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霞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推進,生成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元素,成為檢驗教師課堂好壞的標尺,進而成為廣大語文教師課堂中的一種追求。從民主氛圍的營造、讀懂文本、認真傾聽三個維度,通過例證對生成進行闡述,會使語文課充滿靈性。
關鍵詞:生成;語文課堂;靈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09-0083-01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體驗,因而生成成為語文課堂的重要元素,生成也成為課堂亮點,成為教師評價課堂行為好壞的標尺。那么如何讓生成使語文課堂充滿靈性呢?
一、民主氛圍——生成的前提
在生成的課堂中,我們要善于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平等、安全的課堂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才想說敢說,我們的課堂才會生成許多比預設的、計劃的內容更加生動、活潑、豐富的情節(jié)。在這方面許多名師是我們的榜樣。例如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在執(zhí)教《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課時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第一課時,在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孫老師說:“現(xiàn)在讓大家提問題,如果你提出的問題老師答不上來,那我就拜你為師?!睂W生躍躍欲試。一位叫黃××的女生站起來問:“課文第二小節(jié)說‘我們趴在地上必須紋絲不動,第五小節(jié)又說,‘我忽然聞到一股濃重的棉布焦味,扭頭一看……前面說必須紋絲不動,后面怎么又能扭頭一看,這不是前后矛盾嗎?”經(jīng)過討論,一位男生站起來答:“燃燒彈燒著之后有煙霧,在煙霧的掩護之下扭頭一看,動作小,敵人看不見?!秉S××同意了大家的意見,但她并沒有坐下,又提出了二個問題:“燃燒彈燒著之后,為什么只燒邱少云而不燒其他戰(zhàn)士呢?”又有同學回答道:“可能是邱少云趴在下風處,其他戰(zhàn)士趴在上風處?!秉S××接著又提出了第三個問題:“黃昏時候,漫山遍野響起了激動人心的口號聲:‘為邱少云同志報仇!其他人怎么知道是邱少云犧牲了呢?”看來這個黃××今天非得讓孫老師拜她為師不可!只見孫老師不慌不忙地說:“黃××同學太有水平了,她提的問題是我沒想到的,我也答不上來,我愿拜黃××為師,其他同學誰能答上來,我也拜你為師!”于是大家都開始了討論,課堂活躍起來。表面看來,這只是一個聰明的女同學提出了三個精彩的問題,實際上在女同學問題的背后,是老師民主的態(tài)度,激勵的語言,老師精心打造出的民主的、自由的課堂文化氛圍。這樣,就激發(fā)了她的思維,鼓起了她的勇氣,點燃了她的智慧之火。而充滿民主的課堂氛圍,使生成的課堂煥發(fā)出一種不曾預約的光彩。
二、讀懂文本——生成之根本
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去讀懂文本、感悟文本的遣詞、造句之妙,感悟文本的布局、謀篇之精,感悟文本內蘊含的情、理、意、趣之味。感悟到這些,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以文本為基礎,生成出更妙的語言、更精的結構、更有味的內涵。如我在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文中描寫春季樹木變化的句子是這樣的:“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蔽易プ 俺槌觥币辉~問:“抽出是什么意思?”學生說是“長出的意思”。從字面上看,這樣的理解已合乎語意,但是我知道學生并沒有感悟到春天樹木那種快速生長的狀態(tài),所以我沒有就此打住,而是接著問:“那如果把‘抽出換成‘長出行不行?為什么?”學生光知道不行,但想不出為什么。這時學生處于沉默狀態(tài),有的學生低頭沉思,有的學生欲言又止。“同學們,你們見過春天嗎?你們想想春天的樹木是什么樣的?”我又接著問道。學生恍然大悟:“春天的樹木綠得非常快,好像是一夜之間,樹木就長出了綠色的枝條,用‘抽出可以顯出枝條長得快?!薄坝谩槌龊孟袷切碌闹l在舊的枝條里藏著一樣,春天到了,新枝條一下子就抽出來了,而‘長出就沒有這么快?!痹谶@樣的課堂上,學生通過對文本的深入感悟,不但理解了文本用詞的精妙之處,而且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生成了更生動的語言來描述春天樹本生長的狀態(tài),這樣的生成使他們受益匪淺。
三、認真傾聽——生成的尺度
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由于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儲備、感悟能力、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客觀差異,所以他們在對同一文本的解讀過程中,必然會出現(xiàn)豐富多彩的答案。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課堂的交流中,我們要學會多角度、多層次的傾聽,善于抓住對話交流中閃現(xiàn)出的教育契機。例如一位青年教師在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聲情并茂,通過學生的反復讀文,老師的不斷渲染,學生強烈感受到圓明園被毀滅時的痛心,體驗到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痛恨。課文的結尾處,教師讓學生說說學過這篇課文后的感想,學生說到了帝國主義強權侵略多么可惡;說到了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要記住這個教訓;說到了現(xiàn)在我們國家富強了,誰也不敢來欺負我們了……教師對學生的感想一一給予了肯定。這時一位同學站起來很有激情地說:“我長大了,要當總司令,去法國、去英國,燒他們的盧浮宮,燒他們的白金漢宮!”學生說完后,教師不但沒有糾正他的錯誤想法,而且也義憤填膺地舉手響應說:“好,你去時也叫上我……”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很顯然在這個教學片段中,第四位同學的感想偏離了文本的價值取向。學習《圓明園的毀滅》的本意是什么?是讓我們去反對強權侵略,去維護和平、熱愛和平呀!教師怎么能對學生這樣一番過激的話舉手響應呢?面對生成,教師置文本的價值觀于不顧,使之失之千里。如果教師這時能聽出雜音、把握好尺度,及時引導學生回歸到正題上來,那么課堂上一定又會產(chǎn)生一番對文本價值觀的深入討論,課堂一定會生成更多的精彩。
參考文獻:
[1]林金榜.在閱讀中動態(tài)生成[J].新課程,2006(01).
[2]湯利萍.動態(tài)生成 追求本真課堂[J].小學教學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