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艷
語文教學時,應引導學生主動去了解教材內容創(chuàng)作時在選材、立意、寫作手法等方面的寫作特點與寫作技巧,讓學生通過教材內容的學習去感悟語文知識的應用,以教材內容為依據,深入開展教學活動,以全面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廣闊性。
語文教學學生思維能力語文學科是一門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語言學科,語文學科的學習直接影響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效果。因此,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我們教師更應該全面提高自身的業(yè)務能力,為學生打造一個個精彩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在語文知識這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與內在的滿足。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曾經說過一段經典的話: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所使用的教材,其實就是一個個需要我們學習的知識的例子。我們在教學中通過對這些例子的分析與學習,教給學生一個道理,引導學生感悟一種思想,讓學生在分析與交流的過程之中學會一種方法。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舉一反三,不斷積累自己的語文知識,不斷提高自己語文知識的應用能力,從而使學生在反復的訓練與實踐之中學會閱讀和寫作的基本技能。其實,學生的這種語文技能從本質上說,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能力的不斷提高。那么,如何去提高呢?我僅以語文教學中記敘文和散文的教學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為例,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的教學經驗與思想認識。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盡量引導學生去理解語文教學內容的真實思想,幫助學生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內心感受,進而通過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全面訓練學生具有獨創(chuàng)性與深刻性的語文學習思維。古今中外的發(fā)展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不管是哪個年代,什么環(huán)境下,學生深刻而獨到的思維能力絕對不是天生就有的,這種獨到見解的思維能力是學生在后天的學習中不斷訓練的結果,在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學生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個人努力,積極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對某一事物或社會現象進行細致而全面的觀察、體驗,在這個親身感悟的學習過程之中,學生正確認識社會而形成的獨特的思維方式。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僅僅讓學生懂得語文教學活動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結果是遠遠不夠的,單純的強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記憶,而忽略學生對于知識的感悟與體驗是與我們新課程改革的精神相違背的,同時也是我們現階段教育改革過程中教師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要改變這種教育教學的現狀,需要我們廣大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對語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深刻的理解與應用。很多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僅僅教會學生讀懂語文教材中文章的中心思想、作品之中的人物性格和作者創(chuàng)作的藝術特色,對于現代的新課程語文教學目標而言是遠遠不夠的,而真正成功的語文教學是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過程之中深刻理解、掌握語文教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這種教學方式正如我們理科教學中許多有經驗的教師,不僅僅讓學生了解公式、定理是”什么”,還要引導學生進一步去探究“為什么”。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積極而有效的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思考、研究語文教學材料中作者的思想情感與思維方法,學生便會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有所感悟,在學習的過程中在內心深處得到啟迪。使學生學會站在作者的角度、從時代的高度、以思維的廣度去提煉生活中的點滴,在學習在感悟生活的真諦,在生活中完善知識的體系。學生能夠時刻以科學的方法去觀察與思考,客觀公正地判斷是非曲直,長期的教學訓練一定能夠使我們的學生養(yǎng)成深刻獨到的思維能力,為語文教學成績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例如,教《香山紅葉》時,用于漪老師的話說,可引導學生體會怎樣“從平常的、習慣的事物中發(fā)掘它的深刻、優(yōu)美的意義”。作者從紅葉的映“紅”,發(fā)掘到老向導的“紅”;又從老向導的“紅”,發(fā)掘到給老向導以“紅”的社會,贊美紅葉,從而贊美老向導這樣的時代主人,贊美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社會主義祖國。主題深刻,見地獨到。又如,教楊朔的《茶花賦》時,除了引導學生理解其深刻的寓意、托物喻人的寫法外,還可以與《香山紅葉》《荔枝蜜》作比較,使學生認識到它們的內容、主題不同,但都是托物喻人,都在詩情畫意中寓含著豐富的哲理。尤其是認識到作者抓住茶花與祖國未來一代之間,紅葉與老向導之間,蜜蜂與勞動人民之間這樣不同類事物的相似來寫,思維方式是深刻而獨到的。經過引導,使學生懂得對材料進行分析、提煉,了解作者的“推導過程”。這樣一來,學生在閱讀時就能較容易地把握文章的精髓。寫作時,也就不會是“寫樹就是樹,寫花就是花”,而是可以根據文章的寫作需要,寫出有一定深刻性和獨創(chuàng)性的習作。
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應引導學生主動去了解教材內容創(chuàng)作時在選材、立意、寫作手法等方面的寫作特點與寫作技巧,讓學生通過教材內容的學習去感悟語文知識的應用,以教材內容為依據,深入開展教學活動以全面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廣闊性。對于同一個問題或同一事物,我們觀察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結論也會大不相同,正如古詩中所說一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們的語文作文教學也是如此,教材中的記敘文和散文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和事情、所反映的文章的思想主題,是作者在所生活的環(huán)境中站在一定的角度來表現而得出來的。教材中的選文內容豐富,在選材、立意、寫作方法上為我們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結合講授的課文后面設置的練習題來進行。如講授《荔枝蜜》時,可要求學生以“蜜蜂”為題材,提煉出各種不同的立意:可贊美蜜蜂日夜操勞的勤勞品質;可贊美蜜蜂既博采又提煉的精神;還可贊美蜜蜂不貪戀春光,朝既定目標前進的行為等。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思維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會表現得非常活躍,在這種精神狀態(tài)下,學生才能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想得活、想得廣,也能想得深、想得新、奇、巧。這種從教材出發(fā),結合課文設計的練習題,既可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可使學生養(yǎng)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在日后的學習歷程中更好的學習打下基礎,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我們的教學要引導學生思維活動“上路”,激發(fā)思維活動的動機,領學生“進入”課文。指導學生掌握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指導他們“走出”課文,在“進”“出”的過程中,使思維能力更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