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鵬
[摘 要]化學用語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許多高考試題中的設問點和賦分點。從高考閱卷的反饋情況來看,化學用語書寫錯誤或不準確仍然是考生丟分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見,化學用語是高中化學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因此,對高中化學用語教學方法的探究極為重要。
[關鍵詞]化學用語 教學理論 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230079
化學用語是化學在其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用于表達和交流的語言文字,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也是許多高考試題中的設問點和賦分點。在每次化學教學交流中,教師們都提出要加強化學用語的教學。因為,在近幾年全國各個省份的高考試題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命題專家非常重視對化學用語的考查,許多試題都要求考生用正確的化學用語來做答。而從高考閱卷的反饋情況來看,化學用語書寫錯誤或不準確仍然是考生丟分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見,化學用語教學是高中化學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鑒于以上原因,筆者現列舉幾種常見高中化學用語的教學方法,與大家分享。
一、新問題教學法
新問題教學法的基本流程為“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教學——設問練習——簡潔轉新”等幾個步驟。例如,在講授“鐵的重要化合物”中二價鐵元素和三價鐵元素互相轉化的方程式時,可先進行有關實驗:
Fe+2Fe3+=3Fe2+
2Fe3++Cu=2Fe2++Cu2+
2Fe2++H2O2+2H+=2Fe3++2H2O
5Fe2++MnO-4+8H+=5Fe3++Mn2++4H2O
學生做過實驗后,首先對實驗現象有了鮮明感知,而后教師提問:“這些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嗎?這些反應中化合價是怎樣變化的?”當學生判斷都是氧化還原反應時,繼續(xù)追問:“為什么實驗室在配制FeCl2或FeSO4溶液時,通常還要往溶液中加入鐵釘或鐵粉?”學生結合氧化還原反應的相關知識不難理解其中的緣由。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畫出“鐵三角”,不僅能使“+2價、+3價和零價鐵的相互轉化”這一教學重點問題得到順利解決,還能使學生清楚地了解鐵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轉化。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不但掌握了這一類化學知識,并對相關的化學用語記得牢固,且深解其意。
可
見,化學用語中化學方程式的學習雖然枯燥乏味,但只要引導得當,設問有梯度,問題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隨著問題的
不斷產生和解決,學生就會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不斷得到提高,從而為學生的創(chuàng)新積蓄力量。
二、強化記憶教學法
元素符號的記憶如同記憶英語單詞,針對不同的人其記憶方式也會不同。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斯金納、赫西、布蘭查德等人提出的強化理論,化學用語當中的元素符號等知識需要一定的強化記憶過程,尤其是在初學化學用語期間,如果沒有記住元素符號及其意義就如同在數學中沒有記住1、2、3等數字及其意義。因此在進行化學用語的教學中可以運用以下的方式進行強化學習。
在課前強化預習,先布置學生預習完成“常見元素和原子團主要化合價表”的記憶并完成離子符號的書寫。首先,這樣處理可以真正做到難點分散,離子符號的書寫其實也是對部分元素的化合價進行記憶與應用,到書寫化學式時,學生就不會覺得陌生而難以上手,從而為后一段化學用語的教學做了鋪墊。其次,離子符號的訓練與學習也是避免在化學式教學中“化合價的書寫”與“離子電荷數的表達”兩個概念的混淆,在概念的建模階段就予以比較、強化甄別,對學生增強概念的理解不無裨益。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規(guī)律指出:“知識需要長時間保留在記憶中的信息要經常復習,記憶信息才會越來越強,記憶儲存量才會越來越大?!睆囊婚_始進行化學學習到利用化學用語進行相關化學專業(yè)術語的表達與理解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這期間很多教師往往會“冷落”化學用語,使分散的難點在某個學習時刻再一次集中起來,且隨著新知識的不斷學習,學生對學過的化學用語也會逐漸淡忘。因此,平時的教學中對化學用語的重復再現、強化記憶顯得尤其重要。
三、聯(lián)系生活形象教學法
在實際教學中,方法不能單一,聯(lián)系實際生活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能夠很好地解決重難點問題。知識學習的最終目標定位于實踐運用,通過化學用語的學習,以此來解釋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化學現象,讓學生感覺到化學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和親切感,有助于化學用語的學習和理解。其實化學知識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眾多的化學物質,對于這些物質我們都可以通過化學用語給予解釋。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都離不開化學知識,感到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例如,學習元素符號時,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各種營養(yǎng)品及藥物包裝袋上的標簽,學生會看到很多的字母字符,而后引入化學用語的概念,并向學生介紹這些化學元素對于人體的作用,如人體缺鋅影響智力發(fā)育;攝取過量的鋁會使人反應遲鈍;缺鐵會貧血;缺碘得大脖子?。蝗扁}得佝僂??;等等。這樣,學生聽得快樂,記得輕松,通過熟悉的生活實踐知識,寓教于樂,寓學于樂。
四、“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征教學法
表征是現代認知心理學的核心概念之一,認知心理學家把信息在人腦中呈現和記載的方式統(tǒng)稱為知識的表征。在化學學習中,宏觀表征主要是指物質屬性中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外在表現;微觀表征主要是指不能直接觀察到的微粒的運動和相互作用、物質的微觀組成和結構、反應機理等微觀領域的屬性在學習者頭腦中的反映;符號表征是指符號在大腦中記載和呈現的方式。三重表征的靈魂就是通過建立宏觀表征、微觀表征和符號表征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實現三個表征層次的融合,并通過這種理性與感性、具體與抽象的完美融合,來促進學習者對化學用語的理解。例如,在學習鈉與水的反應(2Na+2H2O=2NaOH+H2↑)時,利用多重聯(lián)系策略要求學生將化學方程式的記憶與宏觀現象、微觀結構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學生在頭腦中將抽象的符號與具體的表象相結合,實現對上述化學反應的多重表征。首先,看到鈉在水中劇烈的反應,提煉出“浮、融、游、響、紅”等反應現象;其次,根據實驗現象推知反應物為水和鈉,生成物為氫氧化鈉、氫氣,再據質量守恒定律寫出化學方程式;第三,分析物質結構方面的變化;最后,得出反應本質:鈉把水中的氫原子置換出來,然后氫原子再重新組合得到氫氣。教學中要盡可能通過具體實驗或實物引導學生學習有關的化學用語,避免將化學用語的學習變成機械的符號記憶。
五、化整為零分層教學法
初中有關化學用語的知識量不算太大,學生剛剛接觸時,勉強可以用各種辦法進行死記硬背,而整個高中階段涉及的化學用語的內容是初中時的好幾倍,所以學生不可能再像初中那樣去死記硬背。應該通過層層遞進的方法分散記憶,降低強記的負擔,加上不斷的鞏固復習,把這些關聯(lián)不大、容易遺忘的化學用語的記憶變成步步為營、不斷深入的學習過程。學生要注重細節(jié),一旦發(fā)現錯誤,及時糾正。教師統(tǒng)籌安排,不斷強化訓練,加強階段落實。除了知識類別的分層之外,還需注意對學生的分層教學。教師必須對每個學生學習化學用語的現狀了然于胸,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
六、“諧音、口訣記憶”教學法
奧蘇泊爾認為,如果教師能將有潛在意義的學習材料同學生已有認知結構聯(lián)系起來,融會貫通,學生就能采取相應的有意義學習的心向。按照奧蘇泊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可以把像化學用語等這樣有潛在意義的知識與學生已有認知結構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進行想象、聯(lián)想,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從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出最易于與新知識聯(lián)系的舊知識,從而輕松掌握新知識,對已學知識進行新的理解和認識。根據這一原理,我們可以對某些零散的、枯燥的材料以“諧音、口訣、打油詩”等方式進行處理,以形成新奇有趣的語句,這樣就便于學生在大腦中輸入和提取了。例如,講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的轉化時,借用于謙的《石灰吟》,請學生根據詩句內容寫出化學方程式。詩歌內容為“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CaO+CO2↑,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又如,在教學化合價與化學式的聯(lián)系時,可利用口訣“一排順序二標價,絕對價數來交叉,偶然角碼要約簡,寫好式子要檢查”來引導學生學習。
七、類比教學法
所謂類比,就是由兩個對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質,推斷它們在其他性質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推理形式。在中學教育階段,學生傾向于用身邊常見的事物的某些相仿點來幫助類比想象,理解一些學習中的問題。例如,“洋蔥類比理解電子層”“將氫原子與直徑為1厘米的小球相比相當于將一個蘋果與地球相比”“用二氧化碳與水、氫氧化鈉等的反應類比學習二氧化硫與水、氫氧化鈉等的反應”等,從而使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和書寫相關的化學反應及方程式。
八、信息加工建構模型教學法
信息加工理論里把學習的過程稱之為一系列信息加工的過程,學生學習化學的過程,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是利用化學用語作為載體來加工化學知識的過程。這種加工活動無論哪種類型都要依賴化學用語才能進行。學生已有的知識信息與化學用語信息如何轉換,將決定知識在頭腦中的存在形式。這就要把當前的學習內容盡量和已知知識相聯(lián)系,并對這種聯(lián)系加以認真的思考。
如果能把聯(lián)系與思考的過程與協(xié)作學習中的交流、討論的過程結合起來,則能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用語的效率。在具體學習化學用語時可以這樣設計教學:在加工已有知識信息的初級階段上,教師可以根據稱謂的感覺特征來分析。如使用“原子瘦、分子胖、化合價戴帽子、離子扎著花辮子”,這樣學生很快就認識了原子、分子、離子及化合價的相關內容。
再將上述學習內容進行歸納,如說出右圖化學符號周圍數字的意義。通過該練習能使各概念間建立有意義的聯(lián)系,便于學生掌握相關知識。
九、故事情境教學法
在講授枯燥無味的理論性知識時,教師可講授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動有趣的故事。故事的趣味性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持久地追求化學知識的動力。例如,在學習苯的結構式時,講述“凱庫勒研究苯的結構式”的故事,使學生了解關于凱庫勒悟出苯分子環(huán)狀結構的經過:據說一天夜晚,凱庫勒在書房打瞌睡,眼前出現旋轉的碳原子。碳原子長鏈像蛇一樣盤繞卷曲,忽見一蛇銜住自己的尾巴,并不停地旋轉,這個“夢境”啟發(fā)凱庫勒發(fā)現了苯分子的環(huán)狀結構。這樣學生能夠更深入地記住苯的結構式,并能很好地了解有關苯的一些性質。
十、圖示教學法
圖示教學法,也叫“圖文示意”教學法。即通過簡要的符號、濃縮的文字、線條(箭頭)等構成特有的圖文式樣,形成板書、電腦課件等有效施教的教學方法。常用的圖示方法有(線框)圖示、圖表、圖畫(含簡筆畫)等。這種圖示教學法能夠展現抽象的思維過程,使講解有所依,思考有所指,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比如,在氫氣和氯氣反應生成氯化氫氣體的形成過程中,能量的變化和熱化學反應方程式的學習可利用如下的圖示來輔助教學。這樣表示出來,學生對氯化氫的形成便一目了然,也有助于學生對熱化學方程式的理解。
圖示法不僅對學生在理解化學反應上有幫助,還在理解元素的化合價等方面有重要意義。微觀示意圖將化學反應中分子、原子的運動狀態(tài)較為直觀地展示出來,使化學反應前后各種粒子的構成情況較為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把化學反應現象中無法觀察到的化學反應前后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tài)形象地表示出來。這樣既有利于啟迪學生思維,又有利于考查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當然化學用語的教學之中還可以巧用表格等一些圖示教學法進行教學,在這里不再一一列舉。
總而言之,利用較好的教學方法教學,可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開心。然而“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還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以學法帶動教法,把我們的課堂教學做好,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 參 考 文 獻 ]
[1]魏列斌.圖示法在化學用語教學中的作用[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3(6):34-36.
[2]顧弘.對滬教版新教材“化學用語”教學策略的思考[J].化學教學,2013(1):42-44.
[3]黃海燕.在化學用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J].廣西教育,2013(18):79.
[4]錢宇.初中化學用語教學策略談[J].化學教與學,2011(11):52-53.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