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龍江/周祥
官場服飾變遷鑒古今(一)
文黑龍江/周祥
古往今來,官場服飾從首衣的冠帽,上衣的袍衫,下衣褲裙,足衣的鞋靴等猶如一面鏡子,揭示出了一個特定時代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人文景觀。通過這面鏡子可鑒古知今,筆者通過古代不同時代官場四衣的滄桑變遷,讓我們領(lǐng)略了深邃厚重的中華服飾文化內(nèi)涵。
自從中國進入階級社會后,著裝服飾完全成了等級制度的附屬物,在一代代王朝的興衰中,官場服飾也不斷地在發(fā)展變化。自古至今,在官吏階層形成的特殊官場服飾文化,淵源流長。
早在三皇五帝時已創(chuàng)造出利用縫紉加工為特征的服飾文化,到夏商周時期,服飾的美中又注入了富貴與貧賤的色彩。到了周代已形成了等級森嚴(yán)的服飾制度,被納入“禮制”范圍。這種等級差別,在官場衣履服飾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周代是中國冠履制度逐步完善的時期,有關(guān)服飾的記載多見于《禮記》、《周禮》、《左傳》等古籍中。從此,帝王后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等級制度也日益嚴(yán)格,官場服飾便應(yīng)運而生。在等級制度下,歷代官場的衣履服飾,無不折射著嚴(yán)格的尊卑貴賤。由首衣的冠帽,上衣的袍衫,下衣褲裙,足衣的鞋靴所組成的官場服飾的款式、貨料、顏色以及四衣上的飾物,要按規(guī)劃做到和諧搭配。這種官場禮服,不僅莊重典雅,也是“別等級,分貴賤”的標(biāo)志。
古往今來,官場服飾猶如一面鏡子,它能揭示出一個特定時代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人文景觀。通過這面鏡子可鑒古知今,窺測到深邃厚重的服飾文化內(nèi)涵。封建王朝官場四衣俱往矣,本文就古今不同時代官場四衣滄桑變遷,予以管間窺豹。
中國冠服制度,大約在夏商時期已見端倪,到了周代日趨完善。按《周禮》規(guī)定,在祭祀社稷祖廟、朝會慶典、婚喪嫁娶等重大場合,帝王百官皆穿禮服,禮服由冕冠玄衣足衣等組成。冕冠是帝王百官參加祭祀典禮時最貴重的禮冠。冠雖是一種禮帽,可是非同尋常,它是由冕冠頂部的冕板和前后掛有以彩線穿組的若干串珠玉以及名為“旒”的飾物等組成。后來,諸侯戴冕的權(quán)利被取消了,只有帝王才可以戴冕,所以,冕旒也就成了帝王的代稱。故后人常用“冠冕堂皇”形容人的莊嚴(yán)儀容,成為成語流傳下來。周代有的冕為通天冠,黑介幘,附蟬,加笄,亦前后有旒。這種通天冠一直流傳到金代。最為標(biāo)新立異的為宋代冠帽,獨具特色,從皇帝到文武百官,一律為烏紗角幞。幞頭的形制和前代不同,其最大的特點是從巾帕演變成一種帽子,在幞頭的背后伸出兩腳,內(nèi)用鐵絲、琴弦或竹篾為骨,外裱紗羅,并彎制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有直角、曲角、交角等。如直角幞頭如直尺,初期短些,后來則長至三尺,兩腳伸長,據(jù)說是為了防止官員在朝上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比如宋太祖趙匡胤畫像,就是頭戴直角幞頭,冷眼望去似腦后左右伸出兩只直尺。但一般場合穿便服時,可戴軟角幞頭。
明代的烏紗帽也很典型。明朝建國后,除采用唐宋巾帽外,明代官場主要有烏紗帽、幞頭、網(wǎng)巾、四方平定巾、六合統(tǒng)一帽等。凡常朝視事戴烏紗帽,重大朝會、奏事、謝恩則戴幞頭。明代的烏紗帽是一種圓頂官帽,為前低后高類似五代時的硬角幞頭。前低為圓筒形,后高為半圓形,兩則為長五村寬一寸多的展角。而皇帝常服則戴烏紗折巾。從明太祖朱元璋、明仁宗朱高熾等畫像可見,頭上戴的似乎是忠靖冠,冠帽后豎立兩只略高帽頂?shù)膱A“耳朵”。明代官場巾帽樣式繁多復(fù)雜,最貴重者為百官所戴的烏紗帽,因此成為官位的象征。直到今天,人們?nèi)粤?xí)慣用“烏紗帽”來形容官的職位。
清代男子皆剃發(fā)垂辮,因此官場冠帽之制也不同前朝。有禮帽、便帽之別。官場官員所戴的帽子主要為“頂戴花翎”,而皇帝的冠帽也有創(chuàng)新,有朝服冠、吉服冠、行服冠之分。從畫像和影視劇中可見,皇帝頭戴為三層寶塔型的冠帽,前飾金佛,后飾舍利,上嵌大珍珠一,承金龍四。冠分冬夏兩式,只是在裝飾用料上不同,冬用薰貂、黑狐;夏織玉草或藤竹絲,上綴珠緯,頂滿花金座,飾珠金龍等。而百官的冠帽則為頂子,翎子。頂子指冠帽上的頂珠,是清代區(qū)別官階的重要標(biāo)志。官帽上頂珠質(zhì)料有嚴(yán)格規(guī)定:皇帝為珍珠,按官階前七品分別為紅寶石、珊瑚、藍(lán)寶石、青金石、水晶、硨磲、素金;八品為陰文縷花金,九品為陽文縷花金,未入流無頂珠。翎子亦稱花翎。這種由頂子和花翎裝飾組成的“頂戴花翎”冠帽下,罩著前腦殼倍亮,后垂一根豬尾巴似的發(fā)辮,一直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招搖三百年。曾幾何時,也泛濫影視屏幕,令人欲觀還休。
從西周確定了服飾制度后,秦漢時期的秦朝,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quán)制的國家,秦始皇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廢除了西周留下的服飾禮儀制度,而他卻冕冠袞服,長袍寬袖大帶,足踏高蹺巨舄。這位宣布“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的不可一世的始皇帝所建立的王朝,卻是短命的,其功過是非不僅留給后人不盡的評說,而他冕冠袞服、大帶巨舄威嚴(yán)的皇帝裝扮,卻被歷朝歷代沿襲了八百多年。
周代公服主要是弁服,后漢以袍服為朝服,成為朝會、禮見時的惟一服裝。官員平時多穿與袍樣式相同而沒有襯里的單衣。東漢時,官職人員一般不穿深衣,而穿直裾,(裾,《說文》“裾,衣袍也?!瘪辗褐敢路敖蠛蠼?,也指盛服貌。)是除祭祀朝會之外所穿的服裝。東漢末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zhàn)亂頻繁,使得政治經(jīng)濟動蕩不定,官場服飾也紊亂多變。《抱樸子·譏惑篇》記載:“喪亂以來,事物屢變,冠履衣服,袖袂財制,日月改易,無復(fù)一定,乍長乍短,一廣一狹,忽髙忽卑,或粗或細(xì),所飾無常,以同為快?!痹陂L達(dá)三百六十九年的社會動亂中,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將北方民族服飾也帶到了這一地區(qū);同時,大量漢族服飾亦影響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飾。人們的社會生活慘遭破壞,官場衣履服飾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這個時期的服制禮服,大體仍承襲秦漢舊制,而帝王百官則醉心于峨冠博帶的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咸以大袖寬衫為尙。
隋統(tǒng)一全國后,以漢族的服飾為主流。到了唐代帝國的建立,以其長期的統(tǒng)治,加上強盛的國力,令其服飾制度上承歷代制度,下啟后世冠服制度之經(jīng)道,同其社會一樣,呈現(xiàn)出繁榮景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正式頒布車輿衣服令,冠服制度始定。由于隋唐時期織錦技術(shù)空前提高,從而使唐代的服飾變得豐美華麗,官場衣履服飾也有了明顯變化。天子及百官只用常服,只是在祭祀?yún)輵c典等大事穿禮服。從故宮保存的畫卷中,可見唐初的皇帝李世民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lǐng)窄袖黃龍袍,腰間束著紅鞋帶,腳下登著烏皮六縫靴,一幅瀟灑自如的表情,透出“真龍?zhí)熳印钡臍舛取?jù)華東大學(xué)服裝學(xué)院服裝史專家包銘新教授研究,龍袍指定作為皇帝的正裝,源于600年前的明代,這以前中國皇帝也有穿“龍袍”的,但與后來的龍袍有其明顯不同,一是龍紋不同,其二龍紋服飾不是皇帝一人的“專利”,其他貴族也不被禁止。不管如何,從唐太宗的黃龍袍加身成為帝王登極象征,長達(dá)一千余年一直延續(xù)到清王朝滅亡,亦是中國神圣的皇權(quán)象征,成為中國龍文化和官場服飾的組成部分。
宋代服飾總的來說比較拘謹(jǐn)保守,式樣變化不多。官場百官服飾除祭祀朝會之外,都穿圓領(lǐng)袍衫為主。明代職官公服亦穿長袍,其制為盤領(lǐng)右衽,袖寬三尺,用紗制成。袍褂襖衫亦是清代職官最主要的禮服。
在長達(dá)數(shù)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官場服裝飾物也令人眼花繚亂。早在春秋時,百官服裝就出現(xiàn)了以玉制為飾物,上至天子,下至卿士只要有官職即要佩玉。秦漢時期而以佩帶印綬為時尚,凡為官必掛印,有印必有系印的綬帶,并以印的質(zhì)料和綬帶的密度與顏色標(biāo)志官職尊卑。唐代官員以腰帶鑲嵌“銙”的飾物區(qū)別官員職位的高底。宋代官員則掛飾魚袋,明清官服的前胸后背上各綴一塊補子,前胸的補子剖開,用紐扣系連?;史C龍,貝子以上皇親補子圓形,則繡蟒。繡上不同的花紋和動物圖案的“補子”,亦稱之為“補褂”,用以標(biāo)志官員的品位,另外各朝代均以袍衫顏色區(qū)別管制等級,因此便形成五顏六色的官場服飾文化。
《孔德明《中國古代服飾用具職官》)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