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梅
秋冬腹瀉主要是指在秋冬季節(jié)里由于病原體感染所致的腹瀉,病毒感染是最常見病因之一。雖然其發(fā)病率和人群危害性稍遜于夏季細菌感染性腹瀉,但對于小兒和體弱的老年人,其危害性不可小覷,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
秋冬腹瀉與夏季細菌感染性腹瀉有何區(qū)別
提起夏季細菌感染性腹瀉,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對于秋冬季發(fā)生的腹瀉,就知之不多了。甚至有些人認為二者是一回事兒。其實,秋冬腹瀉與大家熟知的夏季細菌感染性腹瀉相比,在病原體、易感人群和臨床癥狀上,都有很大的區(qū)別。
病原體不同 寒冷季節(jié)的嬰幼兒腹瀉80%由病毒感染引起。早在70年代,國外學者證明了病毒性腸炎主要病原體為輪狀病毒,其次為星狀和杯狀病毒、腸道病毒(包括柯薩奇病毒、??刹《?、腸道腺病毒)、諾瓦克病毒、冠狀病毒等。我國也不例外,秋冬季腹瀉的病原體以輪狀病毒多見,故輪狀病毒腸炎有“秋季腹瀉”的別稱。而夏季腹瀉以細菌感染為主,常見的有痢疾桿菌、致瀉性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沙門菌(主要為鼠傷寒和其它非傷寒、副傷寒沙門菌)、嗜水氣單胞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等,均可引起腹瀉。
易感人群不同 病毒感染的易感人群以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多見,尤其以1歲以內的寶寶及老年人最常見。而細菌感染的易感人群以健康人群多見,如學齡期兒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
臨床表現不同 秋冬季腹瀉主要由病毒感染所致,所以臨床表現主要為急性起病,以胃腸道癥狀為主。輕者表現為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嘔吐,大便次數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帶水,呈黃色或黃綠色,有酸味,常見白色或黃白色奶瓣和泡沫。無脫水及全身中毒癥狀,多在數日內痊愈。少部分隨著病情進展,也可由輕型逐漸加重成為重型。重型患兒除有較嚴重的胃腸道癥狀外,還有較明顯的脫水、電解質紊亂和全身感染中毒癥狀,如發(fā)熱、精神煩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夏秋季腹瀉的主要癥狀為胃腸道癥狀,如食欲低下,常有嘔吐,嚴重者可吐咖啡色液體;腹瀉頻繁,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數10次,多為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數患兒也可有少量血便。患者多發(fā)生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由于腹瀉患兒進食少,吸收不良,從大便中丟失鈣、鎂等元素,可使體內鈣、鎂含量減少,活動性佝僂病和營養(yǎng)不良患兒更多見。但是脫水、酸中毒時由于血液濃縮、離子鈣增多等原因,不出現低鈣的癥狀,待脫水、酸中毒糾正后則出現低鈣癥狀(手足搐搦和驚厥)。極少數久瀉和營養(yǎng)不良患兒輸液后出現震顫、抽搐。用鈣治療無效時應考慮低鎂血癥的可能。
疾病預后不同 秋冬季腹瀉由病毒感染所致,常常具有自限性,一般1周左右基本好轉,大多數患兒預后較好,少數可發(fā)展成遷延性慢性腹瀉。夏季腹瀉根據不同的細菌病原體,病程長短不一,痢疾桿菌感染一般3~5天可好轉,沙門菌感染一般需要1~2周抗感染治療可好轉,耐藥菌感染可導致遷延不愈。
輪狀病毒感染是秋冬季小兒腹瀉最常見的病原體。呈散發(fā)或小流行,經糞-口傳播,也可通過氣溶膠形式經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潛伏期1~3天,多發(fā)生在6~24個月的嬰幼兒,4歲以上者少見。起病急,常伴發(fā)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無明顯感染中毒癥狀。病初1~2天常發(fā)生嘔吐,隨后出現腹瀉。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帶少量黏液,無腥臭味。常并發(fā)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本病為自限性疾病,數日后嘔吐漸停,腹瀉減輕。不喂乳類的患兒恢復更快,自然病程約3~8天,少數較長。感染后1~3天即有大量病毒自大便中排出,最長可達6天。
細菌感染性腹瀉全年均可發(fā)病,多見于夏季。潛伏期長短不等。常引起志賀桿菌性痢疾樣病變。起病急,高熱甚至可以發(fā)生熱驚厥。腹瀉頻繁,大便呈黏液狀,帶膿血,有腥臭味。常伴惡心、嘔吐、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現嚴重的中毒癥狀如高熱、意識改變,甚至感染性休克。大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及數量不等的紅細胞。糞便細菌培養(yǎng)可找到相應的致病菌。其中空腸彎曲菌常侵犯空腸和回腸,且有膿血便,腹痛較劇烈,易誤診為闌尾炎,亦可并發(fā)嚴重的小腸結腸炎、敗血癥、肺炎、腦膜炎、心內膜炎、心包炎等。還有研究表明,格林-巴利綜合征與空腸彎曲菌感染有關。鼠傷寒沙門菌小腸結腸炎,有胃腸炎型和敗血癥型,新生兒和1歲內嬰兒尤易感染,新生兒多為敗血癥型,??梢鸨┌l(fā)流行,可排深綠色黏液膿便或白色膠凍樣便。出血性大腸桿菌腸炎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開始為黃色水樣便,后轉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鏡檢有大量紅細胞,常無白細胞。伴腹痛,個別病例可伴發(fā)溶血尿毒綜合征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但細菌感染性腹瀉中的耶爾森菌小腸結腸炎,則是多發(fā)生在冬季和早春,可引起淋巴結腫大,亦可產生腸系膜淋巴結炎,癥狀可與闌尾炎相似,也可引起咽痛和頸淋巴結炎。
秋冬腹瀉的危害
秋冬腹瀉主要由病毒感染所致,引起的胃腸道癥狀可導致脫水及電解質紊亂,甚至危及生命。免疫功能較差者甚至可侵犯多個臟器,產生神經系統癥狀,如驚厥等;50%左右患兒血清心肌酶譜異常,提示心肌受累甚至引起心肌炎;或引起呼吸道、泌尿系感染等,導致多系統多器官功能受累。所以早期要引起高度重視,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秋冬腹瀉的預防
腹瀉的早期預防可以大大減少腹瀉的發(fā)生及嚴重程度。那么如何做好預防措施呢?
1.合理喂養(yǎng),提倡母乳喂養(yǎng),及時添加輔助食品,每次限一種,逐步增加,適時斷奶。人工喂養(yǎng)者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代乳品。
2.對于生理性腹瀉的嬰兒應避免不適當的藥物治療,或者由于小兒便次多而懷疑其消化能力,不按時添加輔食。
3.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注意奶粉的保存和奶具、食具、便器、玩具和設備的定期消毒。
4.氣候變化時,避免過熱或受涼,居室要通風。
5.感染性腹瀉患兒,尤其是大腸桿菌、鼠傷寒沙門菌、輪狀病毒腸炎的傳染性強,集體機構如有流行,應對患者進行積極的治療,做好消毒隔離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6.避免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對于因敗血癥、肺炎等腸道外感染而必須使用抗生素(特別是廣譜抗生素)的嬰幼兒,即使無消化道癥狀,亦應加用微生態(tài)制劑,以防止繼發(fā)難治性腸道菌群失調所致的腹瀉。
7.輪狀病毒腸炎流行甚廣,接種疫苗為理想的預防方法,口服疫苗已見諸報端,保護率在80%以上。
回顧病毒性腹瀉區(qū)域性暴發(fā)的案例
自1995年中國報道了第一例諾瓦克病毒感染后,陸續(xù)在山西、北京、廣州等多個地區(qū)開展了諾瓦克病毒感染暴發(fā)的調查,結果證明諾瓦克病毒感染在中國普遍存在。學校等集體單位的諾瓦克病毒暴發(fā)感染更是常見。
2013年1月在廣東某高校暴發(fā)一起200余人集體腹瀉,后確診為諾瓦克病毒感染。
2013年2月廣東從化市水污染引起的諾瓦克病毒感染,致429人發(fā)病。
2013年4月廣西省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某學校全校共發(fā)病74例,診斷為諾瓦克病毒感染。
2014年2月浙江嘉興511名學生因飲用不潔桶裝水感染諾瓦克病毒。
2014年12月杭州城區(qū)杭城幼兒園暴發(fā)新型病毒——諾瓦克病毒感染性腹瀉。
2015年 1 月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qū)某小學1個班18名學生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等感染性腹瀉癥狀。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表現及實驗室確診,確定是一起諾瓦克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瀉暴發(fā)疫情。
2015年2月浙江省桐鄉(xiāng)市發(fā)生一起由諾瓦克病毒引起的學校胃腸炎暴發(fā)疫情的流行。
如何預防諾瓦克病毒感染
諾瓦克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腸炎的主要病原體之一,秋冬季高發(fā),可引起集體暴發(fā)流行。主要癥狀包括惡心、嘔吐、腹瀉等,部分人還有頭痛、發(fā)熱、肌肉疼痛等癥狀,一般病程為2~3天。
作為一種腸道病毒,諾瓦克病毒通常通過食用或飲用被諾瓦克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觸摸被諾瓦克病毒污染的物體后未徹底洗凈雙手而進食;接觸過諾瓦克病毒感染患者,如照顧患者、與患者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等,發(fā)生傳播流行。由于諾瓦克病毒傳播速度快,在人群密集的場所中(如學校、餐館、集體飯?zhí)?、醫(yī)院等),容易引起暴發(fā)。
諾瓦克病毒胃腸炎病程具有自限性,多數病例癥狀持續(xù)24~60小時后可自行消失或痊愈,但這并不意味著不用就醫(yī)。若出現嘔吐、腹瀉癥狀,須根據需要采用口服補鹽液進行治療,以糾正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脫水嚴重者應及時就醫(yī)。
家中如有人感染了諾瓦克病毒,發(fā)生嘔吐或腹瀉后,家屬要及時清洗、消毒嘔吐物及被污染的地方,徹底清洗污染衣物,以免造成病毒擴散。諾瓦克病毒可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患者家屬要做好防護,注意洗手和通風,避免接觸患者的嘔吐物等排泄物。寒冷天氣里胃腸道格外脆弱,飲食應以清淡為主,盡量少吃油膩、生冷的食物。