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雪
摘 要:利率在金融中一直是研究的熱門問題。如今,利率市場化成為我國金融系統(tǒng)深化改革的重點,其作用、意義對經濟發(fā)展相當之大。本文用西方經濟學供給、需求理論分析管制利率價格的非帕累托有效率,均衡利率市場形成真實有效率價格,貨幣市場中利率真實價格的形成對經濟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利率;利率市場化;價格
一、引言
(一)利率市場化定義
利率市場化是指利率作為貨幣市場的價格機制通過市場的自發(fā)調節(jié)作用決定利率水平。主要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價格,及對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實際上,它就是將之前對利率管理決策權交給貨幣市場的供求買賣雙方,通過他們在市場上的對貨幣供給量與貨幣需求量的判斷所形成的均衡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依賴中央銀行基準利率做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做中介,市場供求關系綜合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
二、利率市場化的理論分析
(一)貨幣市場的均衡
1.均衡條件
(1)模型
L=M/P L=kY-hR M/P=M0/P
其中,①貨幣市場均衡條件:貨幣需求等于貨幣供給;②貨幣需求等于三種動機的貨幣需求加總在一起,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歸結為交易動機kY,再加上投機動機-hR;③實際貨幣供給是一個由中央銀行決定的、既定的外生變量。
把②③代入①得到:R=-M0/hP+k/hY,與此可知均衡利率與貨幣供給成負相關關系。
(2)圖形
如圖縱軸代表利率,橫軸代表貨幣需求,又代表貨幣供給,則貨幣需求是一條單調下降的直線,貨幣供給是一個固定常數,是中央銀行決定的外生變量,所以通過貨幣需求和貨幣供給兩者的交點,得到均衡的利率水平R。
綜述,如貨幣供應量和利率之間的關系確,貨幣供應量增加會導致利率下降,最終通過貨幣市場自身機制形成均衡利率,實現貨幣供給等于貨幣需求,貨幣市場有效率。
(二)西方經濟學角度看利率市場化原因。在利率不是市場化情況下,即國家對貨幣市場進行干預,實行管制,則貨幣市場無效率,并非帕累托有效。若最高限價,則在貨幣市場上最高限價低于貨幣市場自發(fā)作用所形成的均衡利率,此時貨幣需求大于貨幣供給。在沒有最高限價的時候,雖然利率低于均衡利率,但由于貨幣市場的自發(fā)調節(jié)作用,投資者大量拋售證劵,隨著證券拋售利率會逐漸回升,最終在市場均衡利率水平下需求與供給的均衡。然而進行利率管制后,利率在達到最高限價后無法回升,在貨幣供給不變的情況下需求大于供給,使得產出減少至貨幣供給等于貨幣需求的水平,產出減少使得失業(yè)上升造成社會人力資源浪費,即不是帕累托有效率。此外,利率管制可能帶來如下弊端:
(1)對利率的管制導致利息承擔者負擔過大收益過低的扭曲現象。(2)在銀行信貸方面,面對超額資金需求,銀行由于無法上提利率,而采取一些非利率貸款條件,使部分資金需求者退出銀行借款市場,使其消除超額需求以達到平衡。(3)據經濟學原理市場利率與邊際生產率是相等的,低于均衡邊際生產率的企業(yè)因其支付利息的負擔過大而退出借貸市暢。(4)若金融當局對金融存貸款機構利率進行管制,還會影響資金供給來源。(5)若政府人為將存款利率壓低,表面上看降低了銀行的成本,但實際上銀行吸收同樣的存款量可能付出更大成本,或付出同樣成本的情況下吸收存款數量減少。為了多吸收存款,銀行還可能采取各種隱蔽手段提高存款利率成本,如贈送禮物、獎品、提前付息等。(6)由于存在利率管制,利率低于均衡水平,資金需求量超過資金供給量,促使銀行根據各種非利率因素來進行主觀信貸分配,這種主觀信貸配給制的方法容易降低貨幣資本使用效率,且使得一些符合條件的企業(yè)得不到該利率的銀行貸款,可能造成該類企業(yè)得不到擴大再生產。倘若被迫求助地下市場滿足其資金需求,可能形成金融系統(tǒng)不穩(wěn)定性風險。
(三)從西方經濟學角度看利率市場化的意義。為什么不直接控制利率而要讓其市場化?利率是貨幣市場的價格機制,是貨幣市場的信息傳導機制,有自發(fā)平抑供求的作用。在大部分微觀經濟學中假設中都有完全信息假設,這一假設主要含義是市場上所從事經濟活動的個體對經濟情況具備完全信息。對單個經濟體重要的信息是對自己產品成本、銷售價格、產品需求和產品供給的信息等。價格機制傳導信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和效率最高,此觀點依據是20世紀自然科學重要成果—舊三論(信息論、控制論、系統(tǒng)論),利率作為貨幣的價格同樣具備這些作用。
(1)信息論:價格機制是傳遞貨幣市場供求信息的經濟機制。在市場中,決定一個消費者買不買商品最重要的信息是價格,所以價格機制向買者、賣者傳遞供求信息。價格機制跟市場機制是完全等價的。
(2)控制論:價格機制控制經濟人、理性人、最大化的追求者。價格機制控制我們成千上萬人的行為,刺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消費者購買最物美價廉的商品,刺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產者生產最供不應求的商品,并且按照最有效率、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方式進行生產,刺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勞動力階層追求待遇高、福利好的職業(yè)。只要其追求利益追大化,其行為不可避免地受其控制,價格機制體現了控制論特點。
(3)系統(tǒng)論:價格機制協(xié)調整個社會的系統(tǒng)。如果市場參與者的主觀動機追求利益最大化,客觀上有健全的信息傳遞機制,最終市場經濟運行結果是市場出清。
利率作為貨幣市場的價格機制,在貨幣市場上也具有信息論、控制論、系統(tǒng)論的三大作用,所以市場化的利率將使得貨幣市場運行更好、更有效率。發(fā)展中國家金融改革目標是利率市場化,即“金融深化”。取消“金融抑制”,取消金融市場最高限價,從直接控制利率到通過公開市場業(yè)務、再貼現率、法定準備金率控制實際貨幣供給間接控制利率,體現我國對貨幣市場價格機制自發(fā)調節(jié)作用、運行效率的重視。作為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fā)展中國家而言,固然對資金有超額需求,即容易形成資金市場上賣方市場環(huán)境。在這樣情況下,倘若實施管制,首先,容易造成資源浪費,產出降低,社會福利不能最大化。其次,在不透明的配額分配情況下,加大了對落后企業(yè)投資的可能性,造成錯誤投資的循環(huán)。再次,在資源有限性約束下,一方面,容易產生尋租空間,破壞社會信用體系。另一方面,加大市場的交易成本,破壞原有的有效率的市場結構。最后,嚴重破壞經濟體中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條件,阻礙經濟體形成在未來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新經濟業(yè)態(tài),喪失領跑全球經濟增長的優(yōu)勢地位,在現階段下還可能導致我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三、結論
綜述,利率是貨幣市場價格機制、信息傳導機制,有自發(fā)平抑供求波動作用。價格自發(fā)具有三種作用:第一,傳遞每時每刻供求信息;第二,控制成千上萬利益最大化追求者;第三協(xié)調整個系統(tǒng),平抑供求波動。直接控制利率相當于政府直接操縱貨幣市場的價格,擾亂了價格機制的自發(fā)調節(jié)作用。無論是最高限價還是最低限價,都存在弊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形成真實有效率市場均衡利率價格才利于我國的經濟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真實市場價格作為商品市場信號才能有效調整經濟結構,及時淘汰傳統(tǒng)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和低效益的發(fā)展方式,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綠色的有新增長潛力的新經濟業(yè)態(tài),進而對沖經濟下行,金融產生系統(tǒng)性風險的概率。(作者單位:云南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 巴羅,《宏觀經濟學:現代觀點》(2012),格致出版社
[2] 曼昆,《宏觀經濟學》(2011),人民大學出版社
[3] 米什金,《貨幣金融學》(2011),人民大學出版社
[4] 博迪,《金融學》(2011),人民大學出版社
[5] 薩繆爾森,《經濟學》(2008),人民郵電出版社
[6] 斯蒂格利茨,(經濟學)(2010),人民大學出版社
[7] 費羅恩,《宏觀經濟學》(2009),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