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蘆筍,各有各的美味,吃遍東西南北,終于尋找到那個屬于自己最喜歡的味道。
此刻,窗外的小雨淅瀝瀝地下個不停,雨滴敲打、鞭策著春天的腳步,快點再快點。春天就是陽光,對饕餮客來說就意味著三個字——時鮮菜。雖然時下因為大棚種植技術的普及,反季節(jié)蔬菜到處橫行,但老饕們還是等待著真正的當令菜上桌。
關于當令菜,春筍寫的人最多,吃的人當然更多,偏偏都遺忘了另一個貴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的“親戚”——蘆筍,這也許是因為來自地中海和小亞細亞的它,到20世紀初才引入中國之故。倒是老外們每年都會盯著日歷,算計著蘆筍的上市時間,甚至弄個蘆筍節(jié)來招搖過市。
好多年前的一個春天,第一次去歐洲,正逢蘆筍上市,在德國一家五星級酒店吃了一道白蘆筍的菜,主人拼命介紹它的好,還說我們真是來巧了,早幾天或者晚幾天都吃不到??墒?,刀叉下的這道菜真是難吃,蘆筍淡而無味,奶油汁不對胃口,而且掩蓋了蘆筍本身的清香,加上難以切斷,真是可惜了上好的食材。從此,對德國人的烹調水平,也對德國普羅大眾的味蕾鑒賞水平打了個大大的問號。直到有一天,在一個鄉(xiāng)下館子里,吃到了一道蘆筍土豆湯,同樣是澆了奶油,但卻好吃到還想再來一份的地步,色、香、味齊聚于一身??磥?,是因為那家酒店餐廳的問題,我怎么就忘了在五星級酒店很難吃到真正好菜的這個規(guī)律,總之,冤枉了德國人廚藝差若干時間。
在歐洲,大部分是白蘆筍,難得見到青蘆筍,和中國正好相反。我們的青蘆筍有很多種燒法,最常見的就是用來炒,可以是清炒,也可以加各種輔料,如百合、蝦仁、各種肉片等一起炒,關鍵是要突出蘆筍的清香,用輔料帶出蘆筍的鮮味來。比較西化的做法如蘆筍培根卷、蘆筍腌三文魚卷,簡單,好看,易做,插根牙簽后尤其適合聚會上人們站著吃。如果拿蘆筍當西餐的配菜,那么這道主菜本身也提高了一個檔次。
白蘆筍和青蘆筍比起來,粗壯高大,和歐洲人的身材倒是契合,水嫩得多,汁水也多。所有歐洲國家中,德國人對白蘆筍的瘋狂和我們國人對春筍的迷戀有得一拼。如果一個德國人沒有吃過白蘆筍,就好像跟春天失之交臂了那般難受。講究點的,要買早晨收割的,中午就吃,為了突出蘆筍的清香和鮮甜,做法是越簡單越好。
雖然蘆筍引入中國不長時間,但不曾想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蘆筍生產國了,不過種植的很多蘆筍都出口國外了。這兩年,陸續(xù)在市場也在餐廳見到白蘆筍了,問下來很多源自于山東,更聽說那里也有蘆筍節(jié)了。從營養(yǎng)成分來說,蘆筍應該比春筍更值得上百姓的餐桌,不如請大家大顯身手,各自開發(fā)更多關于蘆筍的菜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