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萍
【關鍵詞】 閱讀教學;對話;學生;文本;
教師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5—0097—01
閱讀教學不僅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對話過程,同時也是閱讀者與自我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閱讀者將獲得他人無法取代的心靈體驗。多重對話相互作用,能形成“對話場”,營造對話空間,能讓課堂成為學生個性化閱讀的空間。
一、學生與文本對話,生成個性化感悟
文本并非空中樓閣,而是生活的縮影。閱讀文本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解讀生活的過程。學生是活的生命體,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歷,有對生活真切的體驗,這些作為學生的閱讀資源,能使學生“讀”出屬于“自己的東西”。如,在引導學生初讀《翠鳥》一文時,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自悟,能談談翠鳥特點的可以講一講、議一議,喜歡查找資料的可以交流搜集到的資料,喜歡畫畫的可以畫一畫翠鳥,喜歡朗讀的可以美美地讀一讀。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不但能使學生從不同側(cè)面對文本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能達到取長補短、相得益彰的教學效果。
二、學生與學生對話,揚其個性之所在
蕭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思想。”的確,學生間就學習內(nèi)容進行平等對話、互相借鑒,能使自己原有的知識被他人所喚醒、激活,又各自生成自己的新認識,顯現(xiàn)出鮮明的個性色彩。如,在教學《釣魚的啟示》時,圍繞“湯姆該不該把這條魚放掉”,學生的意見各異,各執(zhí)一詞,旁征博引,唇槍舌劍,課堂氣氛空前高漲。即使學生的意見最終不能達到統(tǒng)一,也并不與“融洽”相悖,因為“對立”有時也是一種“平衡”。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不同的文章說出自己不同的感悟和見解,最大限度地發(fā)掘?qū)W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增強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使學生在課堂中抒其個性之性,揚其個性之情,顯其個性之趣。
三、教師與文本對話,以真情感動學生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就要求教師先要潛心與文本進行對話。只有教師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價值和意義,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教學時才能以真情感動學生。如,筆者在教學古詩《春望》時,為了備好這節(jié)課,查閱了很多教學參考書籍,閱讀了大量的詩人的生平,還在《唐詩鑒賞辭典》中查找到《春望》這首詩的背景,深入研究了這首詩的相關文章,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詩人因“國破”而見花落淚、聞鳥心驚的心情,被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所感動。筆者在教學時,將對這首詩的感受帶入課堂中,用情感去感染學生,從而使學生被杜甫的這首詩和偉大的情懷所感動。
四、教師與學生對話,營造平等交流氛圍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遍喿x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閱讀教學實踐中,師生關系應當是平等的,而不是傳授和被傳授的關系,教師應該以參與者的身份進入課堂,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成長。如,在教學《游園不值》這首古詩時,筆者和學生進行朗讀比賽,讓其他學生當評委,給出評價理由。學生給出的評價各式各樣,學生甲說:“老師在讀‘久不開時臉上還帶著笑,這樣是不對的。作者輕敲柴門,敲了好久也沒有人來開門,他不能將花園景色盡收眼底,心中會感到掃興才對,怎么還笑得出來呢?”學生乙說:“老師在讀到‘輕輕地敲時聲音要小點兒。”對于這種方式,學生興奮不已,積極性被輕而易舉地調(diào)動起來,紛紛自主學習,課堂氣氛融洽,師生情感愉悅。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