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艷
(中國科學(xué)院蘇州納米技術(shù)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江蘇蘇州 215123)
近年來,隨著MEMS技術(shù)的迅速發(fā)展,使其無論在軍用還是民用上都得到了廣泛的應(yīng)用,這也對封裝提出了很高的要求。MEMS器件并不是獨立的,它一方面需要與集成電路連接以實現(xiàn)其功能;另一方面,MEMS及其集成電路又需要通過封裝來加以保護[1]。而很多MEMS器件為提高性能,則進一步需要真空封裝。
圓片級封裝(WLP)、芯片級封裝(CSP)正是為了適應(yīng)MEMS封裝新的要求而發(fā)展起來的。其主要要求有:⑴封裝溫度低,以降低對MEMS器件及其集成電路的影響;⑵封裝強度高,以實現(xiàn)對MEMS器件及其集成電路的保護;⑶氣密性好(這對需要真空封裝的MEMS器件尤為重要),以使MEMS器件能長期在真空環(huán)境中運行,保持其優(yōu)良的性能。
PREMACHANDRAN C等人采用玻璃漿料作為鍵合環(huán)在430℃鍵合實現(xiàn)了加速度計的圓片級真空封裝[2]。BLANCO S等人基于C2C(芯片對芯片)工藝實現(xiàn)了MEMS器件的芯片級真空封裝[3]。HATA H和BAUER J等人先后基于 C2W(芯片對圓片)封裝工藝及Cu-Sn鍵合工藝在300℃實現(xiàn)了紅外焦平面陣列的芯片級真空封裝[4-5]。CHEN Y、ORII Y、ZHANG R等人則先后對Cu-Sn互溶擴散機理進行了研究[6-9]。
本文對基于W2W封裝工藝及Cu-Sn鍵合工藝的真空封裝進行了研究。通過電鍍制作Cu-Sn鍵合環(huán),使用背面對準方法使MEMS器件圓片和封蓋圓片上的Cu-Sn鍵合環(huán)對準,在0.01 Pa的真空環(huán)境中270℃及4MPa保持30 min,成功地使Cu、Sn互溶擴散形成了強度較高的Cu3Sn和Cu6Sn5金屬間化合物,從而實現(xiàn)了一種簡易可靠的真空封裝方法。
本文選用4″Si圓片進行試驗,其中,封蓋圓片選用雙拋Si圓片。
首先在MEMS器件圓片和封蓋圓片正面分別制作鍵合環(huán)。為避免Cu暴露在空氣中氧化而影響與Sn的溶合,且為了使鍵合環(huán)制作后,應(yīng)力形變匹配,本文在器件圓片和封蓋圓片上制作相同的Cu-Sn鍵合環(huán)。
圖1所示為Cu-Sn鍵合環(huán)結(jié)構(gòu)及制作工藝流程。首先用FHR設(shè)備在圓片正面濺射種子層Ti100 nm-Cu250 nm(圖1(a)),隨后使用SUSS MA6/BA6設(shè)備進行AZ4620厚膠光刻形成掩膜(圖1(b)),再通過電鍍形成Cu-Sn鍵合環(huán)(圖1(c)),然后去膠(圖1(d))并刻蝕去除種子層(圖1(e))。
為保證鍵合后形成再溶溫度和強度較高的Cu6Sn5,甚至形成再溶溫度和強度更高的Cu3Sn,電鍍時Cu與Sn的原子個數(shù)比要大于 3[10]。
圖1 Cu-Sn鍵合環(huán)結(jié)構(gòu)及制作工藝流程
式中:δ為膜厚,μm;m為質(zhì)量,g;γ為密度,g/cm3;S為電鍍面積;n為物質(zhì)的量,mol;M為摩爾質(zhì)量,g/mol。
由式(1)可知,形成Cu6Sn5所需Cu/Sn膜厚比值為0.52;形成Cu3Sn所需Cu/Sn膜厚比值為1.31。本文據(jù)此選定膜厚Cu 5 μm和Sn 1.5 μm,以確保Sn能完全融合完畢。
電鍍膜厚公式為[11]:
式中:K為電化學(xué)當(dāng)量,g/(A·h);D為電流密度,A/dm2;t為電鍍時間,min;η為電流效率。
由式(2)得:
本文設(shè)定Cu和Sn電流密度分別為2 A/dm2和1A/dm2,由此通過式(3)及選定的膜厚計算所需電鍍Cu和Sn的時間分別為12 min和3 min。
首先使用SRO702設(shè)備在200℃通甲酸回流去除Sn表面氧化層;再使用SUSS MA6/BA6設(shè)備的背面對準功能將封蓋圓片的背面標(biāo)記與器件圓片的正面標(biāo)記對準,從而間接實現(xiàn)兩圓片正面的鍵合環(huán)對準,并通過鍵合夾具固定;最后放入SUSS CB6L設(shè)備進行真空鍵合。鍵合工藝曲線如圖2所示。
先在50~60℃抽真空10 min,再升溫至160℃并在0.01 Pa真空環(huán)境中保持10 min,以確保腔室保持較高的真空度。然后夾具的上半部分下降使兩圓片的鍵合環(huán)接觸,加壓至4 MPa并繼續(xù)升溫至270℃,保溫保壓30 min實現(xiàn)Cu-Sn鍵合。最后降溫降壓并取出樣片。
圖2 鍵合工藝曲線
將完成W2W真空封裝的樣片依次進行表面掃描分析、X-Ray缺陷分析,然后用DAD340劃為單個芯片,再依次進行斷面觀察、剖面組分分析及剪切試驗分析。
圖3為使用VEECO DEKTAK 150進行鍵合環(huán)內(nèi)斜對角芯片表面13 mm范圍內(nèi)連續(xù)掃描分析的圖片,由圖可見,芯片中心相對鍵合環(huán)邊沿向封裝腔內(nèi)凹約3.87μm,表明封裝腔室內(nèi)處于一定的真空狀態(tài)。
圖3 表面掃描分析圖
圖4和圖5為使用Metris XTV 160進行X-Ray缺陷分析的圖片,其中,圖4為單個芯片放大的細節(jié)檢測圖片,圖5為多個芯片的整體檢測圖片。由圖可見,鍵合區(qū)域沒有氣泡、孔洞等缺陷,鍵合環(huán)內(nèi)外兩側(cè)也基本無Sn溢出。
用顯微鏡觀察鍵合結(jié)構(gòu)斷面(圖6為斷面觀察圖),并使用EDS(能譜儀)測量鍵合區(qū)內(nèi)各元素的重量比(圖7為剖面組分分析圖)。
結(jié)合斷面觀察圖和剖面組分分析圖可知,整個鍵合斷面大致分為 5 層:從上到下依次為 Cu、Cu3Sn、Cu6Sn5、Cu3Sn、Cu。其中兩側(cè)與襯底相鄰的為未消耗完的Cu,與Cu相鄰的中間大部分區(qū)域為Cu3Sn,最中心很薄的一層為Cu6Sn5。即鍵合已經(jīng)形成了以Cu3Sn為主、含極少量Cu6Sn5的金屬間化合物。
此外,組分中氧含量較高,這與儲存和工藝過程中鍵合環(huán)氧化有關(guān)。這可以在鍵合前通過增加甲酸回流時間來加以解決。
圖4 X-Ray缺陷分析圖(單個芯片)
圖5 X-Ray缺陷分析圖(多個芯片)
圖6 斷面觀察圖
圖7 剖面組分分析圖
對單個芯片使用DAGE4000進行剪切破壞性試驗,圖8為鍵合面剪切力破壞性試驗圖片。
芯片破環(huán)時,剪切力為49.287 kgf,單個芯片鍵合面面積為15 mm2,由此計算出鍵合面的剪切強度為32.20 MPa。
圖8 剪切力破壞性試驗圖
觀察破壞后的鍵合面,發(fā)現(xiàn)大部分斷裂位置為Si襯底。由此可見Cu-Sn鍵合強度強于Si襯底強度。
(1)本文對基于W2W封裝工藝及Cu-Sn鍵合工藝的真空封裝進行了研究。通過電鍍制作Cu-Sn鍵合環(huán),使用背面對準方法使MEMS器件圓片和封蓋圓片上的Cu-Sn鍵合環(huán)對準,在0.01 Pa的真空環(huán)境中270℃及4 MPa保持30 min,成功地使Cu、Sn互溶擴散形成了剪切強度達32.20 MPa的Cu3Sn和Cu6Sn5金屬間化合物,從而實現(xiàn)了一種簡易可靠的W2W圓片級真空封裝方法。
(2)本文的圓片級真空封裝方法因鍵合溫度相對較低,可應(yīng)用于多種MEMS器件的真空封裝。
[1]LAU J,LEE C,PREMACHANDRAN C,et al.Advanced MEMS packaging.New York:McGraw - Hill,2009:5 -6.
[2]PREMACHANDRAN C,CHONG S,NAGARAJAN R.Fabrication and testing of a wafer-level vacuum package for MEMS device.IEEE,2009,32(2):486 -490.
[3]BLANCO S,TOPART P,DESROCHES Y,et al.Low-temperature vacuum hermetic wafer-level package for uncooled microbolometer FPAs.SPIE,2008,6884:1 -8.
[4]HATA H,NAKAKI Y,INOUE H,et al.Uncooled IRFPA with chip scale vacuum package .SPIE,2006,6206:1 -10.
[5]BAUER J,WEILER D,RUB M,et al.Fabrication method for chipscale-vacuum-packages based on a chip-to-wafer-process.SPIE,2010,7834:1 -8.
[6]CHEN Y,LEE S,LEE C.High temperature Cu - Sn joints manufactured by a 250℃ fluxless bonding process.IEEE,1995:206-211.
[7]ORII Y,TORIYAMA K,KOHARA S,et al.Effect of preformed Cu -Sn IMC Layer on Electromigration Reliability ofSolder Capped Cu Pillar Bump Interconnection on an organic substrate.IEEE,2012:1-4.
[8]ZHANG R,TIAN Y,LIU B L,et al.Growth mechanism of Cu - Sn full IMC joints on polycrystalline and single crystal Cu substrate.IEEE,2013:1276 -1279.
[9]LIU H,WANG K,AASMUNDTVEIT K,et al.Intermetallic Cu3Sn as oxidation barrier for fluxless Cu -Sn bonding.IEEE,2010:853 -857.
[10]RONG Y B,CAI J,WANG SHUI D,et al.Low temperature Cu - Sn bonding by Lsothermal solidification technology .IEEE,2009:96 -98.
[11]劉仁志.現(xiàn)代電鍍手冊.北京:化學(xué)工業(yè)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