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娜
新課標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庇纱丝梢?,低段的識字、寫字是開展一切教學活動的基礎,所以清華附小把“重識寫”作為低段教學的首要目標。
可是,面對著需要大量認識的生字,如何才能讓學生高效、興趣盎然地接納呢?清華附小的低段語文老師們采取了“化零為整”的單元整合識字的新方式。
下面就以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學期的《元宵節(jié)》這一單元為例,詳細展示一下清華附小的低段語文老師們如何把整個單元的字融會貫通在一起教學生識記的新探索。
“元宵節(jié)”這一單元一共有兩篇主體課文《元宵節(jié)》《看花燈》,“語文天地”還有一篇拓展課文《猜燈謎》。
老師們認為,這一單元的課堂,應該以“元宵節(jié)”這一主題貫穿,讓學生在自主識字的過程中,日積“周”累,厚積薄發(fā),螺旋上升式地領悟元宵節(jié)背后的文化內涵,從而達成“語文立人”的教育目標,用低段語文學習特有的方式給主題教學以更多角度的詮釋。
一、設置情境,激發(fā)識字興趣
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霸?jié)”這個單元,是一個和生活密切鏈接的單元。為了營造元宵節(jié)的氛圍,教室里已經掛滿了學生親自制作的花燈;黑板上的“日積月累”一角,也已經工工整整地寫著關于元宵節(jié)的詩詞。這樣的環(huán)境渲染,已然讓學生身臨其境。
在“元宵節(jié)”這個整合單元里,每節(jié)課的課前三分鐘,各位小老師們走上講臺,娓娓道來和元宵有關的那些事兒。每天上課講個故事,午休時還可以講好幾個故事。一周的“元宵節(jié)”單元,學生從元宵節(jié)古詩中收獲的字寶寶,可謂是琳瑯滿目。
這樣的自主識字過程,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很多有關元宵節(jié)的成語:和和美美、闔家團圓、團團圓圓、闔家歡樂、闔家美滿、燈火通明、張燈結彩、花團錦簇、皓月當空……積土成山的識字方法在潛移默化中豐富著學生的生字儲備庫。
二、整合歸類,鞏固識字方法
這一單元的教材中要求會寫的一類字有12個,第一課有:“節(jié)、歡、吃、正、慶、團”,第二課有“花、金、吐、立、各、年”。要求會認的二類字有11個,第一課有:“宵、窗、圓、湯”,第二課有“夜、街、泡、眨、睛、追、彩”。一共有23個字。
字形的識記是單元整合的重點與難點,在識記字形時,教師先指導學生,把本單元的一類字和二類字都照貓畫虎做成了字卡。課堂上,學生把23個字就都擺在桌面上,玩起了字卡分類“找朋友”的游戲。
師:請你按照規(guī)則給本單元的字寶寶分分組,找找好朋友。
(學生們紛紛開始動手給字卡分類)
生1:這些字是好朋友,因為它們都是左右結構的:歡、吃、吐、湯、街、泡、眨、睛、彩。
生2:還有一些字是上下結構的:節(jié)、花、金、宵、窗、夜。
生3:“正、立、各、年”是好朋友,都是獨體字。
生4:“慶、追”是一對好朋友,都是半包圍結構。
生5:我覺得“團”和“圓”是好朋友,因為它們都有方框。
(學生們最初都是按照結構給字寶寶分類找朋友,第5個學生終于發(fā)現了第二種分類方法,于是教師趁機引導。)
師:還有哪些好朋友長得比較像?
生6:“吃”和“吐”。
生7:“湯”和“泡”。
生8:“眨”和“睛”。
生9:“節(jié)”和“花”。
(學生們爭先恐后的回答,讓識字的環(huán)節(jié)變得熱火朝天。)
生10:我認為,“吃、吐、團、圓”它們四個人是一個小組的,因為他們都有框,就是大小不一樣。
(這個學生的發(fā)言,把字形表面的相似引到了字理的深度。教師相機把分散在兩課的內容整合在一起講解。)
師:外框是表示“圍起來”的意思,小框是和嘴有關。
通過這樣的單元整合識字學習,提高了識字速度,突出了字形的異同,便于學生整合起來思考字的音、形、義的區(qū)別和聯系。
接著,教師帶領學生,把這23個字,巧妙地放在各種游戲中去識記,比如:“說悄悄話”“你指我讀”“誰來指字誰來猜”“郵遞員”“開火車”“編故事”,
等等。
為了了解學生的需求,教師還要知道學生的真實想法。
師:你對這些字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老師,為什么叫“元宵”節(jié)?不叫“元其他節(jié)”呢?這個“宵”字是什么意思啊?
師:“肖”指“聲音變小變細”。而“宀”指“人家”“宅屋”。“宀”與“肖”聯合起來表示“一家人說話聲變小變細了,也就是休息了”。所以“宵”字的本義就是睡覺了。后來就表示“入夜”了。
教師充分利用字理識字法,不僅讓學生明白了“宵”的字義,還讓學生理解了為什么要在“窗外月兒圓又圓”的時候吃元宵、慶團圓,這背后的文化內涵又為學生的字詞庫添磚加瓦。
三、整合拓展,提升識字意義
元宵節(jié)是個非常富有民族文化內涵的節(jié)日,為了讓學生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元宵節(jié)的內涵,老師們設計了“燈謎游園會”的單元整合識字實踐活動,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文化淵源。學生通過翻書、上網、家長幫助等各種辦法在家里制作燈謎,有的學生還照貓畫虎自己抄寫燈謎。
課堂上,教師教學生做花燈,體驗原創(chuàng)樂趣。孩子們利用手邊的材料,一剪二粘三裝飾。瞧,美美的花燈做好啦!接著,學生把寫好的燈謎貼在花燈上,在教室里“走街串巷”,互相猜燈謎。不認識的字,燈謎的制作人就會主動讀給同學聽,而猜到謎底的同學就會興奮地手舞足蹈。
這邊,兩個學生突然吵起
架來:
生1:我說謎底是“湯圓”,他非得說是“元宵”!我說它們是一樣的,他不信!
生2:湯圓怎么能是元宵呢?如果是一樣的,為什么取不同的名字?。磕悴碌闹i底不對,不能得到獎品!
原來,為了激發(fā)學生們猜燈謎的興趣,“燈謎游園會”設計了特殊的獎品——每個同學制作一張漂亮的“花燈字卡”:在一張大大的A4紙上,學生畫出一個漂亮的燈籠,然后在上面,寫出自己在元宵節(jié)單元中看到過的一個很難的字,寫上拼音。能力強的同學可以制作好幾個呢!就這樣,猜出燈謎的學生,就會領取一張這樣的漂亮的、純手工的“花燈字卡”!
師:要想解決他們倆之間的爭執(zhí),老師這里有一篇文章,叫做《做湯圓》。請你讀一讀!
生:我明白了,原來湯圓,是用糯米面把餡包在里面的。
生:我媽媽跟我說過,元宵是把餡淋上一點清水,在干的糯米粉上面滾。再加清水,再滾,一層一層地越滾越大,最后就是元宵。
師:對,他們的做法是不一樣的,湯圓是“包”出來的,元宵是“滾”出來的。這是元宵和湯圓的最大區(qū)別。湯圓只能煮著吃;元宵也可以煮,也可以油炸。而且啊,煮湯圓的湯比較清亮。煮元宵的湯比較渾濃。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
教師還推薦學生去閱讀滬教版的《啊,湯圓》這篇課文,以及《同步文庫》中關于元宵節(jié)的詩詞和文章。這樣的“一單元帶多篇”的單元整合識字法,讓學生在興致盎然中認識了更多的字,也對中國的元宵節(jié)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以前的識字教學方法單一、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學習效率不高,多靠教師的滿堂灌,也不在乎漢字本身的字理,造成了識字課堂的沉悶,識字已經淪為一種單純的目標。這些都是不符合低段學生的學習心理的。
于是,教師們轉變了教學觀,把學生放在課堂的正中央,把識字變成了學習的動機,使學習識字變成了一種內驅力,驅動學生通過“多識字、多用字”的“二多”渠道去彼此互相交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效率,讓學生在各種游戲中也了解了漢字的豐富內涵。
傳統的識字教學,禁錮在唯一的一篇課文中,學生沒有融會貫通的理解,自然提不起興趣。清華附小的低段單元整合識字,給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視野,讓他們借助“元宵節(jié)”這個主題,認識了所有與此相關的字,自覺利用相同的結構、部首為生字分類,學生會突然覺得自己的識字量迅速增長,不再懼怕閱讀更多的文章。
于是,“一個整合單元識多字”的實踐拓展識字法,讓學生興致勃勃地通過認識更多的字去閱讀更多的文章,達到了“字為文用”的縱向貫通的目標。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 劉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