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改玲
隨著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困難家庭的小學生不同程度地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習、情緒、社會適應、行為四個方面。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類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就要從社會、家庭、學校三方面入手,齊抓共管,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困難家庭小學生心理健康社會適應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狀況不斷地提高。然而,中國仍然存在著一批困難的家庭。由于困難家庭受所處的環(huán)境、家庭因素及經濟狀況的影響,不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和學習條件。因此,在這樣家庭中成長的小學生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習方面的問題
困難家庭的小學生多數學習是被動的,主要表現兩個方面:其一,是學習動機不足。上課精力不集中,東張西望,不能主動完成作業(yè)。其二,是學習習慣不良和學習方法不當。上課隨便說話,搞小動作;寫作業(yè)時邊寫邊玩,不能保持正確讀寫姿勢;學習用品隨意放置,丟三落四;學習無計劃,學習效率低。
二、情緒方面的問題
處于身心飛速發(fā)展時期的小學生,特別是有困難的家庭的小學生,由于諸多因素,他們經歷情緒、情感上的困擾,受到孤獨、失望、憂郁、焦慮、憤怒、嫉妒等不良情緒的侵襲。雖然這是成長過程中所避免不了的,但若不及時調整,將會使這些不良情緒轉變成嚴重的情緒障礙,從而阻礙個體身心的健全發(fā)展。
三、社會適應方面的問題
大多數的有困難的家庭的孩子要跟著家長四處奔走,居無定所,上學或轉學會時有發(fā)生。這些學生產生適應不良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情感上對父母過于依賴。當新生入學或轉學時,面對陌生的學習環(huán)境,就會產生心里緊張和不安,選擇逃避,產生不愿上學的情緒。第二,心理承受能力較低,對學校人際環(huán)境的不適應。在有困難的家庭中成長的小學生缺乏自信心,當遇到問題或面對陌生的交際環(huán)境時,就采用逃避的態(tài)度,對新環(huán)境產生適應困難。
四、行為方面的問題
在困難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會出現諸多的行為問題,具體表現有:學??謶职Y、學習障礙、考試焦慮、多動癥、攻擊行為、社交退縮等。在這些問題中,其中城市高于農村,男童多于女童,小學三年級是行為問題最為突出的一個年級段。
然而家庭、學校、社會是影響有困難的家庭的小學生健康心理形成的三個重要因素。因此,我認為,要解決困難家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強化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同時要發(fā)揮家庭教育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任何一個家庭都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老師,他們對于孩子的個性發(fā)展、人格形成發(fā)揮著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父母,要充分認識到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變重物質輕精神,重智育輕德育的傳統(tǒng)觀念,在給孩子提供必須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更多的關注他們思想上、行為上及心理上的發(fā)展變化,使其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
其次,學校是傳播知識的重要地方,同樣也是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場所。要想根本上解決有困難的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就要從小學教育本身入手。一是做到兩個加強三個落實。加強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領導與管理,加強學校心理健康師資隊伍建設,嚴格落實每周1節(jié)心理健康課,做到教師、教材、課時三落實。二是建立學生心理檔案,注重開展有效心理咨詢活動。安排心理輔導教師做好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工作。三是充分發(fā)揮少先大隊、紅領巾廣播站、陽光小屋的作用,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緊密結合,組織學生參加多渠道、多形式、多內容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廣泛的課外活動和社會活動中主動投入,積極參與,體驗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協(xié)作的重要性,不斷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少年兒童健康向上的情操。
最后,發(fā)展慈善事業(yè),引導社會力量開展形式多樣的慈善幫扶。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月2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發(fā)展慈善事業(yè)措施,匯聚更多愛心扶貧濟困。讓社會愛心的暖陽照耀困難群眾、助力民生改善。進一步為改善有困難的家庭的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條件提供保障。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只有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付出真心、真情、真愛,一切“從心”做起,我們就能讓困難家庭的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參考文獻:
[1]殷炳江.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13.
[2]張愛卿.現代教育心理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