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霞
泛讀課是英語專業(yè)基礎(chǔ)階段一門重要的課程,本課程為英語專業(yè)低年級培養(yǎng)閱讀理解能力的專業(yè)技能必修課?!陡叩葘W校英語專業(yè)基礎(chǔ)階段英語教學大綱》對閱讀教學提出了兩方面的要求:(1)閱讀課的任務(wù)注重培養(yǎng)學生快速、準確、有效地獲取信息、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并通過閱讀訓練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增強語感,不斷增加文化背景知識;(2)閱讀課應(yīng)選用題材廣泛的語言材料,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語言的能力以及假設(shè)判斷、分析歸納、推理檢驗等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包括略讀、尋讀、細讀、評讀等能力,并提高閱讀速度。課外指定長篇簡易讀物和淺顯原著,并定期檢查,檢查閱讀方法口筆頭形式皆可。根據(jù)大綱要求,課外閱讀是泛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外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延展, 但應(yīng)在教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地進行。
一 加強課外閱讀的必要性
“泛讀”顧名思義,是要讀得廣、讀得多。但是,目前的狀況是“泛讀課”讀得少。泛讀課日益被邊緣化,學生不太重視,加之教學上存在不少問題,這門課程逐漸陷入“似有若無”的尷尬境地(黃源深 2011:10)。學生每周閱讀的大多是一些篇幅不長的文章,及課后幾篇小短文,閱讀量非常少,這很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閱讀能力。這樣每周僅兩個課時的泛讀課堂學習,學生把精力都花在做練習上,沒有時間做課外閱讀,結(jié)果無法拓展知識面,也不能提高文化素養(yǎng),難以發(fā)展認知能力和思辨能力,這顯然有違大綱要求。
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僅僅依靠課內(nèi)時間明顯是不夠的,英語專業(yè)學生需要大量進行課外閱讀。20世紀80年代,美國應(yīng)用語言學家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其核心思想是輸入假設(shè)理論。所謂語言輸入就是大量地讀和大量地聽,因此泛讀課必須保證學習者大量地閱讀,在接觸大量的語料過程中,學習者會自然地習得許多有用的知識,包括詞匯、句子、詞形變化規(guī)則、遣詞造句規(guī)則等。許多國外語言學家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大量地閱讀,包括消遣性閱讀,對第二語言習得大有裨益。國內(nèi)專家黃源深認為好英語是“讀”出來的(黃源深 2006:64);李觀儀(上外)認為 “要提高英語水平必須依靠不間斷的大量閱讀”(董亞芬 2003:5)。國外學者Nuttall 在談?wù)撻喿x技巧時指出“我們要通過閱讀學會閱讀” (Nuttall 2002:128)。學生通過大量閱讀,日漸養(yǎng)成閱讀外語的好習慣,并逐步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二 課外閱讀的監(jiān)控措施
課外閱讀能否達到預(yù)期的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課外閱讀有無有效的監(jiān)控措施。如果教師對課外閱讀缺乏指導,沒有監(jiān)督和檢查,那么課外閱讀無疑會處于無序狀態(tài),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毫無裨益。筆者試圖建立一套課外閱讀監(jiān)控機制來督促學生的閱讀情況,采取讀書報告形式,包括口頭和書面形式,切實抓好課外閱讀的指導、監(jiān)督和檢查工作,并把課外閱讀納入考核范圍,同時把閱讀監(jiān)測結(jié)果記入泛讀課成績。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結(jié)束目前泛讀課外閱讀的渙散狀態(tài)。
多種形式的讀書報告是監(jiān)控、檢驗閱讀成果、啟迪思維的好方法。筆者試圖建立的課外閱讀監(jiān)控機制中包括口頭和書面兩種形式的讀書報告,并分別探討各自的操作程序。因為說和寫是語言的輸出形式,幫助學生把個體學習的外顯知識內(nèi)化為隱性知識,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加拿大斯萬教授(Merrill Swain)針對克拉申的“輸入假設(shè)”理論提出了“輸出假設(shè)”理論,他強調(diào)語言輸出的重要性,認為輸出不僅可以提高語言的流利性,而且還具有使學習者集中注意力、進行假設(shè)驗證和自覺反思等調(diào)整自己學習策略的功能,從而提高使用語言的準確性。為此,筆者希望通過口頭和書面兩種不同形式的讀書報告來實現(xiàn)學生語言遷移和語言應(yīng)用的能力,以更好地達到語言輸入和輸出的動態(tài)平衡。
(一) 口頭讀書報告
1 個人口頭陳述
(1)制定口頭讀書報告評分表(見表1)
教師要讓全體學生熟悉這個評分表,按照評分表中的評分細則給報告者評分,同時要求每位學生對其進行匿名評分,最后教師和學生的平均分數(shù)為該報告者的最后得分。
(2)課堂要求??陬^讀書報告必須進行演講與討論。學生臺上演講的時間約為5分鐘,教師和同學提問約為5分鐘,每周2個同學按照學號順序進行課前讀書報告。這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展示自我、共同分享的平臺。匯報學生把所閱讀的材料進行概括、整理,并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這有助于鍛煉他們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時教師與學生互為主客體,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進行交互式的問題探討與交流,可以促進情感溝通,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
(3)師生評價。報告者在個人陳述和問題討論結(jié)束后,教師要對其進行口頭評價,拋出思考話題的簡單小結(jié)是對參與學生的鼓勵和形成學生正確價值取向的引導。同時教師和同學對報告者要給予評分,評分在2分鐘內(nèi)完成,師生共同產(chǎn)生的多元評價可以多角度地鼓勵學生,讓更多的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2 同伴互讀
(1)課前分組。教師課前把學生分成N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的成員3~4個,要求每個小組讀同一本書或不同的書。
(2)教師組織seminar或讀書俱樂部, 時間2學時。要求每個學習小組成員參與作品分析和小組討論等活動。同伴互讀的目標是激發(fā)熱情、相互提供閱讀材料、分享閱讀內(nèi)容、增進理解。討論和磋商可以彌補個人默讀的不足,預(yù)防個體閱讀的僵化。
(3)同伴討論。為了讓學生在這個學習環(huán)節(jié)中有話可說,并增強其口語表達的流利度,教師可通過以下表述引導學生順利展開此次討論活動:
(二)書面讀書報告
1 個人讀書報告
(1)制定書面讀書報告評分表(見表2)
(2)操作程序。學生自主選擇英文名著簡易本進行閱讀,閱讀時間為1個月。學生讀完一本書后寫讀書報告,概述故事梗概,并自由書寫個人心得體會。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對作品能夠做出有個人創(chuàng)建的詮釋,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思想和寫作意圖,理解作品人物性格特征,體會小說的情感內(nèi)涵,從而獲得對人生的某種體悟,并提高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時,教師還應(yīng)指導學生關(guān)注作品形式,把握作者謀篇布局以及遣詞造句的手法,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審美意識。
(3)教師評價。對學生的讀書報告,教師要仔細評閱,對讀書報告中的優(yōu)缺點要做出批注, 鼓勵學生個人觀點的表達,對學生所評述的書籍能夠提出啟迪學生思維的問題。同時,教師要根據(jù)評分細則對讀書報告給予評分。教師積極、中肯的評價可以促進或改進學生的課外閱讀,幫助學生養(yǎng)成享受閱讀、享受寫作的良好習慣。
2 快速讀書報告記錄表(見表3)
根據(jù)教學安排,學生每學期讀4本世界名著簡寫本,每1個月讀1本,每讀完一本簡要填寫快速讀書報告記錄表,在月底交上來給教師評閱。這是一份簡要的讀書報告表,因為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對故事大意的概述能力非常欠缺,他們會花大量的筆墨介紹故事情節(jié),其中包含很多不必要的細節(jié),細節(jié)太多、太雜就不能突顯重要的情節(jié),所以筆者要求學生具備用一兩句話對故事高度概括的能力;其次,因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也相當有限,讀書報告是課外閱讀泛讀教學的副產(chǎn)品,說和寫不是泛讀課的主要教學任務(wù),我們有專門的口語課和寫作課,口頭和書面讀書報告只是作為監(jiān)控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手段,所以筆者參考了Bamford設(shè)計的快速讀書報告表來督促學生堅持長期不懈的課外閱讀,從而增加其語言輸入量,不斷擴大詞匯的積累,加深文化積淀,增強對語言的感知能力。
總之,本研究貫徹了大綱對泛讀課大力開展課外閱讀的要求,實踐證明泛讀課外學習監(jiān)控機制的建立,有助于學生開展長期不懈的課外閱讀,從而保證大量的語言輸入,學生才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的詞匯、地道的表達方式,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文化意識,具備用英語來思考和表達的習慣。口頭和書面讀書報告兩種不同的語言輸出形式是泛讀課堂教學的延伸,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其在閱讀中感受快樂,體驗吸取知識養(yǎng)料的喜悅,了解英語學習的真諦,從而得心應(yīng)手地駕馭和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Bamford, J. & Day, Richard R. eds. Extensive Reading Activities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Hedge, Tricia.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 [M]. London: Longman, 1985.
[4]Nuttall, Christine.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5]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 In Gass S, Madden C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Rrowley, M.: Newbury House, 1985.
[6]董亞芬.我國英語教學始終以讀寫為本.外語界[J].2003(1):2-6.
[7]黃源深. 好的英語是“讀”出來的[J]. 外語界,2006(4):63-66.
[8]黃源深.大學英語閱讀課應(yīng)該抓什么[J]. 外語界,2011(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