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騰輝
【技法指津】
一、怎樣辨析易混淆的幾種詞類
在漢語詞類中,有幾種詞極易混淆,像介詞與動詞、副詞與形容詞、介與連詞。
1.介詞與動詞。
動詞是實詞,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發(fā)展變化等;介詞用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前邊,合起來表示方向、對象等,是虛詞?,F(xiàn)代漢語中的介詞大多數(shù)是從古代漢語的動詞演化而來的有些詞還兼有介詞和動詞兩種功能。如“在、為、比、到、給、朝、經過、通過”等。這些詞在不同程度上還保留著動詞的用法,在句子中有時作介詞用,有時作動詞用。例如:
在: (1)小明今天在家學習。(介)
(2)小明今不在家。(動)
用: (3)你會用毛筆寫字嗎?(介)
(4)我不會用毛筆。(動)
比: (5)你比他高。(介)
(6)你們比干勁,比成績。(動)
區(qū)別動詞、介詞,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動詞表示動作行為,介詞與后面的名詞性成分構成介詞短語,作修飾成分,表示時間、處所、工具、方式等。
動詞能單獨作謂語、謂語中心語,但介詞不能。例(2)(4)(6)中的“在、用、比”單獨作謂語中心語,例(1)(3)(5)中的“在、用、比”不能單獨作謂語中心語,只能與后面的成分構成介詞短語作狀語,修飾后面的中心語,所以是介詞。
動詞能肯定否定相疊表示疑問,但介詞不能。如:(1)他在不在教室?(動詞)(2)他在黑板上寫了幾句話。(“在”為介詞,不能改為“在不在”。)
“××+賓語”的前后是否有別的動詞,若有,“××”是介詞;若沒有,“××”是動詞。如:(1)他在宿舍。(動詞)(2)他在宿舍住。(介詞)
另外,動詞后面可以加動態(tài)助詞“了、著、過”,如“他不在了”,“我會用了”,“他們比過了”;介詞后面不能加“了、著、過”。
2.副詞與形容詞
副詞常限制、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程度、范圍、時間等意義。形容詞用來修飾名詞或代詞,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 狀態(tài),和特征的程度好壞,與否。因此,判斷一個詞語是形容詞或副詞,可根據其修飾或限制的對象來進行。同時,同一個詞語,既可以是形容詞,也可以是副詞。例如: “實在”一詞,像在“他是一個很實在的人”這個句子中,“實在”是用來修飾名詞“人”的,是形容詞;在“他實在是了不起”這個句子中,“實在”是修飾判斷動詞“是”的,是副詞。
3.介詞與連詞
介詞主要用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前邊,合起來表示方向、對象等。而連詞主要連接詞、短語或句子,通常起到連接作用。但有的詞語,兼具連詞和介詞兩種功能,如“因為”:(1)因為天下大雨,所以我沒有出門。(連詞)(2)因為有他,這鹵菜店的生意特別好。(介詞)我們可采用以下方法加以辨析:
(1)和、跟、同、與
作為連詞,它們表示并列,所連接的各部分平等,不分主次,可以互換位置而意思不變。如:“我和弟弟都去過黃山”換成“弟弟和我都去過黃山”意思不變。作為介詞,它們前后兩部分有主次之分,不能互換。如互換的話,意思就會發(fā)生改變。如:我和他談過此事。(以“我”為主)他和我談過此事。(以“他”為主)
(2)因為、由于
二者作連詞和作介詞的意義相同。區(qū)別在于:作連詞用時,連接的是分句;作介詞用時,連接的是名詞性詞語。如:①由于他身體不太好,老師不讓他參加校運會。(連詞)②由于健康原因,老師不讓他參加校運會。(介詞)
【例1】選出下列加點詞的詞性不同的一項( )
A.小明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夜不成寐。
B.在我們看來,這種說法是非常荒謬的。
C.他在學校里。
D.他的一些做法在許多人眼里,都是匪夷所思的。
[解析]該題重在考查學生對易混詞類的辨析能力。A項中的“在”表示處所,B、D兩項中的“在”表示對象,都是介詞。而C項中的“在”是表示人物的動作,是動詞。所以答案為C。
二、怎樣判斷合成詞的構成方式
判斷合成詞的構成方式,與詞語的性質、意義及每一個語素的作用密不可分。例如,①“雪白”一詞,兩個語素中“白”是主體,“雪”意為“像雪一樣”,是修飾“白”的,由此可以判斷該詞是偏正式;②“關心”一詞,“關”是動詞,“心”是名詞,表示動作的對象,屬支配式;③“膽大”一詞,“膽”是名詞,表示陳述的對象,“大”是形容詞,起陳述作用,因此該詞屬于“陳述式”;④“跳遠”一詞,“跳”是動詞,是被說明或補充的對象,“遠”是形容詞,補充說明“跳”的。等等。
【例2】選出下列各組詞語中構成方式不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貿易 ?語言 ?優(yōu)劣 ?勝敗
B.熱愛 ?飛馳 ?蒼穹 ?曠野
C.說明 ?趕跑 ?振興 ?失策
D.擔心 ?鼓掌 ?悅耳 ?動員
[解析] 本題中A項的四個詞語都是并列式,B項屬于偏正式,D項是支配式。唯有C項,前三個詞語都是補充式,而“失策”則屬于支配式。所以,正確的答案是C。
三、如何理解詞義的演變
詞義的演變往往是指在漢語中的某些詞語,隨著時間的推移,詞義發(fā)生了改變。理解時,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把握:
(一)要結合詞語所在的語句來理解。例如:“這兩個人臭味相投,整日狼狽為奸”這句話“臭味相投”中的“臭”,泛指“氣味”,在此引申為“興趣”等。河里的水因收到嚴重的污染,變得臭氣熏天。“臭氣熏天”中的“臭”,古義是指各種氣味,這里詞義的范圍縮小了,特指難聞的氣味。
(二)要結合特定的時代背景來理解。如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在魯迅的作品中,往往用“伊”作為第三人稱代詞“彼”“他”或“她”,一般多指女性。而在文言文中,“伊”往往是“開始”的意思。隨著時間的推移,現(xiàn)在“伊”的這種用法也不復存在了。
【例3】指出下列加點的詞語中詞義沒有發(fā)生演變的一項( )
A.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更應該發(fā)憤學習,用自己手中的筆去狀寫祖國的錦繡山河。
B.林黛玉初進賈府,行為偏僻,性情乖張。
C.非洲某些國家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災,中國政府和人民無償捐助了大量的食品,非洲人民對此感激涕零。
D.這次展覽會上所展示的高科技產品琳瑯滿目,真是百聞不如一見。
[解析] 本題中的B項中的“乖”是偏執(zhí),不馴順的意思,C項中的“涕”是“眼淚”的意思,D項中的“聞”是“聽”的意思,詞義均沒有發(fā)生演變。而A項中的“河”在這里泛指一切河流,詞義的范圍擴大了。故正確的答案為A。
【實戰(zhàn)演練】
1.漢字具有強大的組詞功能,不同的字序組合往往表達著不同的詞義。下面的新詩正是利用漢字的這一功能創(chuàng)造出了雋永含蓄的意境,請仿照詩中幾對加點詞語的組詞特點,另選兩組同類的詞語填寫在下邊的橫線處。
我為一些詞語后悔∕比如年少或是少年∕而我躲在另一個詞后面∕我又感覺羞愧∕察覺和覺察∕但是我喜歡蜜蜂甚于蜂蜜。
① ? ?和 ? ? ?② ? ?和
1.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不當?shù)氖牵?)
A.為了帶領鄉(xiāng)親告別貧窮,共同致富,老將軍從不計較個人的榮辱得失。(計較:計算比較。)
B.聯(lián)合國文件用語講究含蓄和宛轉,多用中性詞。例如,不說“敵人”而說“對手”。(宛轉:溫和而曲折。)
C.提著理想的明燈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路途坎坷,也不必過多躊躇和張望。(躊躇:得意的樣子。)
D.據說“環(huán)滁皆山也”一句修改了幾十次才確定下來,可見作者十分講究錘煉語言。(錘煉:反復推敲,加以提煉。)
2.根據句意,下列加點詞可用括號中的詞語替換的是( )
A.月上梢頭,一縷縷清光從樹間輕瀉下來,地面上陰影斑駁(斑斕),此刻特別幽絕。
B.有毒奶粉事件被揭發(fā)以后,政府急謀對策,遏止(遏制)相關產品流入市場。
C.昔日塔里木盆地豐富的水系滋潤(滋養(yǎng))著萬頃綠地。
D.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要辨明自己前進的方向,毅然前行,不能躊躇(徘徊)不前。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橫線處的詞語,恰當?shù)囊唤M是( )
(1)這次地震使得房倒屋塌,地動山搖,造成了毀滅性的 ? ?。
(2)黃山作為旅游城市,以其絢麗的自然風光和 ? ?的人文景觀吸引著國內外游客。
(3)黑灰色的長城城墻,濃重中透露出一種 ? ?。
A.后果 ?豐厚 ?冷靜 ? ? ? ? ? ? ? ?B.結果 ?豐富 ?冷靜
C.后果 ?豐富 ?冷峻 ? ? ? ? ? ? ? ?D.結果 ?豐厚 ?冷峻
4.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不當?shù)氖牵?)
A.為了帶領鄉(xiāng)親告別貧窮,共同致富,老將軍從不計較個人的榮辱得失。(計較:計算比較。)
B.聯(lián)合國文件用語講究含蓄和宛轉,多用中性詞。例如,不說“敵人”而說“對手”。(宛轉:溫和而曲折。)
C.提著理想的明燈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路途坎坷,也不必過多躊躇和張望。(躊躇:得意的樣子。)
D.據說“環(huán)滁皆山也”一句修改了幾十次才確定下來,可見作者十分講究錘煉語言。(錘煉:反復推敲,加以提煉。)
5.下面是張卉參與這次活動的感悟,請根據語境為文中空缺處填上恰當?shù)脑~。
擁有寬容才會有和諧。因為她能澆滅怒火化解愁緒,她能感化邪惡播撒善良,她能無私奉獻不計得失。寬容,讓我們享受陽光般的溫暖、雨露般的滋潤。
擁有□□才會有和諧。因為她能讓師生之間擁有信賴,獲得美好的情誼;她能讓鄰里之間擁有信賴,贏得相處的和諧。有了誠信,和諧的幼苗能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結出豐碩的果實。
擁有□□才會有和諧。因為她能讓友誼如柔云,親情似細雨;她能讓你擁有歡暢的人生,擁有快樂的天堂。只要你以友善對待每一朵花、每一個人,世界將更和諧。
6.下面這段話,有三處關聯(lián)詞語使用不當,請找出來并加以修改。
有著強烈事業(yè)心的人常常最懂得珍惜時間,這是由于他們有明確的目標,不但為實現(xiàn)心中的目標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而且不會因猶豫不決而浪費時間。所以,要做到有效合理地利用時間,就必須在你的生活中確立一個奮斗目標,并且也竭盡全力地去實現(xiàn)這一目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