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尚端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文人們好追文,常用浣衣、浣紗說明洗衣。《詩經(jīng)·周南·葛覃》:“薄浣我衣?!鼻宕娙它S景仁《山鏗》詩:“沙邊少婦來浣衣,稚子自守林間扉。”
在民間,過去人們洗衣首先要“淋灰水”,就是用一個大木盆或陶制瓦盆,上面擔兩根木棍,木棍上面放一個竹篩或竹筐。竹筐或竹篩中心鋪一塊席片或粗布,免滲雜質(zhì),然后把鍋灶里的硬柴灰、豆稈或芝麻稈灰倒在竹篩里,用手扒拉一個小窩形,兌上水。淋下來的灰水呈暗紅色,將臟衣服、被單等放在盆子里泡過后,在搓板上洗濯。領(lǐng)子和袖子洗不凈時就用皂角,將一頭砸碎,在領(lǐng)和袖上下擦幾遍,搓一搓,水里一涮,洗得干干凈凈。
過去人們穿的衣服都是用紡車紡或用織布機織的,沒有化學成分,所以衣服、被單曬到半干時,還要漿一漿,使之硬挺、離膩、好洗。用糨糊兌上水,攪勻之后把衣裳、被單放在盆子里,抻開、按按、擻擻、揉揉,使之泡潤、浸透。曬到七八分干,平疊之后,放在槌板石上用棒槌自然翻捶,然后搭在繩子上曬干,一展平洋,棱四棱正。正像戲劇里花旦出場時所說的那樣:整清布杉,四角綴上秋葉,銀扣子套它一圈,穿上俏啊,俏啊,衣裳洗哩干干凈凈,漿哩格格整整,捶哩板板聲聲,穿上呼呼隆隆。
人們洗衣“淋灰水”用皂角很有科學道理,硬柴、豆稈含有大量的堿分,是化學變化,而漿衣則是物理變化。元代詩人方回在《桐江續(xù)集》中說:“敗絮熏還曝,粗絺洗更漿。”意思是說破爛棉絮熏還要曬,竹器細葛布洗又漿。皂角即皂莢,方回的《簡楊華父》一詩中有“何如覓皂角,浣濯暑服膩”,也是說的用皂角浸泡液洗衣服。《南齊書·劉休傳》中記載:劉休的妻子在宅后開了一個雜貨店,親自上柜臺出售掃帚、皂莢一類的衛(wèi)生用品,可見用皂莢液作洗滌劑在南齊時已經(jīng)通行,算來有1500多年歷史。
《辭海》上說:皂莢產(chǎn)于中國黃河流域及以南各地,莢果富胰皂質(zhì),用以洗絲綢及貴重家具,不損光澤,且可入藥。
從淋灰水、皂角,到肥皂、洗衣粉,再到無磷洗衣、干洗,洗衣這項和人類生活密切的活動,經(jīng)歷了革命性的變革,昔日的洗漿這一民俗事象已不復存在,淡出了人們的記憶。
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農(nóng)民·A版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