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宗穎
[摘要]講文明講禮儀,樂于助人,勇往直前是我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要做好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工作,就要創(chuàng)建文明禮儀文化,促進校園育人環(huán)境;制定學校管理體制,宣傳文明禮儀常識;加強學校班級文明主題班會建設;大手拉小手,一對一的禮儀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文化活動。
[關鍵詞]中學生文明禮儀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090073
我們學校是南寧市橫縣馬嶺鎮(zhèn)一所辦學規(guī)模比較大的農村庫區(qū)移民的初級中學。全校學生都是農村住宿生,應教會他們做有追求、有理想、有道德、遵守學校紀律、守法的合格社會公民。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學校的學生特別是初一的新生,最起碼的文明禮儀習慣都不懂。再加上學生家長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部分沒知識沒文化,平時不講道德,村頭村尾都有家長或社會青年在打紙牌、玩麻將賭博,平時講話粗口話連篇,態(tài)度強硬而野蠻。一些家長認為,只要孩子遵守紀律,不做偷雞摸狗的事,學習成績好與壞都沒有什么關系,更不用講什么文明禮貌、習慣禮儀了,學生的文明禮儀根本無從談起。為了讓學生做文明人,為了讓學生講禮儀,習慣于文明生活,與教師同學友好相處,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我們學校組織德育教師展開了學生文明禮儀養(yǎng)成的教育和研究,效果比較明顯,成績比較喜人。
一、創(chuàng)建文明禮儀文化,促進校園育人環(huán)境
好的育人環(huán)境,能夠潛移默化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讓學生有文明禮儀的學習榜樣,明白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學校從政教處、教務處著手,廣泛征求全體師生的建議,大量收集能夠影響學生文明禮儀的古籍和事跡,張貼在學校的文化長廊、過道、樓梯、教室、宿舍、食堂上……文化長廊有“孔融讓梨”、“黃香溫席”等古典禮儀故事;過道上有“腳步輕輕,勿擾他人”;球場邊上有“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口號;教室上有“入室即學,入學就專”;食堂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等等。
二、制定學校管理體制,宣傳文明禮儀常識
學校由政教處聯(lián)合班主任擬定出對學生的要求和班級管理制度,發(fā)放到每一位學生的手中,張貼在學校的教室、宿舍里,張貼在學校的宣傳板報上,通過學校的廣播大力宣傳,班主任還在班級上大力組織全班學生進行認真學習,讓學生都按照文明禮儀標準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讓學生從語言、行為上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不但從課本、從知識上懂得規(guī)范自己,還讓學生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用文明禮儀的標準從嚴規(guī)范自己,這樣會促進學校的文化建設,從而也能教育學生文明處事,快樂成長。
三、加強學校班級文明主題班會建設
通過主題班會來強化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每周日晚學校通過召開班主任會議,布置班主任形成教育主題,確定主題班會的教育目標,做好開展的方案,切實組織開展班會活動,做好過程材料記錄,會后做好反思反饋。例如八年級三班在開展《安全出行,健康成長》的主題班會上,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學生踴躍發(fā)言,積極參加,在實踐中明白珍愛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尊重身邊的人和事,做一個安全健康成長的人的意義。
四、大手拉小手,一對一的禮儀教育
教師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師要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道德、自己的品質、自己的語言行為去影響和教育學生,給學生點明前進的方向。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得體的著裝、大方的言談、待事的淡定、正能量的傳遞,都會讓學生可以直接學習,會影響學生的身心、人格乃至一生道德的形成。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文化活動
文明禮儀就在我們身邊,行為習慣也無處不在。我們要常開展一些活動促進文明禮儀教育的發(fā)展,讓學生能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得到成長的快樂,同時也開拓學生的知識及視野。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得到文明的熏陶,學校要求班主任每周組織學生召開文明禮儀主題班會;每周一學校的升國旗活動,班主任和生活教官都開展文明禮儀大檢查,檢查學生按時出操,檢查學生統(tǒng)一穿好校服,檢查學生端正站姿,檢查學生目光整齊,檢查學生歌聲必須嘹亮;為了各班級形成爭先恐后的景象,我們還組織舉辦了新生杯、畢業(yè)杯學生的各種球賽,讓學生形成團結的凝聚力,形成熱愛班級集體的優(yōu)秀文明禮儀。
教育體現(xiàn)方法的多樣性,教育的內容展現(xiàn)它的豐富與多彩,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通過學習生活、教育工作的過程去提高學生的禮儀素養(yǎng),讓講文明、講禮儀成為學生生活學習的好景象,讓文明禮儀這一優(yōu)秀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得以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韋有華.人格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軒轅楚主編.不學禮,無以立[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
[3]蔡踐編著.禮儀大全[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黃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