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怒
這張略微發(fā)黃的照片攝于1958年底(右邊第三人為作者),時逢國務院決定在新中國成立10周年之際舉辦首屆全國運動會。第一屆全運會比賽項目除足、籃、排球等熱門項目外,還有11人制手球。當時,手球運動在中國開展不久,北京還沒有手球隊,市體委便從當年北京市第三屆運動會高校女子手球冠、亞軍隊的隊員中進行選拔,并以此為基礎組成了北京女子手球集訓隊,和男隊一同到北京體育學院訓練。
手球運動100多年前起源于德國,上世紀50年代中期才在中國興起,當時我們高校女子手球隊從事這個項目的時間不長,而之前我們連正規(guī)比賽都未見過,動作不得要領,又沒有什么技戰(zhàn)術,進入北京隊可謂趕鴨子上架。而教練也是臨時改行的,我們只好邊學邊賽,邊賽邊學。在接下來的全國手球邀請賽上,我們被上海、安徽等隊打得稀里嘩啦。然而,天既降大任于斯人,必不會奪其志、斷其路。正好國家體委為各省市快速培養(yǎng)手球教練、裁判辦了個短訓班,邀請到世界冠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手球隊中鋒來華執(zhí)教。
東德教練30歲出頭,棕黃色短發(fā)、藍眼睛,相當帥氣。開班時體院大教室內擠得滿滿的,足有200多人,很多學員都比老師年長很多。要在兩個月內使這些不同經歷的“老學員”達到能獨自帶隊的水平,成為洋教頭的難題。配備的小翻譯有些靦腆,體育方面的詞語也較生疏,只得腋下夾本字典隨“翻”隨譯。上課多在室外,隆冬臘月,足球場上學員們穿著棉大衣,坐在小馬扎上記筆記;洋教頭穿著薄薄的運動服邊喊叫邊演示,大汗淋漓。場上場下的教學人員都聚精會神,無人理會呼嘯的西北風裹挾著雪花的侵襲。后期戰(zhàn)術教學階段,單兵教練行不通了,于是我們這批集訓隊隊員便成為教學棋盤上的活棋子……兩個月很快過去了,老學員們各自打道回府訓練自己的隊伍去了。洋教練啟程前,北京手球集訓隊在莫斯科餐廳舉行歡送會。那時用餐是沒有公款報銷的,中方參加者一律自掏腰包。餐廳為照顧我們這些窮隊員,允許每個人點半份西餐,付費貳元伍角。這可是我平生第一次享受西餐啊!
因為得到洋教頭的真?zhèn)?,北京手球集訓隊進步很快。1959年9月,北京女子手球隊不負眾望,一雪常敗之恥,以全勝戰(zhàn)績奪得第一屆全運會手球冠軍,男隊摘得亞軍。此后,我們一批沒進人大名單的集訓隊隊員回到各自的高校繼續(xù)學業(yè)。我雖沒能站到領獎臺上,但這一短暫的集訓經歷仍給我留下美好的記憶,我也曾披過北京隊戰(zhàn)袍,為北京的榮譽努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