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拉祖莫夫的告密

2015-05-30 10:48:04許志強
書城 2015年3期
關(guān)鍵詞:莫夫康拉德哈爾

《在西方的注視下》(Under Western Eyes)出版于一九一一年,題材和康拉德的另一部小說《特務(wù)》(The Secret Agent)相近,描寫革命和無政府主義。小說出版后在英國反響平平,在俄國受到關(guān)注。這也不難理解,書中主要角色都是俄國人,俄國讀者自然更感興趣;雖說書名暗示這是局外人的觀察,但讀者會覺得其見解不僅有針對性,甚至還頗有點刺激性呢。小說譯成俄語后,五年內(nèi)再版多次,足見其反響之熱烈。

該篇情節(jié)也富于俄國色彩。主角拉祖莫夫是圣彼得堡大學(xué)的學(xué)生,為保護自己,把到他家中避難的革命黨人交給警方;由于他的告密行為,那位革命黨人遭到秘密處決。小說主要是講述這樣一個故事。主角的告密和懺悔構(gòu)成全篇脈絡(luò);而告密者最終受到懲罰。我們看到,這其實是個“罪與罰”的故事,是俄國讀者并不陌生的故事,敘述多了點“局外人”的觀察和評判。

背景設(shè)在圣彼得堡和瑞士日內(nèi)瓦。時間沒有明確交代。從革命黨人哈爾丁謀殺國務(wù)大臣P先生的情節(jié)可以得知,故事發(fā)生的時間當在一九○四年,“第一次俄國革命”前夕。P先生的原型是沙俄內(nèi)政大臣維亞切斯拉夫·康斯坦丁諾維奇·馮·普勒韋。一九○四年七月,普勒韋在圣彼得堡乘坐馬車時遭遇刺客投擲炸彈身亡。小說描寫道,革命黨人哈爾丁偽裝成農(nóng)民,在街邊投出自制炸彈,將乘坐雪橇的P先生(及一些無辜路人)炸死,后潛逃至大學(xué)同學(xué)拉祖莫夫家中,準備乘坐一位農(nóng)民朋友的馬車逃離俄國。細節(jié)未必與史實相符,所述氛圍和場景則并非全然出于虛構(gòu)。尼古拉二世執(zhí)政時期人心動蕩的局面也傳達了出來。這些背景交代對一部“政治小說”是不可少的。

此書讀來引人入勝,尤其是主角的困境和悲劇,讓人牽腸掛肚。利維斯的論著《偉大的傳統(tǒng)》(袁偉譯)對康拉德推崇備至,講到這部小說時卻不是太感興趣,認為它“相當出色”,但藝術(shù)成就不及《特務(wù)》。

小說分四個部分。拉祖莫夫的告密出現(xiàn)在第一部分,這是決定性情節(jié),可以說第一部分是主干,其余三個部分攀附其上。此書寫得最精彩的也是第一部分。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罪與罰”的故事,對“罪”的描繪未必勝于對“罰”的漫長敘述,兩者同樣有分量;而人物跨過“罪”的門檻,這個過程的描述似乎最容易引起興趣。

拉祖莫夫的告密,雖非賣友求榮,卻是怯懦的自保行為,不能不說是卑劣的。從情勢上講,這么做也無充分理由。哈爾丁只是暫時躲避一下,并沒有打算賴在他寓所里。如果單為自保,將哈爾丁趕出門去就行了,何必充當叛徒,跑去警察局告密?

除了害怕專政機關(guān)追責(zé),這里有兩點不可忽略。一、哈爾丁不是拉祖莫夫的朋友,兩人素?zé)o交往。哈爾丁突然闖入拉祖莫夫的生活,使后者被動卷入一樁政治事件。二、拉祖莫夫并不是革命黨人,嚴格說來也稱不上叛徒。為什么不能從別的角度看待其行為?既然哈爾丁可以通過行刺表達政見,拉祖莫夫也可以通過告密表達政見,兩者應(yīng)該有同等權(quán)利。

話雖這么說,要為這種行為辯護,道德上很難站得住腳,尤其是告密者手上沾著烈士的鮮血,就更難為之辯解了。

拉祖莫夫徘徊街頭,愁腸百結(jié),陷入思想斗爭,他要為自己的困境找到出口。這位素來不關(guān)心政治的年輕人,開始思考意識形態(tài)問題。在孤獨的境地中,他的思想有了結(jié)果。小說這樣寫道:

無盡的廣袤和無數(shù)的人群讓拉祖莫夫獲得一種幾乎是肉體能夠感覺到的印象。他以俄國人生來享有廣袤和人群的那種欣喜之感回應(yīng)這種印象。在華美無垠的天空下,積雪覆蓋無盡的森林、冰凍的河流、廣闊的鄉(xiāng)村平原,將那些路標、大地上的不測事件抹去,在清一色的潔白之中讓萬物等同起來,就像一張巨大的空白紙頁等待著一種難以想象的歷史記錄。它覆蓋著這片消極順從的土地,有著無數(shù)人的生命……它是一種神圣的惰性。拉祖莫夫?qū)λ械揭环N敬意。一個聲音像是在他體內(nèi)叫喊:“別去觸動它?!边@是一種耐久、安全的保障,而那種成熟命運的勞苦是在繼續(xù)—造就它的并不是革命的那種熱烈輕浮的行為及其易變的沖動—而是和平。它所需要的并不是一個民族的矛盾沖突的抱負,而是一種強大而統(tǒng)一的意志:它要的不是眾聲喧嘩,而是一個人—強大而統(tǒng)一!

這是拉祖莫夫思想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從一個同情自由主義的學(xué)生轉(zhuǎn)變成仇視革命的?;逝?,他找到內(nèi)心的某種啟示,并為這種令人折服的啟示著迷。他感悟到民族苦難的歷史、人民的忍耐和土地的沉默,認同其富于宗教性的“消極順從”的性格,并渴望歸順于“強大而統(tǒng)一的意志”;也就是說他反對革命,支持極權(quán)。因此,他把哈爾丁視為“分裂”的代表,意識到必須劃清界限。他說:

哈爾丁意味著分裂,……他那種憤慨,他談到奴役—他談到上帝明鑒是什么意思?這些全都是意味著分裂。一個民族變成分崩離析的群體,像風(fēng)中的塵土一樣無助,相比之下成千上萬的人忍受痛苦是要更好。蒙昧主義比煽動性的火炬之光更好。種子在夜里發(fā)芽。從黝黑的土壤里生長出完好的植物。但火山噴發(fā)卻是貧瘠的,是肥沃土壤的毀壞。難道我,這個熱愛祖國的人—這個除了愛和信念一無所有的人—難道要讓我的未來,說不定是我的有用之才,讓這個血淋淋的狂熱分子給毀掉嗎?

拉祖莫夫需要為自己的處境考慮,這是他思考的動機,而他更需要樹立信念,從而抵御這個時代形形色色的思想沖擊,這也體現(xiàn)了其內(nèi)在的道德需求。不過,他似乎無視“成千上萬人忍受痛苦”的現(xiàn)實,他對“蒙昧主義”的支持難道不是一種赤裸裸的反動?他是否在刻意回避現(xiàn)實的奴役和黑暗?

小說對此補充說:

當然,他根本就不是那種落伍的反革命分子。事事都稱不上是最好的。獨裁官僚政治……胡作非為……貪污腐敗……等等。需要有能干的人。開明的頭腦。忠誠的心。但絕對的權(quán)力應(yīng)該要保持—為那個人所準備的工具—為未來偉大的專制君主。拉祖莫夫相信他。歷史的邏輯讓他變得不可廢除。人民的狀況需要他?!按送膺€有什么,”他滿腔熱情地暗自問道,“可以將所有這些大眾朝一個方向移動?沒有什么可以做得到。除了單個的意志之外,沒有什么可以做得到?!?/p>

他相信,他是在犧牲個人對自由主義的渴望—為了嚴峻的俄羅斯真理而排斥那種誘人的謬見?!斑@是愛國主義,”他在心里發(fā)表意見說,然后找補道,“這條路上沒有半途而廢的事情,”接著便暗自評論道,“我不是懦夫?!薄?/p>

到這里,拉祖莫夫的思想邏輯完整建構(gòu)起來。總之,他是在尋找立場,不是給自己規(guī)定一種超然離群的自給自足的思想方式,他必須從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中確立信念。他的思想非但沒有脫離意識形態(tài)論爭的焦點,即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之間難以回避的立場沖突,恰恰是在這種沖突中尋找其艱難的立足點。至于說他決意排斥“個人對自由主義的渴望”,并將自由主義視為“謬見”,那只是為了“嚴峻的俄羅斯真理”;而他相信,為了這個“真理”有必要犧牲個人自由。

可以看到,俄國的“西方派”和“斯拉夫派”之間的思想斗爭,以一種濃縮的形態(tài)匯聚在拉祖莫夫的內(nèi)心獨白中。從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到索爾仁尼琴、布羅茨基等,近百年間,這種思想沖突并未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它進入知識分子的頭腦并與之糾纏,總是難分難解,顯示“受困擾的社會”(the impacted society)的某種本質(zhì)。而從自由主義到保守主義的立場轉(zhuǎn)變,讓人看到這種變化特有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模式。

小說敘事人這樣評論道:

在俄國……許多勇敢的人最終都從徒勞而無盡的矛盾沖突中轉(zhuǎn)向這塊土地上的一個主要歷史狀況。作為疲倦的無信仰的人,為神恩所觸動,他們轉(zhuǎn)向獨裁政府,為了他們愛國良心的平靜,轉(zhuǎn)向其父輩的信念,為了加護精神的安寧。像他之前的其他俄國人,拉祖莫夫,在和他自身的矛盾沖突中,額頭上感覺到神恩的觸動。

“歷史的邏輯”、“父輩的信念”、“愛國良心”……拉祖莫夫由此成為正統(tǒng)意義上的皈依者。他說:“……如果我必須受苦,那就讓我至少為我的信念受苦,而不是為我的理性—我冷靜優(yōu)越的理性—所排斥的那種罪行受苦?!?/p>

拉祖莫夫一路上的思想斗爭,讓他逐漸為自己的行為找到依據(jù)。他的思想話語我們似乎并不陌生。某種意義上講,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認可的是同一組語匯—“法律、誠實、秩序和安全”,而具體如何兌現(xiàn),主張不一致。分歧并非出現(xiàn)在截然對立的兩大陣營之間,而是出現(xiàn)在同一個頭腦當中,構(gòu)成自我沖突的對話。

拉祖莫夫試圖抵制自由主義的誘惑,并不能說明他的理性“冷靜優(yōu)越”,—他何嘗不是在接受另一種誘惑。且不說他對自由主義和“俄羅斯真理”的詮釋是否站得住腳,他的立場說明,他不僅要排斥自由主義,也要排斥自我沖突的現(xiàn)實。也就是說,他拒絕現(xiàn)實的矛盾、分裂和變易,現(xiàn)實的“矛盾沖突的抱負”,轉(zhuǎn)向宗法社會的古老信念,接受強權(quán)意志的誘惑。從他隱喻性的獨白語言中,不難看到其選擇背后的傳統(tǒng)—“苦難哲學(xué)”的沖動,“土地”和 “人民”的情結(jié);對“苦難哲學(xué)”的美化,對“土地”和“人民”的神圣化,等等。它體現(xiàn)了俄國人典型的情感主義立場。如果確實存在著一種所謂的“俄羅斯真理”,那只能說是一種為奴役辯解的宗教哲學(xué)。拉祖莫夫的額頭感覺到“神恩的觸動”,—與其說這是“冷靜優(yōu)越”的理性所起的作用,不如說是俄國的“圣愚”傳統(tǒng)給他的點化。他漫長的內(nèi)心獨白給人一種奇怪的印象,仿佛他不是在為“告密”尋找理論依據(jù),而是“告密”成為他人生的重大契機,讓云霧籠罩的“神圣啟示”得以水落石出。

有論者認為,《在西方的注視下》包含康拉德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對話。從上述分析中,似乎不難看到其對話的思想性質(zhì)。

康拉德素來反感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可以說是極其厭惡,他憎惡后者身上的“俄國性”(Russianness),那種“野蠻、無法無天和東方化”精神。收錄在《文學(xué)與人生札記》中的《獨裁與戰(zhàn)爭》一文,談了他對“俄國性”的批判和否定。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秉持“根基論”的斯拉夫主義者,詆毀歐洲,嘲弄理性主義,自然引起他反感。并非由于他是英國人或西方人的緣故,恰恰因為他也是斯拉夫人,是懼怕俄國專制的斯拉夫人。寫一部俄國題材的政治小說,研究這個斯拉夫民族的“心理狀態(tài)”及道德意識,表達他身為波蘭裔英國作家的見解和預(yù)感,這是《在西方的注視下》的創(chuàng)作動機。

康拉德不惜犧牲小說創(chuàng)作應(yīng)該具有的客觀中立的調(diào)子,借助敘事人之口說出他的見解。他的小說觀念深受法國傳統(tǒng)(福樓拜)影響,傾向于超然節(jié)制的冷靜敘述,可在這部小說中他顯然急于要說出意見,和他反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做法差不多。他說,講述拉祖莫夫的故事“是個困難的任務(wù)”,因為它“不是以敘事的形式做一份怪人的記錄摘要”,而是要設(shè)法找到某個關(guān)鍵詞,表達對俄國境況的認識,“這個詞能夠站在書中一切字詞的背后”,標明其道德上的發(fā)現(xiàn)。他認為,這個關(guān)鍵詞就是“犬儒主義”。

為什么說是“犬儒主義”?

因為這是俄國專制統(tǒng)治和俄國人造反的標志。在它的那種以人多為榮的自豪中,在它的那種對圣潔的古怪自負中,還有那種自輕自賤受苦受難的隱秘意愿中,俄羅斯精神就是犬儒主義精神。它訴諸她的政治家的宣言,她的革命家的理論,還有先知的神秘預(yù)言,到了如此這般的程度,把自由說成是一種放蕩淫逸的表現(xiàn),認為那種文明人的德行實在是顯得不成體統(tǒng)……

不采用歐式理性主義框架,這類詮釋就找不到準確的調(diào)子。小說用一位英國紳士做敘事人,進行觀察和評判,意圖也就不難理解。這種安排絕非為了局外人的中立,而是賦予必要的價值衡量尺度??道抡J為,他對俄國的看法只是常識性判斷,只須留心考察“俄國人的性格在暴虐無道的壓力下所產(chǎn)生的道德和情感的反應(yīng)”,似乎不難得出包含普遍人性的公式,諸如“無知的暴虐激起無知的絕望”等。他認為,小說主人公的困境和悲劇便是發(fā)生在這種“道德境況”中。

從作家對“犬儒主義”的解釋可以看到,他對“俄羅斯精神”并無好感,不乏譏誚貶抑。他對革命和革命分子也沒有好感。描寫日內(nèi)瓦的章節(jié),幾乎全是漫畫式人物,那些僑居國外的俄國革命家,以巴枯寧為原型的彼得·伊萬諾維奇等人,可笑又可怕,都是用諷刺挖苦的筆調(diào)寫出來的,一個比一個滑稽。

關(guān)于革命,小說作了這樣一番評論:

在一場真正的革命中—不是單純的改朝換代或者只是體制改革—在一場真正的革命中,最出色的人物是不在前臺的。暴力革命首先是落到那些心胸狹窄的盲信者和專橫暴虐的偽君子手中。然后就輪到這個時代所有那些自命不凡而才智不足的人了。這些人就是領(lǐng)袖和領(lǐng)導(dǎo)。您會注意到我把那些十足的流氓給排除了。那些天性審慎公正,那些天性高貴、仁慈和虔誠的人,那些無私和聰明的人會發(fā)起一場運動—但它會離他們而去。他們不是革命的領(lǐng)導(dǎo)人。他們是革命的犧牲品:反感的犧牲品,幻滅的犧牲品—常常是悔恨的犧牲品。希望遭到荒誕不經(jīng)的背叛,理想遭到諷刺—這就是革命成功的定義。每一場革命都是因為這種成功而讓人心碎。

單就這段評論而言,康拉德和《群魔》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并不是沒有共同語言。他們之間的精神聯(lián)系其實是復(fù)雜的。限于篇幅,此處不展開論述。耐人尋味的是,《在西方的注視下》對哈爾丁一家人的描繪,說明俄國式理想主義精神對康拉德有深刻的吸引力。尤其是娜塔莉亞·哈爾丁,這個人物的淳樸、迷人和高貴,不是來自于“俄國性”又來自于什么地方?

平心而論,作家對俄國人的“激情和混亂”有相當深入的描繪,對“革命”的見解也頗為深刻,而對“革命分子”的刻畫則還不能叫人滿意。日內(nèi)瓦章節(jié)的筆觸是何其精致、富于妙趣,可一旦注入腐蝕性的嘲諷,其表現(xiàn)的力度就減弱了。

一九一一年,康拉德在給愛德華·加內(nèi)特的信中寫道:“……在這本書中我關(guān)心的只是觀念,摒除其余的一切?!边@是他“寫得最難也最痛苦”的作品,他曾經(jīng)歷長達數(shù)周的精神崩潰,并用波蘭話和書中人物交談。此種心靈磨難,局外人恐怕難以體會。

康拉德出生在沙俄占領(lǐng)下的波蘭,父親是愛國革命志士,因反抗沙俄遭流放。后來父母都死在流放地。長大后他去西歐闖蕩,告別波蘭,其中一個原因是要逃離沙俄。他因此背棄了父輩的革命事業(yè),終生感到內(nèi)疚。拉祖莫夫的孤兒身份,他與革命分子的瓜葛,還有他不被理解的尷尬處境,似乎也寄托著作者的一份身世感慨。無論是個人經(jīng)歷、種族背景還是思想信念,康拉德和俄國的關(guān)系都非同一般。

利維斯在《偉大的傳統(tǒng)》中講過一句話,他說“康拉德的人物是逼真可信的”。對于小說創(chuàng)作,這是很高的褒獎,—“我們讀小說的時候,便覺其惟妙惟肖,慎思精慮之后,仍覺其惟妙惟肖”??梢哉f,拉祖莫夫便是這樣一個“逼真可信”的角色。

這個人物不見得有異常的人性內(nèi)涵,可以為我們提供特別的心理分析。也不是說,人物真實可信就意味著“與常人無異”。正如愛德華·加內(nèi)特在為《康拉德序言集》撰寫的導(dǎo)言中指出,“在實際生活中,這個人物或那個人物也許不會像在小說中那樣行事?!奔幢闶菍嶋H生活中確有其事,單個實例也還不足為憑。說“康拉德的人物逼真可信”,是指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和聽到,人物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似乎完全是一種本色。要做到這一點,需要設(shè)置戲劇化的場景或情境,而不是去做那種“實例圖解式的心理學(xué)研究”。利維斯對“逼真可信”的闡釋,大致是這個意思。

康拉德的創(chuàng)作在這一點上下足工夫,效果也十分出色。概括地講,主要是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富于道德意義的布局。該篇具有時事性和政治色彩,擇取革命黨人刺殺國務(wù)大臣這一真實事件,反映俄國革命前夕的社會政治危機。主人公拉祖莫夫雖有意規(guī)避政治,在這種局勢下也很難做到明哲保身。當哈爾丁闖入他的寓所并亮明刺客身份時,拉祖莫夫不得不作出選擇。無論是否接受哈爾丁避難,他的選擇都必然具有政治性,和政治脫不了干系。拉祖莫夫平靜的生活被徹底攪亂,由于卷入這樁政治事件,他經(jīng)受了嚴酷的精神考驗。所謂“時事性”并不是淺表的政治問題,在戲劇性沖突中還觸及形而上議題,涉及人的深層動機和立場態(tài)度。拉祖莫夫的困境和考驗,彰顯了小說富于道德意蘊的布局。

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學(xué)生,原本擁有正常的生活目標,就因為有人闖入他寓所,他的生活軌跡就被改變了。這個看似有點偶然的事件,何以構(gòu)成某種必然性的道德情境?答案無非是,人們無法回避倫理的選擇,如果要使生活具有意義、方向和連貫性,就必須介入道德問題的探索。就此而言,拉祖莫夫的困境雖是被強加的,帶有偶然和被動的性質(zhì),卻也有著深刻的合理性。它揭開平靜生活的假象,讓人看到無法回避的沖突和真實。人物的真實感,首先是來自這種能夠體現(xiàn)小說藝術(shù)魅力的非常嚴肅的構(gòu)想,而人物可悲可嘆的遭遇,在規(guī)定情境的演繹中異常鮮明地浮現(xiàn)出來。

二、孤寂主題的植入。利維斯指出,該篇“與《特務(wù)》的聯(lián)系不僅是革命分子,而且還有孤寂隔絕的主題”,而這也是康拉德小說頻繁出現(xiàn)的一個主題。

拉祖莫夫是孤兒,雙親不明,也無親屬。小說強調(diào)他這種孤獨的身份,—“他在世上孤單得像是一個在深海里游泳的人”。他想通過刻苦學(xué)習(xí)獲得體面和榮譽,并給自己規(guī)定了一種超然離群的生活方式。而哈爾丁的到來,毀了他的前程。

拉祖莫夫“深諳孤獨意識的緊張和饑渴,深知現(xiàn)實是社會性的,是已然確定而在某種合作中的東西”;他把生活視為“超然物外的杰作”,無非是想要避免生活有可能帶來的侮辱、愚蠢和幻覺,使他陷于難堪境地。他的暗含自尊和蔑視的態(tài)度,因此也最能體現(xiàn)其孤獨意識的緊張焦慮;而“這種自尊在本質(zhì)上乃是一種無法抗拒的同情的沖動”,使得拉祖莫夫既無法抗拒哈爾丁的侵入,也無法抵御哈爾丁妹妹的影響;于是便有了“他不情不愿與他人瓜葛糾纏的故事”,—先在圣彼得堡,后在日內(nèi)瓦,陷入一連串反諷色彩格外強烈的沖突。

這個孤寂主題的創(chuàng)作尤其體現(xiàn)康拉德卓越的才華和洞察力。我們看到拉祖莫夫的存在,因其“孤獨意識的緊張和饑渴”而被刻畫得惟妙惟肖,特別是在兩個層面的交錯關(guān)系中獲得戲劇性揭示,一方面是那種“同情的沖動”,另一方面是那種“隔膜的緊張”,使他變成讓人憐憫的喜劇角色。正是由于“同情的沖動”,哈爾丁的闖入才真正有可能影響他的生活,像陰魂附體,讓他內(nèi)心欲罷不能;也正是由于“隔膜的緊張”,哈爾丁不了解他,他也不了解哈爾丁,才會強化他的憤怒和敵意,且以告密而告終。正如利維斯所說,“隔膜的緊張是致命的”。拉祖莫夫的行為與其困境之間的關(guān)系被清楚地呈現(xiàn)出來,小說對這一層關(guān)系的描述,也產(chǎn)生了難以抗拒的滑稽效果。拉祖莫夫雖以人格獨立自許,卻不能避免生活帶來的侮辱、愚蠢和幻覺;他的行為固然卑劣,難道就沒有值得同情的地方?

小說的敘述告訴我們,拉祖莫夫是值得同情的。歸根結(jié)底,這個人物太過孤寂;他孑然一身,乃至把整個俄羅斯視為他的依靠,其愛國立場不但可以理解,也未嘗不是正常的選擇。除此之外他還能依靠什么呢?

然而,告密并沒有挽救拉祖莫夫的前程;他掉入警方手中,被專政機關(guān)利用,越陷越深。他的信念不為任何人理解,使他愈發(fā)“孤單得像是一個在深海里游泳的人”。

孤寂主題的植入,無疑是加強了觀念的作用,弱化了小說寫作中的“市民意識”,將理性、反省、夢幻的特質(zhì)賦予人物,而這也使作品的風(fēng)格深邃精美??道戮邆銽.S.艾略特所說的大作家的“敏銳感受力”,他對特定境況中人的變態(tài)和常態(tài)的研究,稱得上嚴謹精細、絲絲入扣。

說《在西方的注視下》是一部“政治小說”,恐怕是不確切的。該篇關(guān)注的是人的孤獨和境況,將人物困境的絲絲縷縷的脈絡(luò)摹寫出來;而它對人物困境的理解帶有某種抽象性質(zhì),—人物乃是其道德境況的犧牲品,被流血的罪行和荒謬包圍,被莫名而惡毒的勢力毀滅。不難看到,作者講述拉祖莫夫的故事,也是從強調(diào)“疏離”的現(xiàn)代哲學(xué)立場總結(jié)的。

《在西方的注視下》出版至今一百年了。這部小說失去現(xiàn)實意義了嗎?恐怕沒有。我們讀一讀拉祖莫夫的故事,從不同角度讀解,想必都是會有所啟迪的吧。

《在西方的注視下》,[英]康拉德著,許志強譯,將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歡
莫夫康拉德哈爾
康拉德小說中的真實焦慮
名人名言
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失落中的真實:康拉德小說《陰影線》中的有機共同體思考
不要盲目答應(yīng)
杰克·吉倫哈爾比弗利山莊不夠味
電影故事(2015年29期)2015-02-27 09:02:50
《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生態(tài)意識的矛盾性解讀
如果雨果的哈爾威船長說了假話
锡林浩特市| 濮阳县| 宿州市| 柘荣县| 房产| 宾川县| 鞍山市| 韶关市| 肃北| 辉南县| 齐齐哈尔市| 孝昌县| 什邡市| 银川市| 宜兰县| 武功县| 玉溪市| 乡城县| 大竹县| 江川县| 双桥区| 丘北县| 鹤壁市| 吕梁市| 绿春县| 阳信县| 正定县| 沙坪坝区| 天津市| 武冈市| 绥芬河市| 沿河| 周宁县| 和政县| 通州区| 明溪县| 湘潭市| 平和县| 山阴县| 额敏县| 曲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