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法布爾在科學(xué)研究了蟬的生活之后,曾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樂,這就是蟬的生活。它掘土四年,現(xiàn)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長起與飛鳥可以匹敵的翅膀,在溫暖的日光中沐浴。那種鈸的聲音能高到足以歌頌它的快樂,如此難得,而又如此短暫。 ”這其實是他對自然以物觀物的熱愛和贊美。
然而與法布爾不同,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則“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多有人把蟬視為高潔的象征,并詠之頌之,或借此來寄托理想抱負(fù),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更有甚者用小巧玲瓏的籠裝養(yǎng)蟬來置于房中,聽其聲,以得歡心。
的確,從百花齊放的春天,到綠葉凋零的秋天,蟬一直不知疲倦地用輕快而舒暢的調(diào)子,不用任何樂器伴奏,為人們高唱一曲又一曲輕快的蟬歌,為大自然增添了濃厚的情意,難怪人們稱蟬為“昆蟲音樂家”“大自然的歌手”。
人們陶醉于蟬的鳴聲,卻忘記了它的本性,你可知道,每當(dāng)蟬落在樹枝上引吭高歌,便用它尖細的口器刺入樹皮吮吸樹汁時,各種口渴的螞蟻、蒼蠅、甲蟲等便聞聲而至,都來吸吮樹汁,蟬則飛到另一棵樹上,再另開一口“泉眼”,繼續(xù)為自己吸取飲料。如此這般,如果一棵樹上被蟬插上十幾個洞,樹汁將流盡而枯萎死亡。可見對樹木來說,蟬是大害蟲。
會鳴的蟬是雄蟬,它的發(fā)音器就生在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層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動而發(fā)出聲音。由于鳴肌每秒能伸縮達萬次,蓋板和鼓膜之間是空的,起共鳴的作用,所以蟬的鳴聲特別響亮,而且能夠輪流利用各種不同的聲調(diào)激昂高歌。雌蟬的樂器構(gòu)造則不完全,不能發(fā)聲,所以它們是“啞巴蟬”。
雄蟬每天唱個不停,是為了引雌蟬來交配,在雌蟬聽來,雄蟬的叫聲像一首美妙的樂曲,交配后雌蟬就用劍一樣的產(chǎn)卵管在樹枝上刺成一排小孔,把卵產(chǎn)在小孔里,幾周之后雄蟬和雌蟬就死了。
那為什么雄蟬會叫呢?原來,蟬肚皮上有兩個小圓片叫音蓋,音蓋內(nèi)側(cè)有一層透明的薄膜,這層膜叫瓣膜,聲音其實是瓣膜發(fā)出的。人們是用擴音器來擴大自己聲音的,音蓋就相當(dāng)于蟬的擴音器,蟬用它來回收縮擴大聲音,就會發(fā)出“知——了,知——了”的叫聲。雌蟬的肚皮上沒有音蓋和瓣膜,所以不會叫。
小小的蟬幼蟲從卵里孵化出來后,待在樹枝上,秋風(fēng)把它吹到地面上,一到地面上它馬上會尋找柔軟的土壤往下鉆,鉆到樹根邊,靠吸食樹根液汁過活,少則兩三年,多則十幾年。從幼蟲到成蟲要通過5次蛻皮,其中4次是在地下進行的,而最后一次則鉆出土壤爬到樹上,蛻去干枯的淺黃色的殼而變成成蟲。所以,蟬是見不得天日的昆蟲,雖然壽命很長,但卻極少在陽光下生活,幾乎一生都是在黑暗的地下度過的。
酷夏的晚上,蟬在樹上不停地叫著,如果這時你去攻擊它,往往會有一股似污水的液體從樹葉叢中噴射下來,那是蟬的尿。蟬的食物主要是樹的汁液,蟬的嘴像一只硬管,它把嘴插入樹干,一天到晚地吮吸汁液,把大量營養(yǎng)和水分吸到體內(nèi),用來延長壽命。當(dāng)遇到攻擊時,它便急促地把貯存在體內(nèi)的廢液排到體外,用來減輕體重以便起飛,同時起到自衛(wèi)的作用。蟬排泄與其他昆蟲不一樣,它的糞液都貯存在直腸囊里,情況緊急時隨時都能將其排出體外。
蟬有兩對膜質(zhì)的翅膀,翅脈很硬,蟬休息時,翅膀總是覆蓋在背上。蟬很少自由自在地飛翔,只有采食或受到騷擾時,才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上。有趣的是,蟬能一邊用吸管吸樹的汁液,一邊用自身的樂器唱歌,飲食和歌唱互不妨礙,可謂一心二用。
蟬的鳴叫還能預(yù)報天氣。如果蟬一早就在樹端高聲歌唱,就是在告訴人們,今天會很熱。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蟬》課外閱讀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