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娜
摘 要:《榆樹下的欲望》是美國戲劇大師奧尼爾的典型悲劇代表作之一。本文試從薩特存在主義哲學角度進行解讀。通過悲劇哲學來啟迪人們追求人生意義,而非悲觀沉淪,陷入深深的絕望。
關鍵詞:《榆樹下的欲望》;存在主義哲學;尤金·奧尼爾
尤金·奧尼爾(1888—1953)是美國偉大的劇作家。他曾先后四次獲得美國普利策獎,也是美國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被譽為“美國現(xiàn)代戲劇之父”。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很多作品,其中《榆樹下的欲望》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部戲劇被稱作是“第一部真正的美國歷史劇”,奧尼爾的第一部杰出的悲劇。該劇以19世紀新英格蘭的農村作為背景,用現(xiàn)實主義手法刻畫了劇中每一個人物的悲劇人生。劇中75歲的老卡伯特在前兩任妻子相繼死去后又娶回了一位35歲年紀輕輕的艾比,而艾比嫁給老卡伯特是為了他的農場,后來她為了達到目的,勾引并瘋狂愛上老卡伯特的第三個兒子伊本,并生下了孩子。之后在老卡伯特和伊本爭斗過程中,老卡伯特對伊本和盤托出艾比的真實意圖,伊本懷疑艾比對他并非出自真心,而是為了爭奪農場,棄她而去。艾比為了證明她對伊本的真心又親手將自己的兒子殺死。伊本知道后,又把艾比告發(fā),抓進警察局,最后伊本醒悟,艾比和伊本雙雙入獄,接受法律制裁。奧尼爾塑造了典型的悲劇人物形象,激起了人們強烈共鳴,反映了他對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刻批判。
本文試從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對《榆》進行解讀。薩特是西方 20 世紀著名的哲學家之一,是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是:存在先于本質、自由選擇以及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選擇是薩特存在主義的精義所在。自由選擇的核心是自由。人就是自由,人生而自由。薩特即主張人在選擇自己的行動時是自由的,無論對什么環(huán)境、采取什么行動、怎樣采取行動,都可以自由選擇。
一、存在先于本質——劇中人做劇中事
“存在主義是唯一能給人尊嚴的理論,是唯一不把人還原為東西的理論”。存在主義哲學認為存在先與本質指的是人而不是物,是對人和物做出最本質的區(qū)分。在薩特看來,人的真正的存在不在于他的肉體軀殼的存在,而在于他不斷地設計、謀劃、創(chuàng)造自己的行動。而行動又是完全在人的自由選擇和計劃之中的。人按照他自由地選擇的理想、設計的計劃,超越他自身而趨向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講,人的本質是由人的一系列選擇、計劃和行動構成的。人無非就是他想要成為的那樣的人。人實現(xiàn)的有多少,他就有多少存在。
在《榆》劇中,每一個人物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規(guī)劃,想要證實自己的存在嗎,想要擺脫自己悲慘的命運??ú氐膬蓚€大兒子,離家出走,去加利福尼亞淘金,實現(xiàn)美國夢;卡伯特一生拼命努力工作,希望能從上帝那里獲得恩賜;艾比渴望愛情和財富,對不共命運進行抗爭,希望可以改寫自己悲慘的人生;而伊本同時也渴望農場,希望成為農場真正地主人。他們每一個人都在努力著。
二、絕望的自由——自食其果
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說:“人由于命定是自由,把整個世界的重量擔在肩上;他對作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責任的?!?也就是說薩特的哲學觀中不單純只是為自由而自由,他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落實自由而帶來的后果,即人應該為自己的自由承擔責任。凡是不能進行自由選擇的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所謂的自由選擇本身包含著一定的絕望成份,但它的力量就在于永遠相信通過不斷地選擇可以達到自己的目標。
在《榆》劇中,每一個人在種種境遇中進行選擇,從而造就了他們自身結局,也因此為自己的行為選擇承擔后果。老卡伯特受清教思想賣命干活,像石頭一樣冷酷無情,折磨死自己的兩個妻子,逼走自己的兒子,小兒子又與新妻子亂倫,眾叛親離,沒有得到一絲關愛;伊本仇恨自己的父親,占有父親的女人,想要重奪農場,但愛上艾比,又誤會艾比,間接殺死自己兒子,最后同艾比一起入獄;艾比想要農場,想要安全感,不惜嫁給比她大四十多歲的老頭子,雖在農場收獲她以為的愛情,愛上伊本,但她倆的不論之戀不被社會認可,最終被伊本誤會,殺死兒子,等待宣判。他們每一個人都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三、荒誕與虛無的世界——絕望中尋求希望
薩特的存在主義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虛無的。所謂的荒誕就是虛假,虛無,虛幻,全然烏有。尼采也認為,萬物生滅變化的蒼茫宇宙原本無所謂善惡真假,世界本身并無意義可言。假如人們用真理的眼光和道德的眼光去探索世界本體,只能被巨大的虛無所吞沒。雖然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彌漫著一種悲觀的情緒,但薩特并不希望人類受到這種荒誕和虛無的束縛。薩特指出世界的荒誕和虛無,目的正是希望人類認識世界,認識人生,有直面荒誕和虛無的勇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哪怕注定是悲慘的結局,也要為自己譜寫一段無悔的人生。
我們似乎看不到《榆》劇中人物存在的意義,看到的滿是絕望的悲傷和憤怒。老卡伯特把自己關進一副“活棺材”里,沒有親情的關懷,沒有愛情的青睞,眾叛親離,辛苦勞作一輩子,不過是赤裸裸來,赤裸裸去,帶不走一絲財產(chǎn);艾比很小成了孤兒,無依無靠,只能在別人家干活為人驅使。長大后不幸嫁給了一個酒鬼丈夫,她不但要忍受丈夫打罵,還要在被人家干活供丈夫揮霍,直到后來孩子得病死了,丈夫也死了。而后嫁給卡伯特,與伊本相戀,又演繹了另一場人生悲??;伊本年幼喪母,得不到父親的愛,長大后想繼承農場,又與艾比亂倫,間接殺死自己的兒子,鋃鐺入獄。不過他們至少真心相愛過,勇敢追求生命中最美好的愛情,也不枉此生。人生盡管經(jīng)歷艱難,但不能失去生的希望,有時知生命之重,而善舍其生命,為愛情自隕亦不失為慷慨激昂。從絕望中尋求希望,人生注定輝煌!
四、結語
本文通過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對《榆》進行分析,以悲劇色彩給予人生以意義生命脆弱易逝,命運變化無常,生活少不了辛酸與悲傷。所謂的悲劇就是啟迪我們認識人生,激起我們共鳴,尋求解決辦法,努力充實和豐盈我們的人生,賦予人生以意義和價值,而絕非悲觀沉淪,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與光明。人生充滿荊棘,短暫而又可悲,但能抱以永不言棄的精神,來開拓生命之路,才能達到生命的高揚。
參考文獻:
[1]張婉妹.試析薩特存在主義戲劇中的境遇觀.[D].東北師范大學.
[2]王燕.悲劇意識下的人性剖析-簡評奧尼爾-榆樹下的欲望[J].文藝理論.
[3]郭德君.存在主義哲學人生透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3(26).
[4]榆樹下的欲望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