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琳
[摘 要]在課程改革的關注點轉(zhuǎn)向數(shù)學思考、學習活動有效性的今天,數(shù)學教學的核心是思考,思考是數(shù)學教學的“根”。
[關鍵詞]教學實踐 數(shù)學思考 平行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4-031
數(shù)學教學的核心是思考,思考是數(shù)學教學的“根”,離開了思考談數(shù)學教學,無異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下面我結合“認識平行”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
思考一:情境設計——“原始呈現(xiàn)”還是“有序引導”?
[嘗試]
師:你們玩過撒小棒的游戲嗎?今天老師給每一桌同學都準備了兩根小棒,要求:同桌合作,一人撒小棒,另一人畫下小棒的位置關系。(撒小棒的學生興致高昂,畫圖的學生卻愁眉苦臉,無從下手或者來不及畫)
師:你能把這些位置關系分分類嗎?(學生撒小棒)(大多數(shù)沒有出現(xiàn)平行的情況,最后有兩個學生救了場)
師: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互相平行。
[改進]
師:今天,我們重溫兒時的游戲——撒小棒。(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撒小棒)仔細觀察這兩根小棒的位置關系,我們用兩條直線來表示。
師:想一想,撒下來的兩根小棒還可能是什么樣子的?你也能像這樣把它們的位置關系畫下來嗎?(學生靜靜思考,有條理地畫出不同的位置關系)大家的想象力真豐富,那能給它們分分類嗎?(生思考操作)
師:剛才我們借助小棒,了解了畫在一張紙上的兩條直線間的位置關系,一種是相交,另一種是不相交。我們把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互相平行。
由于小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還比較低,他們對具體形象的內(nèi)容、生動活潑的形式以及動畫的過程感到新奇。所以,重視動手操作是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數(shù)學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為此,本課伊始,我就讓學生自由地撒小棒,并記錄下兩根小棒的位置關系。學生以高度的熱情參與到游戲中,課堂氣氛、熱鬧且活躍,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學生在熱鬧的游戲中重復著機械的動作,他們自顧自玩得不亦樂乎,思維得到了多少鍛煉呢?學生在這樣的動手操作中,只是對“撒小棒”這個游戲本身感到親切,并沒有真正觸及數(shù)學問題的本質(zhì)。再者,學生通過撒小棒得出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幾乎都是相交,出現(xiàn)平行的概率極低,在寶貴的課堂上花較多時間還不一定能得出需要的結論,值得嗎?改進后的教學,依然借助小棒,只是在出現(xiàn)相交后以“撒下來的兩根小棒還可能是什么樣子”的問題,調(diào)動起學生所有的經(jīng)驗儲備。
思考二:操作設計——“傳承”還是“探究”?
[嘗試]
師:我們借助直尺、方格紙等工具畫出了平行線,但這些平行線之間的寬度是固定不變的,怎樣才能任意地畫出平行線呢?大家試一試。
學生嘗試后總結:第一步,沿著三角尺畫一條直線;第二步,把長尺緊緊地靠著三角尺,向上或向下平移三角尺;第三步,沿著三角尺再畫一條直線。
師:用他的方法試一試。
[改進]
師(出示一支鉛筆):怎樣移這支鉛筆,才能使它和移動前互相平行呢?
生1:要很小心地平移,不能晃。
師:很小心就能保證三角尺不會左右晃動嗎?
生2:要讓它沿著一個物體移動。
師(課件演示火車在鐵軌上移動的畫面):因為有了軌道,火車才能平穩(wěn)地行駛。找一找,身邊什么物體適合做鉛筆的軌道?
生3:再拿一支鉛筆或者直尺。
師:試一試,用直尺做軌道,平移鉛筆。移動時要注意些什么?
生4:直尺不能動。
生5:要把鉛筆緊緊地靠著直尺移動。
師(總結):一畫(畫一條直線),二移(靠著直尺平移三角尺),三再畫(再畫一條直線)。
《數(shù)學課程標準》提倡溝通數(shù)學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重視讓學生經(jīng)歷探索問題的過程。根據(jù)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大多數(shù)教師把畫平行線作為一種技能來教授,強化的是方法。學生認為只要小心地移動三角尺,畫出來的兩條直線看起來跟平行線一樣,因此不少學生嫌麻煩,只憑借一把三角尺,畫出來的平行線也有模有樣。怎樣才能激起學生沿軌道平移畫平行線的欲望呢?我陷入了沉思,偶然看到火車運行的圖片,心里一動:“何不從火車必須沿軌道行駛?cè)胧诌M行教學呢?”通過平移鉛筆的操作,學生自發(fā)感受到需要軌道幫助平移,從中不僅了解了怎么畫,還明白了為什么要這樣畫。這樣教學,使畫平行線技能的習得不再是單純的模仿和機械的訓練,而是變得富有理解的樂趣,從而有效地把教師心中的教學目標轉(zhuǎn)化成了學生的探究目標,讓學生的探究也就有了方向和動力。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