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榮
【摘要】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我們強調人才的培養(yǎng)應“德才兼?zhèn)洹?,將品德放在才學之前,做到“修身、齊家”,這樣才能“治國、平天下”。在當前新課程改革和倡導素質教育的形式之下,教師更應提高對思想品德教學的重視程度,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質量與效率,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發(fā)展空間,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為新時代的社會發(fā)展提供誠信守法、品德優(yōu)良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初中思品 優(yōu)化課堂 提高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220-01
一、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下,雖然考試內容不再以教材內容為主,而是轉向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但是教材仍然是思想品德課程的中心。我國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材包含了諸如人際交往、生活方式、做人品格、法律常識以及社會責任等諸多內容,能夠對學生未來的為人處世起到指導和幫助作用。因此,教師應以教材知識為主,通過介紹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思想以及公民權利與義務的基本常識,幫助學生建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權利義務平等的價值觀,構建學生思想品德學習知識體系,使學生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時也能以集體利益為出發(fā)點。
二、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核心,初中生學習的動力是興趣和愛好,所以教師應分析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方法。
1.采用分小組活動討論
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在學習中互相幫助,強化學習效果。在課堂上,教師提出教學問題,如事實案例,然后讓學生討論,提出自己的總結性觀點,最后由每個小組代表發(fā)言,并讓其他小組參與評價。這種方式側重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每個學生都應積極主動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與同學交流,教師在總結學生思想結晶的基礎上進行指導,引導學生進一步升華知識。
2.講解重點知識
在素質教育的體制下,人們似乎已經(jīng)不再重視應試能力,但是根據(jù)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狀和思想品德教學的特點,提高應試能力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思想品德學科以道理性的知識為主,既不像學習語文那樣需要背誦古詩文言,也不像學習數(shù)學那樣需要記憶精確的公式,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快速抓住學習的重點,使學生在提高學習成績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習興趣。要想達到這一學習目標,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如在教學愛國主義時,教師可從中國近現(xiàn)代史、我國傳統(tǒng)文化、基本國情以及公民基本義務等幾方面入手,結合理論與實例,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
3.運用情境教學法
外國教育學家曾經(jīng)提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痹诮虒W中,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有著很大的差別,學習效果也截然不同,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全面提升教學效果的最佳方式,一旦學生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他們就能對教學內容迅速作出反應,自覺地抓住學習的關鍵點,教學也就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并以此為依據(jù)對知識進行分類,了解哪部分內容能使學生產(chǎn)生興趣,哪部分內容會使學生感到枯燥,再以學生感興趣的部分為基礎設計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挖掘和探究教材內容,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如在教學蘇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級第五課關于誠信的內容時,教師設計情境再現(xiàn)活動,讓學生完成“如何做一個誠信的人”的學習任務,學生通過排練與設計調動課堂氣氛,同時又進行思考與討論。這種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方式可以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主研究和討論學習內容,在提高學習效果的同時完成“學、想、做”的過程,從而實現(xiàn)學生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應用的過渡。
三、拓展課堂教學內容
我們處于信息時代,以教材為中心進行拓展延伸是優(yōu)化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的有效方法。因為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無法滿足教學的全部需要,如果教師只著眼于教材內容,就不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會影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知識。因此教師應加強利用課外資源,可以從報刊、電視新聞、網(wǎng)絡媒體、視頻節(jié)目等多種渠道來拓展教學內容,內容涉及名人榜樣、法律案件、政治動態(tài)、國情國策、社會熱點等諸多方面。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來進行整理和篩選信息,力求使拓展的方向與教學的知識緊密結合,以指導學生學會準確理解、恰當使用基礎理論和基本觀點,使教學更加靈活多變。如在教學“國情透視”時,筆者先根據(jù)圖片內容提出問題:“圖片反映了我國國情的哪些方面?請進行總結性的文字說明;根據(jù)上述圖片和收集的相關資料,談談我國發(fā)展存在的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然后,筆者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研讀圖片材料,了解社會主義的基本國情;最后,各小組發(fā)言,筆者進行補充及總結討論結果,評比出“最佳小組”。
從與教材內容聯(lián)系的緊密程度來看,拓展內容可以分為相關性拓展與延伸性拓展。所謂相關性拓展,是指課外資源與教材內容聯(lián)系緊密,延伸的內容或是擴大了教材內容,或是加深了教材內容,目的是開闊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以培養(yǎng)學生的運用能力;延伸性拓展是指充實和豐富相對落后的教材內容。教材的內容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這就需要教師利用更多的資源進行延伸,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提高教學的適應性和實用性。如釣魚島事件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的優(yōu)秀事例,教師可以通過分析事件,幫助學生學會理性愛國,達到最佳的教育目的。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初探
林柳青
(浙江省溫州市南浦小學 浙江 溫州 325000)
【摘要】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集思想性、知識性和實踐性為一體的綜合學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考慮到小學品德與社會的特殊性,如果教師一味地向學生灌輸教學內容,不注重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忽視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道德認識,那么,品德與社會課將會失去活力,將無法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 品德與社會 有效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221-01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引導學生觀察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為小學生日后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打下堅實基礎的綜合學科,更是一門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理念的重要課程。學生的道德品質養(yǎng)成,與其日常生活須臾不可分割、息息相關,,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教育其有效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只有依據(jù)學生的生活需要和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地關注學生的生活,把教育真正融入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親自參與,親身體驗,才能切實提升品德教育的有效性。而這樣做的,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讓學生不拘泥于課堂,進而走出課堂,融入社會生活,在親身實踐與體驗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學會生活,學會做人。那么,到底如何提高品德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進行的一些實踐和探索,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提高認識,教學與實踐體驗相契合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是國家重視小學教育的重要體現(xiàn),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的重視與否,課程的好與壞,是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認識就是要從思想上重視,讓《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生活體驗相契合,真正觸及學生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1、與學生平等交流,解決他們遇到的實際問題
首先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做到“我想說、我敢說”。在此基礎上,我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結合課本,有針對性地給學生布置了家庭作業(yè)——試做家務。其結果是學生自己想做家務,可是家長不允許。由此,我讓學生通過小組去討論,怎樣爭取家庭中的實踐機會,觸如這樣的實際問題很多。我教育學生要面對現(xiàn)實,想辦法與家長溝通,再次,選擇適合你的機會去試一試,就可能成功了,這樣有了老師的鼓勵,小組同學的建議,再去做就可能得到家長的認可。
2、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
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認同,這是學生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實踐產(chǎn)生沖突的基本原因,學生的一些正確、善良的思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產(chǎn)生懷疑?,F(xiàn)在的教學所給予學生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怎么做”,而是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么做”,大家會對你有什么評價,這樣使學生在生活中真正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建立自己道德標準。因此,我認為教學應該向生活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這樣才能發(fā)揮品德與社會課的重要作用。
3、結合實際,加強道德教育
當前,生活在城區(qū)的孩子中不少存在不愛勞動、甚至是好逸惡勞的傾向。我們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勞動的教育。告訴孩子們, 學習成績好只是一個方面,養(yǎng)成愛勞動、勤于思考、善于創(chuàng)新的習慣和品質才是更為重要的。當然,如果這樣的思想教育只是說教,顯然缺乏說服力,這就要求老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采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參與勞動切身體會不同感受,從而教育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善于創(chuàng)新,敢于進取。
二、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展開
在課堂教學中,常常充斥這單一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這種方式在現(xiàn)實社會中是終就被淘汰,落后的,也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要改變現(xiàn)狀就必須改變過去的教學模式。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探索出以下幾種有效的教學模式。
導行模式;由傳統(tǒng)的說教單一式轉變自主學習,這是在課程改革的小組合作學習中而來的,它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通過觀察、理解、明理,最后評價,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問題討論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著眼于學生個人的潛能和人格發(fā)展,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思考機會,培養(yǎng)學生悟理—講理—用理的能力,充分讓學生去感知,去思索,敢于發(fā)表自己不同的見解,敢于表現(xiàn)自己,敢于讓學生自己進行,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目前,這種教學模式在我們學校還是最受歡迎的。
適當補充模式;隨著社會、科學、人的認識,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發(fā)展著,對課本中的過時內容大膽舍去,對充滿時代氣息的內容盡最大的努力補償。如每年各種節(jié)日的主題:上海世博會的舉行、目前世界最高的大樓——迪拜塔(818米),以及我國的國防、航天技術,我國的國際地位等,通過這些變化著、發(fā)展著的新鮮事物和現(xiàn)象,打開學生的視野,感受、吸收新知識新理念。時刻關心時事。
三、點燃激情,以情激趣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情可以感染,激情可以傳遞。只有撥動學生的心弦才能奏動人的樂章。教學中教師要先入題入境,才能真情流露,以自己乃至身邊熟悉的事物為切入點感染學生引其入題,以真情教學點燃學生的激情,從而引發(fā)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的興趣。
具體做法可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戲情節(jié)、角色扮演等來引發(fā)興趣。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有很多內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通過這種情境中的體驗,學生感到《品德與社會》不再枯燥,而是興趣無窮。
四、觸景生情,以境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氣氛渲染,特別是孩子們,它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圍下產(chǎn)生相應的情感,觸景生情。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的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想適應的具有激發(fā)道德情感的教學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進入角色,產(chǎn)生情感體驗。利用課本中的圖片、生活中的情景等制成多媒體課件, 再現(xiàn)情境,使內容具體形象。例如教學《馬路不是游戲場》時,先簡要介紹交通事故在現(xiàn)實生活頻繁發(fā)生的現(xiàn)象,馬上引導學生觀看一組由于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而引發(fā)交通事故的圖片,再讓學生以小記者的方式報道一組安全隱患的資料,以當時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的熱情, 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知識,達到動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通過多媒體教學的幻燈、影音、圖片等來創(chuàng)設有趣生動的情境,化抽象、枯燥為形象、生動,使學生學習熱情與情境產(chǎn)生共鳴。
以上是我在日常教學中的初步認識及做法, 也是致力于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些嘗試。事實已經(jīng)并還將繼續(xù)證明,只要我們從育人的角度去認識、重視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下足苦功,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以情激趣,以境促情,才能真正打開兒童的心窗,讓他們帶著激情、興趣在課堂和生活中明理成長,逐步成長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新一代。
參考文獻:
[1]《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學案例專題研究》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2]《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
[3]葉 瀾《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