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昆
“窗前一叢竹,清翠獨言奇。南條交北葉,新筍雜故枝。月光疏已密,風聲起復垂。青扈飛不礙,黃口獨相窺。但恨從風籜,根株長相離?!蹦媳背瘯r的謝在他的《詠竹》中是這樣描述竹子的。謝眺的詩繪影繪形,將一個虛擬的竹子意象活靈活現(xiàn)地用語言表述出來。
也是南北朝的張正見,在他的《賦得階前嫩竹》中,則將筆墨的渲染最后落在竹子的生命力上,“翠云梢云自結(jié)叢,輕花嫩筍欲凌空。砌曲橫枝屢解籜,階來疏葉強來風。欲知抱節(jié)成龍?zhí)帲斢谏铰犯疒橹?。”竹子在張正見的眼中已不僅僅是愉悅養(yǎng)眼的植物,而是一個頑強的,充滿韌性的生命。
到了清代鄭板橋的筆下,青青的翠竹已經(jīng)不再只是一叢賞心悅目的植物,和一個具體實在的生命,而是充滿了人格特征的精神投影。他這樣贊美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用竹子的形象來作為自己人格精神的隱喻。
千百年來,竹子清峻不阿、高風亮節(jié)的形象,和文靜、高雅、虛心進取的品格讓歷代文人不知傾注了多少情感。他們以各種不同的心境來觀照竹子,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手法來詠嘆竹子。竹子,成了文人宣泄個人情懷的移情對象。在歷代的詩詞歌賦中,竹和松、梅被人們并稱為“歲寒三友”,是人們寄物抒情,借自然物來表現(xiàn)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對精神境界追求的對象?!皻q寒三友”還意喻人們經(jīng)得起風雨考驗,牢不可破的友誼。
中國的攝影師們也沒有忘記竹子。
石廣智運用多次曝光技術(shù)形成虛實相間、亦真亦幻的影像。他的竹子,有的迷離,有的紛繁,有的幽雅,有的華貴,有的輝煌,在變幻的自然光線下,很好地表現(xiàn)了竹子“南條交北葉,新筍雜故枝。月光疏已密,風聲起復垂”的生命狀態(tài),昂揚著蓬勃向上和躍動活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