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七年級語文課本收入杜甫《又呈吳郎》一詩。對于頸聯(lián)“即防遠(yuǎn)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課本注云:“杜甫將草堂借給吳郎居住。吳郎住下后,即有筑籬護(hù)棗之舉?!钡珔抢杉词沁h(yuǎn)客,該注似有未通。
何人插籬,歷來頗多爭論。宋人蔡夢弼在《杜工部草堂詩箋》中說:“吳郎以遠(yuǎn)方而來,當(dāng)謹(jǐn)藩籬,以防他寇,亦不害其為直也?!鼻迦顺鹫做棥抖旁娫斪ⅰ氛f:“婦防客,時懷恐懼。吳插籬,不憐困窮矣?!逼制瘕垺蹲x杜心解》、楊倫《杜詩鏡銓》也說吳郎插籬,不憐婦人。今人曹慕樊又提出鄰婦插籬之說。金圣嘆則認(rèn)為是杜甫插籬:“以吳郎寓居于此,故使插籬間之,本為西鄰防遠(yuǎn)客,非為遠(yuǎn)客防西鄰也?!?/p>
上述諸家結(jié)論,均可自成一說。但筆者以為,鄰婦跑到杜甫院子里插籬圍樹之說,則是物權(quán)所屬不清,有無理霸占的嫌疑,與鄰婦恐懼之說矛盾;吳郎插籬,自為遠(yuǎn)客,與詩歌“防遠(yuǎn)客”的意思不合;吳郎插籬防備他寇,也與“多事”矛盾;若杜甫插籬為寡婦防范吳郎,則吳郎品性強(qiáng)悍,慣于生事,杜甫已有耳聞,那么兩人之交往密切似無可能。以上諸說,皆有不通之處。筆者不敏,嘗試推論如下。
一、詩人行止
杜甫晚年形跡清晰: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fā)。第二年,杜甫赴奉先搬家逃難;乾元二年(760)至成都,建浣花溪草堂。永泰元年(765),嚴(yán)武死,杜甫離開成都,經(jīng)嘉州、戎州、渝州等地,在大歷元年(766)到達(dá)夔州。大歷三年(768),杜甫出峽,輾轉(zhuǎn)至大歷五年(770)去世。
杜甫至夔州,輾轉(zhuǎn)流離,可謂居大不易。他先住在“山腰宅”。這座住宅依托殘存墻壁而搭建,是個臨時住所,形制簡陋。秋,遷居西閣,第二年三月離開。西閣位于城內(nèi),是一座吊腳樓。如《西閣二首》曰:“層軒俯江郊?!?/p>
而瀼西宅最初商定租賃,杜甫曾作《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記述之。冬天,在《瀼西寒望》中,杜甫表示“瞿唐春欲至,定卜瀼西居?!痹凇恫浑x西閣》中,杜甫疑問“不知西閣意,肯別定留人?”又說:“平生耽勝事,吁駭始初經(jīng)?!眲t詩人喜愛此地風(fēng)景,希望繼續(xù)租賃,可惜未獲房主同意?!顿浱K四傒》說:“乾坤雖寬大,所適裝囊空。肉食哂菜色,少壯欺老翁。況乃主客間,古來逼側(cè)同?!狈恐髌圬?fù)杜甫既老且窮,不愿延長租期。
大歷二年(767)三月,杜甫離開西閣遷居赤甲。好友柏茂琳為夔府都督,幫他買到瀼西草堂、四十畝果園,又租到東屯部分公田,于是杜甫立即回遷瀼西。詩人居住赤甲,前后不足一月。大歷二年(767)八月,杜甫又自瀼西移居?xùn)|屯。
二、主客關(guān)系
杜甫到夔州,先居城內(nèi)的赤甲宅,又遷城外之瀼西宅,再遷城內(nèi)之東屯宅。其中間波折,似有苦衷。瀼西位于城外,交游不便,且與輕裝下峽夙愿相違背??计湓?,似為躲避當(dāng)?shù)丶m紛。在《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其五中,杜甫言:“時危人事急,風(fēng)逆羽毛傷。落日悲江漢,中宵淚滿床?!彼茷橛讶说玫?,詩人從落日時分一直哭到半夜,憂傷不已?,F(xiàn)在,大概糾紛已了,詩人再次入城。
本詩之前,杜甫先寫《簡吳郎司法》,交代兩人關(guān)系。司法:為州之屬官。《舊唐書·職官志》載:“司倉、司戶、司法三曹參軍事各一人,從八品下?!眳抢蓱?yīng)為忠州司法參軍。
杜甫借給吳郎居住的是瀼西草堂,并不包括四十畝果園。瀼西宅在今奉節(jié)縣草堂鎮(zhèn)土地嶺南麓,果園在草堂東南,下臨瀼溪。果園之內(nèi),也有茅屋可居住,所以杜甫也?;貫徫?,與吳郎過訪。
吳郎與杜甫關(guān)系親密,這在詩人此后作品中可以看到。瀼西果園的柑桔成熟時節(jié),杜甫返回果園中的茅屋小住。吳郎來訪,杜甫邀請他次日去家中飲酒??上抢梢蚬饰吹剑鸥χ坏谩蔼氉帽芯啤?。大歷三年春,杜甫離開夔州出峽之前,又將瀼西四十畝果園贈給吳郎。因此,當(dāng)日杜甫勸說,吳郎定也欣然接受。
三、插籬習(xí)慣
筆者翻查杜詩發(fā)現(xiàn),插籬笆是杜甫的居住習(xí)慣。杜詩寫作籬笆共有三種情況,現(xiàn)列舉如下(可能有疏漏):
(一)美德比附。
如,“是節(jié)東籬菊”(《九日寄岑參》),“且酌東籬菊”(《九日登梓州城》),“籬邊老卻陶潛菊”(《秋盡》)。上述籬,皆有菊花,甚至直言東籬、陶潛,這是詩人借陶詩中的“采菊東籬”意象,自名高潔。“采菊東籬”,成為村居雅人的象征,影響了杜甫的審美取向。
(二)生活習(xí)慣。
1、籬邊野外多眾芳(《嘆庭前甘菊花》)
天寶十三年(754)作。既諷刺朝廷鼠目寸光如土家翁,也暗示主人居住習(xí)慣。
2、步屣過東籬(《重游何氏五首》)
天寶十三年作。
3、侵籬澗水懸(《示侄佐(佐草堂在東柯谷)》)
乾元二年(759)九月作。杜佐草堂面對澗水,就在澗水邊插上籬笆。叔侄二人,習(xí)慣正同。
4、野老籬前江岸回(《野老》)
上元元年(760)作。杜甫剛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h前為江岸,則扎籬之習(xí)慣大于功用。
5、無錢即買系籬旁(《春水生二絕》)
上元二年春作。春水暴漲,他想買船系在籬旁,則籬笆近水,正與上同。
6、隔籬呼取盡余杯(《客至》)
上元二年春作。隔籬招呼,則籬笆稀疏,可以想見。
7、日出籬東水(《絕句六首》)
廣德二年(763)復(fù)歸草堂時作。
8、籬邊水向城(《正月三日歸溪上有作,簡院內(nèi)諸公》)
當(dāng)是永泰元年(765)作。江水很大,漫到籬邊,與上同。
9、籬雀暮喧繁(《客居》)
大歷元年(766)在夔州作。
10、缺籬將棘拒(《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jiān)李賓客一百韻》)
大歷二年(767)作?;h內(nèi)經(jīng)常掃除,其外任野草滋長,因此,籬笆只是劃定院子界線,提醒主人清除至此。
11、籬弱門何向?沙虛岸只摧。(《課小豎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穢凈訖移床三》)
大歷二年(767)作。因為沙壤疏松,瀼岸經(jīng)常崩陷,籬笆常毀,瀼西草堂門的朝向都難固定。
12、籬中秀色畫屏紆(《寒雨朝行視園樹》)
大歷二年(767)秋天作。則果園也插有籬笆。
13、疏籬野蔓懸(《季秋江村》)
大歷二年(767)九月在東屯作?;h笆破損處,長出蔓生野草,仿佛為籬笆填補(bǔ)缺口。這籬笆插得漫不經(jīng)心。
14、山籬帶薄云(《題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
大歷二年(767)十月作。東屯離城較遠(yuǎn),所依北山也少人開墾,居處高僻,籬落生云。
15、雪籬梅可折(《將別巫峽贈南卿兄瀼西果園四十畝》)
大歷三年離開夔州前夕作。
16、春寒細(xì)雨出疏籬(《風(fēng)雨看舟前落花戲為新句》)
大歷五年潭州作。
可見,杜甫凡是村居,皆插籬笆,但漫不經(jīng)心,純屬一個生活習(xí)慣。
(三)防范侵襲。
1、藉汝跨小籬,當(dāng)仗苦虛竹。(《課伐木》)
其《序》曰:“我有藩籬,是缺是補(bǔ)?!倍鸥Τ醯綎|屯,插個矮小籬笆,不僅稀疏還有殘缺。聽說山上有虎,產(chǎn)生驚懼,于是找人砍樹斷竹,綁扎巨籬:先豎起木樁,高跨在矮小籬笆上,然后用空心竹編扎,結(jié)成高大又堅固的籬笆,防范猛獸襲擊。杜甫之改稀疏矮小籬為堅固高籬,乃是迫不得已,是面臨生命危險的一個特例。
筆者以為,扎籬與筑墻,是中國農(nóng)業(yè)文明的居住習(xí)慣。自給自足的封閉文化影響到宅居,形成獨特的建筑格局。在風(fēng)沙大的北方,尤其是城市,住宅基本為四合院。有獨門獨院的,也有幾家人合住一院的。即便是社會階層往上發(fā)展,四合院形制也被保留。小而縣衙、道府,大至皇家宮殿,都是四合院的擴(kuò)大版本。從夏代的二里頭宮殿、商代盤龍城宮殿、西周岐山宮殿,到今天留存的北京明清兩朝故宮,莫不如此。
而在多雨溫潤的南方,特別是農(nóng)村,插上籬笆作為住所界線更為普遍。盡管難以保存,但籬笆歷史非常久遠(yuǎn)。浙江湖州毗山遺址就出土了距今3500多年的竹籬笆。它長11米,殘高60厘米,沿著一條人工河溝排插,而且編制手法精致。文學(xué)作品中的籬笆記憶更多,比如《詩經(jīng)·小雅·青蠅》載:“營營青蠅,止于樊”;《詩經(jīng)·大雅·板》載:“價人維藩,大師維垣”;《詩經(jīng)·齊風(fēng)·東方未明》載:“折柳樊圃”。這些樊、藩,都是籬笆。與四合院的高大院墻不同,籬笆是一道兼具裝飾住所、界劃庭院的分界,是住所主人自適之物,其所謂防盜功能幾乎闕如。
四、插籬拆籬
考察何人插籬,需要既關(guān)注唐人的居住習(xí)慣,也關(guān)注杜甫當(dāng)時生活的具體背景。杜甫將草堂借給吳郎居住,則吳郎情境類似此前杜甫在此租賃。由于自己租賃時期經(jīng)歷一段糾紛磨折,杜甫生怕吳郎與鄰里發(fā)生糾紛,又為灑掃整治以迎接姻親起見,就把棗樹圈入籬笆之內(nèi),以分清物權(quán),減少糾紛,保護(hù)吳郎居住安心。
由于詩人自身疏懶,自住籬笆尚且插得漫不經(jīng)心,純屬標(biāo)記的籬笆肯定更加疏漏矮小。吳郎入住之后,見此似有實無之籬笆,定然如詩人當(dāng)初防虎扎籬一樣,開始改造,將其加高加密加固。這樣一來,本來可以悄悄過來打幾個棗吃的鄰婦就被斷絕希望。
由于籬笆的界線功能,吳郎改造籬笆,絕不可能隨心所欲,而只能依據(jù)原有籬笆。所謂“插疏籬”,與上文的“跨小籬”一樣,都是在原有籬笆的界址上增設(shè),將原有籬笆包括進(jìn)去。只要看看中國城墻歷史,其墻中包墻的普遍形制,與籬上跨籬、籬中插籬的關(guān)系,就當(dāng)明白其中奧妙。
因此,杜甫插疏籬,分清物權(quán)所屬,迎接吳郎暫住;吳郎入住,“我有疏籬,是缺是補(bǔ)”,于是加高加固,似有意似無意地斷絕了寡婦打棗。杜甫作詩,既說自己插疏籬怕吳郎跟人起糾紛純屬多事,因為這個司法參軍掌議法斷獄,在地方上不會有人輕易招惹;又說吳郎把籬笆加固加高就顯得過于計較私利了。在國家喪亂、百姓流離之時,作為知識分子的兩人,都更應(yīng)民胞物與、饑溺為懷。詩人一意在拆除籬笆。
縱觀杜甫一生,隨處所插籬笆,都不是為了防范盜賊,其籬笆似有實無,只有一次為了防范虎患而認(rèn)真從事。此次代吳郎插籬乃是迎接客人入住。雙方居住理念不同,思想境界有別,故杜甫作詩教導(dǎo)之,既教之悲憫窮苦,又教之心懷天下。插籬防住者被擾,拆籬憐鄰婦無食。如此,才能理解詩人對待年輕姻親慈愛有加、對待天下窮苦悲憫同情的廣博胸懷。
高云,教師,現(xiàn)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