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娟娟
【摘 要】當今社會很多家長無意識的剝奪了孩子的簡單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對今后的生活也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yǎng)
生活自理能力,是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為能力,它包括生活上的自理、人際關系間的處理以及心態(tài)的獨立等。簡單來講即自我服務能力。
一、現(xiàn)象透析
時代飛速發(fā)展,新興人才輩出,但卻出現(xiàn)眾多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許多大學生能被名牌大學高分的錄取,卻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沒有,離開父母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我們難道不感到悲哀嗎?教育的目的何在?
俗話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不管學歷再高,但是一個連基本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又何談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然而造成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在哪呢?
二、培養(yǎng)幼兒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現(xiàn)在大部分孩子為獨生子女,從小生活在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事事包辦代替,養(yǎng)成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的適應新的環(huán)境,如剛升入小班的孩子來說,每天來園絕大部分是由家長抱著上下樓梯,特別一些年紀大的爺爺奶奶,每次進班總累的氣喘吁吁。別人勸讓孩子自己走,老人還說,沒關系,就當鍛煉身體了。有的孩子想自己穿衣,奶奶總是包辦代替,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再說。臨走前還不忘再三叮囑老師多多照顧。甚至有些家長怕孩子不適應幼兒園飯菜,背包里裝一大堆零食,或一放學就遞給幼兒一大堆食物。在幼兒園尚且如此,可見在家孩子們個個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心肝寶貝,很多力所能及的活,處處被包辦代替,長期以往孩子的獨立性就會漸漸消失,養(yǎng)成依賴心理,從而導致發(fā)展遲緩。
新《綱要》指出:“幼兒的身體健康以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為主要的特征?!庇變褐挥芯邆淞撕唵蔚纳钭岳砟芰?,才能健康的成長,身體才能健康的發(fā)展;其中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身心發(fā)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進行呵護與照顧,但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養(yǎng)成過于依賴的不良習慣,影響其主動性、獨立性的發(fā)展。并明確指出培養(yǎng)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目標。由此可見,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2-3歲是幼兒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期。大量的信息和研究揭示:孩子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僅會影響孩子現(xiàn)在的生活,而且也會給將來的學習、生活、處事帶來極大的影響。相反,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對今后的生活也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有位哲人說過“從小給孩子一雙靈巧的小手,是促進孩子思維發(fā)展、豐富其語匯、增強其自信心的基礎和前提。我們不要荒廢孩子雙手上的智慧,要教給孩子一些實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這是孩子學會生存學會自主的起點。
三、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能力
(一)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中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贝蟛糠钟變涸谟變簣@的時間大部分多于在家的時間,所以幼兒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鐘來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能力。例如,在早晨入園教師提醒幼兒自己動手更換室內(nèi)鞋、室內(nèi)衣服;在外出活動時提醒幼兒折疊好自己的衣服,并鼓勵幼兒自主拿些小型活動器械,如:呼啦圈、拱形門、沙包等;并鼓勵幼兒自己接水和入廁并在適時的時候培養(yǎng)幼兒自己學擤鼻涕和擦屁股的技能;進餐時,對幼兒提出要求:午睡時,教師可通過示范、同學榜樣、合作競賽、兒歌游戲的方法培養(yǎng)幼兒穿脫衣服的能力。總之,教師要多一點耐心,不要束縛和剝奪了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和能力,在一日生活中慢慢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能力。
(二)運用有效手段和組織形式培養(yǎng)幼兒自理能力
1.談話法
在幼兒已有經(jīng)驗和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問答、討論和交談,例如“我長大了”“我是棒寶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主題活動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并為自己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感到高興。
2.游戲法
喜歡游戲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喜歡在有趣的活動中接受教育,在他感興趣的游戲活動中,幼兒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約束自己不良的行為,游戲是對幼兒進行生活習慣教育的良好手段。如有的幼兒做事總是我行我素,我喜歡怎么樣就怎么樣,玩具不會收,玩過之后還會滿地亂扔,于是,我們就開展了“送玩具回家”的游戲。
3.兒歌、故事法
幼兒對簡短通俗的兒歌形式及設計成饒有趣味的故事情節(jié)很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崩?,兒歌《疊衣服》——關上門,左抱抱,右抱抱,點點頭、彎彎腰:小河流水嘩啦啦,飯菜流到誰的家;以及故事《漏嘴巴的大公雞》等等多種寓教于樂的方法。讓幼兒在愉悅的環(huán)境里輕松自主的學習生活技能。
4.鼓勵、表揚法
陳鶴琴指出:“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對于小班幼兒來說,表揚與鼓勵常常是達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幼兒把玩具弄得滿地都是時,大聲斥責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而這時你輕輕地說一聲:“我來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能把地上玩具撿干凈?!比缓笤俦頁P幾個正在揀玩具的小朋友真能干,必要時獎勵一些小紅星、小紅花等待。那么孩子動手的興趣會大大提高。
5.榜樣法
讓幼兒從同伴身上學會處理事情。教師總以“你一定要……”“你必須要……”“不行,不可以”這種命令式的口吻對孩子說話,效果往往不甚理想,而相反以幼兒樹立榜樣,如我們說某小朋友真棒,不挑食,身體長得棒棒的,某小朋友吃飯的桌子真干凈,真是個干凈寶寶等通過這樣的比較,讓幼兒有學習的模板,知道怎么樣做事才是最好的。
(三)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給幼兒提供反復練習的機會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每個幼兒都在差異,每個幼兒都在沿著相似發(fā)展的過程中,各自的發(fā)展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fā)展進程的個別差異”。因此對待幼兒來說教師要求就有所區(qū)別。斷不可“一刀切”的方法進行要求幼兒。需要教師根據(jù)幼兒自身實際情況出發(fā),提出不同要求。循序漸進及時鼓勵有進步的小朋友并提高幼兒的自我能力。針對個別能力較差的幼兒教師應耐心細致引導,并加以美言美語“老師相信你,你一定行”,“老師真為你高興”等激勵幼兒。此外更要注意不斷的鞏固練習。教師要經(jīng)常督促、檢查、提醒幼兒,使幼兒良好的習慣得到不斷的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為。并讓幼兒在區(qū)角活動中掌握技巧、練習技巧、熟悉技巧。如在操作區(qū)有計劃的投放系鞋帶的方法;投放各種豆豆,讓幼兒練習使用筷子的方法,投放娃娃,練習扣紐扣……
(四)家園共育
綱要中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合作伙伴?!币囵B(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我們必須得到家長的配合,以及家長對孩子的監(jiān)督與督促。這樣才能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搭建良好的基礎。為此,我們主要采用家長會、家園聯(lián)系冊、日常交流、觀摩、親子活動等方法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和變化,從而得到家長的認可與支持,并與家長簽訂口頭協(xié)議“我們的約定”,加強家園配合。
總之“冰凍非一日之寒”“羅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幼兒自我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我們多一點耐心和信任給孩子并多多給予他們自己動手鍛煉的機會,并加以言傳身教。孩子們自理能力這雙生活的翅膀終會展翅高飛。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
[2]《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