色音質(zhì)俱佳,尤其是聲中融情,唱中入戲,惟妙惟肖地演活了瑪儂。第二幕是她的“巔峰之作”,“真人秀”表演不輸給電影演員,獨唱“在那些柔軟的花邊”、與格里歐的激情二重唱,非常出色。第四幕臨終前的獨唱“孤單一人,迷失,被拋棄……”,也演唱得真切、傷感、動人。這是位形神兼?zhèn)涞默攦z。稍覺不足的是她的低音區(qū)——當(dāng)然,這是以全能女高音來要求了。
飾演格里歐的古斯塔夫·波爾塔是生于阿根廷的男高音,再次證明了近年來南美善出世界級的男高音。他雖然出道時間不長,身架形象又稍顯笨重,但我非常欣賞他的演唱,既有何塞·卡雷拉斯的腔調(diào)韻味,又具弗蘭科-科萊里和馬里奧·德·莫納科的戲劇張力和沖擊力,依稀可見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歌劇黃金時代的男高音風(fēng)采。他注重演唱的方法,宏亮大嗓門的盡情噴放,令人非常過癮。
.
如果說英皇欽定的兩位主角是成功之筆,那么他們帶來的配角、飾演瑪儂哥哥的卡洛-斯特利,則是“多此一舉”:無論形象還是演唱,都太老態(tài),不像瑪儂的哥哥,倒像是瑪儂的老爸。與之合作的上海歌劇院,完全可以選出這樣的演員——飾演劇中好色之徒熱隆特的余楊,其出色的演唱,就是很好的證明。
這個制作最大的商榷之處,是第四幕——瑪儂和格里歐逃亡在高速公路的斷頭路,象征著兩人愛情的絕望。問題是,這段斷頭路懸得太高,既不利演員的演唱(演員離指揮的距離太遠(yuǎn)),也不利于大劇院第二、第三層樓觀眾的聆聽(聲音放送的上下空間不夠,顯得太褊狹),我就聽到二樓的觀眾有此反映(我的座位在一樓)。
丹尼爾·奧倫近幾年在中國歌劇院的樂池中常有驚艷之舉,經(jīng)他調(diào)教的樂隊會有脫胎換骨之感,這次他指揮上海歌劇院的管弦樂隊,依然給我這樣的感覺。我甚至覺得彩排的效果好于正式的首演,尤其是樂隊的弦樂,多么地“奶油”啊,聽得我心醉神迷!首演時樂隊好像有些緊、不興奮、放不開,在演奏第三幕那段著名的間奏曲、音樂達(dá)到高潮時,甚至聽到了奧倫的呼喊提示聲。直到第四幕,樂隊才似乎真正進(jìn)入狀態(tài),不知道后面的兩場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